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的研究过程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获了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的获奖则依靠的是被世卫组织成为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还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公元前2700年,中国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描述了疟疾的相关症状:发热、寒颤、出汗退热等。疟疾对世界的危害实在太大,人们很早就开始致力于解开植物治疟的秘密。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但当时还不知道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1907年,德国化学家P·拉比推导出奎宁的化学结构式;194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学生威廉姆·冯·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宁,虽然他们的合成方法因昂贵而无法实现工业化,但这是有机化合合成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人们终于可以生产大量治疗疟疾的药物了。

然而不幸的是,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疟疾也在进步着,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东南亚地区爆发疟疾,同时越南爆发了越南战争,越南和美军的战士们均受到疟疾的困扰,越南政府求助于中国,中国决定研究抗疟疾的药物。

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此前的研究工作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进展,屠呦呦开始翻阅整理历代古书医籍,走访各地的老中医,最终整理出来了一张含有640多种包括青蒿素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屠呦呦也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她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上,她再一次查阅古医术,,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不禁让她想到,会不会是因为青蒿对温度比较敏感,问题或许出在了常用的“水煎”法上?于是她转换思路,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提取物,最终她得到了对疟原虫抑制率可达百分之百的提取物,被五二三办公室命名为青蒿素。

虽然发现了有效成分,这个项目却还没有结束,要将它作为药物使用,还有很多步要走。首先,就是要确定它的分子量和分子式,之后确定结构。而这并不是专攻中药学的屠呦呦所能做的了。最终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周维善小组最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之后,经过努力,他们又成功合成了青蒿素,至此抗疟疾药物的研究方可告一段落。

从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层层困难,有时需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完善想法,有时甚至需要的是另辟蹊径。同时,我们要意识到,青蒿素的发现不只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这有着五二三整个研究组的贡献,还有这更重要的周维善后续研究,才能使青蒿素成功成为抗疟疾的有效药物,才能使青蒿素走向世界,使中国的科研和中医向走向世界迈了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需要合作与交流,需要和他人共同工作,才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