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解逍遥
逍遥游-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逍遥游|逍遥游原文及翻译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庄子思想的理解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投影: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属于道家学派。
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若垂天之云(2)海运则将()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6)()与学鸠笑之曰(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9)适百里者,宿()粮(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12)而()征一国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14)彼且恶()乎待哉?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千古一剂——逍遥散
千古一剂——逍遥散医源世界余自从事临床作业以来,经常被逍遥散的奇特功效所信服,对其情有独钟,善用逍遥散化裁医治神经系统疾病。
除神经官能症外,临床凡遇有与精力要素有关的疾病,只需有逍遥散的习惯证,不论内科、妇科仍是五官科,皆化裁运用,无不获得抱负的作用。
逍遥散出自《和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初刊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前史。
该方由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煨姜、薄荷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作痛,寒热来往,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特别当归之芳香能够行气,味甘能够缓急,甘温能够补血,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
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虽为佐使之品,却有襄赞之功。
生姜烧过,温胃和中之力益专,加薄荷少量,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热。
如此配伍既补肝体,又助肝用,气血统筹,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故为谐和肝脾之名方。
它的配伍特色为:疏柔并重,体用统筹,气血同治,肝脾同调。
既补肝体,又助肝用,使肝体得畅,血虚得养,脾虚得补,诸证自愈。
因此,不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精力科疾病仍是五官科疾病,只需有逍遥散的习惯证,放胆运用本方都能获得抱负的作用。
逍遥散医治失眠失眠的医治,办法很多,因精力要素引起的失眠,我以为非逍遥散加安神药医治不可,特别是合作运用具有舒神作用的合欢皮更是作用共同。
1998年3月10日,家住北龙岗乡的42岁的女患者尤某来到我处,倾诉心中的烦恼:1个多月以来,每晚很难入眠,心绪烦乱,越难入眠越心绪烦乱,越心绪烦乱越难入眠,每晚睡觉不超过3个小时。
我具体为其做了确诊:患者口苦,胃口缺少,二便正常,无厌恶吐逆,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略数。
辨证为心火亢盛,心神被扰。
形容逍遥的诗句
形容逍遥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形容逍遥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形容逍遥的诗句逍遥赋落英飞絮桃花乱红残千里江行初雪寒幻殇似梦绿绮如烟谁人携羽扇只影凭栏画地为牢试问情八阵音续高山空断弦大风云飞洛神翩跹溪山画意弹指定江山北冥望月雁过碧云天无量清风云霞散望浮云千载乱波澜不惊凌波飞渡沧海不问经年一曲潇湘夜雨轻犹忆青袂侠影御诛仙惊涛定海风云笑看亦真亦幻千古逍遥叹二.形容“逍遥”的诗句有哪些一.明·于谦《过菊江亭》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二.宋·晏几道《鹧鸪天·手捻香笺忆小莲》手捻香笺忆小莲,欲将遗恨倩谁传。
归来独卧逍遥夜,梦里相逢酩酊天。
花易落,月难圆,只应花月似欢缘。
秦筝算有心情在,试写离声入旧弦。
三.唐·白居易《逍遥咏》亦莫恋此身,亦莫厌此身。
此身何足恋,万劫苦恼根。
此身何足厌,一聚虚空尘。
无恋亦无厌,始是逍遥人。
四.唐·汪遵《渔父》棹月眠流到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五.唐·韦应物《春游南亭》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唐·宋之问《登逍遥楼》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三.描写逍遥的诗句描写“逍遥”的诗句有:清平乐(王安石)若有一卮芳酒,逍遥拘束无妨。
西江月(王哲)莹彻即分内外。
占得逍遥拘束。
探春令(王哲)逍遥拘束堪经过,有玉童相贺。
拨棹子(黄庭坚)横一琴,甚处不逍遥拘束。
恣逍遥(姬翼)周沙界、响无遮障。
逍遥拘束,优游偃仰。
人间事、任他劳攘。
月上海棠呜鹤余音卷二(刘铁冠)全真办下无空过,布袍麻*腋袋挂。
剪发*头,逍遥拘束行踏。
踏云行(马钰)姓名已录华胥国。
逍遥拘束看长安,金花恣逍遥赠韩守玄(马钰)恣意逍遥,逍遥恣意。
逍遥游逍遥的诗句
逍遥游逍遥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逍遥游逍遥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逍遥游》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什么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 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3千里,抟扶摇而上者9万里,去以6月息者也。
(.)释义: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3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9万里高空,此1飞在6个月后方才停留下来。
2、乘天地之正,而御6气之变,以游无穷。
释义:人假如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6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游览于无穷无尽的境域。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释义: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出自:庄子[先秦]《逍遥游》。
扩展资料:文章创作背景创作背景编辑庄子天才卓绝,聪慧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行得也”。
1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1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境况又使他无法1展理想。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行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飞翔,在肯定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1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1种肯定自由的人生观,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指出,无论是不善飞行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9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
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终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逍遥散系列篇
逍遥散系列篇)【偏方验方索引】所有文章除分类文章标明外,均按汉语拼音声母归类。
在查阅治病方法时除分类日志里明确单独分类,如"癌症、心脏、颈、肩、腰、脚、关节,咳嗽、睡眠、发、糖尿病"等单列目录外的,就在所查文章标题声母栏里查询。
如查阅用药方法,可结合【中(成)草药------声母归类】相关部分对比参照采用。
本文是【偏方验方索引】中有关声母X—血01/100(逍遥散系列篇)的分类篇,需要说明的是,此文是通过网上在众多网友和名医专家QQ空间里收集的原始资料,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或精华与糟粕并存,如需借鉴采用要慎重,最好咨询医生。
【此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时在不断补充完善。
有兴趣此文的朋友可随时关注。
养生探路者(还是老玩童)——特此说明】。
逍遥散逍遥散本是八物,柴、归、三白各一钱,甘草五分,外尚有煨姜一片,薄荷五分,人皆忽之。
其丹皮、山栀各一钱,则薛立斋于八物外所加也逍遥散,妇科中的“万能”基础方逍遥散始载于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张仲景《伤寒论》之四逆散加减化裁而成。
本方的适应证范围很广,内、外、妇、儿各科的许多疾病,都可根据病情运用此方加减进行治疗,尤且是在妇科疾病中用得更广泛,为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常用代表方剂之一。
1,原方组成--------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方中除甘草一味用量为五钱在外,其余诸味用量均为一两,共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近代多数改为水煎剂或丸剂使用。
作水煎剂时,笔者常用药量如下:柴胡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薄荷2克,甘草3克,生姜3片。
2,适应证范围关于本方的适应证,历代名医述很多。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出:“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烦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肢体羸瘦,渐成骨蒸”。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逍遥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逍遥游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曾作过漆园吏。
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逍遥游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逍遥游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逍遥游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逍遥游》教案教学要点:1.知道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知道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入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年龄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1.文学常识:《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到达五己、无功、无名的境域。
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鲲鹏( ) 北冥( ) 抟扶摇( ) 山坳( ) 草芥( ) 夭 ( ) 蜩( ) 榆枋( ) 舂米( ) 蟪蛄( ) 椿树( ) 斥鹌( )蓬蒿( ) 沮丧( ) 泠泠( ) 数数然( ) 恶于待( )3.听朗诵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明确:这是一个判定句,采取……者,……也表示。
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奇特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试解概要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 释不同。今泛举纮纲,略为三释。所言三者: 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 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 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曰逍遥。 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 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这里提出了三种 逍遥义。
由此可见,惠子是按照常规思考问题,用习惯性 的思维去考量对象,显然是“安于此在”的境界。
庄子则跳出常规思考问题,用创新性的发散思维 去考量对象,显然是“超越此在”的境界。 庄子认为超越“此在”,才可以实现“逍遥”。 “逍遥”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惠子是“自由” 的,庄子是“逍遥”的。只有超越此身此在的 “鲲鹏”才是真正的“逍遥”。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 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 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 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 这样评价庄子之文:“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遥是逍遥,游 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 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味, 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 念讲,什 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累积叫人 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自在。 主题:具见。 两个方向:物化 超人(在平凡中的) (南怀瑾)
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
齐万物之所不齐,道通逍遥而为一——庄子《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吴梦翼【摘要】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下,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采,瑰丽雄奇的想象,磅礴洒脱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具有统摄作用的篇目,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所表达的''''小大之辩''''与''''万物一齐''''的思想又显得错综复杂。
本文试图从探寻''''逍遥''''和''''齐物''''关系入手,将二者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以求管中窥豹,重新理解庄子内七篇中前两篇的哲学思想。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83-84)【关键词】逍遥游;齐物论;小大之辩;万物一齐【作者】吴梦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一、从往哲时贤的观点看《逍遥游》与《齐物论》联解之重要性(一)《逍遥游》与《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系统内部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前人注庄时,常认为"万物一齐"与"小大之辩"是庄学系统内部的矛盾之处,譬如对“蜩与鸯鸠笑之曰”郭象注文:“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顾有余矣。
故大小虽殊,逍遥一也。
”以及成玄英疏云:“何须时经六月,途遥九万,跋涉辛苦,南适胡为!以大笑小,夸企自息而不逍遥者,未之有也。
厖既无意于高卑,岂有情于优劣!”可见,“万物一齐”与“小大之辩”早已成为多数学者默而不宣的所谓“庄学之悖论”。
(二)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代表的庄子内七篇是整一的哲学体系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对内七篇的结构有如此论述:“此七篇……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 逍遥游 》 新解r——《南华雪心编》的启示
《逍遥游》新解r——《南华雪心编》的启示华云刚【摘要】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含义,历来有许多种说法,且多从哲学和思想的角度来探讨"逍遥游"的具体思想意义.如果转换视角,从文本分析和切题的评点学角度来分析,并借用清代《庄子》散文评点名家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的方法和建议,从"逍遥游"三个字在文本中的出现,进而探讨其基本含义,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样的视角,可以把"逍遥游"界定在"清虚之境",即"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无为其侧,寝卧其下".【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新解;《南华雪心编》【作者】华云刚【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新北校区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关于《逍遥游》的主旨,历代讨论不断。
尤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首先是郭象的“适性逍遥”说。
其《庄子注》曰:“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2意思是说虽然事物有大小的分别,但只要能使它们适应自己的本性,那就是逍遥。
所以在《逍遥游》中,鲲、鹏、斥鷃、学鸠等等,在郭象眼中都是逍遥的。
其次是支遁的“明至人之心”说。
其解释《逍遥游》篇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
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
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
此所以为逍遥也。
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
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2]220在支遁看来,“逍遥”一词是为了表明“至人之心”的,且把“逍遥”拆开来说,形容一种适性的生活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至人”的心境。
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逍遥散的临床运用【摘要】逍遥散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治疗肝胆疾病的方剂,二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科学实践,证明该方疗效确切,药源丰富。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工作总结,认为该方辩证准确,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都很满意,现略举几例,供同道参考并指正。
【关键词】异病同治;临床运用;逍遥散逍遥散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治疗肝郁血虚、脾湿健运的代表方剂。
主要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景岳全书·协痛》篇说:“协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以两经之脉皆循协肋故也”。
因肝主疏泻性喜条达,所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藏气法实论》篇说:“肝病者两协下痛”。
《灵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协痛不能转侧”。
《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女人规》均对妇人月经不调有所记载,为临床论治提示了治则,很受推荐。
经过二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医家的科学实践,证明该方疗效确切,药源丰富,价格低廉,真可谓物美价廉。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认为该方只要辩证准确,不但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引起的协痛、呃逆等症,而且还能治疗内、外、妇、眼、口腔等多科疾病,治疗效果都很满意。
现略举几例,供同道参考并指正。
1 治疗胆囊炎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有27例。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云苓各20 g,薄荷15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其中有9例住院患者在急性期结合静脉输液以及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控制后单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27例中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年以上未再出现急性发作)19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减轻或没有减轻,1年后又出现急性发作)6例。
27例中观察5年以上有10例,4年以上有5例,3年以上有7例,2年以上有2例。
其远期有效率达90%。
2 治疗发热用丹桅逍遥散加减治疗功能性低热症12例。
处方:柴胡、当归、白芍、桅子、炒白术、云苓各20 g,薄荷、生姜、丹皮各15 g,炙甘草10 g。
《逍遥游》用全解
心灵的追求之歌 《逍遥游》
《逍遥游》 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 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没有任 何束缚的、自由自在的活动。庄子生活在一个 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 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 里寻求解脱。
听课文朗读
北冥 鲲 抟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 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商汤问棘是这样说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 方,有一个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那里边有一 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 它的名字叫作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 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 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参透生死,浪漫达观
• 庄子思想为人类超越死亡意识的恐惧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 方法。庄子的基本思想是“齐一生死”。“人之生,气之 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妻子死的时候,庄子 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 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说:“我死了以后, 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 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丰 厚么!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他说: “老师呀!要那样的话,我们还不是怕乌鸦老鹰把老师吃 了么?”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 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 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一位思想深透 而敏锐的哲人,一位仪态万方的散文大师,就这样以一种 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 。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教案【优秀6篇】高中语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2.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疑义三则
还有另一种说法 . 认为“ 物 ” 含有生命及无生命之 即 生 包 物 质 而 言 。如 钟 泰 《 子 发 微 》 “ 马 尘埃 而 谓 之 ‘ 物 ’ 庄 :野 生 者 . 谓 生 生 之 谓 易 , 其 流 动 而 变 化 言 , 如 今 人 之 言 所 以 非
生 物 无 生 物 比 也 。 ” 说 :野 马 、 埃 , 气 机 之 鼓 荡 , 又 “ 尘 皆 前
认 为 大 鹏 赖 以高 飞者 应 当 扩 大 为 天 地 之 间 的 生 物 气 息 , 亦 颇令 人 费解 。郭 象 等人 的 解 释 , 仅 只是 就 句 解 句 , 仅 没 有 注 意到 该 句 和上 下 文 的关 系 。 陆树 芝 《 子 雪 》 意识 庄 则 到 了这 一 点 :按 此 三 句 , 意 已 转 而 笔 不 转 ,迷 者 多 不 之 “ 觉 。 陡 举 天地 间 至小 者 以 比大 鹏 , 至 微 者 固藉 天 地之 盖 言 气 以 游 . 鹏 之 大 亦 必 待 天 地 之 吹 而 后 能 徙 , 白天 地 之 虽 则 视 大 鹏 , 如 野 马 尘 埃 之 小 耳 。 ” 氏 认 为 这 句 的 重 点 已 亦 陆 经 开 始 转 变 为 对 大 鹏 的 否 定 。 外 如 钟 泰 《 子 发 微 》 张 此 庄 、 默 生 《 子新 释 》 采 用这 种 说 法 。 东 润 主 编 的《 国历 庄 都 朱 中 代 文 学 作 品选 》 则 说 得 更 加 明 白 : 野 马 、尘 埃 等 微 细 之 “ 以侠 义交 友 的人 , 与 朋 友 相 互 规 劝 过 失 , 志 励 行 , 是 勉 切
予 以分 析 , 几 有 助于 理解 原 文 。 庶
一
要 弄 清 楚 这 句 话 的作 用 , 先 要 准 确 理 解 “ 物 之 以 首 生 息 相 吹 也 ” 含 义 。何 谓 “ 物 ” 的 生 ?崔 大 华 《 学 研 究 》 为 庄 认 有 两 种 看 法 : . 有 生 命 之 物 。林 希 逸 称 : 间 之 生 物 , 1谓 世 以 其 气 息 自相 吹 嘘 。2谓 生 物 者 。 罗 勉 道 : 虚 中 如 野 马 尘 . 太 埃 者 , 造 化 生 物 以 此 气 相 吹 者 也 。 翻 阅 各 家 注 解 , 现 乃 发
浅论庄子“逍遥”之意
庄子“逍遥”之我见摘要:逍遥是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有层次之分的,小的逍遥不及大的逍遥,有待的逍遥不及无待的逍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无限的精神自由,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而对于常人来说,要达到绝对的无限的自由很困难,而有限的“超脱”与“适命”则有更践行的可能。
关键词:庄子逍遥一、逍遥之义“逍遥”一词虽由庄子《逍遥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名词,却并非庄子首创。
《诗经》中《羔裘》一篇里就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之句。
朱熹在《诗集传》中注:“翱翔,犹逍遥也”。
《诗经·郑风·清人》中有“清人在彭,驯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驯介镳镳。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之句,这里的“翱翔”与“逍遥”显然也是互文见义的。
因此,“逍遥”一词有“翱翔”之意,亦即自由自在,往来无所拘束的状态。
另外,在《逍遥游》本篇里,庄子也提到了“逍遥”:“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的疏为:“仿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
不材之木,枝叶茂盛,婆婆荫映,蔽日来风,故行李经过,徘徊憩息,徙倚顾步,寝卧其下。
亦犹庄子之言,无为虚淡,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也。
”《大宗师》篇中“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句可为佐证。
此处的逍遥指的是一种自然无为,怡然自得的状态。
《离骚》有“聊逍遥以相羊”、《九歌·湘君》有“聊逍遥兮容与”之句。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聊逍遥以相羊”曰:“逍遥、相羊,皆游也”,注“聊逍遥兮容与”曰:“聊且游戏,以尽年寿。
”此处的“逍遥”也是指一种行动自由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逍遥”理解为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二、庄子的逍遥庄子的“逍遥”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逍遥”含义在基本的意义上达成一致,但是其内涵却有所不同。
6.2《五石之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2课《五石之瓠》(教案)1.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大意。
3. 理解该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初步感知庄子的“无用之用”。
2课时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
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白岩松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具体的来说,对于“无用之大用”最好的比喻则莫过于《庄子·逍遥游》中一段庄子与他好友惠子的对话。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
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老子》《周易》合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情景导入作者简介作品简介教学过程作者作品称“三玄”。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1.题目解说“五石之瓠”石sh í:现在读d àn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十升为一斗。
(此义在古书中读sh í)“五石”是指数量。
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瓠(h 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2.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跟视频学习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五石.(sh í) 瓠.(h ù) 瓠.落(hu ò) 呺.然(xi āo ) 掊.之(p ǒu ) 不龟.手(j ūn ) 洴澼絖...(p íng p ì ku àng ) 鬻.(y ù) 越有难.(n àn ) 读对节奏,明确重音、语调(详见配套PPT )2.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天道观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逍遥游注释及翻译
逍遥游注释及翻译【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
野马也(13),尘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7),则芥为之舟(18);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
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22):我决起而飞(23),抢榆枋(24),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6)?适莽苍者(27),三飡而反(28),腹犹果然(29);适百里者,宿舂粮(30);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
宣颖解《庄》方法研究——以《南华经解》为中心
学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窗
以《 南华经解》为中心
曾名沁
( 东工程职业技术 学院 广 东广州 5 02 广 15 0)
【 摘要 】宣颖 的 《 南华经解》是 “ 清人解 《 》中不可多得 者”。在 解 《 》时 ,宣颖主要运 用 了两大方法 :一是以 庄 庄
两大方法 :一是 以文解 《 》 ,强调 庄 “ 由文理 而及 义理 ”的 注解方 法 ;另
一
《 南华经解 》的基本方法之一 。
宣颖 从结构 分析入 手 ,认为 《 庄 子 》内 、外 、杂篇的特 点各不 相同 ,
缘 故 ,而 非庄子 本人 的问题 。宣颖认 为 , 《 遥游 》的中间一 大段是 全篇 逍
的中心所 在 。要之 ,可归 结为 “ 至人
应 采用 不同的方 式予 以解读 。其中 ,
种方法 是以儒 为宗 ,融 会儒 、释 、
道。
1以文解 《 》:由文理 而及 . 庄
义理 《庄 子 》之 难 读 ,古 今 同推 。 历代 皆有注 《 》者 ,其 中以郭象 的 庄 《 子 注 》影 响 最 大 。但 是 在 宣 颖 庄 看来 ,包括郭 象在 内的以往 注家对于 《 子 》的理 解 都存 在 很大 问 题 , 庄 他说 : “ 《 》者 ,无虑数十 家 , 注 庄 全 未 得其 结构 之 意 。郭 子 玄 窃 据 向 注 ,今 古同推 。要 之 ,亦 止可 间摘其
凸显出来的 。
涉藩篱 ,便 为空负 盛名也 。古今 同推 来看 ,总体 可以分 为三大 段 。其 中 ,
郭注者,谓其能透宗趣。愚谓圣贤经 前一 大段主 要是表达 了庄子 “ 不知 小
籍 虽以意 义为重 ,然未有文 理不能 晓 大 ” 的 想 法 。 宣颖 特 别 强 调 , 《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而且这生命将一去而不复返,没有再来的机会。无论任何人,当直面人生时,都无法回避生命消亡的严峻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甚在意或无暇顾及,这就决定他只能在伦理道德范畴内成为思想家,而不能成为哲学家。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有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
,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知北游》)所以,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死生是没有穷尽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重生意味着死亡,死亡意味着再生。生死不过是人的存在的两种形式而已,人的生命本真与天地同长终。
“逍遥”一词,《诗经?郑风?清人》,《左传?闵公二年》:“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说的是郑文公讨厌大臣高克,趁狄人攻卫时,派高克率兵到黄河边设防,后敌人退去而郑国却不召回高克。结果士兵溃散,高克也只得逃往他国。这里的“消遥”绝非自由自在之意,而是徘徊、彷徨之意。
庄子及其超然的“视死如归”、“练习死亡”、“死而不亡”的态度,不仅给人一精神上的抚慰、灵魂的终极关怀,而且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于统治者残暴统治的一种无声的呐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一个超越了生死,对死亡无所畏惧的人,一切高压的统治乃至以死相逼迫的滥施淫威的伎俩,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同上)一旦百姓不再害怕威压、不惧怕统治者的以死相逼。那么,人民为追求自由而掀起的社会变革的暴风骤雨也就为期不远了。
一 确解逍遥一词
关于《逍遥游》的主旨,从古至今,一致认为是在阐述庄子的绝对精神自由思想。自郭、向二人将其解释为自由自在之意后,几乎无人提出异议。唐释湛然《正观辅行转》弘决引王瞀夜说:“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今人承袭这一观点,如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现代汉语也沿用此意。《辞海》、《辞源》将其解释为“安闲自得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可言。无法与“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让王》)得自由自在的田园式的生活相比。可见,庄子的“无待”思想,也就是对物质、地位等无所依附和依赖,是对自我生命本真的追求。在庄子看来,物欲横流、角逐与厮杀只是表面,深刻而长久的危机是“物”使人丧失了自然的本性。如果被世俗诱人的功名利禄所束缚,就会像“郊祭”“衣以文绣”的黄牛,即便是想做一只孤独的小猪,也没有可能,更不要说追求最为宝贵的属于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由了。在《秋水》里,庄子以戏弄和嘲讽的态度对待名利:“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渴望的是无名利之累的逍遥自在,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楚王的官。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博弈:
儒家的孔子,主张积极入世,他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孟子也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强,能自觉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极为关注个人的修养教化,从先秦以来就一直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但庄子对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教化方式,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极大的反感,把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视作束缚人生的羁绊。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提出了“安之若命”、“虚己游世”的生存原则。这种境界既旷达高远,又无拘无束;既对现实社会保持清醒认识,又与现实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说,儒家理想人格的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
三 儒家与道家博弈
(一)生命观的博弈
怎样看待由生到死者以生命存在的时间长度,怎样确定生命存在的空间位置,使生命意识的重要内容。庄子站在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的宇宙高度来审视和体认生命的出现与消失、对生命存在做出它特有的时空定位。
庄子对生命的时间定位,是用马来作譬喻。《知北游》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白驹过隙”就是庄子对生命的时间定位,他得出的结论是两个字:短暂,他用“忽然”来描述这一及其短暂的时间。在他看来,人从化而生,到化而死这段生存的时间,就像一匹白色的小马驹过缝隙一样,虽然光彩亮丽,但只是忽然而已,一闪而过而已。
(二)名利观的博弈
直面人力无可奈何的短暂的生命历程,儒家作出的应对是扬名立万,流芳百世。孔子大声疾呼:“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孟子的终身之忧是:“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于乡人,是则可忧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立德、立功、立言,以名传后世,永垂不朽,这是儒家的最大理想。
庄子深知金钱与地位的诱人,但他认为一味地追求它们,反而会失去自由,他一生追求自由(无待)。因此,要“全形葆真,不以物累形”。在《騈拇》中,庄子写道:“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一样不值得,这样的人根本无自由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
芒然彷徨乎无为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大宗师》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
庄子是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的归宿,始终以“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讲“道”主要目的不是探讨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是为了导出人的生存的本体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想人生和理想人格的标本。在他看来,人是宇宙的一部分,“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同样是人的本体。
在黑格尔看来,“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时才是盲目的”,恩格斯也说:“自幼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养生主》中有如下记述:“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逍遥游》中的“逍遥”是形容无事卧寝的样子,与彷徨对举。《大宗师》中的“逍遥”形容“无为”、“无事”。《天运》中的“逍遥”更明白地就是无为。
其实,“逍遥游”的意思不是讲精神自由,而是在讲无为以处事的原则。逍遥者,无为也;游者,处事也。
二 道是“逍遥”的根本
道家比较注重人生问题的思考,而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作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对人生思考的特色,不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而是侧重于宇宙的、自然的视角考察人生,其本体论与人生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庄子看来,形而上的本体不仅是自然界的主体,也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根据。
《礼记?檀弓上》有:“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遥乎门。歌曰:‘泰山其頹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頹,则吾将安仰;……’遂趋而入。夫子曰:‘……予殆将死也。’盖疾七日而没。”《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了这件事,只是情节稍有出入:“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消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学生被杀,孔子本人又身染重病,不久即去世,当他“负杖逍遥于门”见到子贡时,何来的悠闲呢?
死不过是回家去休息,不过是“复归其根”(同上)、回到人的本真。
庄子认识到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是相悖逆的,是异己的。在他看来,儒家视为最高理想人格规范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残害,《騈拇》说:“自三代一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不管殉名、殉利还是殉天下,只要是残身伤性,都有悖“性命之情”,就对个体生命的伤害而言,彼此都一样。庄子是对个体生命的肯定,决不是为小人正名,其主旨在于否定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社会价值标准,破除人们对所谓君子的顶礼膜拜,恢复个体的生命主体地位,确立生命的独立价值。
《诗经?桧风?羔裘》中也使用了“逍遥”一词:“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切切。”这是首描写贵妇思念丈夫的作品。前两句描写丈夫的生活情况;他无事时穿的时羊羔皮袍,上朝时穿的是狐狸皮袍。“逍遥”为无事,“以朝”为有事,二者对举。
以上都是用“逍遥”来形容那些苦闷、无事可作的人的彷徨与徘徊,并非自由自在、悠闲自得之意。在《庄子》中有以下例证:
可以看出,在庄子看来事物运行都有其内在的“道”——“固然”之理(必然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了这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内在的“道”、“固然”规律(必然规律),才有可能实现行动思想上的真正自由。
而从根本上讲,庄子的人生观是自然的人生观,其核心就是自然无为。安命、顺命,就是合于自然之道,只有以一种悠游、怡然、旷达、超脱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人生,做到“安之若命”、“安时处顺”,才能超越现实人生,达到理想化、审美化的人生,才能“生而不悦,死而不祸”,“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秋水》)。
庄子对生命的空间定位,同样是以马为喻。《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毫末之在于马体,这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空间定位,这一定位是通过具有说服力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四海在天地间,就像蚁穴在大泽里;中国在四之内,就像一粒小米在大仓中,物类名称有万种之多,人类只是万物之中的一种;九州之内的人众之多,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份子。因此,个人和万物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