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如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言词来称呼的“名”,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正是天地的开始,有正是万物生长的母亲。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同样可以用神秘、深远来形容。
再往上推,就说不清了,因为那是来自冥冥之中的宇宙本源。
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文全文及译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包含了81篇短小的章节,每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关于道德、治理和生活智慧的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的原文全文及一个常见的译文:《道德经》原文全文: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下省略,共81章)。
《道德经》常见译文(王弼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下省略,共81章)。
以上是《道德经》的原文全文及一个常见的译文。
《道德经》的译文有很多版本,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总体来说,这个译文能够较好地传达《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和哲学观点。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
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
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ù)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道德经》全文
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译文〗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
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
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译文〗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 第一章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 ,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 ,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 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 得之若惊 , 失之若惊 ,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 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 若可托天下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 , 名曰夷﹔听之不闻 , 名曰希﹔搏之不得 ,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 ,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 无物之象 ,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 是谓道纪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 微妙玄通 ,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 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 不欲盈 ;夫唯不盈 , 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六章致虚极 , 守静笃;万物并作 , 吾以观复;夫物芸芸 ,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 知常曰明 ;不知常 , 妄作凶 ;知常容 , 容乃公 ,公乃全 , 全乃天 ,天乃道 , 道乃久 , 没身不殆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七章太上 , 不知有之﹔其次 , 亲而誉之﹔其次 , 畏之﹔其次 , 侮之 ;信不足焉 , 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 , 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八章大道废 , 有仁义﹔智慧出 , 有大伪﹔六亲不和 , 有孝慈﹔国家昏乱 , 有忠臣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思寡欲 , 绝学无忧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 ,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 不可不畏 ;荒兮 ,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 如享太牢 ,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 , 其未兆﹔沌沌兮 , 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 ,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 而我独若遗 ;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 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 ,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 , 而贵食母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 , 其名不去 ,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 以此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 枉则直 , 洼则盈 ,敝则新 , 少则得 ,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 故明﹔不自是 , 故彰﹔不自伐 , 故有功﹔不自矜 , 故长 ;夫唯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 天地尚不能久 , 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 , 同于道﹔德者 , 同于德﹔失者 , 同于失 ;同于道者 ,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 , 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 ,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 有不信焉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 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 , 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 强字之曰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 ;故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 躁则失君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 故无弃人﹔常善救物 ,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 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 ,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 是谓要妙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 守其雌 ,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 常德不离 ,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 守其黑 ,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 常德不忒 , 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 故大制不割 ;老子: 「道德经」 :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 不可为也 ,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 故无败﹔无执 , 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 去奢 , 去泰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 ,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 ,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 果而勿伐 ,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 是谓不道 , 不道早已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 ,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 而美之者 ,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 以悲哀泣之 , 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 ,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 以降甘露 ,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 犹川谷之于江海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 , 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 故能成其大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 , 天下往 ;往而不害 , 安平泰 ;乐与饵 , 过客止 ;道之出口 ,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 听之不足闻 , 用之不足既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 , 必故张之﹔将欲弱之 , 必故强之﹔将欲废之 , 必故兴之﹔将欲取之 , 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 , 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 , 天下将自定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 忠信之薄 , 而乱之首 ;前识者 , 道之华 ,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 不居其薄﹔处其实 , 不居其华 ; 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 谓天无以清 , 将恐裂﹔地无以宁 , 将恐废﹔神无以灵 , 将恐歇﹔谷无以盈 , 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将恐灭﹔侯王无以贞 ,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 ,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 ; 非乎 ; 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 珞珞如石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 ,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 , 善贷且成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 , 唯孤、寡、不谷 ,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 , 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 , 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 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 ,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 无为之益 , 天下希及之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 身与货孰多 ;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 知止不殆 , 可以长久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 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 ,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 大巧若拙 , 大辩若讷 ;静胜躁 , 寒胜热 ; 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 ,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 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 常足矣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 知天下﹔不窥牖 , 见天道 ;其出弥远 ,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 不见而明 , 不为而成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 及其有事 , 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 , 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 , 吾善之﹔不善者 , 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 , 吾信之﹔不信者 , 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 , 歙歙焉 , 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 圣人皆孩之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 , 十有三﹔死之徒 , 十有三﹔人之生 , 动之于死地 , 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 路行不遇兕虎 , 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 虎无所用其爪 ,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 , 德畜之 ,物形之 , 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 德之贵 ,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 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 是谓玄德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 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 以知其子 ,复守其母 , 没身不殆 ;塞其兑 , 闭其门 , 终身不勤 ;开其兑 , 济其事 ,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 守柔曰强 ;用其光 ,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 , 行于大道 ,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 , 而人好径 ;朝甚除 , 田甚芜 , 仓甚虚﹔服文采 , 带利剑 ,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为盗夸 ;非道也哉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 , 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 其德乃余﹔修之于乡 , 其德乃长﹔修之于邦 ,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 , 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 ,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 以此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 猛兽不据 ,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 ,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 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 谓之不道 , 不道早已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 言者不知 ;挫其锐 ,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 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 , 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 , 不可得而贱 ; 故为天下贵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 以此:天下多忌讳 ,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 ,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 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 , 而民自化﹔我好静 , 而民自正﹔我无事 , 而民自富﹔我无欲 , 而民自朴 ;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 , 其民淳淳﹔其政察察 , 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 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 , 善复为妖 ;人之迷 , 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 光而不耀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 , 莫若啬 ;夫唯啬 , 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 , 可以有国﹔有国之母 , 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 , 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章治大国 , 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 , 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 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 , 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 , 故德交归焉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 , 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 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 , 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 , 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 , 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 , 大者宜为下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 ; 善人之宝 , 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 , 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 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 , 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 , 有罪以免邪 ; 故为天下贵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 事无事 , 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 , 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 ,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 故终无难矣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 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民之从事 , 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 非以明民 ,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 ,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 , 国之贼﹔不以智治国 , 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 , 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 , 远矣 , 与物反矣 , 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 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 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 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 ,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 , 似不肖 ;夫唯大 , 故似不肖 ;若肖 , 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 , 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 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 , 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 , 以慈卫之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 , 不武﹔善战者 , 不怒﹔善胜敌者 , 不与﹔善用人者 , 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 , 而为客﹔不敢进寸 , 而退尺 ;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 ,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 , 哀者胜矣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 ,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 莫能行 ;言有宗 , 事有君 ;夫唯无知 , 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 , 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 尚矣﹔不知知 , 病也 ;圣人不病 , 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 , 是以不病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 ,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 ,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 ,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 ,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 , 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 , 孰知其故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 , 疏而不失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 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 , 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 , 希有不伤其手矣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 , 以其上食税之多 , 是以饥 ;民之难治 , 以其上之有为 , 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 以其上求生之厚 , 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 是贤于贵生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 , 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 , 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 ,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 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 , 柔弱处上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 , 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 ,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 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 , 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 , 则不然 ,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功成而不处 , 其不欲见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 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 ,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 是为天下王 ; 」正言若反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 , 必有余怨﹔报怨以德 ,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 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 , 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老子:「道德经」 :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 , 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 ;邻国相望 ,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 不相往来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 ,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 , 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原文”结束,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道德经》全⽂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道德经》全⽂,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01.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
⽣⽽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04.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不屈,动⽽愈出。
多⾔数穷,不如守中。
06.⾕神不死是谓⽞牝。
⽞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是以圣⼈後其⾝⽽⾝先,外其⾝⽽⾝存。
⾮以其⽆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
⽔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於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09.持⽽盈之不如其⼰;揣⽽锐之不可长保;⾦⽟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能⽆离乎?专⽓致柔,能如婴⼉乎?涤除⽞览,能⽆疵乎?爱国治民,能⽆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四达,能⽆知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道学文化网络联盟发起网站:人龙网 | 老子文化网 | 逍遥网首页道学资讯道学典籍道家文化道教文化丹道养生易学研究道韵诗文新道学图片文章会员列表高级搜索《道德经》新编<< 韩非解老原文 | 大道论 >>发布日期:2006-8-9 15:26:23 发布者:[人龙论坛] 来源:[本站] 浏览:[ 209] 评论:[ 0]字体:大中小当前是:全文显示[这个贴子最后由今我来兮在2005/07/29 11:39am 第1 次编辑]《道德经》新编本文,原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本文,辨证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文,尚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文,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本文,论德按:德,得也;用道,知物,乘势,成业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本文,用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无名朴。
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本文,修身按:明心,守元,立人,识物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本文,处世按:世,非单指人世,泛指情势中万物。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