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式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银川市二十一中学苏海鹰

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一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一一-波普尔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培养。问题式的学习不失为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人类的许多创造和发明都是在一个"为什么"中产生的。当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时,就想"为什么?",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当瓦特发现水壶盖被蒸汽冲起时,就问"为什么?",最后发明了蒸汽机; 加拿大医生班亭从一份医学杂志上看到把狗的胰腺切除时,狗就会得糖尿病,他就问自己"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医学史和生物史上的重要发现一一胰腺素。可见,敢于提问,敢于思索,敢于探究是科学发明的前奏,是人类进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使他们在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养成他们探究性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问呢?

一、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这种方法是教师依据文本,根据课标要求,确立了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之后,设计的问题。首先有教师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口头叙述,学生注意听,记住问题的要点;或用白板打出;或事先用小黑板写出),然后由学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身的经验体会,发表自己

的意见。比如,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学生朗读课文之前,先给这样的提示: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一个问题:我喜欢长妈妈这个人吗? 为什么?读完后,同学们各舒己见,有的同学说:不喜欢,因为"长妈妈"喜欢"切切擦擦",睡觉摆成个"大"字,挤得"我"几乎没有睡觉的地方。有的同学说:喜欢,因为"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我"梦寐以求的有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人面的兽的《山海经》,这是别人所办不到而她却办到了。还有同学说:长妈妈是令人尊敬的,因为她仁慈、善良,尽管她身上还有许多的缺点,等等。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同学们对问题的探究中,对长妈妈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同学们的整个发言中,有观点、有论据、有分析,整个的过程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思维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怎样认识人、评价人的过程。

二、教师巧设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时学生脑子里没有问题,这是他们的思维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这时,作为教师,可为学生巧设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比如,在教鲁迅的《故乡》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起搬回家里去,那么,你认为闰土是个‘贼’吗?”结果,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于是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引起了一场争论。此时,就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教师也可隐瞒自己真实的看法,故意提出一些偏激的或是错误的看法来激发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组织学生从课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来反驳教师的观点。比

如,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文中一段描写"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后面又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个山洞里竞能容得下如此广阔的美景,真是不可想象啊! 大家说,老师的理解正确吗?这样的认识,学生当然不能认同。于是同学们积极阅读课文,从文中寻找依据,这样就引发了一场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此外,教师还可装出一副不懂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些问题。比如,在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老师有个百思不解的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们常说,写文章选材要围绕中心,这篇新闻是报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事,可是,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提到了"三国时的曹操与刘秀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 "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呢?这样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引起一场争论,同学们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问题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争论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师发问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做相应的提示。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在教《愚公移山》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些情节不符合科学和现实?这一问题一下激活了大家,马上有人反应了过来:

生1:我认为愚公说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中的"山不加增"有问题,根据科学论证和科学测量,有

些山随地壳在逐年下降,而有些山在逐年上升,我国的珠穆朗玛峰不是每年以8厘米的速度在升高吗? 山是不可能静止不动的。

生2:我认为文章结尾,"帝感其诚,命夸峨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不符合生活实际。

师:两位同学发现的问题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明明是不符合科学和实际的,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 (此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引导)

这样,在教师的诱发下,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并且找到了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烁,知识的种子在发芽,课堂成了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四、教师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学生来讲,阅读一篇文章,他会有许多的问题,或清晰或不清晰,或是理解上的或是认识上的。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来,并引导学生研究文本,进行经验联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归宿。比如,还是在前面提到的教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童年时,也算是书香门第(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出身翰林,在北京担任过内阁中书)家里为什么会请一个粗俗的乡下女人(阿长)做保姆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我一时也不知道从哪方面做解释,但这个同学的问题,无疑是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说明他确确实实把文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了,他有自己的思考。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且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并做了如下布置:利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