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让写作走向深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思维让写作走向深刻
比较思维让写作走向深刻
一、自身内涵比较,解读多重属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因此,我们要想把一个问题解说得透彻、深刻,对这个问题自身进行多面解剖是一个比较易于操作的办法:即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运用,对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

哲学家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中正是巧妙运用比较思维,谈了自己对传统的独到见解。

他说: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

传统不是可以追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和虫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通过这样的阐述,我们明白了传统的两重属性,它既有保守,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为了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者用了比较论证的手法来阐释概念,富于辩证性,我们也就在作者这样的辩证思维中深入体会并把握了传统的内涵。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

例如对“竹子”、“梅花”的认识,我们可以先叫学生写出它的“品格”,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这样的共识:竹——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很谦虚。

梅花——每绽放一次,都能展现出风骨和气节。

这样的回答只能说明学生已经打开了思路,但思维的单一化其实也是肤浅的表现。

教师此时就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不妨抛出这样的问题: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难道竹子、梅花身上就没有一点缺陷吗?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深入思考的条件,有些学生开始用辩证法去认识事物,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竹——虽然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
但它过分谦虚,最后恐怕难成栋梁。

梅花——每绽放一次,确实都能展现出风骨和气节,但它过分清高孤傲,终难成为春天百花园中的一员。

这样做,学生的思路就完全打开了。

类似的思维训练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开始关注事物的多重内涵,他们发现其实事物往往存在着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可以一层层把它挖掘出来。

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鸦片会害人,也能救人;电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但是,它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

就在对事物多层内涵的阐释中,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

二、同类对象比较,认识事物本质我们知道,比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和鉴别的一种特殊的方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一般都是通过对相似事物或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才获得正确认识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每年高一新生入校,时值秋天,常有教师会让学生写关于“秋”的作文。

可是我们会发现在学生习作中很难找到有新意的佳作。

秋对学生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但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未曾对写作对象进行深入思考,没有拓展思维空间。

我们在平时的习作指导中应该提醒学生,要多引进同类事物,用比较法揣摩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认识写作对象的独特之处。

当我们通过比较抓住了独特的“这一个”,我们的认识就不会停留在“人云亦云”上。

所以,教汤显祖的《长亭送别》时,我向学生补充介绍关汉卿的《窦娥冤》,然后出思考题:请你分别用一个比喻句形容两人的作品。

结果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王实甫之词如山珍海味,关汉卿之词如粗茶淡饭;王实甫之词如大家闺秀,温婉,关汉卿之词如乡野村姑,朴实;王实甫之词如越剧,缠缠绵绵,关汉卿之词如秦腔,铿铿锵锵。

”我们发现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比较法用上去,而我们要做的是变不自觉为自觉,提醒他们平时写作要多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如同样是亲情,母爱与父爱是不同的;同样是朋友,初中与高中是不一样的…… 三、相对对象比较,突出认知事物雨果在着名的《克伦威尔·序》中写道:“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比较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用的方法,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我们认识了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与克洛德
的外美内丑,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克洛德人性的丑……小说正是引进相对对象进行比较,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才取得了动人心魄的审美效果。

我们不妨在平时教学中也寻找机会练一练,让学生将一个特定对象与多个相对对象放在一起解读各自内涵,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

例如我校一教师上苏轼的《赤壁赋》,有一个课堂环节就是让学生谈谈对苏轼这份“洒脱”的理解,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自己说的一段话:我觉得“洒脱”是一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智者自知的人生态度,一种超脱的情怀,一种包容万物的博爱的胸襟,它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避世,不是刘伶裸形屋内的蔑世,更不是庄周化蝶、不问尘俗的出世…… 这种解读将苏轼的洒脱与陶渊明、刘伶、庄子的洒脱作比较,不但使认知对象的内涵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而且这种认知与众不同,深化了“洒脱”一词的思想性,对事物的认识走向了“深刻”。

课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用以下句式为处于现实人生中的自己写一段文字。

“生而为人,活在世间,你必须学着成熟(豁达、洒脱、乐观),然而这种(豁达、洒脱,乐观)是……而不是……”(要求:引进对象来比较阐释)正是抓住这样一些机会训练学生思维,我们发现当学生面对“责任”、“宽容”、“乐观”等字眼时,他们的思考比以前深入多了。

所以,教庄子的《效颦》,要让学生明白“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正是用丑女衬托,西施才更显其美;教《愚公移山》,有了智叟这个人物,才会更懂得愚公不愚的道理……比较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更容易记住也更难以忘记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无论好人抑或恶人。

由此可见,运用比较烘托,不但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而且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性。

四、联类引申比较,拓展思维空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时,要注意它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内在关系,学会将相关事物联系在一起比较。

很多人之所以记住了卞之琳,是因为他的《断章》,短短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断章》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读过之后却给人一种新奇感,秘密在哪里呢?
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所采用的手法,就是一种相关事物的联想比较法。

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叫“绕弯子”。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卞之琳给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他的这首诗被他“绕弯子”绕出了深刻的精彩。

我们也要训练学生,见到一道作文题之后,学会用比较思维辩证分析,学会利用相关事物“绕弯子”。

平时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关系型的习作片断,例如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谈谈“山水与诗文”的关系。

结果他们就“绕”出了精彩的话语:“在诗文的国度,山水是它的心脏;在山水的家园,诗文是山水的灵魂。

”又有学生说:“诗人是诗歌国度的主人,山水使诗文时而铁骨铮铮,时而温柔缠绵;山水是诗人的灵感音符,诗人运用诗文的乐谱,演绎出悠扬的乐章。

”当学生运用比较辩证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山水”与“诗文”的内在联系,就能写出充满智慧、充满哲理的话语来,这样,文章的思想境界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创作留下了更开阔的空间,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更深刻。

很多古代作品让人难忘,正是借助这种手法,使作品思想更深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隐《子夜郊墅》“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多年前我曾看过《林清玄散文》,至今仍记得那篇序言的题目是“一个书写文化与被文化书写的人”,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

其实,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

当我们将写作对象与其他相关事物放在一起比较阐释,解读它的内涵,我们的看法无疑会成熟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