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六节 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世界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主要内容

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二、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

三、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一、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

(一)全球分布规律

1 .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 .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 .北美大陆

4 .南美

5 .澳大利亚

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极地苔原

经度地带性

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的历史有关。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

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东岸更为湿润一些。但是,植被的这种

纬度地带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大系列。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Walter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组成成分。p322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定义: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Zonoecotone ZE)

交错带的主要类型: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为适应,特征也最典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受海洋影响的情况有区别,也可

以产生明显的类型变化—在显域生境中存在隐域生境.

在某些地带性植被为主的地带内,由于受河流、流沙、盐渍土、石灰岩或特殊地形等隐域生境影响,常出现某些非地带性(隐域)植被,如草甸、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石灰岩植被等

3.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

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带外”飞地”.

第二节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CO

含量减

2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与垂直带谱。一个山地全部垂直带构成垂直带谱。垂直带谱最下面的第一垂直带,称为基带。

两类垂直带谱:不同山地垂直带谱差异很大。地球上垂直带谱两大类型:海洋性垂直带谱与大陆性垂直谱。海洋性垂直带谱,森林垂直带占优势,大陆性不同。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1、纬向变化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2、经向变化

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近乎经度方向更替。

3、青藏高原的特殊性

高原面平均海拔超过4000m,与周边地区的巨大差异使高原表面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显著差异,宽阔且起伏不大的高原表面,使高原内部的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具有明显水平分异。

东南半部森林区

由北至南,随气温递增,植被带状分布比较显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带—赤道雨林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