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7 《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设计

案例17 《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创新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酚的性质和应用 晋江平山中学黄文姣 [案例课题]酚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实验设计基础(DOE)案例赏析

实验设计基础(DOE) 改进和创新最有效的工具; 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结果; “不掌握实验设计(DOE)的工程师,只能算是半个工程师。” ──质量工程学创始人田口玄一( G. Taguchi)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缩写为DOE),是研究如何制定适当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它对于解决多因素优化问题,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卓有成效。现已为美国和日本企业广泛使用。实验设计还可应用于改进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制定高效生产计划等。 实验设计( DOE ) 也是DMAIC路径中改善阶段的主要工具之一。实验设计广泛应用于设计、制造与封装领域,直接改善工艺菜单,优化流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的计划、实施、数据分析、验证及推荐方案,完全析因实验与筛选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举例丰富,许多为经实际检验过的成功案例。本课程集实验设计思想、Minitab / JMP软件应用、统计方法及半导体专业知识于一体,是目前质量改善阶段筛选关键因子与改善工艺窗口的有效工具。企业选送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在DOE专家的指导下,接受2~3 天的集中训练,通过教学游戏和案例讲解,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从而能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及合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持续改进,优化核心流程的目的。 课程目标: 一、学习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路径; 二、掌握实验设计使用方法; 三、提高解决实际生产和科研中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如何在DMAIC的改善阶段合理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 五、使用Minitab / JMP 来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获得最佳结果变得方便容易。 课程特色: 将结合丰富的中外案例进行分析,并详细剖析学员在实际生产中使用DOE得到改善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真实案例。启迪性谚语、典故等授课,使参训人员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并在互动的分享交流中增加收获。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文献检索报告 范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报告 院(系):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姓名:伊力帕尔.斯干旦 学号:20142301141006 新疆师范大学 2015年05月24日

一、检索课题名称:(中、英文) 中国声乐的历史发展及教育影响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impact of the Chinese vocal 二、课题分析 1、简述该课题的意义、研究的历史、现状、趋势。 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中国的声乐艺术而言,近些年来,我们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以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昂首挺胸地跨入国际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维也纳金色大厅宋祖英独唱音乐会、吴碧霞亚洲巡回独唱音乐会、《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古老悠久的文化;大众化的“中华情”栏目、“同一首歌”栏目、“梨园春”栏目(带着我国多种戏曲名角新秀,赴南美洲巡回演出)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类国际声乐比赛上,也经常能看到我国的青年声乐才俊摘金夺银的好消息,还有一些歌唱家成为外国专业剧团的主角或职业演员。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盲目乐观,审视我国的声乐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严格意义上的我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还不足百年,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我国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从上世纪20年代创立,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和几代声乐家、教育家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体系。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标准与方向发展得很不均衡,或者说多数院校的声乐教育者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如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能否在国际上拿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声乐作品而自傲,而对如何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够足,视野不够宽,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非音乐院校中声乐专业学生选习西方声乐艺术的,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蜻蜓点水唱些皮毛;选学民族声乐的学生,多以当红歌星为榜样,也只能囫囵吞枣,唱个大概,深度精度都不够。现代流行歌唱艺术,还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处于说不清和摸索的状态。传统的戏曲、民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特别是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热爱民族声乐艺术,学习演唱民族声乐艺术,也存在着不足。虽然这几年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已开始有了喜爱的苗头,但还有教育体系的问题,也有宣传导向的问题。如果自己民族的下一代都不喜爱自己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走向世界肯定是空话。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案例 下一页1 2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2.复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3.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化学探究性实验方案的体会和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引入] 化学实验是化学认识的源泉,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2.安全性 3.可行性 4.简约性 [引入]化学实验从传统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发展到

探究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启发性讲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板书]二、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原则 1.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板书]三、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1.探索性探究实验的设计 这类实验方案设计过程重在分析比较,操作中的现象是对方案设计合理与否的检验,以及探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多种多样,实验方案相应也会教多,只要无明显失误或不妥,均可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之后再将方案修正完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文献检索课程论文范文1

“案例教学”在现代文献检索课中的应用 Abstract:a literature search was the students must master a skill,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 facing many new challenge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case teaching"in the cours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摘要:文献检索是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了“案例教学”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以介绍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查找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科研、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服务。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对读者自如地检索和利用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积极探索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检索信息、获取文献的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教学改革的意义 以往的文献检索教学方式,主要采取逐个讲解文献数据库,向学生灌输具体的检索方法及检索技巧。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信息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文献数据库越来越多,已经无法也没有必要像以前那样对数据库进行逐个逐个地讲解[1];另外,信息爆炸和信息饥饿之间的矛盾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信息筛选能力。所以,现代文献检索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有效地查寻、评价和利用信息,并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据此,现有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更加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文献检索和利用的能力。笔者结合对本校商学院学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不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背景 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

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

文献检索案例

学科问题: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 检索文献:张正东:《论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道路》,《张正东英语教育自选集》 2007年 左涣琪:《外语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嘉:《浅析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科技信息》2012 年第6期 庞红梅:《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 3期 刘道义,龚亚夫:《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回溯与展望(M)》中国人民 出版社,2001年 阅读笔记: 篇章一:张正东:《论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道路》,《张正东英语教育 自选集》2007年 研究对象: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主要是大、中、小学生) 研究范围:中国国内 研究问题:依赖“西方中心思想”,发展不出中国的特点; 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文化,束缚了自由思考; 计划经济的的划一要求,缺失地区层次差异考虑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中各处不时参考和引用一些文献书籍中 的观点和论证来推理和充实自己观点) 比较研究法(文中有大量的中外对比,体现了比较研究 的精髓。) 经验总结法(文中介绍了美国和韩国的英语学习,得出 外语教学途径本身并无现金落后之分。)主要观点:针对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已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三点着手, 寻求改进之道: 1.作好语言定位和目标分层; 2.英语教学内容回归英语; 3.英语教学途径多元化。 篇章二:庞红梅:《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年第3期 研究对象:英语教学 研究范围:中国国内 研究问题: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教学大纲的分析来阐明观点) 调查研究法(引用大量例证分析) 主要观点:目前的中国英语教育成现了以下趋势: 1.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 2. 英语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 3. 英语考试方法的改革;

文献检索课程报告--参考案例

成都理工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4学年第二学期 《文献检索》课程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检索课题及其意义:(10分) 1.课题名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2.希望通过检索解决的问题: 1)进一步了解近年来中国和世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2)根据检索资料的搜集整理,统观全局,较全面深入地分析造成当今毕业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3)对于这一现状,政府,学校所采取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的反应; 4)大学生自己对此的态度想法; 5)即将毕业的大四生应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6)增长检索经验,了解检索的一些重要方法(尤其是网络检索)和技巧。 二、使用我校电子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信息:(40分) 1. 期刊检索: 选用数据库名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20分) 检索方式: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全部期刊 起止年代:2008-2014 检索条件:(题名或关键词=毕业生)*(题名或关键词=就业)*全部期刊*年=2008-2014 检索结果:检中5928 条 相关文章1: 题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作者:李雄刘山川 刊名:《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10期页码:119-123 关键词:不平等就业择业观就业制度就业能力就业服务 文章内容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不平等就业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障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围绕供给、需求、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着重解决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政府应当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用工需求,推进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改甍,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备的匹配性。 相关文章2: 题名: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作者:赵蓓 刊名:《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0年17期起止页码:35-3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扩大招生规模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切身利益高等教育普通高校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一

教学案例 娄烦中学李照亮 亚铁离子的检验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社会飞速进步,给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实验提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有注重探究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才能造就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特别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深知责任重大。上课前,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认知,钻研课标要求,挖掘教材深度。 通过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当学到元素化合物时,需要通过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明了。在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3-9中,我在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事先精心准备了实验。用煮沸的蒸馏水新配制FeSO4 溶液和NaOH 溶液,在FeSO4 溶液中放入小铁钉以防氧化。 实验3-9取少量FeCl3 和FeSO4 ,然后滴加NaOH 溶液,让学生观察现象。 做完FeCl3中加入NaOH溶液,准备做FeSO4与NaOH的反应,当做到把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准备慢慢伸入液面以下,并强调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现同学们低头耳语,有大胆的学生提出:初中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时,它必须在容器(试管)的上方,不让伸入容器中,是不是老师的演示动作错误?我本想就实验目的给学生做出口头解

释,但忽又喜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现疑点,勇于质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啊,应该尊重学生的疑问,让他们通过对比实验得出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答案。于是,我把滴管放在试管口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生成了灰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了灰绿色,最后变成了红褐色。此时,学生们用惊疑的眼光看看教材,再看看实验结果,纷纷议论: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教材不符?面对这种在意料中的情况,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形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们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踊跃发言,归纳出如下几条原因: (1)F eSO4有较强的还原性,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较长,易被空气氧化。 4Fe(OH)2+2H2O+O2=4Fe(OH)3 (2)在滴加NaOH 溶液过程中引入了氧气。 (3)盛放NaOH 溶液的试剂瓶没有用橡皮塞,没有与空气隔绝。 (4)两种溶液中溶有氧气。 学生们提出制取氢氧化亚铁关键应该是保证氢氧化亚铁不与氧气接触。改进方案有: (1)加热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赶出溶液中的氧气,并趁热滴定。 (1)长颈胶头滴管应伸入试管,最好伸入FeSO4溶液中,并慢慢挤出。 (2)把FeSO4溶液表面加保护层,如煤油、植物油等。 面对学生们积极探究的热情,面对热烈的课堂气氛,我对学生们大胆设计,勇于探究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同时对他们的方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 1219100034 目的:探究在不同条件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的差异。 假设:在家长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强。其次为自主阅读。在家长逐字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弱。 自变量:亲子阅读方式。 自变量水平:①在家长引导下的亲子阅读,即家长引导孩子结合孩子自己读 ②家长不参与的亲子阅读,即让孩子独立阅读。 ③家长带着孩子的亲子阅读,即家长逐字指着阅读。 因变量:儿童的下位学习水平。 被试:选取,6到9岁的儿童与其父母中一人为一对,共30对被试。(选取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没有过度的社会化水平,知识面不够广泛) 实验材料: 1.温暖舒适的阅读场地(包括合适桌椅,明亮光照等) 2阅读材料A,B两组。A组中有两段材料,包括A1、A2(A2为下位学习材料,即涵盖与A1之下的知识内容)。B组亦然有B1、B2。(阅读材料要求适合该年龄认知阶段儿童的文字材料,每段材料在100字左右) 3检验下位学习材料的问题及答案。针对下位学习材料(A2、B2)而提出的问题,用于检验儿童对于下位学习材料的成果。(为标准化操作可以对与每段下位学习材料提出5个问题,共10问,每问答对计1分,共10分。同时在实验前实施预实验以检验10个问题的信效度和区分度) 实验步骤: 1.将30对被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①、②、③,不同亲子阅读方式的三组,每组10对被试。 2.对①、②、③进行同样的处理。让每对被试在相同阅读场所中以对应亲子阅读方式阅读材料A1、B1。要求在40分钟内阅读完这两段材料,阅读时间不能低于25分钟。 3.休息10分钟的时间。 4.由儿童独立自主阅读下位学习材料A2、B2。阅读时间不低于15分钟,保证儿童阅读完毕。 5.确保实验中儿童的阅读顺序为A1、B1、B2、A2。 6.儿童完成阅读后进行检查提问,要求儿童口述回答问题而不是点头或摇头回答问题。并计分。 7.数据分析,根据儿童回答问题的分数,分析不同亲子阅读对于下位学习影响差异。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活动表现评价案例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活动表现评价案例研究 罗莉雅 建德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311600 【摘要】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实施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针对化学实验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策略实施研究,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制度评价标准、进行探究活动、开展评价活动以及评价结果反馈进行适当活动表现评价。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表现评价 一、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评价问题 执教新课程三年来,笔者在《实验化学》模块实施过程中开始思考以下问题: 1.《实验化学》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涉及的实验内容却较多,其中的探究性实验的进行更是费时费力。大多数教师为了减少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16个主要课题的实验大多数是课堂上照教材中实验步骤或提示进行相关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或者说主要是对知识的印证和重复。受课时和精力影响一般很少进行实验探究的活动,更不用说实施活动表现评价。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高考中不可能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因此目前对化学实验评价形式一般还是以纸笔测试评价为主,实验评价过分关注最终的结果。很多教师认为《实验化学》中设置的实验只是学习的一种载体,做实验与不做实验在高考中区分度不大,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做大量的实验题,考试照样得高分。这是单一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在我省进入新课程前,学生在高二时需参加全省统一的实验考查,制定了实验考查评价指标,采用活动表现评价方式。遗憾的是,新课程实施后取消了省里统一组织的实验考查,由学校自主安排实验考查,致使实验考查被大大弱化。所以在活动表现评价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带着疑惑笔者开始在实践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①化学新课程的评价目标和突破口是什么?在实践中怎么实施? ②新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探究评价有什么特点?评价方式和手段有哪些根本性变化?

(完整)高中化学教学分析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课题】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背景】 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案例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能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移动。 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启发引导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比较

①NaCl 溶液②NaOH ③H 2SO 4④Cu ⑤CH 3COOH ⑥NH 3·H 2O ⑦SO 2 ⑧乙醇 ⑨水 ⑩CaO ____________ 是电解质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_________ 两者都不是 【思考】: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你的想法? 提示学生从生活情景题思考: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设计意图] 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中,从感性知识的认识中,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做好知识的铺垫。 新课引入: 活动与探究: 1.醋酸和盐酸是常见的两种酸,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否一样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写出实验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3.完成教材第40 页实验3-1并记录实验现象。 (1)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 ·L -1的盐酸和醋酸的pH 。 (2)如图3-1所示,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 ·L -1 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将实验现象和你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填入表3-1。

第八章实验设计

第八章实验设计 一﹑最佳选择题 1.某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还是实验性研究,是根据确定的。 A.研究者的工作属性B.在现场工作,还是在实验室工作 C.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D.是否给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 E.是否遵循随机化原则 2.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外,要求其他条件必须齐同。 A.系统误差B.处理因素C.年龄人口构成比 D.个体因素E.抽样误差 3.为避免医生以及病人对实验效应观察的主观偏性,可采用法。 A.随机化B.单盲C.双盲D.对照E.多中心研究 4.下列不能用作标准对照的是 A.现有的标准方法B.现用的常用方法 C.患者接受处理后的实验效应D.现有的参考值E.现有的标准值 5.随机抽样的目的是: A.能消除系统误差B.能消除测量误差 C.能消除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D.能减小样本偏性 E.能消除抽样误差 6.某医生用海桂愈疡胶囊随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10例,共观察到7例有效,有效率为70%,认为该新药有效,可以在临床推广。该分析。 A.正确B.不正确,未贯彻随机化原则C.不正确,未设立对照 D.不正确,未采用盲法E.不正确,未设立对照,同时样本例数少 7.为研究某新法接生对新生儿窒息是否有作用,选择市级医院作为试验组,使用新法接生;县级医院为对照组,用普通接生法,该方案。 A.可行B.不可行,未使用盲法观察C.不可行,样本含量太小 D.不可行,对照设立不当,可比性差E.不可行,未设立对照 8.临床试验中采用安慰剂对照可。 A.用于两种外表相似的治疗药物的比较B.保证非随机试验具有可比性 C.防止出现治疗本身所产生的效应D.进行主动接受治疗与未治疗的比较E.消除来自于受试对象心理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9.为研究新药“胃痛颗粒”治疗胃病疗效,在某医院选择50例胃炎和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服用胃痛颗粒治疗,对照组服用公认有效的“胃苏冲剂”。这种对照在实验设计中称为。 A.实验对照B.空白对照C.安慰剂对照D.标准对照E.历史对照10.实验设计时,受试对象如何分组,可使得组与组之间具有最好的可比性。 A.多分几组B.将条件接近的分入同一组 C.将条件接近的分入不同组D.将体质弱的分入对照组,强的分入实验组E.各组的例数相等 11.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的根本区别是。 A.实验研究以动物为对象B.调查研究以人为对象 C.实验研究可随机分组D.实验研究只有临床研究才用 E.调查研究要进行随机抽样 12.双盲试验中。

实验设计——设计案例分析(一)

实验设计——设计案例分析(一) 【考纲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正。获取信息的能力: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综合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知识梳理】 一、该类试题题材广泛,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原理和生命现象的验证(如物质的运输,酶促反应及其特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与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条件与产物及其变化,激素的生理作用,遗传实验,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等)对知识的要求很低(范围可拓展至初中或大学,但无知识障碍),一般给出实验目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实验条件,要求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达到实验目的、预期将产生的结果并能作出相应的分析;除考查中学生物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外,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即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解题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该实验要验证的内容),如果是未学过的(未知的)生物学现象还需提出假设; (二)分析实验原理; (三)分析给定的已知条件(如果条件不足,须补充相应的条件),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排出合理、简单可行的实验步骤(即实验方案);注意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对照)实验。 、须设置对照组。 2、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注意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除实验研究的一项差异外,其他实验条件都须相同),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四)预期实验结果,有些实验可能有多种结果,尽量考虑全面;在多组比较的实验中还须设计结果记录表; (五)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有些实验结果需用曲线或图进行表达。 【高考模拟】 、(XX上海生物43)在“学农”活动中,生物小组同学了解到一种有毒植物“博落迥”,农民常用其茎叶的浸出液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杀菌,防治秧苗病害,但是使用中常出现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同学们经调查后发现,农民所使用的“博落迥”浸出液浓度约为每100ml水中含有3~7g“博落迥”茎叶干重。他们推测,水稻发芽率降低的现象可能与

文献检索报告实例

打开谷歌高级搜索:在第一行检索框内输入检索式A,“and”用空格形式表示。限定在“简体中文”和“网页标题”内检索。得到212条检索结果。经过筛选,选择其中2条:… [1] 【篇名】申城推广燃油清净剂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摘要】有关研究及开发证明,在燃油中添加合格的清净剂,能明显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的排放量,而且能使节油率达到15%左右,燃油清净剂技术已成为我国在治理汽车尾气污染的一项高新技术。据了解,目前日本有80%的车用汽油使用汽油清净剂,欧美19个国家普遍使用汽油清净剂。上海目前机动车尾气污染仍十分严重,改善废气排放迫在眉睫。为此许多专家认为,上海应当大力推广燃油清净剂。 【出处】解放日报2002年3月27日 [2] 【篇名】控制尾气排放新方法-汽车试“喝”纳米燃油 【摘要】普通汽车上通过加装一套EPS纳米燃油装置,就可以节省燃油10%-30%,降低尾气排放约50%-90%,同时还能使动力增加10%-30%。日前,一种可将普通燃油变成纳米燃油的装置已经在北京上市。据这种名为“EPS纳米燃油装置”的发明人王文浩介绍,普通燃油内含有大量尺寸大于300纳米的分子团簇,但经过EPS纳米燃油装置处理后,燃油分子成分颗粒的尺度均小于3纳米,就变成了“纳米燃油”,其更加有利于充分燃烧,所以能够降低油耗和尾气排放,提高动力。在汽车上加装纳米燃油装置很简单,也比较经济,普通轿车只需要580元。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对几百辆车进行了试装,效果良好。据统计,中国燃油每年消耗亿吨,如果使用EPS纳米燃油装置处理过的燃油,以节约15%计算,合2550吨,相当于中国全年进口石油总量的四分之一,价值51亿美元。 【出处】北京青年报2004年4月30日 超星电子图书 》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篇一: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 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 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情感目标 [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 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 [板书] 2.类型 (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 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1.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 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 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 [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 [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 [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如用n1、n2……表示混合 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 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45120202 白合兵 45120203 田大越 45120212 永勉

2.1 正交实验设计概述 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11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又称正交设计或多因素优选设计,是一种合理安排、科学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一种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一种规格化的“正交表”,从众多的实验条件中确定出若干个代表性较强的实验条件,科学地安排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统计分析,探求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最优或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正交实验设计的特点是用不太多的实验次数,找出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了解实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交互作用情况,减少实验盲目性,避免资金浪费等。它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实验(生产)方案,由正交实验寻找出的优化参数(条件)与全面实验所找出的最优条件有一致的趋势。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正交性,使实验具备均衡分散和综合可比性。此法应用方便,准确性高,在多因素条件下应用有很大的优越性,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2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程序 正交设计中常用的术语有:指标、因子和水平。正交设计把实验设计要考 表示第i次实验的指标值;把对实验虑的结果和评价准则称为指标,一般以y i 结果和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影响且在实验中明确了条件加以对比的因素称为因子,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把每个因子在实验中的具体条件称为因子的水平,简称水平,一般以表示因子的大写字母加上脚标来表示。 对于多因素实验,正交设计是简单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程序12如图4所示。

试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实验设计课程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白合兵 田大越 刘永勉 正交实验设计概述 正交实验设计(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11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

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从全面实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实验,正交实验设计又称正交设计或多因素优选设计,是一种合理安排、科学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一种有效的数理统计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一种规格化的“正交表”,从众多的实验条件中确定出若干个代表性较强的实验条件,科学地安排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比较,统计分析,探求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从而得到最优或较优实验方案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正交实验设计的特点是用不太多的实验次数,找出实验因素的最佳水平组合,了解实验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及交互作用情况,减少实验盲目性,避免资金浪费等。它能以较少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实验(生产)方案,由正交实验寻找出的优化参数(条件)与全面实验所找出的最优条件有一致的趋势。 正交实验设计具有正交性,使实验具备均衡分散和综合可比性。此法应用方便,准确性高,在多因素条件下应用有很大的优越性,是一种高效率、快速、经济的实验设计方法。日本著名的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正交实验选择的水平组合列成表格,称为正交表。例如作一个三因素三水平的实验,按全面实验要求,须进行33=27种组合的实验,且尚未考虑每一组合的重复数。若按L9(3)3正交表按排实验,只需作9次,显然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因而正交实验设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2.2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程序 正交设计中常用的术语有:指标、因子和水平。正交设计把实验设计要考 表示第i次实验的指标值;把对实验虑的结果和评价准则称为指标,一般以y i 结果和对评价指标可能产生影响且在实验中明确了条件加以对比的因素称为因子,一般以大写字母表示;把每个因子在实验中的具体条件称为因子的水平,简称水平,一般以表示因子的大写字母加上脚标来表示。 对于多因素实验,正交设计是简单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设计程序12如图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