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2013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_公共管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学
1.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共企业。
政府部门专门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非政府组织、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可分为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和社会问题。
2.公共物品: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物品,其特征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3.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活动范围:(政府)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企业)主要提供私人物品。
管理目标:(政府)以公益性与公正为主;(企业)关注利润,以追求盈利为目标。
资源来源:(政府)税收和预算分配;(企业)利润和投资收益。
运行机制:(政府)依法行政;(企业)市场机制。
任用方式:(政府)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企业)聘用方式。
组织形式:(政府)以层级的官僚组织形式为主;(企业)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公共性(最重要的特征):主体—主体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对象—公共事务的根本特
性是公共性;目标—实现公共利益;价值观—平等、正义、民主、责任;手段—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公共问题的确立—对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采取措施,并加以解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公共管理的最重要途径。
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动准则和措施,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公共资源—对各种公共资源(人、财、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
6.公共部门的特征:公共性,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权威性,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稳定性,组织体系和人员稳定;合法性,能够被公众自愿认同,从而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能得到公众的支持而不是抵触。
7.公共部门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这些只能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社会经济管理,由于市场缺陷,需要市场之外的强制力来调控宏观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战略管理,由于环境的复杂多变,公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公共部门需要引入战略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实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必须获取和开发各类、各层次的人才,同时满足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8.现代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政府权力是公民让渡或委托于政府的,政府仅仅是公众的代理人,公民理所当然地拥有控制和监督政府的权力;有限政府原则,现代民主政府的权力是相对的、有限的,政府权力以不侵犯公民合法权益为其基本限度;分权原则,公共管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法治原则,法治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政府权力的勘定和限制,是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护。
9.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表明了政府的行为方向和基本任务。
政府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大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是统治阶级建立政府的根本宗旨,即维护本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因此政治统治职能是政府职能的核心。
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政府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与日俱增,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也愈来愈重要。
10.政府的职能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政治职能呈现出持续弱化的趋势,而政府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职能则不断得到强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借助于制度和法律的手段,在全面提升政府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与外部市场、社会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最终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政府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而市场和社会力量则相对弱小。
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行政职能过大的局面,实现部分职能向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分化:一是要将政府职能中应该由市场自我调节的职能归于市场
调节,政府负责市场体制的维护和制度建设,同时对市场失灵应有新的认识,市场机制运行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其客观原因,并不是任何市场机制的问题都要由行政手段来干预。
二是积极扶持我国社会组织的成长,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社会性组织十分弱小,虽然今年来各种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增长,但多数运营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问题。
要实现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需要政府通过职能改革,创建新型体制,积极扶持各种社会组织的成长,将原本属于政府的某些职能交给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
随着大量的新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出现,政府应该有进有退,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从部分社会领域的有序退出。
总之,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坚持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坚持以法律、法规来保证巩固职能体系改革的成果,并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11.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和特征:指以政府和营利组织以外,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志愿者和自治性的,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民间非企业组织和会员性社团)。
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
12.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概括起来,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
小政府是指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应该包揽一切,要让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把市场能够做的事情交给市场,把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自身来承担;政府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同时要明确政府机构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
高行政效率。
大社会是指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培育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让其和政府一起,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
要建立社会对政府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非政府组织为重要主体的、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公共管理体系。
13.公共企业的含义: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即出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解决外部效用问题、增进社会公平、调节和平衡宏观经济发展等目的而建立和经营的企业。
公共企业为政府所以,属国有资产,具有高投入性和低利润性。
1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法规的行为过程。
15.公共政策执行的一般环节:定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各种执行手段,将公共政策规划的内容由观念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宣传;公共政策分解;公共政策物质准备;公共政策组织准备;公共政策实验;公共政策全面实施。
16.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定义;公共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认定。
公共政策资源是指公共政策在执行阶段,政府以一定社会行为主体为诉求对象,运用国家公共权力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公共选择行
为。
公共政策执行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总和。
17.公共政策评估及过程:公共政策评估是特定组织为了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政策结果及政策价值进行测评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目标完成程度;投入与产出(资源配置的效率);政策合理化程度;政策过程和方法等。
评估的组织和准备,评估的实施,总结和撰写评估报告。
18.公共政策的监控:政策监控室监督与控制的总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畅运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提高政策效率。
监督的步骤:建章立制;跟踪信息;违规处罚。
控制的程序: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19.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点:未来长远性,立足于组织的长远利益,为组织的未来发展设立远景,规划蓝图,并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整合。
全局整体性,关注组织的总体格局,以组织的整体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总谋划。
协调一致性,通过协调各方行动,使他们统一朝既定目标或方向努力,最终使组织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实力的整体。
现实可行性,各个环节应是相互关联的,体现出战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相对稳定性,战略一经确定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应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组织对已知的和预见到的机遇或威胁作
出正确的反应,否则,就失去其意义。
应对复杂性,使组织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及时化解或避免威胁,并能超越组织目前的生存环境,减少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20.重视公共部门战略的原因:首先,环境变迁的压力,应对全球化社会变革,经济政治改革,需建立一个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有适应性的反应系统。
其次,角色变化的压力,“小政府”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均获取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政府等公共部门就必须确定自己的职能、角色、地位、组织结构及其社会关系。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含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就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的总和,既包括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又包括一般劳务人员。
2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公共性与公益性,对公职人员的管理要考量其是否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于公共利益;政治性;公开性;合法合规性;复杂性。
2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人力资源开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国家管理水平和政府行政效率服务的原则,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
人力资源开发要努力做到稳步增加数量、大力提高素质、合理调整结构、科学配置管理、充分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
伍。
具体而言: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超前预见,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素质和结构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两个转变相一致,与可持续战略相适应;突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
在开发战略上,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安排,加大力度,在开发内容上,形成一套配套机制,在开发动力上,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整体推进;坚持四个原则,党管干部原则,德才兼备和用人标准和干部队伍四化,开放原则,创新原则。
24.公共预算管理的内涵与功能:公共财政管理的关注点是资金如何流入各个公共机构、如何在机构内流动以及如何流出的过程,而公共预算侧重于资源的取得和使用有关的政策制定问题。
公共预算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
公共管理预算是政府经法定程序产生的年度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它反映执政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抱负,又是限制政府收支的手段。
(预算是表述立法机关意向的工具)首先,反映收支,要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目的、范围、规模和程度。
其次,控制支出,确保对公共开支进行有效控制,必须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审批才能生效。
25.公共预算管理的特点:全面性,所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内容,以便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和政府的职能范围。
年度性,各级政府的预算必须按季度或按月编制,期限内的全部财政收支应进行收支对照比较,并和前期进行比较,预算
年度指预算收支的起止期限。
合法性,遵循法定程序,经立法机关批准,受立法机关的约束。
透明性,其内容能为全社会所了解。
政治程序性,预算有明确利益倾向和政治导向。
26.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含义与作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是对公共服务绩效目标进行设定与实施,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考察与追踪,推动绩效不断改进的系统活动和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评估,绩效衡量,绩效追踪等四个最基本的功能活动。
作用:对组织而言,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动力;对员工而言,绩效管理是一种激励手段;对公共服务对象而言,绩效管理是一条监督的途径。
27.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特点:方向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现;系统性,公共服务绩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而且各个层次、各种因素相互交织、渗透、影响,可变性很大;灵活性,政策目标不同,应有不同种类的绩效指标系统。
28.公共服务取向模式的基本思想: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中的质量管理思想。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如应用质量诱因,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的顾客)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强调对日常服务的全社会学
过程(如鼓励社区发展、进行社会需要评估);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29.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着力转变和科学配置政府职能,解决好政府应当做什么的问题。
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人员和行政支出规模,解决好政府应当有多大的问题。
调整优化各级政府的横向组织机构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纵向组织机构,解决好政府应当是什么结构的问题。
改革创新政府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运转和管理的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在法治的轨道内运行,解决好政府应当如何执法守法的问题。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高素质政府公务员队伍,解决好政府应当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