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简介
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再认识
184作者简介:张玲(1975— ),女,汉族,宁夏西吉人。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一、文化生态学概念认知文化生态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以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1955年在其理论著作《文化变迁论》中首次明确提出“文化生态学“观点作为该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
它的主要问题是要确定这些适应是否引起内部的社会变迁或进化变革。
在斯图尔德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可分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从这种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其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揭示出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形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界目前借用生态学理论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的研究,虽然都源于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但是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路径与视角。
黄正泉教授认为所谓文化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研究人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所处的整个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存智慧。
文化生态学不是“文化+生态”,而是研究人与文化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历史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关系之学。
二、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文化生态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一是用文献记录人类利用环境获取生活资料的技术和方法;二是观察人类利用环境的行为方式及其变化;三是提出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文化的影响程度”。
生态学的系统论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内部诸因子间相互“适应”的有效办法,运用这一方法了解文化诸因子间促进和抑制文化发展的原因。
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生态学,因此,要借用生态学既有的概念和方法,但同时也有其研究内容的关注点,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任何一个文化群落来说,文化物种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场域,在多民族聚居区汇集成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族群的心理稳定性。
任何文化都以一定的民族为母体,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都深深地烙上了民族的发展印迹,并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心理依赖,这种心理依赖还表现在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不容否定性;三是文化的样态制约性。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张春梅)[内容提要]:蒙古族生态文化观是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在蒙古族传统天人观、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古代法规当中蕴意着蒙古民族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观念。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筑新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是依靠民族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具有各自特色传统。
蒙古族在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蕴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理念的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
蒙古族生态文化观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蒙古族千百年来沿袭和传承的生态文化传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所谓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3.强调正确运用比较法,认为只有那些在演进程度上 属于同一阶段的现象才能进行比较。
27
三、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简评
1.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过程中大 量运用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查资料,并将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引入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之中, 为文化人类学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1.认为社会结构与社会实体无关,社会组织的模式和社会行为 都是由人类的认识结构所决定的。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深层思维 结构,建立“人类心理”的普遍原理。 2.人类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性,即倾向于分类,人类先天 就有心智能力去整理和类分经验世界。而人类思维基本上是二 元的(binary),即思维是成对的。 3.各个民族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该社会的历史和环境影 响到了社会成员的思想结构,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 差异。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 《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
(2)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神的观念的起源》 (1912) 《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12
三、美国传播学派
(American School)
1.代表人物
(1)威斯勒(Clark David Wissler,1870-1947)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
安人》(1917) (2)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 《文化人类学》(1948)、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 析》(1952)
从建筑文化的构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J o u r na l of Anhui A g r i.Sc i.2011,39( 17) : 10529 -10530责任编辑朱淼责任校对傅真治从建筑文化的构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赵飞鹤1 ,阴帅可2( 1.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092; 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该研究套用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用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分别替换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社会、外部环境、文化,从而组建了建筑文化的结构模式,它是依托于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存在的。
该模式中,建筑工程技术位于建筑文化结构的最外层,设计方法及著述位于中间层,价值观位于最内层。
将这一结构模式应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过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意识、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到山水园,从城市宅园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变更过程,指出园林发展过程是从外部形态到实用功能的改变,这一改变是由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指导实现的。
关键词生态文化系统; 中国古典园林; 建筑文化构成中图分类号T U 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 -6611( 2011) 17 -10529 -02E v o l u t i o n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Based on the C o m p o n e n ts of Architectural C u l t u r eZHAO F e i-h e et al ( P o s t d o c to r a l Programs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 n g i nee r i n g,T o n g j 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mode of cultural ecosystem,the authors built a structural mode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by replacing human society,exterior env i r o n m en t and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ecosystem w i t h human activities,architectural env i r o n m en t and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c u l t u r e.Within this mode,architectural en g i nee r i n g t e c hn o l o g y was in the uttermost layer of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al structure,design t e c h-niques and w r i tt en works in the middle layer,and values in the i nne r m o s t l a y e r.I t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ev o l u t i o n of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a l o ng the line of dynastic changes,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p s y ch o l o g y and aesthetic habit,it was p oi n t-ed out that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s have ev o l ved from animal park to landscape garden,from urban residential garden to private garden in t he southern r e g i o n s of the Y an g t ze River,which also indicated a transition from exterior forms to practical functions,and was realized on the basisof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of the t i m e w i t h the help of proper de s i g n t e c hn i que s.K e y words Cultural e c o s y s t e m;Classical Chinese g a r den s;Components of architectural c u l t u r e建筑文化构成的分析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
斯图尔德极其文化生态学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述
博士论文《南美印第安人仪式性丑角的研究》(1931) 《南美印第安手册》(六卷) (1931) 《西南社会的生态观》 (1937)期刊 《文化因果律与法则》 (1949)期刊 《文化变迁的理论》 (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Julian H. Steward, F.Murphy,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文化生态学》 (1968)期刊 《阿尔弗雷德·克鲁伯》 (1973)
产生背景(关键的概念)
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博厄斯的历 史特殊论 功能学派
反进化论
博厄斯的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的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放在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 普遍文化的历史。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强调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的差异,他坚决反对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纳入到进化论简单的“单一进化模式 中”,他认为:“文明世界的各种经济大多相似,以至于如果不依附于建立在个体化和 历史之上的文化,我们就有可能陷入一种文化需求和水平一致性的境地。这会使我们 丧失从不同文化形式的互动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促进因素”。文化发展的理论在假定单 一原因的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 定论。很容易指出两种理论夸大了确在人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两个因素,它们只是 诸多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他认为: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过去许多历史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 他们自己特殊的历史,因此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都必 须首先依据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所属文化的价值系统等 的关系加以解释和判断 。 博厄斯一再强调,不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因为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 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这种观点实际上暗示寻求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努力,可能是徒劳 无益的 。
民间文化生态研究
民间文化生态研究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Steward,1902—1972),他是20世纪中期著名的新进化论人类学家。
早在20年代,生态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已为斯图尔德所表述,1955年他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倡导成立专门的学科,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
”(1)斯图尔德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理解到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其中包含着“辩证的相互作用……或谓反馈或互为因果性。
”斯图尔德“生态学观点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互为因果概念中固有的,即:一是环境和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二是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但仅是限制或选择。
同时还必须牢记,在反馈关系中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影响是不同等的。
”(2)所以,文化和环境有时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不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环境适合”这个基础之上的,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各种生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彼此相互制约组成一条生物链,并保持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文化生态学就用这种相近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和变异。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
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
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
”(3)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但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
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合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
第七组文化生态学
案
例
1
分析:文化生态理论认为,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
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
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
了两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要加大对贫困落后地 区的关注,使两个生态环境达到平衡。
案
例
2
爸爸妈妈在幼儿面前给父母捶背、洗脚等,爷 爷奶奶很开心。幼儿看到这一现象后也会模仿 家长的行为,替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背。
来满足,增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感。
启
示
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直接载体,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
Hale Waihona Puke 众传媒营运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大
众传媒帮助幼儿开阔视野、认识社会角色。
社区环境是儿童早期生活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要带幼 儿多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案
例
1
发达地区的幼儿可以用IPAD玩角色扮演类的模 拟游戏,如经营餐厅、理发师等,这可以发展 幼儿的社会角色认识。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 却没有条件,他们获得这方面知识的途径比较 少,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观点
2.斯图尔德认为一个文化内部总会有一组较其它 文化特征具有更重要功能的文化特征,它们是 该文化系统或文化类型的决定因素。为此,他 用“文化核心”和“次级特征”的概念来加以 界定。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观点
3. 斯图尔德将文化类型分为有代表性的三个 层次:家庭、群落和国家。在上述三种文化 类型中家庭的文化整合水平最低而国家的整 合水平最高。
启
示
文化生态理论注重文化和生态环境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同时也注重个体行为对人与文化和生 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家庭、 社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文化生态视野下闽南拍胸舞的适应与变迁
中图 分 类号 : j 7 2 2 . 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8 0 0 4 ( 2 0 1 3 ) 0 2 — 0 0 5 2 — 0 4
闽南 地 区最 有代 表性 的 民间舞蹈—— 拍 胸舞 , 亦称 “ 打 七响 ” “ 打花草 ” 等. 广 泛流传 于 2 0 0 6年被列 人 中 国首届 非 物质 文化
2 0 1 3年 3月
重庆 文理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 S 0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遗 产名 录 。古往 今来 , 拍胸 舞不仅 展现 了闽南 人 民特有 的 民风 民俗 , 而且 凝 聚 着 闽南人 民共 同 的记 忆 , 更 体 现 了闽南 地 区历史 演变 的痕迹 。 而 文化生 态学 是
从 生态学 的视 角 。 运 用相关 的理 论和方 法 , 研 究 文化 的结 构和功 能及 其演 化 的
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简介
主要理论贡献
一、多线进化论(Multilinear Evolution) 二、社会文化整合水平(Levels of Socio-
cultural Integration) 三、文化生态学 (Cultural Ecology)
多线进化论
背景:他提出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的 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方面加以解释。他认为在解 决上述任务时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文化生态学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特定地区所涉及
的行为模式。 第三、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
的其他层面至何种程度。
文化生态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它将人类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维空间
中加以多层次、多层面的立体透视,重新赋予 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位置。 它比其他的人类学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 现实意义: 它受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界的高度重视,几乎 新出版的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著都列有文化生 态学方面的专章或专节,成为国际人类学界颇 有影响的理论 在我国,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单线进化论
文化相对主义
多线进化论
含义:多线进化论论点在于在类似的环境下, 相似的利用资源及技术,导致平行发展的社会 结构。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认为,核心家庭、部落(或俗民社会或社区)和 国家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形式,亲属与经济、宗教以 及官僚机构等是这三种不同层次各自的整合力量。例 如肖肖尼人没有固定的村落生活,核心家庭是最常见的 生活单位,因此,肖肖尼人社会是一个在核心家庭层次 上进行社会文化整合的社会。国家层次的社会文化整 合在质量上不同于核心家庭层次与俗民社会层次的整 合。“国家整合层次是以若干新模式的出现为特征,无 数多家庭的聚体或俗民社会,即凭借这些新模式在一个 大的体系中建立功能性的互相依赖。”因此,斯图尔德 实际上是以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的概念来划分不同的文 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历时的角度去看待这三种不同 层次的整合形式,它们似乎也可以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社会静力学》(1850)
3
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
6
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
文化比较研究。
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
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
7
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
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 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 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 渐进论等。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安达曼岛人》(1922)、《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 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1952)、《社会人类学的方法》(1958) 22
朱利安·斯图尔德
文化核心( cultural core) 与生产及经济活动最有关联的各项特质之集合, 实际证明与经济活动有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 与宗教模式皆包括在文化核心之内。 次要特质(secondary feature) 其他与文化核心没有紧密关系的特质,可能 有较大的变异性,如历史因素,随机的创新和 传播。
社会文化组织
,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家庭 亲属 社区 经济 国家 官僚机构
文化生态学
概念: 文化生态学,简单的来说就是一门研究文化与 生态环境之关系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土地、自 然资源、雨量、气候等自然条件,与技术、经 济、劳力等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不同 文化之异同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一项方法论上的工具,以确定文 化对其环境的适应将如何引发变迁。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文化生态学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特定地区所涉及 的行为模式。 第三、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 的其他层面至何种程度。
文化生态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它将人类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维空间 中加以多层次、多层面的立体透视,重新赋予 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位置。 它比其他的人类学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 现实意义: 它受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界的高度重视,几乎 新出版的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著都列有文化生 态学方面的专章或专节,成为国际人类学界颇 有影响的理论 在我国,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朱利安·斯图尔德 Julian Steward (1902—1972)
主要著作
论施洞苗族蓝靛技艺中的地方性生态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人类学界早期的研究十分注重对历史资料 的运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文化所依托的自 然与生态环境却并不加以重视,人们把生态维护习 惯性地认为是现代科技发展中应当治理的问题。直 至改革开放以前,“人定胜天”的理念一直是国内学 界对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所持有的普遍理解。而 早在上世纪前半叶,西方民族学研究就已经明确地 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地方生态文化的模塑存在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1955 年,朱利安·H·斯图尔德( Julian H Steward) 首次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斯图尔德曾强调了物质环境对文化创造与传播的重 要性,在他 看 来,“技 术 乃 是 历 史 所 衍 生,环 境 的 关 键部分是资源,通过文化认识到资源,通过技术获取 资源。”[1]而格尔兹“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的提出, 则标志着人类学者们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进一步强调 与认同。所谓地方性知识,即限定了在特定区域的 生态环境中,通过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积累起来 的一种本土智慧。我国的人类学教授罗康隆先生在 看待“地方 性 知 识 ”对 于 生 态 环 境 治 理 和 区 域 发 展 中所起到作 用 曾 这 样 写 道,“一 切 地 方 性 知 识 都 是 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态,相关民族文化在世代调 适与积累中发育起来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都系 统地包容在各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之中。地方性知识 必然与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互为依存,普通性知识 则 不 可 能 具 备 如 此 高 的 地 区 针 对 性。”[2] 研 究 文 化 生态离不开对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
再论“文化生态”
再论“文化生态”作者:徐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3期摘要:尽管“文化生态”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学界已有十多年时间,也被许多学者所引用,但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它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对它再做一定的探究,就会发现文化生态是一个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诸多文化要素构成的“活的”文化生态体系,既不等同于“文化生态学”也不等同于“生态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概念。
关键词:文化生态;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中图分类号:G6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25-03“文化生态”是文化生态学的一个衍生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一书中首次提出,我国学者黄育馥于1999年率先介绍到国内,后来再被中国学者引用到多个研究领域。
一、“文化生态”概念的提出斯图尔德的学术思想源于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的文化相对主义和莱斯利·怀特(Leslie White)的新进化论思想。
博厄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明确确立了文化相对观。
怀特认为文化是不断创新的,其创新的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博厄斯和怀特的影响下,斯图尔德在研究美国西部印地安部落的民族志时,把用于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引入研究,从而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在斯图尔德看来,文化与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生命体系,其中人是最具主动性的因素,因此文化生态学既要研究生态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系还要研究它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传统生态学那样仅研究自然环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认为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另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种文化生态。
天津民间女红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摘 要:《考工记》中记载“国有六职”,其中“织、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中的妇工指的是“女红”。
“女红”多指女性在劳作之余利用手工为家人所做的一些刺绣、针织、缝纫、纺织和剪纸等成品。
女红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下,女红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分支。
本文主要阐述天津女红艺术的风格,保护传承的办法,以及手工创作与批量生产所产生的社会价值问题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天津;女红《考工记》中记载“国有六职”,其中“织、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工”中的妇工指的是“女红”。
“女红”多指女性在劳作之余为家人利用手工所做的一些刺绣、针织、缝纫、纺织和剪纸等成品。
女红的创作在不同的阶段随着人们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战争等因素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女红艺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艺术工艺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天津女红艺术风格及其保护和传承的办法,以及手工创作与批量生产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一、天津民间女红艺术基本特征天津女红艺术是勤劳的天津女性在长时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由于受到天津独特的民间曲艺、杂技、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和传统相声等独具地域性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影响,以及皇家文化和京绣的熏陶,具有独到的津味文化特色。
在女红艺术文化创作中,更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征。
天津的民间女红多指“针线活”(天津民间叫法)。
目前,天津的民间女红艺术极为朴实、随性,也较为接地气。
民间艺术家创作时,题材较广泛,多以动物和植物作为主要题材,形式变化多样,构思巧妙(图1)。
天津的女红作品在设计制作时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托物寄情精心制作,充满着母性情怀。
在中国很多地区,女红作品有祈福的含义,天津的女红中也有所体现。
在端午节时,奶奶会将“五毒”(五毒:蝎子、蜈蚣、蟾、壁虎、蛇)图案缝制在子孙衣物的肩膀位置,缝制的“五毒”图案中装有艾叶,据说有驱蚊、祛湿的功效。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文化人类学第四讲 人类学理论(二)
2)文化的四个进化阶段: 第一阶段:依靠自身能源及自身体力的阶段,采集、 狩猎,“原始共产制”; 第二阶段: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把太阳能转 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能力资源的手段,主要是园圃、 家畜和畜牧业,古代文明出现; 第三阶段:通过动力革命,把煤炭、石油、天然气 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的极端,“燃料革命”,现代 化工业国家的出现; 第四阶段:核能阶段。 3)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人类行为无一不是由 于符号的运用而引发的。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使用符号。
五、政治经济学派
主要观点:人类学研究对象 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发展有关理论, 关注资本主义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后果。因此, 人类学的研究必须考察非西方传统文化模式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影响的过程。
六、实践理论
代表人物:布迪厄,法国人类学家。
3、塞维斯(1915-)和萨林斯(1930-) 1)力图将怀特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多线进
化论结合起来,提出“一般进化”与“特殊 进化”并存观点:文化进化一方面是文化作 为一个整体由“阶段到阶段”的一般发展; 另一方面是各种类型的文化的特殊进化。 2)社会组织的“一般进化”理论:队群社会 →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主要观点:
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人类心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以二元对立来思考; 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 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最 基本结构;例如阴与阳、生与熟等。 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 象成结构模式。
2、斯图尔德(1902-1972) 1)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生态
一、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 Steweardm J · H , 1902 —1972 )在《文化进化和过程》( 1953 )一书中提出。
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他将文化粗略地划分为“中核性文化”和“次要文化”,前者指和生计活动及经济组织关系密切的文化特性;除此之外的即属于后者,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斯氏对文化生态的考察便主要集中在他认为具有确定性的技术——经济体系,从而忽略了社会的、观念的诸因素与生态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他所谓的“中核性文化”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给予重视。
斯氏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学,几十年来在西方已有长足发展,但其基本取向依然集中于对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考察。
因此,文化生态学在西方更确切的名称应是生态人类学。
冯天瑜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界定“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
他将文化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
这样,他便完成了对“文化生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化和扩展,使文化生态学在研究时限上包容人类文化的全部进程,在研究对象上贯穿文化的所有层面。
他进而运用该理论体系对中华文化这一“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的文化个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解析与综合分析,其研究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完备、论证之严密精深,均令人叹服。
因此,无论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我们均可以说,冯天瑜先生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其奠基之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以下有关引文均出自该书)。
文化变迁
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德(美国)(Juliar Haynes Steward,1902-1972)1921年入加州克利分校,,1929年或该校博士学位。1960年他在伊大创立了人类学系。主要著作有:《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1938年)、《南美印第安人手册》(六卷本,1946年至1950年)、《文化变迁论》(1955年)等。
总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发生在国家、社区、家庭这些不同的层次上,个人对文化的参与在不同层次都有所不同,但其行为反应必须像一个完整的人,不同层面的意义视个别文化而定,因此对个别文化加以适当的概念化是至为重要的。
注:参考《文化变迁的理论》斯图尔德
斯图尔德赞同怀特的进化论观点,对于统治美国人类学界达半个世纪的博厄斯学派的反进化论观点持批评态度。他与怀特都坚持: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方面加以解释。
斯图尔德指出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1)、单线演化这是十九世纪的古典理论,研究对象是个别的文化,并将它们置于一普同的演化序列之各个阶段中。(2)、普同演化,泛指现代对单线演化的修正,关注的是人类文化而非个别文化。(3)、多线演化,乃是比前二者谦逊的一个取向,与单线演化一样也探讨发展的序列,其独特之处在于追寻的是发生频率有限的平行演化,而不是普通的演化过程。这种论点是斯图尔德提倡的理论,在这里他强调了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结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由于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由此形成了世界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有三个步骤如下:(1)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的文化比高级的文化更直些比较复杂与具有合作性的技术不单只是赖于文化史的因素,如创新与传播使这些技术成为可能。(3)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的其他层面至于何种程度。对于以上三点斯图尔德在后面描写的美国内华达州的西部肖肖尼人的生活给了有力的证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文化生态学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特定地区所涉及
的行为模式。 第三、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
的其他层面至何种程度。
文化生态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它将人类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维空间
中加以多层次、多层面的立体透视,重新赋予 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位置。 它比其他的人类学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 现实意义: 它受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界的高度重视,几乎 新出版的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著都列有文化生 态学方面的专章或专节,成为国际人类学界颇 有影响的理论 在我国,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朱利安·斯图尔德 Julian Steward (1902—1972)
主要著作
博士论文《南美印第安人仪式性丑角的研究》 (1931)
《南美印第安手册》(六卷) (1931) 《西南社会的生态观》 (1937)期刊 《文化因果律与法则》 (1949)期刊 《文化变迁的理论》 (1955) 《文化生态学》 (1968)期刊 《阿尔弗雷德·克鲁伯》 (1973)
主要理论贡献
一、多线进化论(Multilinear Evolution) 二、社会文化整合水平(Levels of Socio-
cultural Integration) 三、文化生态学 (Cultural Ecology)
多线进化论
背景:他提出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的 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方面加以解释。他认为在解 决上述任务时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社会文化组织
,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家庭
亲属
社区
经济
国家
官僚机构
文化生态学
概念: 文化生态学,简单的来说就是一门研究文化与
生态环境之关系的学问,也就是研究土地、自 然资源、雨量、气候等自然条件,与技术、经 济、劳力等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所造成的不同 文化之异同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一项方法论上的工具,以确定文 化对其环境的适应将如何引发变迁。
文化核心( cultural core)
与生产及经济活动最有关联的各项特质之集合, 实际证明与经济活动有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 与宗教模式皆包括在文化核心之内。
次要特质(secondary feature)
其他与文化核心没有紧密关系的特质,可能 有较大的变异性,如历史因素,随机的创新和 传播。
“评估一个学者对科学的贡献与其着重他的假说 是否经得起考验,不如着重他提出的问题以及 他引发的兴趣,是否刺激了更多的调查研究。”
斯图尔德:1977
பைடு நூலகம்
单线进化论
文化相对主义
多线进化论
含义:多线进化论论点在于在类似的环境下, 相似的利用资源及技术,导致平行发展的社会 结构。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认为,核心家庭、部落(或俗民社会或社区)和 国家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形式,亲属与经济、宗教以 及官僚机构等是这三种不同层次各自的整合力量。例 如肖肖尼人没有固定的村落生活,核心家庭是最常见的 生活单位,因此,肖肖尼人社会是一个在核心家庭层次 上进行社会文化整合的社会。国家层次的社会文化整 合在质量上不同于核心家庭层次与俗民社会层次的整 合。“国家整合层次是以若干新模式的出现为特征,无 数多家庭的聚体或俗民社会,即凭借这些新模式在一个 大的体系中建立功能性的互相依赖。”因此,斯图尔德 实际上是以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的概念来划分不同的文 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历时的角度去看待这三种不同 层次的整合形式,它们似乎也可以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