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 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以油气藏形成和预测为核心的应用地质科学,油气藏的形成是发生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地质事件。

成藏动力学过程是由温度、压力和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及由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沉积盆地是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

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第三节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聚集第一节含油气盆地概述地貌盆地:常指四周被高山或高原围绕的低洼地区,主要是指地形而言。

沉积盆地: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的地貌单元。

这种单元可以是地貌上的某种低洼区,如湖泊,也可以不是低洼区,如海岸带。

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发现工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世界上大约有600个沉积盆地,其中160个已开采了油气,240个进行了部分勘探,还有200个完全没有勘探。

我国陆上沉积盆地共有236个,其中面积大于10万km2的盆地就有9个,即: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藏北盆地和二连盆地,总面积208万km2。

面积10~1万km2的有40个,总面积101万km2,面积1万~1千km2的有119个,总面积为41万km2。

含油气盆地是地壳中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最基本单元。

一、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基底、盖层和周边。

1、盆地的基底盆地基底的岩性、形态上的差异强烈地控制着后期沉积物的分布方式,盆地的基底通常有两种:①前震旦的变质岩系:大部分发育在地台区,由于刚性较大,构造活动性较小,使得其上的含油气盆地,一般都具有较大规模,形态上大都呈椭圆形。

覆于底盘之上的沉积盖层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一般厚度不大、褶曲平缓巨大、断裂不发育。

生油层系稳定且广泛分布,储集层类型较多,除砂岩储集层外,石灰岩储集层和白云岩储集层也较发育,油气运移缓慢,油气藏的含油气面积大,油藏保存条件较好。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 气 在 深 度 上 的 分 布
★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宏观上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大地构造条件、古地理条件及古气候条件
※长期持续下沉的沉积盆地,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 ※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成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 旋回。 ※古气候条件对盆地含油气的作用。 ※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油气田类型 以岩性和构造为划分依据
油气田类型 以控制产油气面积的地质因素为划分依据
油气田类型
据控制产油面积的主要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三大类型和若干亚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背斜型油气田、断层型油气田; ➢2、地层型油气田: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透镜状和不规则岩性油气 田、礁型油气田(单一礁型);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盆地结构特征:
A 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形成的纵长形断陷或坳陷 B 拉张作用的结果,张性构造可以是在重力滑动、拉张、 挤压、扭动、上拱、差异负荷和压实等条件下形成 C 断层控制盆地为主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A 油气生成
1、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 2、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的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 物质。 3、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 4、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由于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 ,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5、同一盆地不同深度段有机质丰度、类型都有明显的变化。

家大
古庆
龙 凹 陷
油 三
田 肇


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油田 最有利生油区

石油地质学 第7章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 第7章聚集单元
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
岩性油气藏多成群成带分布
• 砂体具有成群发育的特点
N+Q
扇三角洲 冲积扇
+ +~ Es1-Ed + ~ Es3上-Es2 + ~ 水下扇 ES3中- Es3下 + + ~ 滑塌浊积扇 + ~ Es4上 +~ ~ + + 深水浊积扇 ~~ Es4下 ~ + ~
(1)陡坡带岩性油气藏群 由冲(洪)积扇一近岸水下扇一浊积 扇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复合,形 成岩性油气藏群 ( 2)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群 在生油深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 水道、湖底扇和(或)前扇三角洲与前三 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形成岩性油气 藏群
•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 二级构造带:由相邻的、成因有联系,有一 定分布规律的局部构造所组成。 • 三级:局部构造
一级构造单元
(1)隆起 (2)坳陷 (3)盆地边缘斜坡区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济阳坳陷
凹陷与凸起分布
隆 沧 县 隆 德
凸 埕


北 凹
河 口 凹 陷 黄





庄 和

剖 面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步骤:
• • • •
有效烃源岩体的研究与圈定 划分油气成因类型 进行油源对比和气源对比 划分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成熟的烃 源岩才能形成油 气系统; (2)剖面上不 同的有效烃源岩 体形成不同的油 气系统。
石油地质勘探中所谓的“二级构造带”
• 指有成因联系的、相邻的一系列相同特 征的局部地质单元,呈带状分布。 • 例如: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根据以下3种地质因素进行分类: 1)充注因素(过充注、正常充注或欠充注); 2)运移排烃方式(垂向排烃或侧向排烃); 3)捕集方式(高阻抗或低阻抗)。 从这3个范畴中各选出合适的一项构成一组 条件,可将含油气系统加以分类。
(3)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展布为基础的分类
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其区域分布为主线 ,并结 合与其有成因联系的油气在空间上的运移聚集范 围,划分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的分类: (1)以盆地动力学背景为依据的构造分类:
大陆裂谷型、地台型和造山带型
含油气系统的沉积盆地动力学分类 (a)大陆裂谷型 含油气系统,具 垂向运移和不同 层次储集岩。
(b)地台型含油 气系统,具侧向 运移和单个主力 储集岩。 (c)造山带型含 油气系统,具侧 向与垂相运移。
(2)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含油气系统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第一节
一、概念
含油气盆发,有不同理解。
一般有以下几种:
地貌盆地(被天然高地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5、 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 1984年,Meissner提了Hydrocarbon machine 的概念,其定义是: 包括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运移和聚集过 程中的所有基本要素的层系,被称为自然地质 条件下的石油生成器。
6、Ulmishelk的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1986年,Ulmishelk提出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它用来作为描 述石油资源评价单元。 独立含油系统是指一个以区域隔挡为边界与围岩 相区分的连续的沉积岩体,其内部发生了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作用,这些作用与围岩中发生的各种作用 无关。这个系统包括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区域性 盖层。 目前世界上40—50个勘探成熟盆地所包括的独立 含油系统不超过150—200个。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

油气聚集与分布1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特征1.1油气聚集主要类型油气聚集方式包括单体型、集群型、准连续型与连续型四种基本类型。

常规油气包括单体型和集群型,其中单体型主要为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图1);集群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于较难识别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分布。

图1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分布1.2油气分布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发育在断陷盆地大型构造带、前陆冲断带大型构造、被动大陆边缘以及克拉通大型隆起等正向构造单元中,如中东地区前陆盆地山前大型构造,墨西哥湾等深水大型构造,中国松辽盆地白垩系长垣构造、库车前陆冲断带等,具有常规二级构造单元控制油气分布的特征。

油气或聚集于构造高点,平面上呈孤立的单体式分布;或聚集于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平面上呈较大规模的集群式分布(图1)。

流体分异作用强,具有统一的油气水界面和压力系统,储层物性好。

具有资源丰度较高,单井自然工业产量较高,开发难度低等特点。

2复式油气聚集带类型和分布特点在含油气盆地(凹陷)中油气生成、运移和富集的条件主要受断块活动、生油、沉积和圈闭等因素控制,在盆地的不同构造部位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油气聚集单元,相应地可区分为油气藏、油气聚集区(带)和油气富集区等。

2.1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点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一个基本单元,而是且依附于一定的油气藏类型组合,并有一定的展布规律。

从勘探实际出发,渤海湾盆地油气藏分类应以圈闭形态为分类标准,大致可分为五大类。

这五大类油气藏是背斜构造型、断块构造型、岩性型、地层不整合型和复合型等。

其中同生断层逆牵引背斜、块断隆起披覆构造和古潜山等三种类型油气藏是本区的主要油气藏类型,油气富集程度高,这三种油气藏的地质储量占70%-75%左右。

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分布特点是:(1)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盆地各凹陷都具有三套含油气结构层系,即断陷前含油气层系、断陷期含油气层系和坳陷期含油气层系,相应地形成不同类型生储盖组合。

第七讲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讲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
基本内容
地壳上各级油气聚集单元,均受一定 地质条件控制而有规律地出现,彼此之间 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油气生成、 聚集和分布规律的理论,奖其规模由小到 大分为油气藏、油气田、油气聚集带、含 油气系统和含油气盆地。
一、油气田(oil & gas field)
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 藏、油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所谓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
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各。
大类
主要类型
(一)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二)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构造 类
(三)盐(泥)丘型油气聚集带
(一)潜山型油气聚集带
具体型式
1. 中、强褶皱背斜带 2. 长垣、平缓背斜带.3. 穹窿背斜群
1. 断块或断阶带 2. 同生断层和逆牵引背斜带
与潜山有关的油田模式剖面图
1—潜山油藏;2—潜山上被断层切割的压实背斜油气藏;3—浅层背斜和断层油气藏;4—断 阶或逆牵引油气藏;5、6—地层超覆油气藏;7—潜山上方压实背斜油气藏;8—岩性油气藏
Hale Waihona Puke 侧向叠合型复合油气田系指在油田的不同层位中以构造型为主的油气藏和以地层型为主的油 气藏,在不整合面上、下,或在不整合面以上,以侧向结合,构成统 一的油气田。两类油气藏所形成的含油面积应是叠合连片的,或虽未 能叠合连片,但应在相邻甚近的统一复合地质体内。
一、油气田(oil & gas field)
根据控制产油面积的地质因素,油气田可分为下列类型:
A、构造型油气田:a. 背斜型油气田;b. 断层型油气田。
B、地层型油气田:a. 不整合和岩性尖灭油气田;b. 透镜 状和不规则岩性型油气田;c. 礁型油气田(只有单一礁型油气 藏)。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石油天然气-第七章_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45
2.时代和深度分布特点
中国油气资源的主要地质时代分布
地 质 时 代
第三系 白垩系 侏罗系 三叠系 二叠系
油资源(×108T)
487.8 158.4 113.4 54.2 36.8
气资源(×1012m2)
11.02 1.60 1.99 3.24 3.62
石炭系 奥陶系
寒武系
48.5 19.6
8.0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主要油气 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第六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及含油气区
第三节 含油气盆地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第五节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第六节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34
第四节
含油气系统
一、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
石油系统
30
(三)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1、概念及盆地的形成机制 克拉通盆地包括形成在克拉通周边环境的和 克拉通内部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在板块离散的条件下完全形成 于陆壳之上的盆地 。 克拉通盆地是局部热源之上的热隆起、低密 度地壳表层的剥蚀、变薄、冷却、收缩和最后沉 降的结果。
31
早期扩张 或离散 晚期的汇 聚与碰撞 阶段
39
一、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分布广泛,极 不均匀;
世界70%的石油 储量集中在300多个 大油田中,如波斯湾,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区,中国东部,南海 诸盆地。
40
油气储量 沿纬度的分布 也不均一,世 界石油储量的 56%分布在北 纬24°~42° 度。
世界油气资源及大油气田的纬度分布图 (据《国外石油消息》,1981)
23
台向斜型、单断坳陷、双断坳陷型、山前坳陷型、山间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边缘斜坡型、山前坳陷-中间地块型

6第六七章 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

6第六七章 油气聚集类型及分布规律

二、构造油气藏: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
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构造圈 闭中聚集油气,称为构造油气藏。根据变形、 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1、背斜油气 藏 2、断层油气藏 3、裂缝性油气藏 4、 剌穿接触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刺穿接触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弯曲
形成的背斜。聚集了油气,就是挤压背斜油气藏。
基本特征:
Ⅰ. 一般为不对称背斜,两翼地层倾角较大;挤压力 往往来源于褶皱山系一侧,常见于压陷盆地中,成组 成排出现。 Ⅱ.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Ⅲ. 常常有逆断裂伴生。
②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盆底基 底的隆起或差异沉降作用而使沉积盖层发生弯曲变形 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聚集了油气就是基底隆 升背斜油气藏。
①断鼻构造油气藏 ②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油 气藏 ③两个弯曲断层组成的油气藏 ④断层、岩性尖灭及地层上倾组 成的油气藏 ①泥火山刺穿油气藏 ②盐体刺穿接触油气藏 ③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 3、裂缝油气藏
4、岩体刺穿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三)、岩性油气藏 (四)、复合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披覆背斜 油气藏
差异压 实现象
潜山
披覆背斜油气藏:与类型
(一)、构造油气藏:
1、背斜油气藏
①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②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③ 底辟背斜油气藏 ④披覆背斜油气藏 ⑤ 滚动背斜油气藏 ①断鼻构造油气藏
2、断层油气藏
②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组成的油气藏 ③两个弯曲断层组成的油气藏 ④复合断块油气藏
地下柔性物质的活动导致 上覆地层上拱形成的背斜。聚 集了油气形成油气藏。 沉积盆 地内巨厚的盐岩、石膏岩和泥 岩等可塑性地层在上覆不均衡 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作用 下,塑性层蠕动拱升,使上覆 地层变形形成。

【精品课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共48页PPT

【精品课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共48页PPT
【精品课件】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肩上。——叔本华
谢谢!
48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7章-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油气田开发基础 第7章-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

4
第1节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烃源岩规模大
5
第1节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烃源岩质量好
6
第1节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二、有利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生 油层、储集层、盖层的一个有规 律组合。 有利生储盖组合: 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 到良好储集层中,并且被优质盖层 有效地保护。
7
(2) 形成时间较早的油气聚集带较为有利。
(3) 沉积盆地边缘的大单斜带,往往是有利的。
(4) 生物礁、盐丘、古潜山及滨海砂洲发育地带,都可以形成特殊类
型的油气聚集带。
51
第5节 含油气盆地
一、概念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上曾经长期下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三要素:物质、时代、空间 含油气盆地:具备成烃、成藏要素,发生过成烃、成藏过程, 并已发现有商业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地层不整合型油田
地层超覆型油田
39
第4节 油气聚集单元-油气田
(3)岩性型油气田 是由岩性因素控制形成的油气田。包括岩性尖灭油气田、砂岩透镜体油 气田。
40
第4节 油气聚集单元-油气田
(4)复合型油气田 受构造、地层、岩性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控制。
41
第4节 油气聚集单元-油气田
42
第4节 油气聚集单元
2、油气聚集带类型
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构造型 油气聚集带 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底辟型油气聚集带
油气
聚集带 地层岩性型 油气聚集带
潜山型油气聚集带 超覆尖灭型油气聚集带 不整合型油气聚集带 生物礁型油气聚集带 砂岩透镜体型油气聚集带
44
第4节 油气聚集单元-油气聚集带
(1)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2)断裂型油气聚集带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3、复合型油气田:盐(泥)丘型油气田、礁型油气田、潜山复合型油气 田、侧向复合型油气田。
(1)油气田
构造油气田
产油面积上受 单一的构造因 素(褶皱或者 断层)所控制 的油气田
背斜油气田
(1)油气田
构造油气田 断块油气田
举例:港西油田
港西Ⅰ区1

二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区
五区
一区
港西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凹 陷中部,北大港二级潜山构造带 西段,是港西古凸起基底上发育 起来的新近系油气藏。
(4)含油气盆地
沉积盆地:地壳上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
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
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4)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基底、周边、沉积盖层
☆基底:盆地前期沉积岩或结晶岩 ※以前震旦亚界结晶岩石为基底的盆地 ※年轻的褶皱带为基底的盆地 ※沉积盖层为基底的盆地
(4)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基底、周边、沉积盖层 ☆周边
(4)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盆地内各级构造单元与含油气单元划分表
(4)含油气盆地
(4)含油气盆地
Ⅰ 冀中坳陷 Ⅱ 黄骅坳陷 Ⅲ 临清坳陷 Ⅳ 辽河坳陷 Ⅴ 渤中坳陷 Ⅵ 济阳坳陷 M 埕宁隆起 N 沧县隆起 O 内黄隆起
(4)含油气盆地
NO BASIN, NO OIL!
盆地三要素
☆物质:由沉积地层组成(>1km) ☆时代: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时代 ☆空间: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
(4)含油气盆地

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10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平面分布特征东部油区:裂谷盆地,以断陷—坳陷型为特色, 岩浆活动频繁, 地温梯度高,约为3.5-4.5℃/100m。

中部气区:克拉通型盆地,既有挤压机制,又有拉张机制,地壳厚度、地温梯度居中,2.0-3.0℃/100m。

西部油气区:造山带挤压型盆地,地壳厚度大, 地温梯度低,2.0℃/100m。

(据李国玉等,2005)●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在我国形成数量众多、类型较全的含油气盆地。

●在燕山-喜山运动作用下,接受了巨厚中—新生代陆相沉积,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些含油气区域。

全国油气资源的地理分布表(据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2010)地区石油,×108t 天然气,×1012m3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东部418.14 324.41 100.25 4.64 2.77 1.47 中部120.63 86.48 20.23 18.04 10.11 6.37 西部270.78 175.13 47.87 15.85 11.60 7.46 南方 3.26 2.02 0.40 1.77 0.76 0.44 青藏121.26 69.61 14.00 2.86 1.69 1.03 近海151.50 107.36 29.27 12.72 8.10 5.26 全国1085.57 765.01 212.03 55.89 35.03 22.03我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西部、近海及中部,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中部及近海。

●石油可采资源在平原区与浅海、戈壁、黄土源和沙漠等复杂地形区几乎各占一半;平原区,占52%;复杂地形区,占48%。

●天然气可采资源主要分布在浅海、山地、沙漠、平原和戈壁,占全国的74%;平原区,占12%;复杂地形区,占62%。

二、纵向分布特征●海相与陆相生(储)油气层系在我国都很发育,在中—新生界陆相沉积之下,还有古生界及中—新元古界海相地层,构成多时代生(储)油气层系重叠的多层结构。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凸 起
油气聚集单元与构造单元的对应关系
大地构造单元
沉积盆地
坳陷
一级构造
隆起
盆地边缘斜坡区
二级构造
长垣 背斜带、大单斜带
三级构造
背斜、向斜 鼻状构造
圈闭
油气聚集单元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油气藏

起隆





隆起
起 安阳
西 济南

断层 下第三系构造单
缺失线 元界限




凹 陷


口凹


德 县





棣 无
凹埕
陷 凹陷Βιβλιοθήκη 民惠凹车

起 凸



起 岛凸 孤





陈家 庄 凸 起
垦 东 青



滨 县凸 起

凸 起
青 城凸起

凹陷 营
广饶 凸 起 潍 北
起 凸



西
寿 光凸 起

潍县
1.背斜油气田:受背斜构造控制
2、单斜油气田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
3.刺穿构造型油田
4.岩性或古地貌油气田
沿岸砂洲油气田,古河道油气田
堪萨斯州滨海沙洲油 气聚集带
5.生物礁油气田
6.古潜山油气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油气聚集带是互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油气田 的总和,它们受同一构造单元及其演化历史 的控制,具有相同的含油气层系,相似的地 质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

石油地质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石油地质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成熟的烃源 岩才能形成油气系 统;
(2)剖面上不同 的有效烃源岩体形 成不同的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3)同一套烃源岩 在盆地的不同地区 的成熟烃源岩体, 形成不同的油气系 统
(4)同一套烃源岩 的不同演化阶段, 形成的油气系统的 个数可以是变化的。
——From Source to Trap
从源岩到圈闭:
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系统空间展布 从源岩到圈闭的一切地质要素 从源岩到圈闭所发生的一切地质作用过程 从源岩到圈闭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步骤:
• 有效烃源岩体的研究与圈定 • 划分油气成因类型 • 进行油源对比和气源对比 • 划分油气系统
侧向叠合复合型油气田
第三节 油气聚集带
一、油气聚集带的概念
油气聚集带是互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他们受同一构造单元及其演化历史的控制,具有相 同的含油气层系,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
控制油气聚集带的构造单元通常是二级构造带(也 包括岩性尖天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 不整合带、生物礁带等)
单一生物礁油气田 复合型油气田:盐丘复合油气田、古潜山复合油气田、
生物礁复合油气田、地层岩性复合油气田 侧向叠合复合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构造型油气田是指产油气面积上的油气藏受单一构造因素 控制,如褶皱和断层。主要包括背斜油气田和断层或断块 油气田
二、油气田的类型
1、构造型油气田
N1t
60(C)
70(C)

7.6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7.6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6 克拉通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一、克拉通盆地的概念克拉通:指可以近似作为刚性块体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稳定的大陆块体。

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包括克拉通内部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

克拉通盆地横剖面示意图(AAPG,2000)巴黎盆地的东西向剖面图(据Perrondon和Zabek,1991)二、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世界油气25%左右分布在克拉通盆地中。

国外许多著名的含油气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北美伊利诺伊盆地、威利斯顿盆地、密歇根盆地、欧洲西北德国盆地等。

我国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主体等为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烃源岩:寒武系到白垩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等,厚度变化较大。

储集层:丰富多样,碳酸盐滩、三角洲和海岸砂岩以及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滩和台地。

在纵向上储层与盖层有多种匹配形式,在侧向上,储层可相变为非渗透性岩层,形成侧向储盖组合。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油气运移:往往发生了较长距离运移,表现出辐射状、垂向以及长距离侧向等多种油气运移方式。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以构造、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主要油气田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延安组油藏分布模式(据长庆油田)典型实例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源岩排烃示意图(Webster,1984)盆地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大多为Ⅰ、Ⅱ型。

主要油气田大都分布在源岩发育区边缘或外侧,表明盆地内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威利斯顿盆地四川盆地(据李国玉等,2005)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7.6 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坳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
气藏、断块油气藏。 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 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 超覆油气藏为主。
盆地类型
具前寒武系基底的盆地 具古生代和不同时代基底的盆地 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地 与后古生代褶皱带山前凹陷有关的盆 地 前寒武纪地台活化的山间盆地 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 后古生代褶皱带的山间盆地
密歇根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西西伯利亚盆地、墨西哥湾盆地 阿帕拉契亚盆地 咯尔巴阡山前盆地、波斯湾盆地
二级构造单元 (构造带)
隆起、坳 长垣、背斜带、
盆 陷、斜坡 断裂带、挠曲带、
地 亚一级: 单斜带、岩相变化带
凹陷 凸起
超覆带、尖灭带、 盐丘带
三级构造单元 (局部构造) 穹隆、鼻状构造、 背斜(短轴、长轴)、 底辟构造、断块、 潜山、向斜、 生物礁块
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
Ⅰ、冀中坳陷; Ⅱ、黄骅坳陷; Ⅲ、临清坳陷; Ⅳ、辽河坳陷; Ⅴ、渤中坳陷; Ⅵ、济阳坳陷; M、埕宁隆起; N、沧县隆起; O、内黄隆起;
NM O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槽台说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 ——历史地质学
1、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分类(槽台学说)
布罗德(1965),以槽台学说为基础,同时考虑到盆地 的地貌形态,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三大类,七小类。
盆地大类
以固定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65)
二、裂谷盆地
3.盖层与储盖组合特点
•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 •直接盖层:直接影响了油气藏内油气聚集。 •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裂
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 •储盖组合:在裂谷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差别较大
裂谷前期阶段:新生古储式组合为主; 裂谷期:自生自储式组合为主; 裂谷后期:古生新储组合为主。
海相沉 积盖层
古生代盆地
•复合型基 底的盆地
褶皱带变质岩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沉积盆地的周边
——盆地的边界条件。超覆接触、断层接触、断超接触
①超覆接触-坳陷盆地
②断层接触-双断式 (地堑式)断陷盆地
对称式
不对称式
③断超接触-单断式 (箕状)断陷盆地
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基本构 一级构造 造单元 单元
二、裂谷盆地
3.油气运移特点
侧向、垂向运移并存,以垂向运移为主,断裂带 控制了裂谷盆地中油气田的地理分布。
断裂体系发育,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有多期 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的特点,油气往往沿断裂 向上运移,在断裂两侧富集,纵向上含油气井段长。
5.油气分布特征 油气藏类型多,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油气聚集单元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一、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概念
沉积盆地: 地壳上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 内,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 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 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 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红海盆地、华北盆地 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 台湾西部盆地
2、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分类
刘和甫(1986)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系统,认为主要 有3种应力环境,分为裂陷盆地、压陷盆地、走滑盆地
3.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
Dickinson,1976:
裂谷型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张性构造为主,由于 地壳变薄发生下沉作用所致。
山间拗陷型
山前拗陷-中 间地块型
单断拗陷型
山前拗陷型
山前拗陷-地 台边缘斜坡型
以槽台论为基础划分的含油气盆地类型模式图
四、主要类型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一、前陆盆地
——位于褶皱山系与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 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结构不对称。 • 沉降、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迁移。 • 三部分: 1)褶皱-冲断带;2)深凹(坳)带;
一1、、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基底、周边、沉积盖层 盆地的基底:盆地的底座或基础,即盆地前期沉积岩或结晶岩。 沉积盖层:盆地所对应时代的沉积。
•基底
•以前震旦亚界结晶岩石为基底的盆地:
拗陷盆地
•年青的褶皱带 作基底的盆地
地堑盆地
箕状盆地
•基底
•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
陆相沉 积盖层
中新生代盆地
二、裂谷盆地
2. 储集层特征
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 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湖泊体 系为主体,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砂为主。
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的沉积体系规模小、 类型多、横向变化大。储层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 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湖底扇、浊流扇等。
3)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波斯湾盆地剖面图
• 烃源岩: 岩石类型: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 成熟的生油气中心:靠近深坳带一侧 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层向上or克拉通一侧运移。
• 储集岩: 下部:海相碳酸盐岩为主体;上部:陆相碎屑岩为主体
• 最主要圈闭: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 • 油气分布:主要是受圈闭展布的控制。平面上,油气围绕 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 因构造活跃,油气藏常遭破坏 。
二、裂谷盆地
1. 油气生成特点 从寒武系到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 岩性以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的水生生物
为主的有机物质。 烃源岩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 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分布广、类型多,由于具有较高
的地热背景,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同一盆地不同深度段有机质丰度、类型都有明显的变化。
造山型盆地: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由于 板块俯冲而引起地壳下沉,也可能由于沉积负荷加大而促 进地壳下降所致。
进而可细分出16种盆地。
裂谷型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
造山型盆地:
4.含油气盆地的历史地质学分类
依据槽台说+区域构造特征+沉积发育史
台向斜型 双断拗陷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