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2. 难点:如何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涵盖人口迁移相关内容的课件。
2. 案例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3. 分组讨论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讨论话题,以便于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意义和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实际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让学生了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3. 探讨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成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提供关于人口迁移的网站、文章、研究报告等,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
人口迁移说课稿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武冈二中匡远耀《1.3人口迁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
本节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高中地理必修2》是讲述关于人文地理的地理知识。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该册书的开篇第三节,是初中阶段《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本章是从自然到人文地理的过渡,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全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1、人口的推拉理论。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最后对教材的处理,基本上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一是利用活动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就是利用调查探究和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定义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2. 分类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的了解和观察,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的关注点。
第二章: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环境原因等。
2.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原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影响:个人层面的影响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2. 个人层面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改变等。
3. 社会层面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前两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原因。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影响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2. 课程年级:八年级3.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问题的认识。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人口迁移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知识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经济发展、就业、教育、家庭等;(3)介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具体影响,如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社会融合等。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典型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口迁移带来的利弊,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人口迁移问题。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 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解答。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人口迁移知识竞答目的:巩固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方式:小组竞赛,抢答问题2. 活动二: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角色扮演目的: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方式:学生分组,扮演迁入地与迁出地的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角色,进行讨论与展示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 评价内容:(1)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的理解;(2)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与影响的分析能力;(3)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地理教材相关章节;2. 课件:人口迁移图片、数据、案例等;3. 视频资料:关于人口迁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4. 网络资源:相关的人口迁移政策、研究报告等。
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教案标题: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
3. 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a. 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b. 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人口迁移的类型:a. 内部人口迁移: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人口迁移。
b. 国际人口迁移: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3. 人口迁移的影响:a. 社会影响:文化交流、社会结构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b. 经济影响:劳动力供需变化、经济发展与落后地区的差距等。
c. 环境影响: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讲解:a. 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背后因素。
b. 介绍人口迁移的类型,比较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异同。
c. 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综合影响。
3. 小组讨论:a.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b.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4. 案例分析:a. 提供几个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评价:a. 总结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类型和影响。
b. 让学生评价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资源:1. 视频或图片资源:展示人口迁移案例和相关数据。
2. 案例分析材料:提供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和相关信息。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2. 案例分析的解决方案和思考能力评估。
3. 课堂参与和讨论的活跃程度评估。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趋势5. 案例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微观和宏观因素分析,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讲解微观和宏观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4. 讲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城市化、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我国某城市的人口迁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口迁移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相关的人口迁移数据和案例。
3. 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和数据。
4. 笔记本电脑:用于查找和展示网络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空间形式”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两大模块,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学习。
教材中设置了一个探索、一个阅读、三个读图分析和案例分析。
除了案例分析,前面的探索、阅读和读图分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概况一节迁移的分类,案例分析主要适用于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由于课本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的相关材料不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增加对不同人口流动行为的判断,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它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通过本课学习,能使学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设计1.配乐导入:公元前54年,昭君因为政治原因,不远万里,远嫁匈奴,她的这次迁移换来汉朝和匈奴的和平长达60年,但是她也永远居住在了异国他乡。
_“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理由
●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人
●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口
●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
迁
●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移
的
●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空
●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间
●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 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
形
工
式
●国家有计划地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
理解人口迁移概念及人 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提高 学生的分析归纳技能 明确“国际人口迁移和国 内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类 型
移
影响是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 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
的影响是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②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 进行辩论
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
影响是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了世界
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人们为什么要迁移? 什么力量
阶段
迁移
迁移
原因 特点 方向
把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 不同情况落实到图上
向及原因是什么? ②20 世纪 50~80 年代人口迁移的方向、原
20 世 纪 80 年代中期前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
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口迁移的方 20 世 纪 80
惯与能力,提高学生分析
国
向、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了解
自主探究 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 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当今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世界移民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通过点拨归纳承转)
《人口迁移》 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吗?(2)提问学生对人口迁移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迁移。
2、讲授新课(1)人口迁移的概念①通过举例,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学生异地求学等,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即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②强调人口迁移的三个要素: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2)人口迁移的类型①国际人口迁移展示历史上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黑奴贸易、欧洲向美洲的移民等,引导学生分析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特点:15 世纪至 19 世纪,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原因:15 世纪至 19 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②国内人口迁移以中国为例,展示古代和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路线图,如古代的“闯关东”“走西口”,现代的“民工潮”等,分析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人口的迁移》教案(1)
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
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
(3)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2)尊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口迁移现象。
(3)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趋势。
2.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2)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地图和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2. 讲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1)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介绍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3.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解经济、就业、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实际人口迁移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1)展示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民工荒”、“城市移民”。
(2)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1.3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三、[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闯关东,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精选教案】《人口迁移》(第1课时)
《人口迁移》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通过学习,认识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具体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结合案例能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会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城乡为例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马老师家的迁移故事》,通过一则人口迁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人口迁移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一般规律,以及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我们知道,人口迁移是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将要开始学习世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你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哪些区别呢?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各种因素是怎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探究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板书)1.人口迁移的概念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是什么?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迁移具有两个重要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
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才能称为人口迁移;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教师继续运用示意图讲述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
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
人口迁移教案导入篇一:《1.3 人口迁移》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走西口的视频和从古到今人口迁移的图片和材料,根据课程标准、考纲、学情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自学探究】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1、引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变化)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区域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对全球人口数无影响由。
3、人口迁移分类:掌握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结合教材第17 页活动第 2 题,完成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按人口迁移方向,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亦即人口城市化过程)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亦即逆城市化过程)(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思考讨论: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力: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的迁移(湘教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湘教版)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课程标准解读从课标表述的行为动词看,把握本条标准的重点在“举例”两个字上,特别注意课标在活动建议说法:运用本地的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迁移特点。
如果只是由老师讲述几条原因,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原因的。
更无法完成课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情感目标。
如果学生能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说明,则可表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
而结合实例有两种方法即归纳法和演绎法,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
三、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人口迁移概念分类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能够区别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2.能够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知道推拉理论,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通过书上的活动题,学生能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3.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口的迁移 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教案标题:人口的迁移教案目标: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研究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口迁移是什么吗?人口迁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3. 解释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内迁、外迁、城市化和农村化等;4.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自然灾害、战争等;5. 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如人口密集地区的社会压力、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划问题、农村人口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小组讨论: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研究;7. 每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数据;8.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合作撰写一份简短的研究报告。
展示和评估:9.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10.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1. 邀请一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1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人口迁移现象;2. 学生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3. 研究报告的模板。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程度;2. 研究报告评估:评估小组报告的准确性和合作能力;3. 学生理解:通过观察学生在展示和回答问题环节的表现来评估他们对人口迁移的理解程度。
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2.认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探索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一组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口迁移?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口迁移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快速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步骤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1.通过讲解方式给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2.以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为例,解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
步骤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因素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步骤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1.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鼓励学生分析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步骤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1.通过教师串讲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作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对人口迁移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高一地理《人口的迁移》教案 必修_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人口的迁移[讲授过程]:[探究活动]读图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一般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兴隆地区。
——人口的迁移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挪动到一定间隔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挪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挪动[阅读教材,答复以下问题][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挪动?新大陆发现: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特点:劳务输出:亚、非、拉开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国际难民:开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兴隆国家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2、国内人口挪动:[阅读教材,答复以下问题][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挪动?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东北〔闯关东〕;、→、内蒙、〔走西口〕新中国成立后:支边:东部→西部遥远地区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兴隆地区乡村人口→城二、迁移的原因: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历史时期的大迁移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兴隆区〔图1-2-5〕城化过程〔乡村人口→城人口〕大型工程工程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例〕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5.其它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种族歧视小结:人口迁移因素与人口迁移影响A.因素:最经常起作用、主要的因素—经济因素〔追求更好的就业时机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程度〕B.影响:①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络,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缓解农村人地矛盾,更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高一地理《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一地理《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课题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培养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案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口迁移概念,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特征,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多媒体展示几组图片,思考:若重新选择居住地,你会选择那?读图说感受并回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结合课本内容思考: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判断: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乡探亲;4.伊拉克难民到叙利亚避难;5.农民工季节性的外出打工和返乡;6.三峡地区居民搬入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加深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展示国际人口迁移图片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有哪三条?(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展示国内人口迁移图片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1)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哪里?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迁出省区和迁入省区主要有哪些?迁移方向?迁移目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自由迁移频率低,为什么?我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学生读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人口迁移
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法学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划分小组,将学生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做好分工:发言人、组织者、纪律监督者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参与] 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
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示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探究问题: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讨论回答]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新兴工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承转]从以上分析: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阅读回答] ①自然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②什么是环境移民?
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答案: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
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
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举例: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
[承转]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课本]回答: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
②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
答案: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
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
表现: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发展,交通运输[展示资料]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提问:造成的人口迁移分别受哪个因素影响?
答案: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活动参与]学生阅读课本活动要求,看图分组讨论: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②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向: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从山区向平原——从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
②城乡之间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迁移的根本。
③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阅读提问]阅读课本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与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迁移分别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答案:国家政策、战争即政治因素。
[自主学习] 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B 印巴分治
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动参与]阅读课本活动要求,讨论回答:①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②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
家劳动力剩余。
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③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讨论回答: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深远影响;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总结]
概念
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
分类
国内人口迁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课堂检测] 社会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