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度”“坐”“反”等。

(2)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难点(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

(2)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寓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对比两则寓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短小而富有深意的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传递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起去感受古代智慧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例如:(1)“度”在文中出现多次,“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读“duó”,意思是“量”;“吾忘持度”中的“度”读“dù”,意思是“尺码”。

(2)“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中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

(四)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学生讨论后明确: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导致买不到鞋。

《寓言二则》课文和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课文和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课文后附教学设计寓言二则亡羊补牢①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狠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战国策·楚策四》改写。

拔苗助长①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本文根据《孟子·公孙丑上》改写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

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

寓言两则七年级上册原文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

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第1篇: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齐读课题。

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二、感知全文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细读理解课文1、第一自然段:⑴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

(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可表演)2、第二、三、四自然段: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关于《寓言两则》的教案范文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五)布置作业
1、整理知识点
(1)整理通假字。
(2)整理一词多义字。
(3)整理古今异义字。
( 4)整理特殊句式。
2、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知识链接
1、了解“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 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二)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三)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四、教学时数:3课时
五、教学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搜索“寓言”的相关知识。
2、查工具书,整理作者的相关知识。
(2)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
(3)比较寓言中郑人和 楚人的异同点。
(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 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5)让学生说说课外学过的古代寓言(要求说出寓言的名称、故事梗概及告诉人们的道理)
2、让学生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
3、教师补充归纳
(四)小结
1、让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
2、教师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

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投影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理解第一则寓言。

第二课时: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二则寓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3、结果怎样?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下表。

南辕北辙起因经过结果寓意五、按表上所填内容,复述《南辕北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南辕北辙》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读懂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朗读课文,想想人们常用这个语言故事来比喻什么?三、续写寓言,深化教训。

以《南郭先生出逃以后》为题,续写《滥竽充数》。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

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寓言二则《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精选6篇)寓言《亡羊补牢》的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透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就应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4、从这个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1)选取正确的读音窟窿(kū lóng;kū long)废窿(lóng long)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透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

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资料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样会丢了两次羊。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苏教版《寓言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熟读并背诵这两则寓言;⑵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2.方法与过程:通过熟读背诵,反复吟咏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和寓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词句意思和寓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介绍寓言的特点。

让学生回顾自己学到过的寓言故事,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入寓言概念,并说明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我们熟知的寓言故事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

二、学习《郑人买履》 1.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

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

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

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

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范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字音:郑人买履lǚ 遂suì不得履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ù 宁nìng 信度dù 节奏: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1 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3.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自己翻译,不知道的标记下来,老师指导翻译。

用PPT展示.郑人有欲买履(鞋子)者,先自度(丈量)其足,而置之(量好的尺码)其坐(同“座”,座位)。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到普遍的人生哲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拓展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加深对寓言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现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的现代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寓言的理解,从而引出古代寓言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郑人买履”中的“履”、“自度其足”中的“度”等。

(三)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2、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全班交流,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和点拨,如“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等。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人买履》中的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又有什么特点?2、组织学生讨论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些道理的理解和感悟。

《寓言二则》教学案

《寓言二则》教学案

《寓言两则》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难点)2.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指导朗读。

(重点)课时划分: 二课时相关知识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二.作家、作品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

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

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3、《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三.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教材助读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

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

(板书:刻舟求剑)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师出示预习优秀个人及优秀小组。

3、师生共同提出易错点生勾记。

三、在读课文,提出疑问1、生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寓意及其表现手法。
-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寓言文学的学习。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与寓言故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成语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运用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创作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写作水平。
2.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布置学生阅读一篇与《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类似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能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寓言寓意,并尝试从故事中总结出生活中的智慧。
2.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寓言故事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创作一篇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寓言短文,寓意要深刻,不少于3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寓言文学素养。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成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分析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如何将寓意融入写作中。
2.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寓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古代寓言二则的教案要怎么拟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代寓言二则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

《寓言二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

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指名读,正音(吾w、宁nng、度du、度d);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

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 量长短;度d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2.小组探究学习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

《寓言二则》教案第一篇:《寓言二则》教案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初一语文备课组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情况。

2 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掌握相关文言词汇的意义、用法。

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已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5 理解故事寓意。

教材分析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予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楚国有个人过江时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这则故事,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2、守株待兔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3、说说你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了解出处和作者。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2)学生自读,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指名读,纠正。

(4)学生齐读。

(5)概括说说故事大意,注意事情的发生和发展。

翻译课文。

(1)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2)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3)老师巡回释疑。

(4)合作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握寓意。

(1)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么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故事的寓意,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举个实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篇1:初一语文上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带原文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重点)2.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

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

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

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1.资料助读(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

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 自度(duó) 涉江(shè)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三、合作探究(一)把握重点词语1.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词语原句分析通假字坐置之其坐同“座”,座位反反归取之同“返”,返回古今异义市至之市古义:集市;今义:城市求求剑若此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是是吾剑之所从坠古义:指示代词,这,这儿;今义:判断动词契遽契其舟古义:用刀刻;今义:契约一词多义之至之市动词,到……去入水求之代词,它,指剑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度先自度其足动词,量长短吾忘持度名词,指量好的尺码者楚人有涉江者代词,……的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的地方而而置之其坐表顺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却2.把握文言句式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②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③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二)学习《郑人买履》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明确: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

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疑惑的语气。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明确:“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

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三)学习《刻舟求剑》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明确: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进行对比,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明确: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四)比较阅读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象做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四、板书设计《郑人买履》过程:自度足→忘持度→归取之→不得履《刻舟求剑》过程:剑坠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五、课外拓展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示例: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

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

以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

认识来自实践,方法源自实践。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1.探究寓言的寓意。

(重点)2.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谬可笑,请默写出体现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

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一)主题归纳大家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

它们是一个个分明的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

请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1)《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2)《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

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

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写法探究《郑人买履》中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明确:(1)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

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2)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

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

“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三)认识寓言特点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书设计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五、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

多汁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劲,只好走了。

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1.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

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2.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答案:1.两处对比。

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因没有成熟而发酸形成鲜明的对比;狐狸刚看到葡萄时垂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

2.达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