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群文阅读教学课堂实录
一、整体连读,初步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四篇文言文,《咏雪》《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这两则故事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文士编撰的《世说新语》,这部作品诞生于古典文言小说的雏形期,是“志人小说”中的代表作。

考考大家,这里的“志”什么意思?
生1:立志。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志向。

师:我们学过的《咏雪》里面是不是写人?所以这个“志”可以理解为“写”“记录”的意思,你可以批注在你的单子上。

再看后两篇文章都出自《聊斋志异》,它是古典文言小说发展到清代鼎盛时期的作品,郭沫若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这两部小说一前一后,代表了我们古典短篇文言小说的两座高峰。

以前大家学文言小说是一篇一篇地学,现在四篇要一起,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纷纷): 先朗诵、还要联系起来比较。

师:是的,四篇放在一起我们要来联读、比较。

比起你们现在读的小说,它们从篇幅上最直观的特点是什么?
生(纷纷):都是文言文,而且语言简洁,篇幅短小。

屏显:
纵观六朝以来至明清的文言短篇小说的语言,凡其成功之作,一般都具有如下特色:简练、准确、生动……
——陈丙煕《论古代文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师:难怪陈炳熙先生提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简练”,“简练”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代表着简约而不简单,简中藏丰。

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感到了古典短篇文言小说在“一字显形象方面”的丰厚,也感受到了“一语留主旨之余韵”方面的韵味。

那今天我们就要进入一个新的角度了,叫做什么?大家一起读一读。

屏显:
初探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开端的设置——一句见情节之精妙
生(齐):“一句见情节之精妙”。

(评点:这节课,从组群的情况来看,并非高大和宏阔,更不是“海量阅读”,教者只选取了四则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但我要说,这个选择是极具匠心的。

组文篇幅短小,易于当堂阅读,缩小阅读周期;阅读量适度控制,为思考和分享留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四则短文,跨越千年,各具情态而又共性鲜明,学习主题的指向集中而明确“一句见情节之精妙”……可谓小而精,小而丰,这正是小群文教学组群的基本原则。


师:(板书课题)那如果我要你从这一句抓两个关键词,抓哪两个?大家说。

生:情节,精妙。

师: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节。

屏显:
情节: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人物(包括人格化的动物或其他事物)的生活和矛盾斗争的演变过程。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聚焦开端,异中求同
屏显: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明彭将军宏,征寇入蜀。

至深山中,有大禅院,云已百年无僧。

询之土人,则曰:“寺中有妖,入者辄死。


(生齐读)
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狼》这一课当中,它的开端不只勾画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有没有同学帮我解释一下?
生:因为没有两狼的追踪,这个故事就不会开始。

师:所以人被狼跟踪,这才是故事的开端。

很好。

请坐。

刚刚同学已经读了《狼》这篇小说的开端,你从开端中获得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生:有一个人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买完了,两只狼紧紧地跟着他。

师:你说得很具体了,跟着他,他是谁?
生:屠户。

师:还有两只狼。

这都叫情节中的什么?故事中的什么?
生:人物,主人公。

师:很好,他知道了人物。

你看开端,除了人物,还往往交代了什么?
生:事件的开头,起因。

师:很好。

还有没有了解到的信息?你来说说。

生:还交代了时间。

还有《咏雪》中说的“内集”,《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中的“一室”,然后《大蝎》里面说的是“深山”,这都是表明了地点。

师:我们做一个小结:开端虽然短,但它交代的要素很完整。

时间、人物、地点、故事的背景、起因等等。

(板书:一句交代要素)那我就说这个开端很精妙,你们服不服气?(有的学生摇头)
师(笑):有些同学说不服气。

老师,平时我写作文,比如:我今天来到了教室准备上公开课,我带好了纸和笔,遇到了朱老师。

这样的开头,我们未必觉得其精妙。

我们还要继续往后面看一看。

怎么看呢?
屏显:
“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叶圣陶
这四篇文言小说的开端看似都是比较平静的叙述,但能带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关键字词最能给你这种感觉?
叶圣陶先生已经告诉了我们一种方法“是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四句开端,它们看起来都是很平静地叙述,调动一下你们的生活体验,这些开端能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我想采访一下同学,你最想读下去的是哪一个?
生:我最想读最后一个《大蝎》的故事。

师:为什么?
生:这里说寺庙里面有妖呢,这个妖到底是什么,让我很想知道。

师:一种想要探寻的感觉。

哪个字,最能给你这种感觉?
生:有妖。

师(笑):“妖”字平添了这座古寺的恐怖感。

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想读《狼》,因为开端写两只狼追着走了很远,我想知道屠户后面到底怎样了。

师:它给你什么感觉?
生:神秘。

师(笑):这个同学很勇敢啊,在这种情境下,假如你就是那个屠户,你被两只狼追,你仅仅就觉得神秘吗?
生(笑):我还会害怕。

师:那哪个字最能给你这种感觉?
生;缀,这里是“紧紧地跟着”的意思。

师:好。

试一试,想象你就是屠户,把这种害怕的感觉大家读出来。

(生朗读)。

师:我觉得你还比较淡定,还没有完全走进去,有没有同学已经走进去,来试一试?
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众生鼓掌)
师(鼓掌):我都有点起鸡皮疙瘩啦。

很好,这就叫用声音传达情感。

生:我对第二篇《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的开头很感兴趣。

因为那个“忽”字,忽然发了火,让我想知道后面到底怎样了。

师:那“忽发火”给你什么感觉?
生:突然起了大火了。

师:假如你在里面,会有什么感觉?
生:害怕、惊慌。

师:惊慌,很好。

那你试一下,用惊慌的感觉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他一下子把哪个字强调了?
生(纷纷):“忽”,用了重音来读。

师:朱老师还要教你一招,好不好。

大家听我来读。

(教师朗读,前面半句平缓,后面半句急促)有没有同学评价一下我的朗读?好,你来说。

生:老师刚刚的朗读,着重地突出了火的急和快。

生:老师朗读到这里时一下子把节奏读得很快,感觉火来得很快、很猛。

师:很好,节奏的迅速。

批注一下,很好,这就是用声音来传达节奏。

不过好像大家普遍对《咏雪》的开端句没什么感觉啊?有人有体会吗?来,你说说。

生:从第一句的“寒雪日”“讲论文义”我就很想知道谢太傅到底在讲论什么呢?
师:好奇。

但你读到这句话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到了……(沉默思考)很温馨。

师:温馨,哪个字给你这种感觉?
生:“内集”,就是说这家人在搞家庭聚会。

师:刚刚我们读到了“忽”字有节奏的急促,那这种温馨感,应该读得怎样?
生:缓慢。

师: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领读,众生跟着读)
师:我也有点感觉了,感觉朱老师也是太傅,与小辈们在讲论文义,有了幸福和温馨的感受。

很好,短短的开端句中,就营造了温馨的感觉。

师:不过,我想让大家挑战一下作者,我们挑一句。

就挑《狼》开端的这一句,我现在想请你用白话文表述一下,把你们刚刚说到的紧张的、惊恐的感觉表述出来,有没有同学现场给我们来一段。

可以先和同桌演练一下。

(生同桌之间交流)
生: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中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途中遇到了两只狼,就跟着走了很远。

师(笑):我听了你的故事,但是我不害怕,因为你在直译,原文的味道没有表达出来。

我刚才说,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其实可以适当地加一点内容。

旁边有位同学要帮你,好吧,让他帮一下你。

生:一个屠户,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走在阴森森的野外里,他担子了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白花花的骨头。

途中遇到两只狼,它们呲着獠牙,紧紧地跟着他走了很远。

(众生鼓掌)
师(笑):他哪些细节表达得很好?
生(纷纷):阴森森的郊外,白花花的骨头,然后狼还对着他呲牙。

师: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我感觉他描述中的两狼是迎面而来,你看文中的屠户遇到的两
只狼是不是迎面而来的呢?文中的哪一处表述跟我们描述出来的句子有点矛盾?
生:“缀行甚远”,“缀”,说明狼是从后面跟过来的。

师:有没有同学,对他的表达进行一点修改,让内容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生:走着,走着,他仿佛听见后面传来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屠户觉得没对劲儿,猛地回头一看,两只狼正对着他呲着牙齿。

(师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写得那么好,不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用现代汉语来表述这种阴森、恐怖、紧张的感觉,大概要用一百来个字。

可是我们蒲松龄却仅仅用了20个字就表现了这种感觉,而且当中的“晚”“缀”“甚远”等两三个关键词就能营造出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古典文言小说开端的精妙之一,也正是它营造的氛围。

(板书:营造氛围)
(评点:文本梳理,是小群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群文教学中处理好“群”与“文”和谐关系的重要路径。

这里的“文”,既指四个独立的文言小故事,也指四个小故事集合起来所承载的文本内涵。

在我们有些老师的群文教学中,常常可见有“群”无“文”的现象,而朱老师在这个课堂环节中,既有“群”的意识和体现,也关注单篇教学的要求,对文字、语句、表达等阅读教学的基本元素并没有忽略,在群文的“求同”梳理活动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


三、前后勾连,同中见异
师:那我要现场考一下你,用一个字或词来形容现在上课的氛围。

(抽距讲台最近的一个学生)你敢不敢尝试一下?什么氛围?
生:尴尬。

师(微笑):还没想好,的确有点尴尬,没关系,再想想。

生:还有一种学习的氛围。

师:换成一个字。

你看朱老师笑嘻嘻的,你们想用哪个氛围?用一个字。

生:乐。

师:现在同学们写作文,喜欢写得啰嗦,其实有时不妨删繁就简。

古人是怎么做到的这一点呢?
屏显:
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

——朱光潜《谈文学·选择与安排》
看来我们把古人比作将军的话,他们就善于调兵遣将。

不同的将军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同一个将军在不同的文章中都用到了不同的调兵遣将之法。

师:我们从今天就要沙场秋点兵,向他们求教兵法。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开端。

屏显:小组合作研讨:
关注加红的关键点,勾连下文,说说它和下文某个情节或者人物特点的联系,有什么不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明彭将军宏,征寇入蜀。

至深山中,有大禅院,云已百年无僧。

询之土人,则曰:“寺中有妖,入者辄死。


加红的都是关键点,今天我们先讨论这些。

请你勾连下文,说一说这些关键词和下文哪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关联?在这里,朱老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我举哪个字呢?大家想我举哪个字?你们来选一选。

生:“寒雪日”的“寒雪”!
师:好吧,我就来说说这个字,“寒雪日”的“寒”字是寒冷的意思,在这里我想用平时常用到的“删字法”“换字法”来试一试。

我把它换成“下雪日”就觉得不妥。

因为“寒”代表了天气的寒冷,正因为“寒冷”,才会有后来的“俄而雪骤”。

正因为“雪骤”谢太傅才会一抬头,欣然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也正因为有了纷纷扬扬的白雪才引出两个聪慧的孩子千古的妙喻,当然才有了“咏絮之才”的佳话。

好的,现在分四人小组,你们来研究一两处,等会来分享交流。

开始。

(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参与研讨)
师:谁来给我们讲一讲?要结合文章,言之有理。

生:请大家看到蒲松龄的“两狼”,因为有“两狼”,屠户才会害怕,才投以骨。

因为投以骨,骨头才会没有。

因为没有骨,才会放下担子,拿起刀。

因为拿起刀,狼才不会向前。

所以一狼才会走开,另一只狼假寐。

屠户才会把前面这一只狼杀死,才会砍掉另外一只狼的屁股。

才会有后文感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众生笑):断其股不是屁股,是大腿。

师(笑):好的,大家纠正了一处你翻译理解上的小错误,这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要记下
来。

你极力地想要分析“两狼”这个关键和后文情节的联系。

其实朱老师仔细倾听你的回答,发现你反复在研究那个“两”字。

那朱老师刚才教了方法,我换成“三狼”行不行?换成“一狼”行不行?正因为是“两只狼”才会发生哪个情节?不着急,你慢慢说。

生:正因为两狼,屠户才担心“恐前后受其敌。


师:正因为“两狼”,屠户才会害怕前后收到夹击的窘境……继续往下说。

生:然后,屠户才会跑到麦场去躲在柴草堆的下面,为了是防止后背受到狼的攻击……两只狼才会有分工,后面那只狼绕过去打洞攻击。

师:很好,走开的一只狼是采用了攻势,留下的假寐那一只狼干什么?
生:睡觉,扮狗。

(众生笑)
师(笑):睡觉,扮狗用来干嘛?后一个是攻敌,这一个是……?
生:诱敌!
师(笑):很好,给他鼓掌。

两狼的“两”字,的确很有意思。

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三狼、群狼行不行?
生:三狼就用不了这么麻烦,直接冲上去咬,屠户就死了。

(众生笑)
师:两狼是配合战,群狼就是围攻战。

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来分享?
生:我想说说《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开头那个“忽”,写出了起火起得很突然。

师:朱老师换成我们学过的一个词,“俄而”可不可以?俄而发火,行不行?
生:“俄而”是缓慢的,“忽”是急。

前面很平静,这里有了这个“忽”字感觉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师:那朱老师送你一个词,就是在前文平静的表述中来一个大的转折——“陡转”。

(板书)那为什么要“陡转”才行?缓慢一点不行呢?结合后文来说一下?
生:正是因为这种陡转,后面王子猷、子敬才在紧张中有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个着急、一个淡定,对比鲜明。

师:陡转促成了后文中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很好,请坐。

我抽一个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同学来试一试,请。

生:我是找的《咏雪》中的“讲论”文义。

我觉得“讲论”换成“讲解”就不太好。

讲论里
面还带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谢太傅没有摆出大人的架势,因为“讲解”就是只听长辈讲,就不会让孩子发表意见,气氛比较严肃。

前面说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就是家庭讨论会的那种氛围,很和睦、温馨,后文和前文相互呼应。

师(鼓掌):很棒。

她不仅勾连后面还勾连开端句本身。

你也告诉了朱老师,如果当老师的话,“讲论”的方式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那今天大家就是一起在干嘛?
生(齐声):“讲论文义”。

师:好,这是一个“细节”(板书)谁再来分享?这位同学。

生:“一屠晚归”的“一”如果是两个人的话,后来屠户就不会害怕,因为两个屠户就能彼此配合了。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这个“屠”,“屠”是一个特定的身份。

如果他不是一个“屠户”的话,他就不会持刀,也不会有剩下的骨头。

师:你关注到了,后面出现了“弛担持刀”这句话,这个刀拿出来,拿得突兀吗?
生:不突兀。

因为他是个屠户,屠户本来就随身带着这个刀具。

“一屠晚归”,如果换成是“一师晚归”,这个后面拿刀的动作就不成立了。

还有屠户,才会有剩下的肉骨头丢给狼。

师:丢出的骨头也应了屠户的身份,他的缓兵之计就是“投以骨”。

我还想请问一句,有的同学认为他丢骨头给狼就是害怕胆小的举动了,你觉得站在人之常情上想一想,仅仅评价屠户胆小,对不对?
生:不对,其实这也是人情急之下的求生的本能,其实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师:好,有道理,谢谢。

继续,这位同学主要是从道具上来分析“屠”这个身份的关键。

有没有同学再做补充?
生:我也是找的“一屠晚归”的“屠”。

师:她刚刚是从屠户的身份上来说,你想从哪个方面来说?
生:我想从他的动作来分析,因为屠户的身份显示出他的力气大,才能把狼杀死。

师:哪里看出力气大的?从文中来找。

生:“以刀劈狼首”。

师(提示):请同学们圈一下,哪一个字,你就看出来力气大?
生:劈。

师:很好。

读一读
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师:还没有力气很大的感觉,再试一试。

生(读得更有力一些)
师:恩,好多了。

这个“劈”字仅仅是力气大吗?
生:还有快。

师:力气大、速度快,那换成“砍”如何?
生:如果换成“砍”的话……恩,不好,“砍”就显得方向不一样,不是正对这狼的头顶下去的,而且不能突出他一下子劈下去很精准。

师:来演读一下,边读把这种快、准、狠的感觉表现一下。

(生表演读,众生鼓掌)
师:那我问你一下,你为什么这个“劈”字就和屠的身份很有关系了?
生:如果换成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什么经验了。

屠户经常杀动物。

师:杀什么动物?
生(不好意思地):杀猪。

师:经常杀猪。

我知道可能因为朱老师姓“朱”,你避讳,你不好说这个字。

(众生笑)没关系,谢谢你,你分析得很棒,请坐。

师:这个“劈”字圈点批注一下,这个字和屠户长期杀猪的经验有关系,只有这种身份决定了他能做到快、狠、准。

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一屠和两狼的关系。

刚刚我们讨论了“一”“二”,也讨论“屠”这个身份。

那狼这个身份,能不能换成其他动物?
众生:不能!
师:大家都斩钉截铁地说“不能”,为什么?你来。

生:如果换成其他动物就不能突出狼的凶狠。

突出不了当时情境的……
师:一屠,两豹,行不行?豹也很凶狠,速度还很快呢!
生:狼比较狡猾。

师:这是直接说的,从文中去看,有没有表现狼的狡猾的句子?
生:“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可见两只狼彼此配合,没有受到骨头的诱惑,很狡猾。

师:屠户设了一个缓兵之计,狼却没有争抢面对诱惑却没有内讧,上当。

前面同学还分析了
它们还采取了配合战术,跳出这个故事,狼的智慧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借鉴?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就在这“一”与“二”,“屠”和“狼”两相紧逼的对立中看到情节的冲突展开了,这就叫做在对立中见情节的冲突(板书“对立”)。

师:我发现大家都不太看最后一则《大蝎》的故事开端,那我就改一改开端,“明彭将军宏,征寇入蜀。

至山中,有禅院,院中无僧”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行,“深”很重要,只有深山在才会长很多茅草,后文说彭将军“斩茅而入”才有根据。

还有“百年”这个词,强调了这座寺庙已经很久没人住了。

师:一个是空间上的荒芜,一个是时间上的漫长。

更加让你觉得这个寺庙很……?
生:阴森。

师:很好,这两个词设置的精妙意味出来了。

那“询之”这个词引出来的“寺中有妖,入者辄死”为什么也需要呢?
生:如果没有这个传说的话,这个寺庙的神秘、诡异就不那么明显。

这是从侧面更加突出了寺庙的危险、诡异。

生:后面彭将军一行队伍一层层地进入寺庙,最后才在佛阁中发现了大蝎,也印证了前面说这是座“大”禅院,很恐怖、阴森。

师:直接闯进去就发现大蝎可以吗?
生:不行,一层层进去,悬念迭起,更能吸引读者。

师:板书(悬念、烘托)这就叫从侧面烘托,并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师:所以,我们应该向古人拜师学艺呀,他们的确做到了“文章有生发才成为完整的有机体”,上文和下文丝丝相扣。

屏显:
细节中见情节的铺设
陡转中见情节的波澜
对立中见情节的冲突
悬念中见情节的精妙
古典短篇文言小说情节设置上的
“精”与“妙”
我们小结一下古人在情节设置上的手法,大家可以简要地记一记。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光记
住这种概念没有什么作用,大家应该拿着这把钥匙去打开古典文言小说神秘的大门,像我们彭将军一样“斩茅而入”,去探索古典文言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精与妙。

(评点:群文阅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量”的叠加,而应追求1+1 › 2的文本共生效果。

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就是“因群内其他文本的存在,而使群内每一个文本的阅读价值显得更为丰富,也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学习意义,这才是群文阅读的价值追求。

”这个活动环节,虽然教者的教学指向是“求异”,但我以为,最大的教学价值,并非要比较“不同”,而是在“选字”、“勾连下文”过程中,发现四个故事不同的开头及开头一句中特别有表现力的字词,对下文情节的展开,各有其“特别的”作用。

前边选文的阅读经验,对后面选文的品味欣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所以越读越有味道。

比如,学生对于《狼》的开头,“一、二”和“狼、屠”的精妙分析,如果不是在这个群文阅读的“场域”里,学生的阅读发现,可能要打折扣。


师:如果说《世说新语》这部古典文言小说雏形期的作品,还是比较简单地用一到两种手法在设置开端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他已经综合在运用这些技法了。

屏显:
“没有跌宕的不是好故事,只有一次跌宕的不是最好的故事,反复跌宕一波三折而形成艺术奇观的才是杰作。


——陈炳熙《聊斋境界》
作者精心锤炼的开端句就像是一颗石子一样,投入到故事看似平静的水面中,后文不断生发展开,形成了这种一波三折的艺术奇观,这一颗“石子”真是太精妙了!我们刚才读出精妙所用到的方法,其实就是前后勾连咀嚼情节发展的伏笔照应,像嚼橄榄一样就会越嚼越有滋味儿。

这种滋味儿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遐想连篇。

屏显:
方法指津:如何从精妙简言中读出丰义?
1.快速把握情节交代的关键要素
2.紧扣词句感知营造的故事氛围
3.前后勾连咀嚼情节发展的伏笔照应
四、想象创说,扩展开端
师:你还可以联想、想象到什么呢?比如,朱老师在《咏雪》的第一句就能想到陈设:火炉中泛着暖人的红光,周边摆着古色古香的书架,可能还焚起了袅袅的香。

那从《狼》的开端这一句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刚刚有同学联想到了窸窣的脚步声,这是听觉,你还能想到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