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讲〕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X围。
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
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
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
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
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所谓“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那么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词语是表达文章“重要概念〞的基本语言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
表达“重要概念〞的词语〔包括短语〕如: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表达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的或者是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内涵。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一些术语,其内涵多数是临时的、具体的、不具备普适性;其对概念的内涵揭示,也不一定是下定义的标准语言形式。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即概念确指的对象的X围。
对概念的外延考查,通常是对某事物所包含的对象的判定,或是分别对假设干对象作出是否包含在内作判定。
高考设题一般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X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
[典例1]〔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
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
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
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
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C级。
这题涉及到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
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考点二: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
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二、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
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
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
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三、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X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四、要进行语法和修辞分析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
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典例2]〔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X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那么,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有人认为通过
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
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的含义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C级。
C项考查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原文说:“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选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
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要注意通读并勾画。
“通读〞是读原文、读题干、读选项。
读原文时要随时注意每一段落、每一部分的概括性语句,把握好本部分的意义和写作意图,通过对每一段落的理解而达到对全篇的中心内容、写作思路的理解,从而弄明白材料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见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
“整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筛选〞涉及的X围较为广泛,所以“整合〞尤为重要。
整合主要是原文中的主干句、关键词及题干中的关键词句。
整合有两个意义,一是可以掌握全文的脉络和从中获得相关信息,答题时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二是题目选项多半与这些主干句有关,抓住了主干句就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二、筛选信息要有目标。
阅读和答题都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依据试题要求而定。
阅读的目标意识是指在读文章时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答题的目标意识就是始终抓住题干,特别是分析选项时,不要忘记试题的题干要求。
三、提取信息务必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掌握以下技巧:
一、善于判断同一信息。
文章往往在表述同一内容时会变换不同的说法,但这些不同说法表达的信息是一样的;或者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和文本中的说法是一个意思。
判断
信息是否同一是整合信息的一个难点。
二、能够把控遥远信息。
在一篇文章中,解说同一观点的材料可能不集中在同一段落或相邻的段落,可能相距较远;或能支持某观点的句子、名言、例子相距较远,这些信息不聚在一起,但解说的是同一观点。
阅读时要善于寻找遥远的信息,并把它们拉近,使其聚在一起。
寻找遥远信息是阅读文章,特别是阅读论述类文章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也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重点之一。
三、必须深挖潜在信息。
“潜在〞或是言在此意在彼,或是有隐含的话,亦即话外之音。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该句就不再是这个意思了。
四、学会整合分散信息。
有些重要的信息不一定集中在一个段落中,常常分散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这些分散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恰恰说明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句组合起来,说明的是一个问题,另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说明的是另一个问题。
五、准确理解语言信息。
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这是从筛选后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
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
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
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事物属性、,某种道理的语句。
准确理解整合文章表述的观点、作者的见解和文章所传递的新知识的语句。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每年必考,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
[典例3]〔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那么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