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验收材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持科研攻关项目

(项目编号:GYC09-11)

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验收材料

完成单位: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周海

项目实施期:2009年-2013年

项目验收时间:2013年8月

二O一三年七月

稷丰种业黄芪良种选育基地

“黄芪高产优质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基地

材料目录

一、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1)

(一)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0年总结 (12)

(二)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实施2011年度总结 (15)

(三)黄芪新品种 (系)引进选育项目2012年工作总结 (20)

(四)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相关照片 (22)

二、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24)

(一)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技术报告 (34)

(二)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系JX08-5-1栽培技术规程 (46)

(三)黄芪优质种苗高效繁育技术总结报告 (51)

(四)黄芪种子优化繁殖技术总结报告 (55)

附件1 区域试验产量结果 (60)

附件2 品质检测报告 (62)

附件3 抗病性鉴定 (65)

附件4 科技查新报告 (66)

三、待发论文 (68)

(一)高产优质黄芪新品系JX08-5-1选育报告 (68)

(二)蒙古黄芪变异类型的表现性状比较研究 (77)

(三)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系JX08-5-1育苗和成药栽培技术 (83)

一、黄芪高产优质新品种(系)引进选育

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一)项目来源

“优质黄芪新品种(系)引进选育”项目是甘肃省中药材产业扶持科研攻关项目,2009年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和投标,经甘肃省农牧厅招标批准立项,并给予连续四年的经费支持,由陇西稷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甘肃农业大学协作完成。项目计划起止年限为2009.1~2013.12。

(二)目的意义

黄芪是我国著名的重要常用中药材之一,历史上黄芪的产区,由四川向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直至东北黑龙江逐渐迁移的变化。以上各省至今仍为膜荚黄芪野生资源分布地。蒙古黄芪是膜荚黄芪的变种,野生资源在中蒙边境较多。山西栽种最早,据说有300~500年历史。栽培黄芪除了山西主产区之外,河北、内蒙、陕西、山东以及东北各省,或多或少都有种植。20世纪50年代前,黄芪年产销量约100多万kg。当时山西有家栽品,产量较小。药用主要货源依靠野生。

由于长期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50年代平均年产量在150万kg左右, 60年代初黄芪供应十分紧缺。各地为了解决供应问题,因地制宜开发同科同属其它种的黄芪供药用,少数地区甚至以棉花根代替黄芪。60年代中、后期,国家鼓励采挖和种植黄芪,实行粮食、布票奖售收购,生产明显好转。70年代初,全国广泛推广种植黄芪,年产量由60年代20

0万kg年年上升。1978年达到1115万kg,当年销售770万kg。购销均创历史纪录。黄芪发展过快,经过调整、控制,80年代初,年产量下降为600万kg~700万kg。从70年代中期黄芪满足供应后,年销量基本稳定在600万kg~700万kg。1984年产量再次达到1130万kg新高峰。产量过大,销势疲软,使黄芪产销同步下滑。90年代后,年销量很不稳定,低时400万kg~500万kg,高时达1000万kg。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黄芪的产量跟着市场价格升降,时高时低,多余与紧缺并存。

20世纪90年代后,甘肃定西大量种植蒙古黄芪,现在产量已为全国第一。黄芪作为保健品,近10年里己广泛被人们重视,销量急剧上升。21世纪初,年销量已超过1000万kg,还在继续上升。

特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栽培技术,产于陇西、渭源、岷县和漳县等地的黄芪因质量好,药用价值高,商品性状好,具有道地性而闻名遐迩,被誉为“陇芪”。 2001年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甘肃黄芪的栽培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份额的50%左右,以陇西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市,定西、通渭、岷县、漳县等地已有大面积的种植,黄芪业已成为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振兴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广大农民种植黄芪的积极性。2007年定西地区黄芪面积已达24.4万亩,总产量4.2万吨以上,产量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70%和40%,这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黄芪的品质问题日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国内外医学和医药界对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已颁布实施,同时国际上已建立有40余家植物药研究机构,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已成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选择中药材优良品种是“GAP”的核心问题。如能实现黄芪品种的优质化,并加以开发,则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本省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目前陇西黄芪栽培中普遍采用的品种为黄芪属多种类型的混合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难于管理,严重制约着当地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历史上黄芪药材市场供给主要依赖野生采集,没有选种和品种培育的历史积淀,黄芪良种的选育是本世纪才开始的,因此良种缺乏。

二、长期种植难免产生遗传变异。在大田生产中已经找到了不同于蒙古黄芪,具明显表型特征的:紫茎型、绿茎型、紫绿茎型、紫花型、淡黄色花型、白花型、花冠先端发红类型、大叶型、小叶型、直立型、匍匐型、白果皮型、花果皮型、茎秆密被茸毛和光滑型等15种类型。且产量和内在质量各异。

三、陇西黄芪品种主要有蒙古黄芪、膜荚黄芪,其中蒙古黄芪为主栽品种,产量高,品质优,优于膜荚黄芪,因此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种子价格也相差很多(约10倍左右),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将膜荚黄芪种子掺入蒙古黄芪种子出售,造成黄芪种子的混杂和退化;

四、优质黄芪种子供不应求,每年优质黄芪种子需5万kg左右,而近几年全县产种远不足该需求量。

上述原因导致主栽品种退化,从而降低了品种的抗逆性,病虫害发生严重。特别是黄芪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在60%以上。主产区黄芪产量局部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所种黄芪不但产量低,而且病斑严重,影响黄芪的商品品质和内在质量,其特等和一等商品出成率随之下滑,影响药农的收入和经济效益。

针对上述问题,加强黄芪新品种选育工作,选育出适合当地生长、生产的优质、抗病和丰产的黄芪品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研究内容与验收考核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