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为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教育为信仰,让我们的孩子现在就幸福着
孩子在哪里?
身为一处偏僻的乡镇中学,面对来自更偏僻的各个大山角落的形形色色的孩子们,他们或孤僻,或内向,或放荡不羁或顽烈难收……究其原因,也许该归于或简单粗暴或溺爱放纵的农村家庭式教育,或许也有整齐划一的几十年不变的农村小学教育的影响。总之,走进教室,和学生对视的一刹那,你读出的不是兴奋,不是镇定自若,而是一种俯首帖耳,不能叫懦弱,不能叫平静,不能叫老道,不能叫老气,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东西。我们明白这是我们一路教育而来的副产品。这副模样,没有城里孩子的落落大方,从容得体。眼神里读不出花季年龄里该有的自信与憧憬。孩子弄丢了自己,或许该说,我们教育者把孩子弄丢了。不是吗?乖学生专等老师的一声令下,老师就是他们的天,老师指到哪里,他们就打到哪里。不乖的学生呢,老师的命令习惯性的触动他们内心深处那根叛逆的弦,尽管经验告诉他们,该忍,但最终还是爆发。不是吗?孩子丢了自己,丢了自我,忘了这个年龄自己的需求,爱好;忘了他们作为受教育者该有的发言权,质疑权;忘了作为一名学生该享有的所有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交给了老师、家长,他们的灵魂变成了我们的奴隶。
面对如此的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决不能窃喜:这样的孩子好教。我们更多的该是一份焦虑:不帮孩子发现自
我,找会自我,而仍然是不择手段,急功近利,我们的孩子的明天在哪?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亦步亦趋……这是理想的教育吗?这又是教育的理想吗?
教育一定是苦的吗?
面对越来越多厌学者,面对那么多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眼神,作为当局者,我们往往感慨:不吃苦,不足以成学。现在的孩子从小生长的环境与学业繁重形成的巨大反差把学生逼得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来远,吃苦成了一种必需,这似乎天经地义。所以,我们往往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痛苦,就是为了将来幸福!”
错了!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现在就幸福。这应该是作为教育者走过很多路后我们发现的。
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作为农村孩子谈不上物质享受),甚至也不仅仅是之成才以后将来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论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少年幸福,这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哪怕是和应试联系最紧密的课堂教学,只要方法科学也完全可以让孩子们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的过程充满快乐。所谓“方法科学”,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用大白话来表述就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让“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过去的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讲得再多再好,学生不会,等于零。我们现在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每个孩子都处于兴奋状态,都体验着自信并享受着自尊,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飞翔,是情感的流淌,是青春的燃烧,是生命的狂欢,怎能不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最后的教学成绩,必然整体理想。这已经被许多学校的高效课堂所无可争辩地证明。
是的,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也常常是两个字:出色。
所以,遵循朱老的教诲:象宗教徒对他的上帝一样,把教育作为一种信仰,树立高远、宽厚、深切而又踏实的教
育情怀,营造舒心校园,打造舒心课堂,让孩子们在舒心的土壤里复苏自我,让我们的孩子现在就幸福着。我们把它写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导语。
舒心课堂的定位
我校所倡导的“舒心”课堂,言广而意深:让学生以舒舒展展的姿态,怀着被尊重、被发现、被认可的愉悦心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苏霍母林斯基所提的和谐教育下的和谐课堂。它以人为本,用尊重、民主、和谐构建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让学生的情商与智商齐飞,学识与境界并进。
深翻细耕,寻找那颗最宝贵的种子
--------中老年教师的示范课是的,我们是一个永远在春天里耕作的农夫,虔诚而恭敬的期望每一粒种子长成一个世界。即使环境被污染,即使风不调雨不顺,我们还是毫不吝啬的让汗水一滴滴地洒在大地上,因为我们心中有期待,永远的期待。
只是,时日久远,土壤风化、僵硬。养分流失,肥沃不再。东南西北的课改风又让我们不知所措。作为一介农夫,我们不能固守穷庐,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固有的土壤深翻细耕,号着时代的脉搏,融入现代孩子的心理,增添原来所没有的养分,来为孩子培植最适宜的营养。作为一名中老年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们有着固有的腐朽与一成不变
的定势的制约,但我们更深信,他们身上更有着弥足珍贵的适合这一方土地的,适合这里孩子的经验与方法。当这一方法被提炼、集会、凝结、完善时,我们更坚信,它比我们外出学来的东西,盲目追风的东西,花样迭出而形式化的东西来得更实惠、扎实、有效。
所以,舒心课堂的第一阶段,我们的中老年教师虔敬而又认真,他们在几十年的传统里尝试着创新,在愈烈的创新风里固守着传统,寻找着一翻深耕细作之后的深藏不露的那粒得心应手的种子。
寻一个支点,让学生活起来
---------写在第一阶段总结之后别说我们还没有杠杆,我们有: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我们十年苦读,科班出身;我们研读教材,兢兢业业;我们搜罗题海,巨细不遗; 我们组织课堂,严谨认真;对待学生,我们更是恭身必亲,嘘寒问暖-----我们有,对语文的热爱,对文字的痴迷,对教材的钻研,几十年和本学科的缠绵,都让我们手中的杠杆足够长,并且会无尽头的长下去。当务之急,就是那支点,即能放进杠杆,能够去搅一搅学生思维定势下的那平静的有些麻木,麻木得有些迂腐,迂腐的已有些许味道的心境,能让学生真的动起来,跃起来,激起来。然后知道,课堂是自己的,学习是自己的,自己更上自己的。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主张,当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