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第3课时_黄河的治理与开发_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属于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使学生了解黄河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河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在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措施有一定的好奇,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以及开发利用;掌握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关注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黄河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3.黄河治理的措施及其效果4.黄河的开发利用及其前景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概念、特征、历史变迁等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治理的成功案例,如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大坝等。

3.讨论交流法:学生就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相关景点或工程,加深对黄河治理与开发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PPT课件,包括黄河的自然特征、历史变迁、治理措施、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2.准备相关资料,如黄河治理的文献、报道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准备实地考察的地点和行程,如果需要的话。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简要介绍黄河的自然特征和历史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1.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我们伴着东升的太阳来到学校, 傍晚西落的太阳见证着我们一天 的忙碌。不仅仅是太阳,月亮和 满天的星辰均有东升西落的现 象。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2.播放《宇宙中的地球》的视 频。
学生活动
媒体和资源的使 用
媒体使用方式
设计意图
1.学生跟着教师描 述,思考日月星辰一 天之内东升西落这种 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2.观看视频《宇宙中 的地球》。
四、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 略、方法
教学策略 1.替代式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替代式教学策略,老师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 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替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小组学习策略 在第三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 8 个小组进行小组学习 3.竞争与合作学习策略 将学生分组,小组内部合作讨论得出答案,抢答,质疑得分,奖励最终得分高的小组,以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竞争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 师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演示法 3.讨论法 4.发现法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 3 课时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章节、学 课程内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所属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对象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 初二学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黄河的概况,如:黄河形状特征、发源地、汇入的海洋、长度、经过的省区和地形 区、上中下游分界点、支流等。 2.理解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黄河各河段开发利用价值。 4.理解和掌握黄河各河段产生的灾害、原因及其治理方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和开发措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治理黄河的意义和挑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他们对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治理开发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开发策略可能还不够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掌握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和开发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关注,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难点: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治理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河治理和开发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黄河的措施和开发策略的PPT。

2.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治理案例,用于课堂上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题目和材料,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对黄河治理和开发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黄河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详案一、教学目标l.通过阅读地图,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3.通过报道、地图、图片及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

4.通过对黄河的治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5.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概况篇;2.奉献篇;3.忧患篇。

三、教学难点: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四、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五、教具:黄河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报道材料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千古佳句,耳熟能详,那他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认识黄河!【新课讲解】:1、幻灯片3 黄河全长 5464千米,呈“几”字形流淌在我国北方大地上,是仅次于长江的中国第二长河!(过渡):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

对于自己的母亲,老师相信各位都比较了解,比如:你母亲在哪工作?有什么爱好?喜欢什么食物、书籍……扪心自问你知道吗?平时就要细心观察,做一个体贴孝顺的孩子!那对于母亲河你是否也如此了解呢?想不想知道更多?板书:一、源流概况2、幻灯片4 黄河之水来自何方?(巴颜喀拉山)奔向何处?(渤海,是我国内海)流向如何?(自西向东)为什么?(地势西高东低)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正确呢?3、幻灯片 6 黄河流经哪些省区?请对照中国行政区划图从源头到入海口依次说明。

(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共9省区)4、幻灯片 7 黄河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和河南的孟津为界,划分成上游、中游、下游。

三河段分别流经哪些干湿地区?(上游: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中游:半干旱、半湿润区;下游:半湿润区)上游气候怎样?(趋于干旱)可能形成什么景观?(荒漠草原)5、幻灯片 8 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位于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别是?阶梯与阶梯交界处可能蕴藏着什么资源?(水能、旅游)(过渡):生活中的母爱是伟大的,因为母亲为子女无私地奉献着一切。

2.3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3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解读:《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内容。

正文以上游、中游、下游的问题与开发为逻辑展开,最后展示治理结果。

侧重点在于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原因与治理。

在认识黄河各河段生态问题及成因时,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联系,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学目标:1、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及支流。

2、综合思维:结合材料分析黄河中游含沙量大、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方法。

3、地理实践力:根据地形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点。

4、人地协调观:通过中游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黄河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播放<<将进酒>>的诗歌视频,让学生说一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天上是哪里?到海是哪里?引出今天的授课内容.讲授新课:一、探访黄河-了解黄河概况利用PPT展示投影,分别完成以下黄河概况的学习1、黄河发源地、注入海洋2、在地图中找到河流的中下游的3、流经的省区4、流经的地形区5、为什么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PPT 展示黄河和其他河流的对比图)思考:对比黄河长度和年径流量,你会发现什么,并思考成因?原因:主要是受气候的影响。

黄河的径流量受气候影响很大,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过渡: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二、黄河开发及贡献(自主阅读教材P49,分析总结黄河的贡献?)1、塑造平原(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2、提供淡水(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3、开发水能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4、开发旅游资源(PPT 图片展示相关图文资料)过渡:我们在开发和利用黄河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黄河出现哪些忧患呢?,下面我们接着学习。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教案标题: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和流经的省份;2. 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利用情况;3. 了解黄河的历史治理和开发情况;4. 掌握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

教学重点:1. 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历史治理;2. 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

教学难点:1. 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和成果的理解和分析;2. 学生对环保意识和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电子教具:电脑、投影仪;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

Step 2:讲解黄河的特点和历史治理(15分钟)使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向学生介绍黄河的自然特点、水文特征和历史治理情况,包括黄河的泥沙淤积、洪水灾害等问题,以及历史上的治理成果和失败经验。

Step 3:分组讨论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黄河治理的重要措施,例如修建水利工程、生态恢复等,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汇报。

Step 4:小组汇报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对黄河治理措施的理解和思考。

Step 5:总结黄河治理的成果和意义(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的成果,讨论黄河治理对国家经济和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认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黄河治理的小论文或制作一份关于黄河治理的海报。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让他们亲身感受黄河的治理成果;2. 鼓励学生开展关于黄河治理的调研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汇报环节的参与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黄河治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教师进行教学改进。

统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优质教案

统编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优质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学校:教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概况。

能够描述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2.认识黄河的忧患,探究原因及治理方案
二:导入新课
播放cctv-9航拍中国陕西视频
告诉学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一路奔腾,曲折东流,塑造了肥沃的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同时历史上也多次泛滥成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三:预习导学
一起来看下面几幅图,让我们对黄河的基本情况做以了解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
2.黄河的长度、形状
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主要的地形区
5.四条主要支流
6.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见证-----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7.黄河中上游丰富的水能
8.塑造平原和灌溉农田
大家把导学案1-----8页练习题做一下,然后核对白板上的答案
老师讲解“凌汛
四:合作探究
(一)分组讨论填图
请大家在黄河水系图上填注巴颜喀拉山、渤海、河口、桃花峪、支流、流经的地形区
(二)看黄河的忧患视频和图片,小组讨论总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忧患是什么,原因在哪里,如何治理?
(三)总结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四)开展黄河知识小组比拼游戏
五:探究后展示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基本的水系水文特征
2.黄河的开发水能塑造平原
3.黄河的忧患原因治理措施。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三节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单元第二章学科地理年级八年级上册核心素养1、能根据图文资料找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口、流经省份及地形区、以及主要的支流和上中下游分界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河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了解黄河的主要贡献;分析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保护黄河视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河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进入新课学习。

视频引入,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黄河的发源地和注人地。

(2)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

(3)黄河的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5)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我国第二大河?读图,观察在黄河上、中游各有哪些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各位于哪个省?学生阅读地图,并根据图说明黄河的源地及去向;说出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说出黄河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说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说出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

加深学生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二、黄河的贡献三、黄河的忧患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请同学们说说,黄河还有几大贡献?展示图片: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壶口瀑布。

千百年来黄河就象慈样的母亲哺有着两岸的人民。

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资料:①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约35千克。

人教版8年级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8年级地理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说出黄河源流概况,了解母亲河的巨大奉献。

2、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1、了解黄河含沙量大及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知道黄河的忧患及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治理的措施。

【教学过程】【导语】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北部的大地上。

由今天上溯百年万年黄河塑造着大地,塑造着我们的先祖,一直走到今天。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子孙的根。

几千年来,黄河孕育中华灿烂文化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对其源头进行长期的探索,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后,人们猜测,考察,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从何而来,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对母亲河的源流概况也有了一定了解。

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乐章《探索母亲河》黄河源流概况【老师】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活动】探究回答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2、东流注入渤海;3、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4、流经的地形区5、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桃花峪为界;6、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7、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老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度仅次于长江,但是我们只能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读“我国主要河流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对比表”,你会发现什么?我们再来对比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和年径流量,你会有什么发现,并思考成因?黄河、长江的长度相差800千米,年径流量却相差14倍?黄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较少,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教师】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母亲唱着赞歌。

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乐章《感恩母亲河》,感受一下母亲无私的奉献。

【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黄河的认识,畅所欲言地举例说明黄河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回答问题:灌溉、发电等等【学生】读图片,文字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治理和开发。

但在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掌握黄河的治理、开发和利用措施,学会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环境保护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的治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黄河的开发和利用。

2.难点: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掌握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措施。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河治理和开发的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流域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资料。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让学生观察黄河的分布、流向及流域范围。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分析黄河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析黄河治理和开发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治理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

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初中地理优秀教案.docx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初中地理优秀教案.docx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教学设计方案课程内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 教材、章节、学时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概况,如:黄河形状特征、发源地、汇入的海洋、长度、经过的省区和地形区、 上中下游分界点、支流等。

2. 理解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掌握黄河各河段开发利用价值。

4. 理解和掌握黄河各河段产生的灾害、原因及其治理方案。

1. 通过动手描出黄河干流,观察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发现黄河形状特征,发源地,汇入的 海洋、流经的省区等,培养学生地图观念,提取提取信息能力。

2. 通过表格数据对比,分析黄河的长度及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过程与3.通过观察《黄河流量的年变化曲线》《黄河干流泥沙沿途的变化》《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方法 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等相关材料和数据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4.利用声像资料,图片,数据等,分析黄河各河段产生的灾害,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培养信 息搜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贯彻学习“有用的地理”思 想,并培养和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习内容 内容分析《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是自然环境中河流部分的一 个个案。

从人地关系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一一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水文特征和黄 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黄河的开发和治理,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

从内容选材上看,本节是在 了解我国河流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了黄河,做到了点面结合。

所属学科初中地理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知识与 技能态价 感与观 情度值内容结构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利相关资料分析黄河的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3节河流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3节河流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本课主要从黄河的概况、开发和治理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在大致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的基础上,明确黄河在上、中、下游的划分;其次从黄河在不同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来突出其“忧”“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黄河对沿岸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对黄河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

这节内容与前面地形、气候等知识相联系,也是学习我国水能资源、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图中找出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等地理信息,前一课时是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学生对于河流的开发与治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建立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结构,但缺乏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本课时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空间概念和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学会分析归纳总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因果关系。

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黄河流域景观图片及三门峡、龙羊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图片,在气势磅礡的《黄河大合唱》背景音乐中,用雄奇秀丽的景观图激发学生了解我国黄河知识的热情。

教师提问:(1)你曾经游览过黄河吗?(2)你能背诵哪些与黄河相关的诗句?(3)我们家乡的生活与黄河相关吗?二、探究新知(一)黄河的概况1.学生分组合作,阅读“中国地形图”(教材P 23图2.2)、教材P 50图2.41、P 51图2.42、图2.43,结合文字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教师过渡:我们经常称呼黄河为“母亲河”,说明黄河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贡献,下面我们一起了解“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教师提问: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联系所学知识,讨论一下黄河的贡献有哪些。

提示:①黄河塑造了一些平原。

如上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下游的华北平原。

②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因为黄河上中游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在黄河上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电站。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学设计理念是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主要包括黄河的基本概况、黄河队中华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及黄河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

本节课既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看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

但是这一届学生又是比较特殊的,基础较差学生生较多。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长度、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2)掌握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河的奉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法七、学法指导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勤做笔记,读懂地图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与反思金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知识与技能】1.运用黄河流域水系图了解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

2.依据图文资料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结合相关资料理解黄河的“忧患”及其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黄河的开发,知道河流的开发包括哪些方面。

2.通过学习黄河面临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初步了解分析河流治理措施的主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等概况;黄河的水患及其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黄河风景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再展示一组突出黄河危害的图片或录像,请同学们观看。

看完后,教师总结: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我国黄河的图片或录像,黄河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她在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我们的一大忧患。

今天,我们就围绕黄河的“奉献”和“忧患”来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问题。

知识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49~P52的内容,自主完成)1.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上中下游分界点和主要支流。

__答案: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曲折东流,最终经山东省,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主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有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共9个)。

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中下游的分界点为河南的桃花峪。

其最大支流为位于陕西省的渭河。

__2.说出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__答案: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水量较小;含沙量大;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时节往往形成凌汛。

__3.说出黄河的主要奉献,分析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治理。

__答案:奉献——在宁夏、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提供了灌溉之利;上中游水能资源丰富。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①黄河基本情况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全长:约5464千米
-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千米
②黄河治理历程与措施
-治理重要性:防洪、灌溉、供水
-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成就:修建水库、堤坝、分洪蓄洪区
-治理措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加强污染防治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图表和实例来综合分析问题。
3.地理实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讨论如何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实现流域内的可持续发展。
4.人地关系:通过分析黄河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治理历程、开发利用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平衡、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黄河大合唱》:让学生了解这首著名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黄河治理的意义。
-《治理黄河的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的杰出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治理成果。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黄河文化》: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感受黄河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⑤黄河文化
-历史文化:黄河文明、古代诗词、民间故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人教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资源和经济)。

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河流概况。

(2)理解黄河的奉献。

(3)掌握黄河的危害和治理。

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重点难点1.黄河河源概况;2.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千古佳句,耳熟能详,那他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认识黄河!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自主学习】学习一:黄河源流概况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发源于青藏高原的A山,曲折东流,最后注入B海。

八年级上册2.3河流-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案

八年级上册2.3河流-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教案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中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贡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技能目标:力求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的忧患与治理教学难点:黄河忧患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同桌对学、小组合学、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课前知识储备:1、学生搜集黄河地位的资料。

2、教师提前辅导学习河流的方法:(1)学习一条河流应该了解地位;河流的概况;人和河的关系包括和对人类的贡献,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一条河流的概况包括以下内容: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形状、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干湿地区、温度带、气候类型、主要的支流等。

3、充分利用相关的地图,沿着河流的流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中有这样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的水真的是从天上来的吗?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一)黄河的概况下面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黄河的概况。

自主学习:读图册P14“黄河流域”图,找出下列问题:(独立完成)问题1:在图中标记出黄河的发源地及注入的海洋?问题2: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

问题3:标记出黄河流经的地形区。

问题4:标记出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河口、桃花峪在哪里?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多媒体展示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流域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黄河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自主学习,查阅地图、文字素材,完成学习任务,概括和理解黄河在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防治措施以及如何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河流知识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所以,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为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运用资料和已经掌握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分析方法,掌握黄河的水文状况和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开门见山教师:关于黄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切换幻灯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朗诵诗词。

教师:这句诗词描述的是黄河的哪个特征?学生回答预设:源头和入海口。

教师:回答得很贴切,我们首先来找一下诗句中的“天上”和“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讲授新课──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和相关文字资料,了解黄河水文特征教师:(切换幻灯片)参阅黄河流域水系图和文字资料,在空白图上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地图和文字资料,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诗句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海”指的是渤海。

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依次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完成黄河水文状况的学习。

】教师:填图很认真,也很准确。

接下来,全班同学按照方位,分成三组,分别代表黄河的上、中、下游,了解每个河段的特点。

每个组要完成2个学习任务,在班上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为每个组分发学习任务。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小组内分成两组,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教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首先是上游地区的第一组。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玛曲县面临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荒漠化正在加剧。

这些问题会导致黄河水量减少,泥沙含量增加。

为改变现状,玛曲县需要采取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等措施进行治理。

【设计意图:通过玛曲县的案例,反映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上游湿地、湿地放牧、土地沙化景观图片。

不合理的放牧,导致了玛曲县的草场退化,为黄河埋下了隐患。

请上游地区的第二组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

播放视频:凌汛─宁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上游河段有一部分是由低纬向高纬流,在冬末春初、秋末冬初,低纬度已经解冻或未结冰,而高纬度未解冻或已结冰,低纬度河段挟冰块而下,水势汹涌,导致高纬度河道水位猛涨,形成凌汛。

一般采取的措施是疏通河床和爆破冰面。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凌汛常识,了解黄河给上游地区的人们带来的忧患。

】教师:切换幻灯片,在黄河流域水系图上指出发生凌汛的河段。

切换幻灯片,展示凌汛的治理措施。

上游地区第二组同学让我们掌握了一个新概念。

请上游地区的第三组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上游第三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给流经区域带来许多不便,但是在部分地区黄河却是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该农民应该是在河套平原或者宁夏平原,该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河水灌溉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黄河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因此,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达。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黄河上游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景观。

称之为“塞北江南”是名副其实。

通过上游地区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黄河上游的忧患,也知道了黄河给上游地区百姓带来的福音。

接下来,我们走进中游地区,请中游地区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中游地区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华县发生洪灾的是渭河。

华县遭受洪灾后,河南、山东有可能也会遭受洪灾。

发生洪灾的原因是夏季雨水集中,黄河部分河段河水泛滥,给两岸居民带来损失。

因此,在该河段需要加强河床疏通工作,保证河道通畅,同时加固堤坝。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认识黄河中游地区存在的隐患和成因。

】教师:现在,我们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中游地区在疏通河道时采取的措施。

切换幻灯片。

展示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以及小浪底水电站调水调沙的图片。

教师:接下来,我们走进下游地区,请下游地区第一组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下游地区第一组的学习任务。

展示图片:“地上河”示意。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在中游流经了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下游河段平稳,速度减慢,大量泥沙沉积,造就了“地上河”景观。

对此,除了在中游水利枢纽进行调水调沙以外,更重要的是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采取淤地坝工程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多发区,了解人们的应对措施。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水土流失成因图片、黄河下游引黄淤灌图片、中游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图片。

不能只在下游河段进行治理,要发现原因真正所在,从根本上解决地上河问题。

请下游地区第二组的同学来汇报。

切换幻灯片,展示下游第二组的学习任务。

学生回答预设:黄河下游河段的断流,在时间和里程上都在逐年加长。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降水分配不均,另一方面是上游、中游河段的不合理用水。

对此一方面要加强上游、中游河段治理,兴建水利工程,通过蓄水和调水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设计意图:了解黄河下游的隐患,能够认识到黄河的治理要全河段统筹规划,不能只顾眼前。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郑州黄河游览区缺水图片。

到此,小组展示完毕。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对黄河不同河段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概括大家的内容,黄河不仅给流经地区带来了福音,也带来了忧患。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总结,首先,概括黄河不同河段人们利用黄河的方式。

学生:思考,阅读地图,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回答预设:人们对黄河的利用主要是灌溉,因为黄河流经地区缺水。

在上游还可以发电,中游有著名的壶口瀑布。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利用方式。

黄河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哪些隐患,解决措施有哪些?请同学们试着总结。

学生回答预设:上游地区有草场退化、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是还草还林、植树造林、疏通河道等;中游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解决措施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下游地区有泛滥、断流、地上河等问题,解决措施是疏通河道,合理用水,同时加大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对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有整体认识。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各个河段的隐患和治理措施。

鉴于大家对黄河已经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接下来考查一下,大家是否能够解释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和黄河有关的典故。

切换幻灯片,展示黄河典故。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预设回答:“鲤鱼跳龙门”是指黄河中的鲤鱼,经过龙门这个地方。

教师:切换幻灯片。

展示鲤鱼跳龙门的典故,龙门卫星影像图。

由图不难看出,鲤鱼是逆水而上,而且黄河在龙门河段河道变宽,因此跳龙门难度加剧。

学生:“跳进黄河洗不清”,主要是指黄河水土流失严重,河中携带大量泥沙。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是指黄河给流经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很多隐患和灾害,但是在河套平原,却能提供农业生产必需的灌溉水源,使得当地农业发达,经济富裕。

“泾渭分明”是指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渭河的支流泾河的浑浊程度有差异,在汇合处表现得很清晰。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泾河和渭河交汇处的卫星影像。

观察图上显示的信息,这个成语的含义很容易就理解了。

我们对黄河的认识很深刻也很到位。

【设计意图: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小结)希望通过三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学会如何归纳和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掌握河流不同河段产生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方法。

这个方法远比知识更重要。

课下愿意探究的同学可以仿照“长江之歌”的歌词,为黄河之歌作词。

切换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学习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节课的河流知识的学习基础和经历。

在前面的学习中,老师也渗透了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点拨,答疑解惑。

通过这种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地理读图技能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结尾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解释生活中与黄河相关的典故,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落实了课标要求,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