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堑与隧道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技术交底

新建准格尔至鄂尔多斯铁路工程ZESG-2标段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编制人:

审核:

批准: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准鄂铁路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四年三月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技术交底

编号:JSJD-(LJ)-011

施工技术交底通知书(二衬)

施工技术作业指导书工程名称:湖北省郧十高速YSTJ-09合同段任家凹隧道

任家凹隧道衬砌施工程序及技术操作要点 一、隧道衬砌简介 任家凹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洞长1162m,右洞长764m;本隧道共分10个衬砌类型,分别为:S-Ma、S-Mb、S-Ⅴa、S-Ⅴb、S-Ⅴc、S-Ⅳa、S-Ⅳb、SJ-Ⅳa、SC-Ⅳa、SA-Ⅴa;洞门分端墙式和削竹式两类。 主要设计参数: S-Ma:明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6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0cm*20cm、箍筋间距25cm,钢筋网间距50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S- Mb:偏压明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7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0cm*20cm、箍筋间距25cm,钢筋网间距60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S-Ⅴa、S-Ⅴb:5级暗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5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5cm*25cm、箍筋间距25cm,钢筋网间距40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S-Ⅴc:5级暗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45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5cm*25cm、箍筋间距25cm,钢筋网间距35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S-Ⅴa:4级暗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4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5cm*25cm、箍筋间距25cm,钢筋网间距30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S-Ⅴb:4级暗洞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厚度4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 SJ-Ⅳa:4级暗洞紧急停车带(加宽段)衬砌,分仰拱、拱墙衬砌两部分,衬砌半径由正常段的5.6m变为7.6m;衬砌厚度40cm、混凝土型号C25防水砼;钢筋环纵间距20cm*20cm、箍筋间距25cm,环向钢筋网间距35cm;环、纵主筋型号:Φ22、Φ12,箍筋型号:φ8,保护层厚度5cm。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路堤与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1、适用范围 桥台和路堤设置过渡段,适用范围如下: 索家沟大桥0#台、化雨特大桥0#台、枣桠沟大桥3#台、孙家沟3#台、李渡四线0#台、泉水沟0#台和8#台、朝阳沟0#台和10#台、曹家院子0#台和5#台、龙虎沟0#台、玉笔山6#台、苏娜0#台和6#台、杜天坝0#台和17#台、龙头沟0#台、洞党沟1号桥0#台和4#台、蒋家湾0#台和37#台、大竹沟6#台。 2、基坑回填 台尾基坑采用C15砼回填至W3岩层顶面,其余至原地面部分采用级配碎石回填,砼回填前,应将基坑内积水和虚土清除干净。 3、原地面处理 过渡段填筑前,应清除基底表层植被,挖除树根,并将原地面积水排干。 基底表层的松软土和腐殖土要清除干净,松散土层进行翻挖并分层回填压实,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前应通知试验室进行原地面压实质量检测,满足地基系数K30≥60MPa/m的要求。 原地面坡度陡于1:10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台阶高度不小于0.8m,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底设2~4%向外倾斜的坡度。 孙家沟3#台、曹家院子0#台和5#台、龙虎沟0#台、玉笔山6#台、苏娜0#台和6#台、杜天坝0#台和17#台、龙头沟0#台、洞党沟1号桥4#台的过渡段范围内基底自原地面以下挖除换填厚度应满足设置

过渡段需求,且不小于50cm。 4、过渡段设置 1)过渡段顺桥向上部长20m,下部长5m。 2)路肩顶往内侧2m处按照1:1放坡,内侧部分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外侧部分填土。级配碎石每填筑一层,外侧土同步填筑。外侧土填筑坡度同相邻段路基为1:1.5。 3)在两侧坡脚处,台背往过渡段方向设置干砌片石,顶宽05m,高度1m,长度0.5m。 4)桥台与路基结合部设渗水墙,渗水墙采用C15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厚10cm,宽15c。渗水墙底部横向设高1.0m、厚0.5m 的中粗砂层,砂内埋设φ200mmRCP-20NG(A)渗排水管,将渗流水横向排出路基外。 5)过渡段具体布置见下图: 桥台和路堤过渡段纵断面图

隧道初支技术交底(运用实操)

技术交底 施工单位:中交隧道局黄延高速扩能工程LJ-4标项目部编号:工程名称初期支护交底日期 交底单位工程部接受交底单位 交底内容: 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现将暗洞开挖及初期支护施工技术交底下发,要求你队认真学习并按照要求严格执行。 一、施工准备 1、开工前,学习施工图纸,根据导线复测成果,熟悉设计坐标、高程,以及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认真调查隧道围岩地质情况、了解施工条件、技术水平和设备装置的施工参数。 2、测量班要提前作好施工测量交底。对开挖断面进行检验,与放样开挖轮廓线对比,无欠挖。 3、施工场地满足施工需要,水、风、电的已接通,机械及材料均已进场并检验合格。 二、施工工艺 支护参数:洞口加强段及浅埋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主洞开挖变形量按40cm考虑,施工中根据监控量测结果进行调整;系统锚杆采用Φ22mm早强砂浆锚杆,长度L=5.0米,间距100×60cm(纵向60cm,环向100cm,梅花型布设);锁脚锚管采用Φ50×4mm热轧无缝钢管,长度L=5.0米,每榀8根;挂网采用φ8mm(20×20cm)双层钢筋网;钢拱架采用I25a型钢,间距60cm;喷射混凝土采用C20喷射混凝土31cm;C30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60cm。 导洞临时支护钢筋网采用φ8mm(20×20cm)单层钢筋网;钢拱架采用I20b型钢,间距60cm;喷射混凝土采用C20喷射混凝土22cm,锚杆采用Φ22mm早强砂浆锚杆,长度L=3.5米,间距100×60cm。 ㈠喷射混凝土施工 1、拌合料输送:拌合好的湿喷混凝土料,采用混凝土输送车送至湿喷机,在输送过程中要特别防止混凝土的离析。 2、检查机具设备和风、水、电等管线,湿喷机就位,并试运转。

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过渡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新建西宝铁路客运专线DIK519+596.97~DIK520+395.6、DIK520+444.4~DIK521+772.78两段路基施工图(图号)西宝客专施(路)02-01-02 2、新建铁路西安至宝鸡客运专线施工图路基通用结构详图(图号)西宝客专施通(路)-01。 3、设计技术通知单(编号)XBLJ-05。 4、铁路路基施工技术指南及相关技术规范。 5、参考中铁一局集团郑西、武广、京沪、哈大等路基施工经验。 二、使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DIK519+596.97~DIK521+772.78段所有桥涵过渡段填筑。 三、编制目的 1、明确过渡段改良土和级配碎石的填筑工艺流程、操作要点。 2、检验设计参数。 3、确定施工参数、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为过渡段填筑大面积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程概况: 本段路基范围内共设12处过渡段填筑,4处桥台过渡段和8处涵洞过渡段。台后路堤填筑采用倒梯形过渡的方案。过渡段基床表层填料采用级配碎石(掺5%P·C32.5水泥),基床表层以下倒梯形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P·C32.5水泥长度不小于20m,过渡段后4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5%P·C32.5水泥。线路纵坡1‰,为直线段。过渡段下部地基为预钻孔冲扩挤密桩和CFG桩。 过渡段主要分两种类型,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和路堤与涵洞过渡段,施工时应进行过渡段工艺性试验。我部过渡段工艺性试验选于DIK521+716(1-4.0m×4.0m)涵洞和漆水河特大桥西安台,平均填土高度6.5m。 1、取弃土场 过渡段取土场设计位置位于DIK526+000右9.0km庞家村,取土场面积113亩。弃土场选定在本段路基附近废弃砖厂,进行地基处理中桩挖土弃土。设计取

既有线涵洞基坑回填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 施工单位:中铁十局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ZNTJ-15标项目部编号:ZNTJ15-2-KJH01-20110712 工程名称既有线下结构物交底类别基坑回填 技术交底内容: 后附: 1、桥涵过渡段基坑回填技术交底 2、既有线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交底单位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 ZNTJ-15标二分部 交底人审核/批准人 接受单位桥涵施工作业班接受人接受时间

1 过渡段填料要求 1.1过渡段填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和验标的要求。 1.2过渡段基坑填料采用碎石土分层填筑夯实封闭,避免积水。回填至既有线轨枕以下60cm处后采用道砟回填,道砟填料应符合规范要求。 1.3施工前应对所选择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并经试验鉴定,使其能够确保路堤各相应部位填料的质量检测、压实标准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5.1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自卸汽车、稳定土拌和设备。 2.2一般规定 2.2.1在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的连接按设计要求施工过渡段。 2.2.2桥台和横向结构物基坑的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 2.2.3过渡段范围的原地面处理应符合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 2.2.4 过渡段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的压实厚度不应大于30cm,每层压实厚度不宜大于20cm,具体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应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进行控制。每压实层路拱坡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 2.2.5 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2.2.6 过渡段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等加固时,宜先进行水泥搅拌桩等施工,再进行桥涵桩基施工。 2.2.7过渡段路堤两侧防护砌体的施工应在地基和路堤变形稳定后进行。宜与相邻路堤的防护砌体施工相互协调。 2.3施工方法及工艺 2.3.2路堤、路堑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2.3.2.1 施工方法 ⑴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⑵涵洞

隧道开挖与初期支护施工技术交底

隧道开挖与初期支护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辛庄隧道左线1620m,右线隧道1615m,开挖土石方约48.4万m3,衬砌混凝土约7万m3。设计为分离式单洞三车道隧道,行车方向左右侧设双侧检修道。建筑限界:限宽0.75+0.5+3.75×3+1.00+1.00=14.50m;限高5m;车行横洞限宽4.5m,限高5m;人行横洞限宽2.0m,限高2.5m。人行横洞沿着隧道纵向每250m 设置一道与车行横洞相间设置,车行横洞每750m设置一道。线路平曲线如表所示,线路纵坡:左线1.8%,右线1.8%。在设计中根据隧道宽度,隧道采用三心圆断面,车行、人行横洞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隧道洞口设明洞,端墙式洞门,复合式衬砌结构。地质由上到下为全风化、半风化、微风化灰岩。 Z5P型衬砌每延米工程数量表 二、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包括风、水、电管路的连接,锚杆、及冬施材料准备,机械设备及小型机具的检查保养等,确保钻孔作业的顺利进行 三、主要施工方法 完成洞顶截水沟、洞口边仰坡防护、超大管棚工作后,可开始洞身开挖工程。 我合同段选定左线ZK59+476~ZK59+476.5段洞身开挖为首件工程。 (一)洞身开挖 1、开挖施工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原则。暗挖段隧道采用光面爆破及湿喷技术,并按仰拱超前,拱墙衬砌一次立模灌注的原则施工。Ⅲ、Ⅳ、Ⅴ级围岩采用台阶法开挖, Ⅲ级围岩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大于90m,二衬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大于120m;Ⅳ级围岩仰拱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大于50m,二衬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大于90m;Ⅴ级围岩仰拱与掌子

面的距离不大于35m,二衬与掌子面的距离不大于70m。 2、台阶开挖法 台阶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3、台阶法施工工序说明 (1)上台阶开挖;(2)上台阶初期支护;(3)下台阶开挖;(4)下台阶初期支护;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路基过渡段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和主要技术标准 1.1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3、《云桂线广西段施工图》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 1.3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设计行车速度:250km/h; 二、工程概况 正线路基长度共计共12146米,其中过渡段长度2690米,包括以下六种形式:路基与桥台连接处过渡段、路堑与隧道连接处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半挖半填过渡段、两桥(隧道)之间短路基过渡段。 隧路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料填筑,路涵、路桥及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基床底层及基床以下路堤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料填筑,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填料填筑。 过渡段填筑在结构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及基坑回填验收合格后进行施工。 三、施工准备 1、施工队伍配置 为确保本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如期完成,项目经理部下设四个专业路基施工队伍。 2、设备配置 依据施工质量、施工工期等要求,配备足量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种资源。

四、施工组织及安排 4.1施工人员安排 1、主要管理人员 表1 主要管理人员 4.2施工机械设备安排 过渡段路基填筑主要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合,自卸车装运土方,挖掘机整平,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所需机械设备见下表2。

4.3检测仪器、测量设备的配备 五、主要施工方法 5.1、路堤与桥梁过渡段施工 设置方式图如下:

(1)过渡段沿线路纵向为倒梯形,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料分层填筑,底宽5m,纵向坡度根据实际地形进行计算,满足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 (2)必须待桥涵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并完成基坑回填及防水层施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过渡段填筑。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并在桥台或涵洞侧面画填筑分层线。 (3)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 (4)根据施工情况确定主要施工工艺参数,报监理单位确认。分层压实厚度按35cm控制,台后2.0m范围外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在过渡段的桥台台尾后2.0m范围内采用冲击夯夯实,防止施工过程中碰到桥台,松铺厚度按20cm控制。当过渡段比路堤先施工时,向路堤方向合理延长,在施工路堤时再进行刷坡处理。 (6)台后基坑采用C15素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筑回填,浇筑后高程与原地面高程一致。 (7)路基过渡段的外包土应与过渡段同步施工,施工过程中注意控制填料质量,不得使用级配碎石掺水泥质土填筑,后期绿色植被不容易成活,b值取1.8m。 (8)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填料宜在2小时内使用完毕。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过渡段级配碎石填筑施工交底 一、级配碎石级配范围 要求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过渡段级配碎石范围表 二、过渡段设置方式 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路堤与路堑连接处设置过渡段。过渡段级配碎石不掺加水泥。 1、桥台与路堤过渡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长度: L=5+2×(H-0.6)。 式中 L----过渡段长度(m) H----台后路堤高度(m) (2)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设置图示:

L=5+2×(H-0.6) 桥台与路堤过渡段设置方式图 Ⅰ-Ⅰ断面图 (3)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设置过渡段,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采用级配碎石填筑。桥台台背设置渗水墙,渗水墙采用C15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厚10cm、宽15cm。在渗水墙底部横向设高1m、厚0.5m 的中粗砂层,砂内埋设φ200mmRCP-20NG(A)渗排水管( RCP-20NG(A)材料性能:聚丙烯复合材料,管径为200mm的内支撑型圆形管材,脆化温度-45°,环刚度≥32KPa)将渗水排出路基以外。 无砂混凝土块技术要求 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长度: L=2+2×(H-h1);高度不高于结构物顶标高。除横向结构物顶面距地面高度小于1.0m且不足路堤高度的1/2时不设置过渡段外,其它情况均设置过渡段。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方式图 Ⅱ-Ⅱ断面图 坡脚 坡脚路堤与斜交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平面示意图 (横向结构物顶与路肩高差小于2.5m)

路基过渡段技术交底 (工区)

No:HBCJ20110407WGSG1JD-ZG-01标段别:WGSG1类别:工区 中铁十六局集团WGSG2标段一分部项目经理部 施工交底纪要 时间: 2011年04月07日 主持人:刘斌 参加单位:项目部施工技术部、试验室、安全质量部、各工区全体技术人员 关于黄冈站路基过渡段施工交底纪要 一、技术要求 1过渡段采用的级配碎石加5﹪水泥填料采用场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 2过渡段的布置形式必须符合设计及验标要求。 二.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2.1过渡段施工一般规定 1)过渡段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与桥台、横向结构物、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过渡段的基坑回填C15混凝土,过渡段横向建筑物顶部及其两侧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掺5%水泥,当路堤高度H<3.0m的路堤,过渡段原地面处理后应符合路基基床底层压实标准,H>3.0m时,过渡段基底原地面平整后,用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地基系数K30≥60 MPa/m,EV2≥45MPa。 2)过渡段应与相邻的路堤及锥体按一整体同时施工,并将过渡段与连接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 3)过渡段路基填筑前,应选择试验段做摊铺压实试验,确定主要的工艺参数;桥路、涵路过渡段的填筑必须待桥、涵、结构混凝土或砌体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地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4)过渡段所用级配碎石、水泥、土工合成材料等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进场时应经检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 5)过渡段填筑应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摊铺厚度根据工艺性试验确定;压实标准应符合各部分的设计要求。 6)桥台后2.0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应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0m范围内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横向结构物两侧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涵背两端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宜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平行于横向结构物背壁面进行横向碾压,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7)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填料应分层压实。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时,每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宜超过30cm,最小压实厚度不宜小于15cm;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时,填料的虚铺厚度不应大于20cm,每压实层应平整无积水现象。 8)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相邻路基及锥体填土与过渡段级配碎石间应符合D15<4d85的要求,压实标准同相邻路基。 2.2过渡段布置形式: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方案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方案 1. 编制依据 根据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设计说明书《路基》的要求:“隧道与土质路基过渡、桥与路基、两桥(隧)之间短路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半填半挖路基、路堤与路堑等均需要设置过渡段”。因此,对一般路基过渡段填筑压实施工进行方案设计。过渡段施工的技术标准依据现行的相关铁路路基施工与验收规范和标准。 2. 措施要求 根据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路基过渡段设计要求,对各种不同地段的路基过渡应采取如下工程技术措施: 1. 200km/h 时速地段路堤路堑过渡: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路堑时,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 ,且应在路堤一侧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应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1.5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 ,其开挖部分填筑应同路堤各相应要求。 2. 200km/h 时速地段桥台与路基过渡: 1) 过渡段长度:()20.6L h A =-+ 式中,L -过渡段长度(m );h -路堤高度(m );A -常数,取5m 。 2) 桥台与填方路基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过渡段应与其连接的路堤按一体同时施工,桥台后2m 范围内填筑的级配碎石内掺入3%水泥。 3) 桥台与挖方土质路基过渡段设C20混凝土及级配碎石掺3%水泥处理。 3. 200km/h 时速地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除横向结构物顶面距地面高度小于1.0m 且不足路堤高度的一半时不设置过渡段,其他情况均设置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当涵洞顶与路肩高差小于1.0m 时,涵洞顶以上填筑级配碎石掺3%

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技术交底

葛洲坝集团公司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ZNTJ-4标段项目部四分部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技术交底 编制:汪贤涛 审核: 批准: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6月6日

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技术交底 隧道初期支护施工应严格执行(2009-09-24)《铁路隧道工程技术规范》、铁建设(2010)120号文件规定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入工作面首先检查作业环境是否安全,作业台车的安全设施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移动时不得载人,就位后刹车,经过计算,强度、刚度安全储备,围栏设置(各层符合规定),操作平台应满铺。作业人员必须服从现场负责人的统一安排,各班组长在施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及坚持班前安全讲话制度。 2、不许穿拖鞋及赤膊上班,作业时根据作业要求佩戴好防护用品。 3、必须按安全技术交底的程序进行作业,施工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现场领导。 4、施工所用各种机具设备和劳动保护用品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必要的验收,保证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不合格的机具设备和劳动保护用品严禁使用。 5、专人负责安全防护监控,对四周围岩密切关注,发现异常情况立即组织施工人员撤离。 隧道初期支护针对性交底: 一、洞身锚杆施工 1.施工前首先检查锚杆施工操作平台的稳定性、平台周围设有不低于1米的围栏、操作人员穿防滑鞋、安全防护设施齐全。

2.打锚杆眼要按照设计的间距进行、及时量测锚杆眼的深度。 3.打锚杆眼的风钻支架要支在稳定处。使用电钻,应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4.锚杆施工地段不得进行拆卸、修理风钻等与本工序无关的其他作业。 5.锚杆施工要有专人检查安全及锚固质量等项工作。 二、小导管注浆施工 1、首先检查施工上方围岩的稳定性,必要时先做好锚喷支护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2、钻机必须设置稳固并经常检查。 3、操作人员遵守钻机作业的相关安全规定。 4、小导管注浆作业时密切观察注浆压力,防止爆管。 5、搭设的作业平台符合安全要求,严禁施工人员攀登脚手架 及钢筋头上下,须设置安全梯、系安全绳。 三、钢架施工 1、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统一指挥,并遵守高处作业有关安全规定,必需采用小型机具进行吊装时遵守起重作业的相关规定。 2、做好洞内交通安全防护工作,设安全警示标识,要求车辆限速行驶,专人进行安全防护,防止落物伤害通过的车辆及行人。 3、在操作平台上作业时要检查平台板是否满铺,严禁探头板;台车的梯子、围栏等安全设施要齐全,台车上不能堆放材料、机具及杂物。

路基与涵洞(桥台)过渡段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路基过渡段 交底编号:施(技)LJ-006 交底单位: 接受单位: 编制:审核:技术负责人:

施工技术交底 项目名称:编号:施(技)LJ-006 单位工程名称交底日期 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 交底内容: 一、技术交底范围 本次技术交底仅适用于xx段路基基床底层填筑工程。 二、施工准备 1、过渡段地基加固工程宜在涵洞(桥台)基础施工前完成。 2、过渡段的涵洞(桥台)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并用小型振动设备碾压。 3、过渡段路堤基底原地面应平整后,用压路机碾压碾压密实,其压实质量应满足 K≥150MPa/m。 30 4、过渡段施工前,应根据场地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确保降水及地表径流对过渡段施工无不利影响。 三、路堤与涵洞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当涵洞顶面至路肩距离h≥2.0m时,采用倒梯形过渡段,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2倍基床表层以下路堤高度+2m,且不小于20m。在涵洞顶面及两侧各1.5m范围和距基底2m向上按1:2的坡度至基床表层底范围填筑掺3%水泥的级配碎石,涵洞横向以外填料与相邻路堤相同,如图3-1设置。 图3-1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2、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1.0m时,如图3-2设置。

图3-2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3、当涵洞顶面至基床表层顶面距离h>5.0m时,如图3-3设置。 图3-3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4、路堤与涵洞过渡段填筑施工 (1)涵洞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必须对称进行,并应与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2)靠近涵洞的部位,应平行于涵洞进行横向碾压。 (3)涵洞的顶部填土厚度小于1m时,不得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 (4)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分层进行碾压,填料的松铺厚度不宜大于20cm。 四、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形式及填筑施工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置成倒梯形的结构形式,过渡段纵向总长度不小于5倍基床表层以下台尾路堤高度+5m,且不小于20m。基床表层以内填筑掺5%水泥的级配碎石。 2、在桥台后填筑0.1m厚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并在基床部位设置混凝土支撑块。混凝土支撑块与级配碎石之间设置由无砂混凝土板、无砂混凝土渗水板基础、渗排水管材、C20混凝土基础四部分组成的排水系统。 3、路堤与桥台过渡段形式详见图4-1、图4-2。

路基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技术交底

路基工程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注:本技术交底适用于 DK426+356.56 ~DK471+283.99 里程段内路基过渡段施工, 路基过渡段采用的填料为级配碎石掺 3%的水泥,本段内剩余填料为 5万方,施工区域主 要集中在李尤村特大桥至王官寨子特大桥之间。 一、 前言 本段路基范围内过渡段设计构筑型式主要为路堤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 过渡段是路基工程与各种结构物、不同路基形式间的衔接过渡部位。施工时提前安排过渡 段的结构物施工,以便尽早进行过渡段的填筑,确保过渡段有足够的静置自稳时间,进一 步减小工后沉降量。为了保证过渡段填筑质量,原则上过渡段与相邻路堤应按水平分层同 步填筑。但确有困难不能同时施工的,为保证路基施工进度,采取在桥台后预留一定长度 的路堤填筑段并做出台阶,待过渡段施工条件成熟后与过渡段一起施工。过渡段级配碎石 掺加3%水泥在碎石拌和站集中拌和,自卸汽车运输,采用推土机、 平地机平整,压路机进 行碾压作业;对于靠近台身和墙身处机械不能到位的地方,采用小型振动夯进行振压。过 渡段使用的材料的粒径、级配及材质符合要求。 二、 施工工艺 ---- ---- --------- 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图 1 )基坑清理 对基底、基坑进行清理,做到基坑底部无先期施工中所产生的垃圾及松土(杂土) C 2)基坑回填砼 进行一次连续浇筑砼,砼浇筑严格遵照砼施工操作规程。砼施工完成后做好养护工作 地基表面再次清理:待基坑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对过渡段其它先期已经处理过的地基表面 再做清理。 3 )施工测量 首先对其路基中线进行定位,对其标高进行精确测量并计算出过渡段所要填筑的实际 高度,以此为依据并同时参照设计图上的相关数据,对其同一水平填筑层的不同填料所填 筑范围进行详细计算,并进行实际测量放样。 4 )分层填筑 拌和好的级配碎石要尽快运到铺筑现场,由桥台向路基方向、由中心线向路基两侧按 顺序依次进行填料的填筑工作。每层填料的压实厚度为 20cm 5)平整碾压 二 吐 -,p \Ji 匸占 二

隧道初支技术交底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昆玉铁路工程指挥部 技术交底书 工程项目:昆阳至玉溪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站前I标编号:

普家村隧道喷砼施工技术交底 一、喷砼 1.设计技术参数 1)喷砼强度:C25耐腐蚀砼; 2)喷砼厚度:DK6+985~7+360、DK7+660~7+820、DK8+000~8+425拱墙27cmm,仰拱25cm;DK7+360~7+660、DK7+820~8+000拱墙23cm,仰拱10cm。 3)喷砼采用湿喷技术。 2.喷砼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喷混凝土工艺流程图 3.为确保喷射质量,尽快完成喷射作业,选定大容量的喷射机为9m3/h。 4.喷混凝土的准备工作: 1)检查开挖断面净空尺寸。

2)设置控制喷混凝土厚度的标志,一般采用埋设钢筋头作标志。 3)检查机具设备和风、水、电等管线线路。 4)选用的空压机应满足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风压进入喷射机前必须进行油水分离;输料管应能承受0.8MPa以上的压力,并应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5)保证作业区内具有良好通风和照明条件。 6)喷射混凝土作业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 5.受喷岩面的处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喷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受喷岩面进行处理。一般岩面可用高压水冲洗受喷面上的浮尘、岩屑,当岩面遇水容易潮解、泥化时,采用高压风吹净岩面;若为泥、砂 质岩面时可挂设细铁丝网(网格不大于20mm×20mm、线径小于3mm),用环向钢 筋和锚钉或钢架固定,使其密贴受喷面,以提高混凝土的附着力。喷混凝土前, 先喷一层水泥砂浆,待终凝后再喷混凝土。 2)受喷面的小股水或裂隙渗漏水宜采用岩面注浆或导管引排后再喷混凝土。 3)大面积潮湿的岩面采用粘结性强的混凝土,可通过添加外加剂、掺和料改善混凝土性能。 4)大股涌水采用注浆堵水后再喷射混凝土。 6.喷射混凝土连续进行。喷射作业面分层、分段、分片,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分段长度不大于6m。 7.分层喷射时,一次喷混凝土的厚度不小于40mm,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若终凝1h后再喷射,应先用风水清洗喷射表面。 8.初喷混凝土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复喷应根据开挖工作面的地质情况分层、分时段进行喷射作业,以确保混凝土的支护能力和喷层的设计厚度;喷混凝土3h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 9.喷混凝土应强化工艺管理,降低喷射回弹率。喷混凝土的回弹量:墙部不大于15%,拱部不大于25%。 10.根据具体情况,变换喷嘴的的喷射角度与受喷面的距离,将钢架、钢筋网背后喷填密实,见图2、3。必要时钢架背后采用注浆填充,并不得填充异物。

涵洞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表 编 号:JSJD-

一、工程概况 DK35+260南山坪框架桥和DK35+600(1-1.5m)涵洞,顶面直接为路面,DK38+776大马框架桥顶面至机床表层有2.95m改良土路堤。 高度为涵洞底板顶面至顶板顶面高度。DK35+260南山坪框架桥和DK35+600(1-1.5m)涵洞顶面过渡段宽度9.4m,DK38+776大马框架桥顶面过渡段宽度15.4m。级配料方量为(掺3%水泥级配料方量)+(掺5%水泥级配料方量)。 二、施工要求、操作要点 1、级配碎石由拌和站统一生产供应,所用材料经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2、过渡段基底处理应按设计要求与相邻路堤的基底处理同时进行。 3、涵后2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涵后2m的范围内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碾压。靠近涵洞的部位,应平行于涵洞物背壁面进行横向碾压。过渡段应涵两侧对称、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料的虚铺厚度取为25cm。 打夯机:人工摊铺、精平→压实设备碾压10遍,效果较好。 压路机碾压遍数及顺序:静压1遍→压路机弱振压2遍→压路机强振压1遍→压路机弱振压1遍→压路机静压收光1遍。

4、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土(采用与相邻地段路基相同填料)应与相邻的路堤按水平分层同步填筑并均匀压实。 5、在填筑压实过程中,应保证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 6、在填筑涵路过渡段级配碎石前,涵侧防水卷材外侧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如抹水泥砂浆、填筑粘土、用泡沫板阻隔等,确保防水卷材不被破坏。 7、施工时严格按路基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办理。 8、压路机等重型机械司机必须持证上岗。 9、填筑时,必须有专人负责指挥。 三、施工技术 1、涵洞过渡段 1.1级配碎石过渡段长度:L=2+2×(H-h1 ),H为涵洞后路堤填高,H1为涵洞顶距路基地面高,h为涵洞顶距路肩面高。 1.2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性能 1.2.1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 1.5m时,在涵洞侧面设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 1.2.2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1.5m时,涵洞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在涵洞顶面及两侧设置倒梯形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 1.2.3填筑涵洞过渡段前应在涵洞两侧墙壁上用经漆画出过渡段的轮廓及层数,每层厚度按20cm控制。(填筑过渡前应考虑沉降观测桩的的埋设)

路基过渡段技术总结

过渡段技术总结 摘要:过渡段是保证刚性路基过渡到柔性路基的重要纽带。本文针对路堤与桥台、路堑与桥台、路基与路堑、路基与涵洞、路堑与隧道、桥隧之间短路基等过渡段制定了施工方法、工艺和要点,提出了过渡段施工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控制及质量检测标准,要求过渡段与路堤同步分层填筑,用振动碾压机具进行碾压,边角部位用小型压实机具压实,以保证整体的施工质量。压实质量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 vd和孔隙率n三项指标控制。 1、过渡段填料要求 (1)过渡段级配碎石的碎石粒径、级配和材料性能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客运专线基层表层级配碎石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级配碎石和级配砂砾石必须严格控制在0.5mm以下细集料的含量及其液限和塑性指标。选用品质优良的原材料是确保级配砾石质量的基础,要确保筛选并按比例混合组成的级配碎石料的粒径、级配和品质指标符合规定的要求。 (2)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梯形过渡,具体过渡形式按设计施工图执行。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 (3)施工前应对所选择的填料进行核对确认并经试验鉴定,确保路堤各部位填料的质量检测、压实标准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2、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2.1 机械设备配臵 主要机械设备配臵为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自卸汽车等设备。其中碾压设备采用大型振动压路机、小型振动压实机。 2.2 一般规定 (1)在路堤与桥台、路堑与桥台、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路堤与路堑的连接过渡段,按设计要求施工。桥台和横向结构物基坑的回填工作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进行,过渡段范围的原地面处理应符合地基处理的有关规定。 (2)过渡段的级配碎石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宜小于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技术交底_secret

技术交底书 工程项目名称 主送单位路基二工班 交底人交底时间 签收人交底里程DK937+580~DK943+218.325 过渡段技术交底 为明确过渡段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规范过度段的施工,现交底如下: 一、过渡段施工的工艺流程 过度段施工流程满足四区段要求:验收基底、搅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整修;满足八流程工艺:检测基底、测量放样、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检测、修整养护。如下图: 检测修整区段 测 量 放 样 合格 检 测 试 验 整 修 养 护 不合格 摊铺碾压区段 验收基底 碾 压 摊 铺 运 输 拌和运输区段 拌 和 并 检 测 检 测 、 整 修 二、过渡段设置及技术要求 1、路基在路堤与桥台连接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及隧道与路基连接

处均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填筑外观偏差应符合下表: 过渡段填筑允许偏差 序号检验项目允许偏差自检频率检验方法 1 中线至边缘距0~+50mm 每过渡段抽查3处尺量 2 宽度不小于设计每检测层检查2处尺量 3 横坡±0.5% 每过渡段检查2个断坡度尺量 4 平整度不大于15mm 每过渡段检查5处 2.5m尺 5 边坡坡率(偏陡量)3%设计值每过渡段每侧抽查6坡度尺量 2、过渡段填料的质量及检验应符合下列表的规定。 表3.1级配碎石范围 级配编号 通过筛孔质量百分比(%) 50 40 30 25 20 10 5 2.5 0.5 0.075 1 100 95-100 - - 60-90 - 30-65 20-50 10-30 2-10 2 - 100 95-100 - 60-90 - 30-65 20-50 10-30 2-10 3 - - 100 95-100 - 50-80 30-65 20-50 10-30 2-10 3、过渡段级配碎石中掺入的水泥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进场的同一产地、品种、规格、批号的水泥,砂,碎石,做原材料试验检测,试验合格后,经监理工程师同意方可使用。 4、级配碎石填筑时应保证桥台、横向结构物稳定、无损伤,其压实质量应采用双指标控制,地基系数大于等于150MP/m,孔隙率小于28%。 5、路堤与路堑过渡段按设计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开挖坡面的纵向坡度应符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

铁路客专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姚伟伟 摘要:简要介绍了路基过渡段结构设置形式,具体阐述了客专路基过渡段施工的相关要求、工艺流程、操作步骤等,并提出施工注意事项和沉降观测方法,为今后的铁路过渡段施工提供了经验和指导。 关键词:路基过渡段技术要求 引言 过渡段路基主要是指路桥,路涵,路隧,桥隧等连接段路基,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过渡段路基一直是路基工程的薄弱环节,由于路基与桥,隧,涵等构筑物刚度差别较大,沉降不一致而引起列车与线路的结构的相互作用增加,从而影响线路的稳定和列车高速,安全,舒适的运行。本文探讨路桥,路涵,路隧等过渡段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针对性的制定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有效保证了路基过渡段施工质量。 1工程概况 路基过渡段是路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好过渡段施工质量是控制好路基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路基过渡段主要包括:路桥过渡段、路基与横向结构物(涵洞)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小于150m的短路基及深厚层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桩板结构处理的均不设置过渡段工程。 2 施工工艺 2.1测量放线 测量站根据技术人员提供的过渡段填筑断面图,测放出过渡段与一般地段路基分界线及过渡段的中、边线。为保证过渡段路基边坡压实质量,需将填筑范围比设计边坡线加宽50cm,填筑范围洒白灰线标示。 2.2 台阶开挖 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机将过渡段与一般路基交界处开挖出台阶,台阶分级高0.6m、宽1.2m,开挖顺序由下向上,每级台阶开挖完成后必须用压路机静压2~3遍,如开挖出的台阶较松散则需采用路基同种填料进行回填碾压,必要时进行压

实指标检测。 2.3 画方格网 根据测量站放出的过渡段填筑范围边线,用白灰洒出5*5m的方格网。 2.4 画分层线 在桥台台尾或横向结构物中间及左右两端用红油漆每30cm画以横线,并标注好填筑层数,以控制松浦厚度不超过30cm。 2.5 填料拌合、运输 级配碎石在拌合站利用混凝土拌合站按照配合比配料,拌合均匀后自卸车立即运输至施工现场。搅拌时间可控制在20~30秒之间。 2.6 松铺厚度控制 按自卸汽车每车的方量和松铺厚度计算每个方格内的卸料车数,以控制填料的松铺厚度。规范要求桥台台尾2.0m范围以外使用大型压实机械碾压,2.0m以内采用小型夯实机械夯实,因此桥台台尾2.0m范围以外每填筑1层,2.0m以内填筑2层。 2.7 检查填料的掺配均匀性 倾倒在网格内的填料,在摊铺前检查填料是否均匀,是否有粗细颗粒严重离析现象,若有采取机械配合人工进行施工现场二次拌合,确保填料均匀。 2.8 摊铺 采用推土机摊铺散料,同时人工配合机械对局部进行找平和补料。 (1)控制填料含水量。 按照填料室内试验确定填料最佳含水率,填料施工含水率控制为最佳含水量的-1.5%~+1%。填料含水率较低时,采用洒水措施;填料含水率过大时,采用松土器翻松晾晒。炎热的夏季施工时,水分散失较快,搅拌时可按照最佳含水量+1%的含水量控制。 (2)粗平 填料上足后,采用推土机粗平或挖掘机粗平。为保证每层的平整度及施工厚度的均匀,摊平过程中利用水准仪或反开挖尺量检查层厚和平整度。 (3)精平 因施工范围较小、每层填筑时均须形成4%的人字形横坡且所有过渡段处均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技 术 交 底 单位/部门:中铁十四局集团公司宁启复线电化工程项目部一工区 编号: 主送单位 宁启复线电化工程I 标一工区各架子队 编 号 工程名称 路基过渡段施工技术交底 日 期 交底内容: 本区段过渡段类型主要有路桥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等形式。 一、路桥过渡段施工工艺及方法 桥路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A 级填料)分层填筑。桥台基坑以混凝土回填,桥台与过渡段间设置空心砖隔离层,引排路桥接缝处积水,台后过渡段内,紧靠桥台处根据桥梁专业需要可设置混凝土垫块。 过渡段与相邻路堤作为相同施工区段同步填筑。填料摊铺按设计要求分段选用不同填料,过渡段长度大于4倍桥台后路堤高度,且不小于20m 。距台后不小于2m 范围内不能使用大型压路机施工的部位,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冲击夯进行压实,其它部位与路基同步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 路桥过渡段设计图见下图 基床表层 1:n 回填混凝土 5米 L=5+( H-0.4) × 3路堤本体 基床底层 级配碎石 级配碎石 桥台 不小于过渡段长度且不小于20m 空心砖隔离层 宽0.1m C20混凝土垫块

桥路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图 基底处理 基坑回填 桥台后背墙绘填筑线 路桥过渡段填筑 砌筑隔离层 过渡段与路基同步填筑 碾压或夯实 不合格 检测压 实质量 合格 填筑至基床底层顶面 填筑基床表层 过渡段施工结束 工艺要点 ①过渡段基底处理与桥台及相邻路基的地基同时进行,过渡段填筑与相邻路堤按相同施工区段同步施工。 ②按设计要求对基底进行处理,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上层填筑。 ③将填料生产场拌和好的混和料用自卸汽车尽快运输到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 ④紧邻桥台处每层摊铺厚度为相邻路堤分层摊铺厚度的1/2,采用小型手扶式振动压路机和冲击夯按工艺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碾压夯实。 ⑤离桥台2m以外的过渡段分层填筑与路堤相同,采用压路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碾压遍数、行驶速率及碾压程序进行碾压。 ⑥台背后在设计要求长度范围内进行分层填筑。

隧道施工技术交底(一级EM)

隧道施工技术交底 一、工程概况 PDSYSG-6合同段起点桩号YK52+300,终点桩号YK56+900,共设隧道1.5座,其中大寨塬特长隧道1889.5m/0.5座,丰收隧道357m/1座。 大寨塬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线起讫桩号为YK52+300~YK54+179,纵坡及坡长为-1.54%/3890m,全长1879m,左线起讫桩号为ZK52+300~ZK54+200,纵坡及坡长为-1.533%/3890m,全长1900m,隧道最大埋深180m;隧道大部分位于直线段上,右线出口端位于R-900m的平曲线上,左线出口端位于R-800m的平曲线上,右线设置明洞29m,左线设置明洞42m,全部为V级围岩。 丰收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右线起讫桩号为YK56+336~YK56+830,纵坡及坡长为-2.5%/880m,全长494m,左线起讫桩号为ZK56+600~ZK56+820,纵坡及坡长为-2.5%/880m,全长220m,隧道最大埋深65m;右位于R-1800m的平曲线上,左线位于直线上,右线设置明洞18m,左线设置明洞16.5m,全部为V级围岩。洞口段存在偏压,安全进洞为施工重点。 二、工程管理目标 (1)安全目标:以创建安全生产“平安工地”为目标,杜绝安全特别重大、重大、大事故,杜绝死亡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消灭一切责任事故,确保施工作业人员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2)质量目标:确保工程达到国家及交通部现行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并满足按设计速度开通的要求,杜绝施工质量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对完工隧道的质量自检率达到100%,满足创优规划要求,争创飞天金奖。 (3)工期目标: 大寨塬隧道:计划工期:2017.3.01-2018.12.31; 丰收隧道:计划工期:2017.5.01-2018.4.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