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配合公开课
公差的公开课3

(4)例题讲解
绪论中齿轮液压泵中的齿轮内孔与轴做相 对运动,其中齿轮内孔为Φ 15H7(上偏差为 0.018,下偏差为0),轴为Φ 15f6(上偏差为 -0.016,下偏差为-0.027 ),试画出公差带 图并判断配合的类型、如果是间隙配合,计算 极限间隙、平均间隙。 解题思路(1)画出公差带图; (2)根据公差带图,判断孔轴公差 带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判断配合类型; (3)计算出极限值。
三、练习
0.035 80 相配合的孔和轴零件,孔 0.010 mm , 0.035 轴 mm ,试画出公差带图并判断配 80 0.049
合的类型、如果是间隙配合,计算极限间隙、平 均间隙。
四、课堂小结
• 配合的概念; • 间隙与过盈; • 配合的类型; • 间隙配合的特征及相关计算。
五、布置作业
P33 1-2
Thank you!
2、间隙和过盈
• (1)间隙——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 •
正,此时孔大于轴,用“X”表示,其计算结果必为 为正。 (2)过盈——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 负,此时孔小于轴,用“Y”表示,其计算结果必为 负。
3. 孔和轴配合时会出现几种可能的情况?
孔φ 25H7与轴φ 25f6形成的是什
第一章 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 -间隙配合
主讲:左逾 时间:2014.5.12
授课计划
• 业
一、 复习
公差带知识
二、新课内容
1、 配合的概念 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 之间的位置关系
φ28的孔与φ26的轴组装 起来能不能称为配合?
么配合呢? 孔φ 25H7的上偏差为+0.021,下偏 差为0, 轴φ 25f6的上偏差为 - 0 . 0 2 0 , 下 偏 差 - 0 . 0 3 3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

一、活动名称: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之间的间隙,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物体间的间隙可以被其他小物体填补。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间的间隙。
三、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磁力拼图、积木、玩具车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光线充足。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形状的磁力拼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间隙。
2. 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磁力拼图的间隙,并尝试用其他小物体填补。
3. 讨论: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物体间的间隙和填补的方法。
4. 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使用积木、玩具车等教具,让幼儿自由创造并填补物体间的间隙。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强调物体间的间隙可以被其他小物体填补。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物体间的间隙,并尝试用小物体填补。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物体间间隙”的主题区域,展示幼儿的作品和发现。
3. 教学相长:教师定期组织类似的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
六、教学方法:1. 观察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物体间的间隙,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操作法:教师组织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讨论法: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游戏法:教师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物体间的间隙。
七、教学内容:1. 认识物体间的间隙:教师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它们之间的间隙。
2. 填补物体间的间隙:教师指导幼儿使用小物体填补物体间的间隙,让幼儿亲身体验。
3. 描述物体间的间隙: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物体间的间隙和填补的方法。
4. 创意实践: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有趣的物体间间隙场景。
第7讲 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连杆轴承间隙.ppt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0/11/112020/11/112020/11/112020/11/11
谢谢观看
15
第3单 元
活塞连杆组 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连杆轴承 间隙
1
掌握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 的检测方法
掌握连杆轴承间隙检测方 法
2
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的检 测方法
连杆轴承间隙检测方法
3
活塞间隙检查
将塞尺从气缸体上方沿推力面插入, 然后将未安装活塞环的活塞从气缸体上 方压入, 确保活塞推力面与气缸推力面 对应。
6
概述
3、工作环境 高温、 高压、 高速往复直线运
动
7
概述
活塞
活塞分为活塞顶部、头部、裙部 三部分 活塞顶部将燃烧室内高压通过活 塞销传给连杆以推动曲轴旋转 活塞顶部与气缸盖、气缸壁共同 组成燃烧室
8
活塞组件
活塞
活塞顶部形状包括平顶、 凸顶和凹顶 活塞顶部一般有装配标 记和规格尺寸
9
活塞组件
(完整版)间隙配合教案

课时计划教案首页课题§1-1 间隙配合讲课教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间隙配合的判别方法及极限间隙能力目标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挖掘新的知识点,提高自学能力情感目标教师走下讲台,注意师生间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材分析重点间隙配合的判别方法解决方法直观感知、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教师引导难点极限间隙的公式解决方法用直观视图表达,增强直观性关键尺寸的大小对间隙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学习方法观察发现合理猜想合作交流活动设计复习旧知、设置情景、探索研究、尝试应用、演练反馈、总结提炼、布置作业课型新授课时 2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备注复习提问,回顾旧知:(5分钟)1.配合的定义: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关系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2.间隙、过盈的定义及字母表示: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正时是间隙;为负时是过盈。
间隙用X表示;过盈用Y表示学生回答:略(找差等生回答)3.极限尺寸、极限偏差的字母表示:孔:最大极限尺寸 Dmax 最小极限尺寸 Dmin上偏差 ES 下偏差 EI轴: 小写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刚才我们已经回忆了上节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动画和一个实物。
一个是压水机,还有一个是内燃机,实物为自行车的链子,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观察思考:下列各种情况存在间隙还是存在过盈?学生回答:(略)(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探索研究:一、定义:(2分钟)所以: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就为间隙配合二、判别方法(25分钟)1.极限尺寸关系:间隙是孔的尺寸大于轴的尺寸,而尺寸分为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那么所有配合都是间隙配合应满足孔的哪个尺寸比轴的哪个尺寸大就是间隙配合学生回答:Dmin﹥dmax (多找几个学生)那么没有分析出结论的同学,根据结论进行分析出示幻灯片为本节内容作铺垫播放幻灯片设置情景边引导边讨论得结论教学过程备注2.极限偏差关系刚才我们已经得出Dmin>dmax,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知的是极限偏差,根据以前所学我们知道极限尺寸与极限偏差的关系,我们就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推导。
幼儿园大班教案《物体间的间隙》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物体间的间隙》含反
思
一、教学目标
1.认得和把握物体间的间隙。
2.能够利用常见的物体间的间隙进行游戏和玩具活动。
3.进展幼儿的察看力和思维本领。
4.激发幼儿对四周事物的古怪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准备
1.教具:棉签、彩纸、剪刀、胶水、卡纸、木块等。
2.材料:小球、小车、小马等不同形状的玩具。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老师可以叙述或者图示让幼儿察看不同物体之间的间隙。
例如,床上有一个玩具,玩具和床之间有一些小隙缝。
使用棉签、彩纸等教具演示两个物体之间的缝隙,要求幼儿察看这些间隙的大小、形状以及对物体的影响。
2.探究
让幼儿本身察看四周的物体,找到它们之间的间隙。
例如,让幼儿察看窗户、门之间的缝隙、摆放在地上的木块之间的间隙等。
3.游戏
让幼儿利用物体间的间隙进行游戏,例如吹口哨,将小球从间隙中穿过去,把玩具车开过去等。
4.制作
让幼儿利用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出能够放置在间隙中的物品,例如做一个小马模型,放在床与床垫之间的缝隙中。
5.反思
收集幼儿制作的作品,呈现在教室里。
老师引导幼儿对本身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例如制作过程中的困难、成功的感受等。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快捷运用了游戏、制作等形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乐学物体间的间隙。
老师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做出判定,磨练幼儿的思维本领。
同时,在游戏和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发挥本身的制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本领。
此次教学既充分了幼儿的古怪心和探究欲,也加深了幼儿对物品间关系的认得和理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物体之间的间隙,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物体间间隙的变化。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物体间间隙的规律。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活动准备1. 教具: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积木、塑料动物等),放大镜,记录本和笔。
2. 学具:每个孩子一套相同的物体,包括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塑料动物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孩子们展示一套物体,包括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塑料动物等,引导他们观察这些物体之间的间隙。
2. 探索:孩子们自由探索自己的学具,观察和感受物体间的间隙。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他们用手指触摸和比较物体间的间隙。
3. 讨论:教师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物体间的间隙。
4. 实验: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实验,让他们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放置在一起,观察和记录物体间间隙的变化。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庭中引导孩子观察和发现物体间的间隙,拍摄照片或视频,与孩子们一起分享。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教室环境中布置有关物体间间隙的展示,引导孩子们持续关注和探索。
3. 区域活动:教师在科学区或建构区提供相关材料,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和创作有关物体间间隙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物体间间隙的认识和理解。
2. 关注孩子们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收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作品,评价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庭中对物体间间隙的关注和探索情况。
六、教学内容1. 课程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发现物体间的间隙,并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2. 课程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发现物体间间隙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物体之间的间隙,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体验物体间间隙的变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各种物体(如积木、玩具车、纸杯等),空隙模型。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光线充足的教学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物体之间的间隙。
2. 讲解:教师讲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并演示如何利用空隙模型展示物体间的间隙。
3. 操作: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物体间的间隙,并尝试调整物体位置改变间隙大小。
4. 分享: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变化。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和探索物体间的间隙。
2. 环境创设:在教室环境中布置有关物体间间隙的主题展示,引导幼儿持续关注和探索。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3. 评价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并能够描述和表达。
2. 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物体间间隙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物体之间的间隙。
2. 讲解:教师讲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并演示如何利用空隙模型展示物体间的间隙。
3. 操作: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物体间的间隙,并尝试调整物体位置改变间隙大小。
4. 分享:每组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变化。
八、教学方法1. 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了解他们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操作法: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物体间的间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以探究物体间的间隙为主题。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幼儿认识物体之间的间隙,了解不同物体间隙的特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物体间的间隙;2. 探究不同物体间隙的变化;3. 运用物体间隙进行创意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操作物体间的间隙,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3. 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物体间的间隙,了解不同物体间隙的特点。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视频素材等。
学具:各种物体(如积木、牙签、纸张等)、观察记录表、创意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视频,让幼儿观察物体间的间隙,引发幼儿对物体间隙的兴趣。
2. 观察和操作(10分钟)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物体,观察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
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用积木、牙签等材料搭建一个具有间隙的物体,并观察和记录间隙的变化。
3. 讨论和分享(5分钟)邀请几名幼儿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操作经验,让其他幼儿从中学习和借鉴。
4. 创意活动(5分钟)让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创作一个具有独特间隙的物体。
在创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
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介绍作品中的间隙特点。
教师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体间的间隙板书形式:图片和文字结合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具有间隙的物体,并描述间隙的特点。
答案:如门、窗户、筷子等物体,它们的间隙可以是狭长的、宽窄不一的、直线的或曲线的等。
2. 尝试和父母一起创作一个具有独特间隙的物品,并拍照记录。
答案:如利用纸张、塑料盒等材料,创作出一个具有创意的间隙物体。
间隙配合

间隙配合
过渡配合
过盈配合
轴
基本尺寸
+ 0 -
孔 轴
孔
孔
轴
三、间隙配合
1、定义:
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称为间隙配合。
2、公差带:
3、特征值: 最松状态: 最紧状态:
最大间隙X max和最小间隙X min。
X max=D max- dmin =ES – ei X min=D min - d max =EI – es
4、极限间隙:允许间隙变动的两个界限值。装配
后实际间隙在两个极限间隙之间变动 。
5、平均间隙:两个极限间隙的中间值。
实际生产中,平均间隙更能体现其配合性质。 X a =(X max +X min)/2
四、间隙配合公差
(Tf )
配合公差——允许间隙的变动量。
是设计人员根据机器配合部位使用性能的要求对 配合松紧变动的程度给定的允许值。它反映配合的 松紧变化程度,表示配合精度,是评定配合质量的 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 在数值上,它是一个没有正、负号,也不能为零 的绝对值。它的数值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间隙:X a =(X max +X min)/2
=(+0.066+0.025 )/2 =+0.091mm
课堂练习
0.035 80 0.010
孔
0.035 80 0.049 mm与轴 mm配合
判断配合的类型、如果是间隙配合,计 算极限间隙、平均间隙、配合公差并画 出公差带图。
课堂小结:
配合的概念; 间隙与过盈; 配合的类型; 间隙配合的特征及相关计算。
布置作业
【例1-6】φ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1)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体》,详细内容为物体间的间隙。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物体之间存在的空隙,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物体间存在间隙的现象,并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2. 培养幼儿观察物体间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物体间隙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大小的积木、塑料瓶、硬币、卡片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塑料瓶、硬币、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装有硬币的塑料瓶,让幼儿观察并猜测硬币能否从瓶中取出。
(2)教师演示如何将塑料瓶的间隙利用起来,将硬币倒出。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用积木搭建一个简单的小桥,引导幼儿观察积木之间的间隙。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积木之间的间隙吗?这些间隙有什么作用呢?”(3)教师讲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学具,让幼儿分组进行观察,找出物体间的间隙。
(2)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幼儿补充。
4. 小结与拓展(10分钟)(2)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有什么作用?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间的间隙2. 板书内容:(1)物体间存在间隙的现象(2)观察物体间隙的方法(3)物体间隙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间隙请幼儿在家庭中寻找至少3个存在间隙的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间隙。
答案示例:(1)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使得门可以开关自如。
(2)抽屉与抽屉槽之间的间隙,使得抽屉可以顺利拉出。
(3)自行车的链条与齿轮之间的间隙,使得链条可以顺利转动。
极限与配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极限与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极限与配合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个体或团队需要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合理利用资源,取得最佳的协同效果。
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职场竞争、运动训练等方面。
因此,培养学生极限与配合的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极限与配合的概念,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拓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增强合作中的交流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面对挑战时能保持积极态度。
三、教学内容1. 极限与配合的概念介绍a. 极限的定义与应用范围:个体极限与团队极限b. 配合的定义与应用范围:合作与协同的重要性2. 极限与配合的案例分析a. 团队运动:篮球、足球等b. 职场竞争:团队合作与个人竞争的平衡c. 生活中的挑战:解决问题时的合作与协作3. 极限与配合的培养方法a. 团队合作训练:分工、沟通与协调b. 情景模拟训练:真实场景下的团队协作c. 基于案例讨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极限与配合的评价与反馈a. 团队效果评价:合作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估b. 个体成长反馈:关注个体的进步与潜力发掘四、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享与分析:教师找到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极限与配合问题。
2. 团队合作训练: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各类团队运动,加强沟通协调的能力。
教师观察和记录各小组表现,并及时给予反馈。
3. 情景模拟训练:教师根据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计情景模拟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合作方式。
4. 基于案例讨论:教师提供一个真实案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背后的极限与配合因素,并给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活动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
2. 学生个体成长评价:通过定期反馈和个人访谈,关注学生在极限与配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四活塞的配合间隙的检查PPT培训课件

四活塞的配合间隙的检查
1、活塞与气缸配缸间隙的检查 间隙=缸径-活塞裙部直径
测量缸径
活塞裙部直径测量
1、活塞与气缸配缸间隙的检查 间隙=缸径-活塞裙部直径
2、活塞与活塞销间隙的检查
活塞至活塞销间隙=活塞销孔径-活塞销外径
测量活塞销外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测量活塞销孔径
药品销售的第一步是进入医院,药品进入医院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42台7积.2职电责除的与了企要履业求行文本化合可同以之概外括,为未四经个买信方条事:先坚书持面高同度意的,职卖业方道不德应,使维用护本企合业同机第密2,7.1忠条于款职所守列,举专的注任于何积文电件制和造资服料务。本业。这四个信条的 ①除核市了心场 整 含部体义核着是定装:各和忠周配于边饰顾县的客区要、及求忠市,于内配企的色业周也、转是忠量很于。重专发要业货的、严细忠格节于按问自周题我转。量例规如定,的领数带额和进外行套后的,搭由配仓、库服管饰理和员鞋, 子市的场搭部配共等同等控要制讲,究超配周色转,量要坚体决现不出 发品④货位。 和 、优款雅要,由具县有负整责体人性直。接如经果手条,件其允他许人的员话一,律在不企准业经的手第货一、线款窗。口服务的人员应该统一着装,让客户第一眼可以看到,专业感会更 b强2.、。统设真计备正方安重法装视用质服于量务生检的产验企过单业程及一控试般制车都,记统可录一以、着减设装少备,质安这量装些波施方动工面,图从防纸细止;微不处合反格应品了的企出业现的,精有神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 2管“.6理推建与 优立应”容急工器救作的援每登预年记案集、编中建制推档原荐及则1技-2;术次资。料的管理工作。 ⑦272.6各. 做县投好区标进负文出责件站人的加、签气市署车场辆部的要交对通各、销防售火点安,全中工心作药。店严加格强按销规售章情制况度检和查操,作对规销程售执不行佳。的,要及时向市场部汇报,采取措施,减小周转量 或 42.72取..35消事提此故交点现了,场“另的撤设勘回销查”售技通点术知。以的否及投则应标,急文一处件切理将责措不任施予,;开后封果。由县区负责人负责。 8(.2六三.1)、招各“标部辅文门助件对功的外能澄报”清表菜编单号按上报单位统一制定的表号填报,若无表号,则按公司规定的编号方法进行编号;对内报表和各种原始记录按 公(15司二.4 规 )投定管标的理文报活件表动中编的标号基明方础的法价进格行在编合号同。执行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变更。 7阅1.、8读完货上成、面领款一导监段交控案办例的,其您它认工为作这。位培训师如此训练员工的目的是什么?您认为是否有效果?如果您是培训师,您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训 3练【、方本容法 讲器来小的激结维发】护员与工管的理服务理念?请分析案例,简单阐述您的意见。 (请2.1您)克阅投服读标员以人工下之的案间惰例协性,商并投回标答报相价关等问投题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②1医、做院团为 的(总小电)型梯支咨设部询施每活达年动到向的了企产五业品星团推级委广宾推点馆荐;的名水额准不,少并于且两进名行,健但康不检超查过和青通年往人其数他的楼5%层。的电梯是分开的,使得病人和家属都能分别得到最好的 (服51务)。明由病显买人不方在符接医合受院招的的标国电文 内梯件一里的家通技信常术誉心规良存格好这、的样技银的术行问标,题准用:的招要;标去文哪件一提层供楼的?格往式哪或个其方它向买走方?可以接受的格式提交,与此有关的费用均由卖方负担 现。2、场装服修务管体理验能够使接受培训的人员充分交流自身的感受,缓解疲倦,在愉快的过程中加深对服务的理解。这样,他们的学习意愿也 会大幅度提高。这种做法也能促进换位思考,使服务人员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评价服务。
11(备用)课题:间隙配合

• 当孔为最小极限尺寸,轴为最大极限尺寸时, 此时的配合处于最紧状态,此时的间隙为最小 间隙,用Xmin表示。 • Xmin=Dmin-dmax
• 因为Dmin=D+EI
• dmax=d+es
• 所以Xmin=Dmin-dmax=( D+EI)-( d+es )
=EI-es
总结
间隙配合
• Xmax=Dmax-dmin =ES-ei
课题: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判断 各类配合的性质。 教学重点:各类配合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配合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方法:通过图例讲解配合的性质, 将公式具体化。
Hale Waihona Puke 配合的定义• 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 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 相互配合的孔和轴其基本尺寸应该是相同 的。孔、轴公差带之间的不同关系,决定 了孔、轴结合的松紧程度,也就是决定了 孔、轴的配合性质。
间隙配合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正时是 间隙,一般用X表示,其数值前应标“+”号; 因此总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 配合称为间隙配合。
• 当孔为最大极限尺寸而轴为最小极限尺寸时,配合 处于最松状态,此时的间隙称为最大间隙。用Xmax 表示。
• Xmax=Dmax-dmin • 因为Dmax=D+ES • dmin=d+ei • 所以Xmax=Dmax-dmin=( D+ES)-( d+ei ) =ES-ei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第三节《物体间的间隙》。
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物体间的间隙现象,让幼儿了解物体间存在间隙,以及间隙对物体排列和组合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物体间存在间隙,以及间隙对物体排列和组合的影响,培养幼儿的空间概念。
3. 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物体间间隙的规律,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以及间隙对物体排列和组合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现象,探索和发现物体间间隙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积木、拼图、彩色笔、白纸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拼图、彩色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积木、拼图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它们之间的间隙。
(2)邀请几名幼儿到讲台上操作积木、拼图,让其他幼儿观察并描述他们发现的间隙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以积木为例,讲解物体间间隙的概念,以及间隙对物体排列和组合的影响。
(2)通过拼图实例,让幼儿观察和讨论间隙对拼图成功与否的影响。
3.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分组操作积木、拼图,观察和描述物体间的间隙。
(2)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让幼儿发挥想象,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之间存在间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物体间的间隙》2. 板书内容:(1)物体间间隙的概念(2)间隙对物体排列和组合的影响(3)生活中存在的间隙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三个存在间隙的例子,并描述它们之间的间隙。
2. 答案示例:(1)门和门框之间有间隙,使得门可以开关。
(2)抽屉和抽屉槽之间有间隙,使得抽屉可以拉出和推进。
间隙配合教案

课时计划教案首页教学过程备注复习提问,回顾旧知:(5分钟)1.配合的定义: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关系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2.间隙、过盈的定义及字母表示: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正时是间隙;为负时是过盈。
间隙用X表示;过盈用Y表示学生回答:略(找差等生回答)3.极限尺寸、极限偏差的字母表示:孔:最大极限尺寸 Dmax 最小极限尺寸 Dmin上偏差 ES 下偏差 EI轴: 小写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刚才我们已经回忆了上节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动画和一个实物。
一个是压水机,还有一个是内燃机,实物为自行车的链子,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
观察思考:下列各种情况存在间隙还是存在过盈?学生回答:(略)(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探索研究:一、定义:(2分钟)所以: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就为间隙配合二、判别方法(25分钟)1.极限尺寸关系:间隙是孔的尺寸大于轴的尺寸,而尺寸分为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那么所有配合都是间隙配合应满足孔的哪个尺寸比轴的哪个尺寸大就是间隙配合学生回答:Dmin﹥dmax (多找几个学生)那么没有分析出结论的同学,根据结论进行分析出示幻灯片为本节内容作铺垫播放幻灯片设置情景边引导边讨论得结论教 学 过 程备注2.极限偏差关系刚才我们已经得出Dmin >dmax ,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知的是极限偏差,根据以前所学我们知道极限尺寸与极限偏差的关系,我们就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推导。
∵ Dmin=D+EI dmax=d+es ∴ D+EI >d+es又∵ D=d∴ EI >es3.公差带关系:我们已经得出EI >es ,现在就根据此条件画出公差带图,根据公式画图较为抽象,下面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三组间隙配合,画出公差带图 观察总结:孔、轴的公差带关系①②找一名学生板演出示幻灯片学生作图同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得出结论25032.0020.0φ++25010.0020.0φ+-25010.0020.0φ--孔 ;轴 ①②孔 ;轴 孔 ;轴 ③ 25032.0020.0φ++25010.0020.0φ+-25030.0052.0φ--教学过程备注③结论:从图中可得,无论在零线上还是零线下只要满足孔公差带总位于轴公差带之上特例分析:前面已经介绍间隙配合孔公差带位于轴公差带之上。
间隙配合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孔和轴的区别:从装配关系讲,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
从加工过程看,随着余量的切除,孔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
【讲授新课】1、引入(结合配合的概念引出配合类型)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之间的位置关系孔、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有间隙和过盈两种。
不同的孔和轴的配合有不同的松紧要求,松紧程度是用间隙和过盈的大小表示的。
间隙 X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差值为正时,称为间隙。
间隙数值前标“+”号。
过盈 Y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差值为负时,称为过盈。
过盈数值前标“-”号。
2、配合的分类按孔、轴公差带的相对位置的不同,配合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3、间隙配合间隙配合(由配合概念中的公差带位置关系讲解)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4、间隙配合的特点:☐除零间隙外,孔的实际尺寸永远大于轴的实际尺寸;☐孔、轴配合时存在间隙,则允许孔、轴有相对转动;☐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上方;间隙配合装拆方便,用于孔、轴间有相对运动的场合,也用于其它无特殊要求的场合。
5、配合性质的判断(1)用公差带相互位置来区分配合性质。
当孔的公差带位于轴的公差带之上时为间隙配合;位于轴的公差带之下时为过盈配合,相互交叠时为过渡配合。
(2)用极限偏差来区分配合性质当 es ≤ EI , 为间隙配合当 ES≤ei , 为过盈配合当上式均不成立时,为过渡配合(举例练习)6、间隙配合的计算(1)最大间隙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减去轴的最小极限尺寸所得代数差。
(结合公差带图)X max = D max– d min=(D + ES) – (d + ei)= ES – ei(2)最小间隙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减去轴的最大极限尺寸所得代数差。
(结合公差带图)X min = D min– d max=(D + EI) – (d + es)= EI – es(3)平均间隙实际生产中,平均间隙更能体现其配合性质。
公差配合汇报课

能力发展鉴定
能力发展反思
总结本节课上课情况
课后练习Biblioteka THANKS!!!科目:公差与配合
课题:公差与配合--间隙配合
教学过程
一、能力发展动员
小王使用的机床最近噪音大,并且产品经常超差。经
检查发现为机床套筒损坏所致。小王自己到仓库领取 配件。可是,面对仓库的一堆套筒配件,小王不知道 该选哪一个? A、49.80mm B、49.98mm C、50.03mm D、50.06mm E、50.10mm F、50.02mm 提出问题:
EI
Ø
图1-4 间隙配合图
能力发展训练
例1:齿轮衬套孔Ø 25 mm 相配合的极限间隙.
解:最大间隙 Xmax=Es-ei
=[+0.021-(-0.033)]mm=+0.054mm 最小间隙 Xmin=Ei-es =[0-(-0.020)]mm=+0.020mm + 0.021 mm和中间轴轴径Ø 25 0.020 0.033 0
我们如果要帮助小王解决问题,那么孔与轴间隙配合
时要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①配合的松紧程度、间隙是否允许变化?
②配合的最松、最紧状态的间隙分别是怎样的?
③如何利用间隙配合计算,选取套筒配件,修复机床,
解决车间实际问题?
能力发展诊断
间隙配合:就是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等于零)的配合。 特 点: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对一批零件而言,所有孔的尺寸≥轴的尺寸 特征参数: Xmax=Dmax-dmin=ES-ei Xmin=Dmin-dmax=EI-es
(完整word)间隙配合教案

课时计划教案首页课时计划教案附页教学过程备注复习提问,回顾旧知:(5分钟)1.配合的定义: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的公差带关系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2.间隙、过盈的定义及字母表示: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为正时是间隙;为负时是过盈.间隙用X表示;过盈用Y表示学生回答:略(找差等生回答)3.极限尺寸、极限偏差的字母表示:孔:最大极限尺寸 Dmax 最小极限尺寸 Dmin上偏差 ES 下偏差 EI轴:小写学生回答:略(找中等生回答)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刚才我们已经回忆了上节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动画和一个实物。
一个是压水机,还有一个是内燃机,实物为自行车的链子,在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观察思考:下列各种情况存在间隙还是存在过盈?学生回答:(略)(全体学生共同回答)探索研究:一、定义:(2分钟)所以: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为零)的配合就为间隙配合二、判别方法(25分钟)1.极限尺寸关系:间隙是孔的尺寸大于轴的尺寸,而尺寸分为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那么所有配合都是间隙配合应满足孔的哪个尺寸比轴的哪个尺寸大就是间隙配合学生回答:Dmin﹥dmax (多找几个学生)那么没有分析出结论的同学,根据结论进行分析出示幻灯片为本节内容作铺垫播放幻灯片设置情景边引导边讨论得结论课时计划教案附页教 学 过 程备注2.极限偏差关系刚才我们已经得出Dmin >dmax ,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知的是极限偏差,根据以前所学我们知道极限尺寸与极限偏差的关系,我们就利用两者的关系进行推导。
∵ Dmin=D+EI dmax=d+es∴ D+EI >d+es又∵ D=d ∴ EI >es3.公差带关系: 我们已经得出EI >es ,现在就根据此条件画出公差带图,根据公式画图较为抽象,下面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三组间隙配合,画出公差带图观察总结:孔、轴的公差带关系①②找一名学生板演出示幻灯片学生作图 同组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得出结论25032.0020.0φ++25010.0020.0φ+-25010.0020.0φ--孔 ;轴①②孔 ;轴 孔 ;轴 ③25032.0020.0φ++25010.0020.0φ+-25030.0052.0φ--课时计划教案附页教学过程备注③结论:从图中可得,无论在零线上还是零线下只要满足孔公差带总位于轴公差带之上特例分析:前面已经介绍间隙配合孔公差带位于轴公差带之上。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物体间的间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空间与形状》第三节《物体间的间隙》。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间隙概念,探索物体间间隙的存在与变化,运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间隙,以及运用间隙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间隙的概念,掌握物体间间隙的存在与变化。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间隙,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间隙的概念,掌握测量间隙的方法。
2. 教学重点:运用间隙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三角板、积木、铅笔、白纸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积木、尺子、铅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教室里物体的间隙,引导学生发现物体间隙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间隙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的间隙。
3. 例题讲解:a. 用尺子测量铅笔和书本之间的间隙。
b. 用三角板和积木探索不同物体间的间隙。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每组用积木和尺子测量不同物体间的间隙,记录在白纸上。
6. 知识巩固: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间隙2. 内容:a. 间隙概念b. 测量方法c. 间隙变化规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里或教室里的物体,找出至少三个不同物体间的间隙,并测量它们的大小。
b.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这些间隙大小不同。
2. 答案:a. 测量结果可能因物体的大小、形状、摆放位置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b. 间隙大小不同是因为物体间距离、物体本身大小和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间隙概念和测量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间隙,探索更多间隙变化的规律。
2024年大班科学优质课精彩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2024年大班科学优质课精彩教案物体间的间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第三节“物体间的间隙”。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物体间的间隙现象,让幼儿了解间隙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物体间间隙的形成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间隙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存在间隙。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日常生活中物体间间隙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间隙的概念,学会观察和发现物体间的间隙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物体间间隙的形成与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展示(如:两本书、积木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积木、两本书、一张白纸、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两本书之间的间隙,让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空隙?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实物展示,讲解间隙的概念,让幼儿理解物体间存在的空隙。
通过PPT展示,讲解日常生活中物体间间隙的例子。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每组用积木和白纸进行实验,观察积木间的间隙。
引导幼儿用笔在白纸上记录实验结果,并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如何利用物体间的间隙解决问题,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幼儿明确间隙的概念。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物体间的间隙2. 内容:间隙的概念日常生活中物体间间隙的例子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间隙现象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物体间的间隙,并记录下来。
描述你发现的间隙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答案:例:我发现书架上的书之间有间隙,这是因为书的大小不同,摆放时形成的空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掌握了间隙的概念,观察和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间隙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1: 例题 : 相配合的孔、轴零件,孔的基本尺寸为Φ80,上 偏差为+0.030,下偏差为0;轴的尺寸为Φ80,上偏差为- 0.030,下偏差为-0.049,计算最大、最小间隙、平均间隙 各是多少?
Lmax=L+ES=80+0.030=80.030 Lmin= L+EI=80+0=80 lmax= l+es= 80+(-0.030)=79.97 lmin=l+ei=80+(-0.049) =79.951 Xmax=Lmax-lmin=80.030-79.951= + 0.079 =ES-ei= +0.030-(-0.049)= +0.079 Xmin= Lmin- lmax=80-79.97=+0.030 =EI-es =0-(-0.030)=+0.030 Xa =(Xmax + Xmin) /2=(+0.079 +0.030) /2=0.0545
二、配合的种类
配合时,根据孔、轴公差带相对位置 的不同,配合可分为3大类,即间隙配合、 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
1.间隙配合(clearance fit) X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 间隙配合( 间隙配合 ) 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 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为正,具有间隙( 轴的尺寸所得的代数差为正,具有间隙(包括最小间隙 )。用符号 表示,此时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上。 为0)。用符号X表示,此时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上。 )。 其极限值为最大间隙Xmax和最小间隙 和最小间隙Xmin。 孔公差带 其极限值为最大间隙 和最小间隙 。
Xmax 0 ES EI + _ Xmin es ei 基本尺寸 轴公差带
间隙配合的不同情况
+ — Φl(ΦL)
2、过盈配合(interference fit)Y:孔的尺 过盈配合( )
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值, 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值,即具有过盈 表示, (包括最小过盈为零)的配合,用符号Y表示,此时 包括最小过盈为零)的配合, 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下。也有两个极限值( 孔公差带在轴公差带之下。也有两个极限值(Ymax, , Ymin )。 es
例题2 例题2:
相配合的孔、轴零件,孔的基本 尺寸为Φ25,上偏差为+0.021,下偏 差为0;轴的基本尺寸为Φ25,上偏差 为-0.020,下偏差为-0.033,计算 最大、最小间隙、平均间隙各是多少?
例2、相配合的孔、轴零件,孔的基本尺寸为Φ25,上偏差 为+0.021,下偏差为0;轴的基本尺寸为Φ25,上偏差为 -0.020,下偏差为-0.033,计算最大、最小间隙、平均 间隙各是多少 Lmax=L+ES=25+0.021=25.021 Lmin= L+EI=25+0=25 lmax= l+es= 25+(-0.020)=24.980 lmin=l+ei=25+(-0.033) =24.967 Xmax=Lmax-lmin=25.021-24.967= + 0.054
3、尺寸公差:是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简称公差。 孔的公差 Th=│Lmax-Lmin│ =│ES-EI│ Th= Lmax- ES- 轴的公差 Ts=│lmax-lmin│ =│es-ei│ Ts= lmax- es- 4、公差带图 表示零件的尺寸相对其基本尺寸所允许变动范围, 称为公差带。用图表示的公差带,称为公差带图。 称为公差带。用图表示的公差带,称为公差带图。
ES es Xmax EI ei Ymax
过渡配合的不同情况
三、间隙配合的计算
间隙配合的三个特征参数是 最大间隙(Xmax)、最小间隙 (Xmin) 和平均间隙(Xa), 特 征参数: Xmax=Lmax-lmin = - =ES-ei - Xmin=Lmin-lmax = - =EI - es Xa = (Xmax + Xmin)/2 )
公差与技术测量
Tolerance and Technology Measurement
课 题:配合 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 2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时间: 2011-12-1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和掌握配合的分类、配合的计算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尺寸偏差的概念、极限偏差 尺寸公差的概念 尺寸公差带的概念及画法
=ES-ei= +0.021-(-0.033)= +0.054 Xmin= Lmin- lmax=25-24.980=+0.020 =EI-es =0-(-0.020)=+0.020 Xa =(Xmax + Xmin) /2=(+0.054 +0.020) /2=0.037
小结
一、配合的定义 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 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1、尺寸偏差是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 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偏差 (简称偏差) 2、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 代数差称为极限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称为极 限偏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 代数差 上偏差代号:ES/es,ES=Lmax-L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去其基本尺寸所得的 代数差 下偏差代号:EI/ei,EI=Lmin-L
轴 ei Ymax ES EI 孔 Ymin
过盈配合的不同情况
孔
3、过渡配合(transition fit):可能具有间隙也可能 、过渡配合( : 具有过盈的配合。此时, 具有过盈的配合。此时,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 相互交叠。也有两个极限值Xmax,Ymax。 相互交叠。也有两个极限值 , 。
尺寸公差带图
ES Th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公差带
+ _ Φl ΦL
EI es Ts ei
零 线
轴公差带
新授内容 配合的术语及其定义 一、配合及相关定义 二、配合的种类 三、配合计算
一、有关配合的术语 1.配合
配合( ):基本尺寸相同的 ):基本尺寸相同的, 配合(fit):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 孔和轴公差带位置之间的关系。 位置之间的关系 孔和轴公差带位置之间的关系。
二、配合的种类 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 三、配合的计算 Xmax=Lmax-lmin=ES-ei = - = - Xmin=Lmin-lmax=EI-es = - = - Xa = (Xmax + Xmin)/ )/2 )/
间隙配合
作 业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
P44 2-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