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头痛中医治疗体会论文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西医方式治疗,随机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主要是使用比较普通的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主要使用中医辨证论的治疗方法,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进行对照比较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整体治疗疗效率为93.25%,对照组的整体治疗疗效率为68.9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内科在偏头痛的疗效中有非常好的疗效,非常适合在临床治疗中使用。
标签: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偏头痛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是神经血管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造成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头痛现象[1-2],患者的临床的表现主要是比较反复的双侧头痛、左侧偏头痛、右侧偏头痛。
所以,对于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最主要达到的标准就是降低患者的头痛症状。
在对43例的偏头痛患者使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如下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31例,男1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7~20个月,平均病程5.4个月。
根据中西医方式治疗,随机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偏头痛患者都以川芎天麻散为基本方,方中包括:川芎12 g、天麻10 g、僵蚕12 g、柴胡12 g、白芥子10 g、蜈蚣6 g等。
并根据不同的证候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气滞血瘀型:是气机郁滞而至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
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故在临证中增加川芎的剂量,以行气活血,在基本方中加当归12 g、香附12 g,甘草8 g。
2)气血两虚型:是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故在临证中非常重视气血的养护,在基本方中加炙黄芪15 g、党参15 g、何首乌10 g、炒酸枣仁15 g、大枣3枚以益气养血。
偏头痛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体会
偏头痛的中医药临床治疗体会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方法对某医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6例应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给予本院自拟的头痛舒方剂进行治疗,以天麻15 g,当归15 g,制何首乌9 g,防风10 g,当归15 g,土茯苓15 g,玄胡10 g,丹参15 g。
1剂/d,水煎服,早晚分服,4 w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45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2.14%。
结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标签:偏头痛;中医药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张、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是由大脑神经功能调节紊乱和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呈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这种头痛在临床中十分多见,并且在发作时会伴有心率加快、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以及其他大脑功能障碍等症状[1]。
严重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是西药治疗存在依赖性、耐药性以及各种毒副作用等,并且手术治疗的风险比较大,疗效有时不尽人意,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的大量研究发现,重要在治疗此疾病上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为了了解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效果,特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院采用自拟头痛舒方剂治疗偏头痛56例,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医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在22~58岁,平均(33±11.1)岁;病程10~16.6年,平均(6.0±2.1)年。
所有患者均排除颅脑病变、感染性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等。
1.2观察指标采用计分法重点观察,分别记录治疗前1 w和治疗1个疗程后1 w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
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次数>5次的计为6分,3~5次的为4分,≤2次为2分。
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因素多与药物、激素、天气、运动及家族遗传等相关,该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经济压力以及环境压力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本文主要通过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西医治疗组和中医辨证组,各30例,西医治疗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6-64岁之间,平均年龄岁,病程7个月至11年,平均(±)年,本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中医辨证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之间,平均年龄(±)岁,病程5个月至12年,平均(±)年。
本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可进行对比。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本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1粒/d,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中医辨证组患者治疗方法(1)风寒外束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舌红苔白,脉相浮紧以及枕后疼痛,畏寒。
采用散寒疏风,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白芷、藁本、荆芥、防风剂量均为10克,羌活、蔓荆子剂量均为12克,白芍、川芍剂量均为15克,甘草剂量为5克,细辛剂量为6克,蜈蚣2条,少许清茶。
(2)肝肾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耳鸣,且乏力神疲,头痛目眩。
采用滋补肝肾、益精活络的方法治疗。
具体配方为:僵蚕、巴戟天、当归、杜仲、茱英构祀子剂量均为10克,熟地、龟版、人参叶、川芍剂量均为15克,鳖甲剂量为9克、细辛剂量为克、蜈蚣2条。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症状,常常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中医内科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我在中医内科门诊学习和研究了偏头痛的中医治疗体会,在此分享我的研究成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程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见的偏头痛证型有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
我发现,不同证型的偏头痛病人,在治疗上需采取不同的中药组合和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病人常常伴有头痛发作时脸红、目赤、目眩等症状,此时常用降肝阳、泻肝火的中药治疗,如龙胆草、柴胡、白花蛇舌草等。
治疗期间还可以通过养肝护眼的方法,如适当调节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用眼等,加速康复。
肝火上扰型的偏头痛病人常常伴有头痛发作时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此时需要清肝泄火,疏肝理气的中药治疗,如柴胡、丹参、青龙蟾皮等。
还需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刺激。
肝肾不足型的偏头痛病人常常伴有头痛发作时腰膝酸软、眩晕等症状,此时需要补肝益肾,调养腰肾的中药治疗,如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
还需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经我个人的观察和统计,具有明显的效果。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得到有效改善,整体康复效果良好。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针对不同的病人和证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中医药的疗法,可以改善病人的体质,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愈偏头痛的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福祉。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临床效果分析中医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在治疗头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对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原理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于肝经郁火、肾精亏损、痰浊阻塞等引起的,而针灸治疗头痛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冲、合谷、阳陵泉等,针刺方式包括捻转、点刺、灸烧等方法。
1. 缓解头痛症状中医针灸治疗头痛可以缓解头痛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针灸操作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气血循环,舒缓紧张的经络,从而减轻头痛的程度和频率。
2. 调节气血平衡中医认为,头痛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有关,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平衡阴阳,舒缓症状的效果。
临床观察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患者的头痛症状有所改善,气血得以平衡。
3. 改善心理状态头痛往往会伴随着情绪的不稳定、精神的疲乏,而中医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气血,改善心理状态,使患者心情愉悦,精神焕发。
4. 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针灸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减少头痛的反复发作。
1. 选择正规医院患者在选择针灸治疗头痛时,应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正规医院和医生进行治疗。
2. 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头痛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同患者适合的穴位和操作方式可能不同,应遵从医生的建议。
3. 坚持治疗针灸治疗头痛是需要时间积累效果的,患者应坚持规律治疗,不能半途而废。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医院,遵从医生的建议,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患者能对中医针灸治疗头痛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疼痛性疾病,其发作时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光、声、气候变化敏感等症状。
其病因复杂,目前西医治疗并不能完全根治疾病,且一些人可能存在耐药性或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以下是本人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一、病证辨析:偏头痛是中医眼中的“头痛”类疾病,其证型可以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进行病证辨析。
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偏头痛可分为肝阳上亢、肝火犯、肝肾不足3种证型。
1、肝阳上亢型:主要以头部胀痛、眩晕、牙痛、颈项拘急、面赤、目赤、脉弦为特点。
此证型多因烦恼、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原因引发肝阳上亢,导致头部疼痛、眩晕等症状。
治疗应以疏肝解郁、降阳清热为主,如丹参、郁金、龙胆草、生地黄、菊花等中药或针灸疗法。
2、肝火犯型:3、肝肾不足型:主要以头痛、眩晕、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为特点。
此证型多因年龄增长、过度疲劳、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头痛、眩晕等神经症状。
治疗以滋阴补肾、疏肝平肝为主,如当归、白芍、桂枝、红枣、阿胶、针灸、艾灸疗法等。
二、治则用药:具体治疗时,应针对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如:丹参、郁金、柴胡、龙胆草、薄荷、生地黄、白术、甘草等中药可以降肝阳、平肝气、止痛,达到治疗目的。
黄芩、夏枯草、龙胆草、赤芍、柴胡、丹参等中药可以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治疗肝火犯的偏头痛十分有效。
当归、熟地、枸杞、桂枝、白芍、当虫、阿胶等中药可以滋阴补肾、疏肝平肝、扶正祛邪,治疗肝肾不足的偏头痛。
结语: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体认可,且中医治疗具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所选的药物组方也不同,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但需要临床大量实践和经验总结,需要中医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方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偏头痛。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临床效果分析【摘要】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头痛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首先介绍了针灸治疗头痛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穴位理论和气血调和理论。
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证明了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性。
还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头痛的治疗效果。
结论部分指出了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头痛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头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疗法、头痛、临床效果、理论基础、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病例分析、不同方法、效果、价值、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临床效果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头痛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应用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临床病例分析以及不同方法和效果。
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参考。
在本文中,将对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头痛中的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希望能够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头痛方面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2. 正文2.1 针灸治疗头痛的理论基础根据经络学说,头痛是由于经络阻塞、气血不畅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头部有多条经络相通,如督脉、阳明冲、太阳等经络,它们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经络相互联系。
当这些经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失调导致阻塞时,就会出现头痛等症状。
气血理论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
气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之源,血为气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头部气血不足或气血郁滞,从而引发头痛等症状。
根据五行学说,头痛还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疾病等与五行相应,如肝郁火旺可导致头痛等。
针灸治疗头痛时,可以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进行调理,恢复身体内部的平衡。
针灸治疗头痛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五行学说,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平衡五行等方法来解决头痛问题。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1. 引言1.1 概述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症状表现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中医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中药治疗、针灸理疗和保健调理等综合手段,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原理、辨证施治、常用的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保健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现状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探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背景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重要分支,对于治疗偏头痛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偏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常见的有脾虚胃弱、肝郁气滞、阴虚阳亢等内因和外感风、湿、寒、热等外因。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不规、体虚风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接下来的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原理、辨证施治的方法、常用的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保健调理的内容,探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原理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原理主要是基于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的不同,中医会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
常见的治疗原理包括调节气血、通经络、清热祛湿、理气活血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调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偏头痛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
中医论治头痛体会2例报告
中医论治头痛体会2例报告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本文论述的头痛是以外感或内伤杂病为主证。
凡由于风寒湿热之邪外感,或痰浊、瘀血阻滞,使经气逆上,或肝阳上扰清空,或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髓失荣等,均可引起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云:“头痛象天,三阳府清之气,皆会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与此。
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
或敝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其气相薄,郁而成熟则脉满。
满则痛。
”《景岳全书·头痛》云:“凡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
暂痛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然亦有暂痛而虚者,久痛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辨之,不可执也。
”《临证指南医案·头痛》邹时乘按:“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
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症,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
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均可导致头痛。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
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烦心;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以濡养,故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因于肝者,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
因于脾者,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头痛。
因于肾者,多由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以致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从内生,清阳失旷,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而致头痛。
例1:患者,女,32岁,缘于10余年前由小产体虚之时不慎患外感,因当时症状较轻,尚未引起本人重视,仅服用一些感冒药,以症状好转为宜,此后经常易患感冒,并逐年加重,故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头痛,也称为经行性头痛,它常常会出现疼痛的一侧,通常在一周或日内出现多次,反反复复易经历3-4次发作。
大多数患者无自身清晰发病原因,但也有患者可以自行发现。
由于偏头痛有慢性头痛,中医内科有着较多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如药物分泌、温补等。
前者的主要软件是缓解头痛,后者的主要药物是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调节,以改善头痛。
在中医护理中,重要的是调节身心,通过调节心脑的能量,使其平衡和回归原位。
一般病症可以采用针灸治疗,加深针灸尤其是口服中药来治疗头痛,经过几次针灸后,头痛症状一般有改善。
另一方面,中医内科以改善患者心理和饮食状况为基础,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缓解精神紧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及时补充养分,调整饮食,减轻脂肪摄取,适当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地控制偏头痛。
临床上,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治疗,采取正确的药物和保健措施,积极的生活方式,有的患者特别喜欢义诊式的治疗,也可以选择中药,定期治疗,有助于控制头痛。
总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要坚持多方面综合治疗,不断改进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疗效的观察和改进,客观评估治疗效果,以确保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单侧头痛、搏动性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阳气不足、阴寒湿邪内蕴所致。
因此,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时,常常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如下: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例如,对于头痛偏重于颞部的患者,常常伴有烦躁、口苦、口干等症状,中医常常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等进行治疗。
2. 调理阴阳: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阳气不足、阴寒湿邪内蕴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有益气养阴、温阳散寒的药物,如黄连阿胶汤等。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针灸能够通过调理人体经络、气血,改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太阳穴、风池穴等。
4. 个体化调理: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点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情绪紧张、容易疲劳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采用调理情绪、益气养血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等。
5.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在治疗偏头痛时,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同时推荐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如鸡肉、鱼肉、核桃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是:辨证施治、调理阴阳、针灸疗法、个体化调理和饮食调理。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优势在于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缓解偏头痛症状。
然而,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1瘀血阻滞学说气虚或痰浊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头部,不通则痛,其特点为痛点固定不移、针刺样疼痛,舌质可见瘀点或瘀斑,脉涩。
根据这一病机,孙桂枝运用通窍止痛汤治疗此病:川芎、怀牛膝、白芷、丹参、天麻、菊花各12g,钩藤15g,柴胡、白芍各12g。
结果临床治愈32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83、33%。
杜培俊运用虫类药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紧张性头痛56例,血府逐瘀汤加僵蚕10g、地龙12g、全蝎5g、蜈蚣2条,有效率95、5%。
陈兴奎等采用三棱针刺络法与毫针刺法进行对照治疗紧张性头痛,刺络治疗组取穴双侧耳尖、太阳穴、头维穴、大椎穴。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挤压出血,直至血液挤尽。
轻轻拍打太阳穴和头维穴,使附近的血管显露,用三棱针沿血管走行方向刺破血管,使血色由暗红变鲜红色或颜色变浅直至血液流出自凝,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总出血量在10~30ml。
结果在临床总疗效方面,改善头痛程度和头痛指数方面刺络法组均优于毫针刺法组。
陈奇才采用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对于气血瘀滞者在针刺主穴的同时,针刺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施以泻法取得较好疗效。
单亚利等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与去痛片、谷维素等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肝气不疏、肝阳上亢学说由于情志因素等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不舒、木失条达、肝经循行到巅顶、经气不利头痛,可伴有胁肋胀痛、嗳气等症状。
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淸窍导致头痛,可伴有头晕目眩。
刘叶辉等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有效率90%,痊愈率16。
7%。
杜改焕等应用佛手定痛汤治疗紧张性头痛70例,取得较好疗效:当归30g,川芎20g,白芍10g,僵蚕、白芷、羌活各9g,细辛3g,防风12g,随证加减。
周学志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总有效率93、33%。
张强等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生产)治疗紧张性头痛72例,其主方由决明子、钩藤、夏枯草、白芍、珍珠母、细辛、延胡索和鸡血藤等平肝息风养血止痛之品组成,经4周治疗患者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强度均有所改善。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近年来,偏头痛逐渐普及,其常见表现是头痛、恶心、呕吐和畏光畏声等症状。
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西医常用的是治疗症状的药物,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去寻找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发现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不仅仅是缓解症状,而且可以彻底治疗偏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精气神失调,导致气血循环不畅或感受器官受损所致。
中医治疗偏头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证候辨治中医治疗偏头痛首先要辨证施治。
常见的证候有肝郁气滞、痰湿内盛、肝肾不足等。
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肝郁气滞证,宜疏肝理气,舒筋活络。
可以选用柴胡、香附、青皮等药物,结合针灸疗法,舒经活络,化瘀止痛。
再如痰湿内盛证,宜祛痰化湿,健脾益肾。
可以选用半夏、茯苓、陈皮等药物,帮助清除痰湿,调和脾肾。
总之,中医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如能严格按照病情和证候施治,治疗效果会更好。
2. 药物治疗中医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川芎、乳香、没药、地龙、丹参、枳壳等。
对于头痛较重的患者,可以选择加入羌活、防风等药物。
此外,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配伍,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采用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调和气血,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等。
治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一般需要连续治疗几次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4. 中医按摩综合来看,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很多,但关键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只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更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的头痛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光、音过敏等。
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慢性偏头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
传统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将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分享一些关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一、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中医治疗偏头痛首先要做的是辨证施治,因为不同的人得偏头痛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果是气滞血瘀型的偏头痛,可以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肝阳上亢型的偏头痛,可以采用降肝清热、平肝息风的方法进行治疗。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这就需要中医医师具备较高的辨证能力和临床经验。
二、针灸疗法,疗效显著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疗效显著。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太冲、阳陵泉、合谷、太溪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缓解头痛的症状。
而且针灸疗法无需药物,避免了药物对肝肾的刺激,所以对一些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来说,针灸疗法是一个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中药治疗,缓解症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偏头痛主要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缓解头痛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川芎、枳壳、桂枝等,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中药治疗偏头痛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选取适合患者的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偏头痛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但相对于西药治疗来说,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对肝肾的刺激也较小。
四、膏方外治,立竿见影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还可以采用膏方外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立竿见影,缓解头痛的症状。
一般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贴敷膏方,将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适当的胶水或香油,制成药膏外敷在头部的患处,对缓解头痛的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探讨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出现反复发作的头痛,疼痛部位通常是头的一侧或者两侧,伴有恶心、呕吐、眼睑下垂等症状。
中医认为偏头痛主要由于肝经、胆经、督脉等经络出现瘀滞和气滞引起,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我在临床工作中所积累的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体会。
1. 对症下药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时应根据病人不同的证型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肝郁化火型的患者常常情绪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治疗时应选用柴胡泻肝汤等具有疏肝解郁、清热降火功效的方剂;血虚血瘀型的患者常常面色苍白、头部疼痛、经期不调,治疗时应选用补血活血汤等具有补血活血、调节气血功能的方剂。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疾病的症状。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较为显著,常常采用的穴位有太阳穴、风池、额角等,可以缓解头痛、恶心等症状,并提高人体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使症状减轻甚至消失。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肝郁、气滞、瘀滞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理,尽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开朗,保证充足的睡眠。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例如桔子、柿子、山楂、红枣、酸枣仁等。
综上所述,治疗偏头痛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不能一刀切。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协调好患者的饮食起居,加强治疗的耐受性和有效性。
针灸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能够在根本治疗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为预防复发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周期性的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嗅触敏感度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然而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也有着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草药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结合中医临床经验,谈一谈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偏头痛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确定病机和病因,进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头痛伴有口苦、胃脘不适的症状,可以考虑为肝胆湿热证;若伴有脘闷不舒、胀满、恶心、嘈杂、嗅觉过敏或反复呕吐,可以考虑为痰浊内蒙证;若伴有头痛时手脚发凉、胸闷、气短、低血压,可以考虑为阳虚证。
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首选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结果,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祛风通络、健脾和胃等功效的中药来进行治疗。
对于肝胆湿热证,可以使用黄芩、黄连、栀子、姜黄等清热解毒药物;对于痰浊内蒙证,可以使用半夏、枳壳、陈皮、薄荷等化痰解郁药物;对于阳虚证,可以使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益气固表药物。
通过中药治疗,可以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三、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头部穴位的刺激和远端穴位的刺激。
头部穴位包括太阳、阳白、攒竹、曲池等穴位,可以通过针刺或灸治疗来缓解头痛症状;远端穴位包括合谷、内关、太冲等穴位,可以调整体内气血的运行,从而缓解头痛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偏头痛常和中药治疗相结合,通过双管齐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按摩治疗按摩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在中医看来,头痛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有关,因此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气血流通,改善头痛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点、推、抓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来进行按摩治疗。
中医治疗头痛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头痛心得体会中医治疗头痛心得体会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
头痛会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然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深厚的医学体系,对于头痛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体会。
在我接受中医头痛治疗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医的独特之处。
首先,中医的治疗理念注重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头痛只是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的症状,必须从整体上来分析和治疗。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医生会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因、病理、症状等多种因素,将头痛与整个身体的状态联系起来,从而找出病因,并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医常采用的针对症状进行治疗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疼痛,治标不治本。
而中医的整体治疗思想使得头痛的治疗更加系统和全面,能够从源头上消除头痛的问题。
其次,中医注重个体差异。
在中医治疗头痛时,医生会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以及治疗反应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同样的病症在不同人身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理过程,因此针对个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接受中医治疗头痛时,医生仔细观察我的症状,询问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甚至还进行了脉诊等个性化的检查,从而更好地理解我的病情,并给出了针对我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再次,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
中医治疗头痛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病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注重病症的预防和调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当人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疾病就不会轻易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头痛往往不仅仅是对病症进行缓解,更是通过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我接受中医治疗头痛的过程中,医生会建议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饮食,适量运动等,这些改变不仅使我的头痛得到了缓解,更重要的是预防了头痛的再次发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我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体会。
以下是我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一些临床体会,希望对广大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
偏头痛在中医里属于“头痛”范畴,主要有风寒湿热等不同的病因,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多见于寒冷季节,疼痛轻重不一,伴随着寒战、肢冷等症状,这时可以选用温散风寒的药物进行治疗;湿热引起的偏头痛多见于梅雨季节,疼痛呈胀痛、沉重感,伴随着口苦、口渴等症状,这时可以选用清热祛湿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必须要根据不同证候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所以治疗偏头痛不能仅仅局限于头部的疼痛,还需要整体调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注重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肝胆功能等,以达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的目的。
在调理脾胃功能方面,可以选用健脾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在调理肝胆功能方面,可以选用平肝熄火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必须要整体调理,以加强治疗效果。
中医强调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偏头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配合医生进行调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要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中医中药也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中药进行长期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保持长期的治疗。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不仅仅是在发作时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我们通常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劳累过度,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
一些中药也可以用来预防偏头痛的发生,例如白芷、川芎等药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重视预防,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头痛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头痛心得体会我是一个长期患有头痛的人,经过多次中医治疗,终于体会到了中医治疗头痛的独特优势和感受。
我要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中医治疗头痛强调整体调理,强调整个身体的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头痛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头痛的第一步就是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
在我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发现我的头痛与气虚、血虚、肾虚等有关,于是针对我的虚证进行调理,包括调整作息,合理饮食,使用中药调理等。
这种整体调理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头痛,还可以改善其他身体不适,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其次,中医治疗头痛注重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头痛多由气滞、血瘀引起,所以治疗头痛必须要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在我的治疗中,医生使用了针灸疗法。
针灸有利于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身体,缓解头痛症状。
我每次接受针灸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并且睡眠质量也有所提升。
可以说,针灸是我中医治疗头痛的重要治疗手段,也是我最喜欢的治疗方式。
最后,中医治疗头痛强调个体化治疗,因地制宜。
中医注重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对于头痛的治疗也是如此。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病因病机也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在我的治疗中,医生根据我的病情特点,选择了适合我的中药和针灸方案,而不是一概而论。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和持久。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头痛强调整体调理,疏通经络,个体化治疗。
通过多次中医治疗,我的头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也变得更加舒适和健康。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医治疗,尤其是头痛等慢性病的治疗,体会到中医的独特优势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头痛的中医治疗体会
【摘要】临床头痛的中医辩证分型,症候,及其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以及慢性复杂头痛的遣方用药。
【关键词】头痛;症型;治疗;灵活加减用药
头痛病名首载于《皇帝内经》,提出“脑风”、“首风”之说;历来都是按症状命名性病症;近年来在国家标准疾病名称中属于症状学范畴。
头为“诸阳之首”、“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李东坦将本病高度概括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凡是六淫之邪外袭,上患巅顶,邪气滞留,阻碍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淤血阻络,清窍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引发诸疾;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学的系统化,分为内、外、神经、五官等多种临床疾病中都可见到头痛之说;如感染性发热性头痛、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贫血、青光眼、鼻炎等疾病均可导致以头痛为主要症状而逐渐形成慢性头痛为患。
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均是按照外感和内伤来进行分类指导,外感多因起居不慎,感受六淫之邪,邪袭经络,上犯颠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络道不通而致头痛,六淫之中,风为百病之长,它多夹邪为患,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为常见;风邪多挟寒、挟热、挟湿为患,因起居不慎,触犯六淫之邪,邪袭经脉,使清窍失畅,常表现为恶风、畏寒、肢体酸痛、
痛连项背遇风加剧,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的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物组成: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白芷、甘草、防风;若寒邪客厥阴经脉,致颠顶作痛,伴干呕,甚则恶寒肢厥,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可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稿本、川芎、细辛、半夏温散降逆。
若遇寒邪较重,可酌情加熟附片,若寒邪客少阴经脉,见头痛、背冷、足寒舌淡胖嫩,脉沉细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止痛。
风热壅阻经络,清窍失畅,常表现为头痛而胀,甚者其痛欲裂,近温痛剧,得凉稍缓,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的芎芷石膏汤加减而愈;药物组成: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稿本、羌活;可加蔓荆子、僵蚕以增强祛风散热,清利头目之力,如,胃热甚,烦躁饮冷,舌干少津,加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便秘较甚,口鼻生疮,加山楂、大黄通腑泄热或用黄连上清丸苦寒降火泄热。
风湿上蒙清阳,脑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碍,则表现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脘闷纳呆,舌苔白腻,治宜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物组成:羌活、独活、川芎、甘草、蔓荆子、稿本、防风。
若湿浊过甚,脾运碍滞,恶心呕吐,配伍平胃散加姜半夏燥湿降逆;若夏季暑湿较甚,头昏胀痛,身热恶寒,汗出不畅,纳呆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当以清暑化湿,可与清凉涤暑汤和用,加鲜藿香、鲜荷叶、鲜车前子、蔓荆子、炒蚕沙而告愈。
内伤头痛中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之濡养及脾胃运化气
血之充溢,故其发病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情志不和,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肝阳上越而痛,常表现为头胀痛、跳痛、甚至挚痛,眩晕、耳鸣、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常用平肝潜阳的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其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黄芩、栀子、桑寄生、益母草、茯神木、夜交藤;阴虚甚者头痛朝轻暮重,痛势绵绵,腰膝酸软,色红苔少脉弦细数;乃本虚标实,去栀子、黄芩,加二至丸,白芍、生地黄、牡蛎、菊花等;如头痛极剧,面红目赤,肋痛口苦,溲赤便秘,舌红瘦干,苔黄脉弦有力,乃肝火亢盛,重加生白芍,石决明,苦寒直折肝火以定痛。
头痛昏蒙沉重,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边有齿印,脉弦滑治宜化痰降逆的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其药物组成: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可加白蒺藜、僵蚕、白芷增化痰定痛之功,若痰浊郁火化热,见烦躁口苦,便难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天麻、胆南星、郁金、瓜蒌皮。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刺、面色暗黑,舌紫暗或有瘀斑,瘀凝脑络,不通而痛,当以活血化瘀的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大枣、黄酒,加牛膝、柴胡均入血分,一降一升,促使化散之瘀血上下运行而去,宜加黄芪以重用,通过补气来推动血行,并可佐入僵蚕、痛甚易水蛭,取虫类药搜剔脑络之瘀而定痛、至于川芎、白芷、细辛、桂枝等辛温轻扬,入脑络之品,亦可酌情选用,病久顽瘀致痛甚者,加三七、全
蝎以研吞。
如果头痛绵绵,时作时止,耳鸣目眩,神疲乏力,过劳则甚,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宜气血双补的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其药物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茯苓、甘草、炒白术、肉桂;临床常酌加黄芪、枸杞、首乌、蔓荆子以增其效,若寒象较甚,加细辛、桂枝以解表止痛。
若禀赋不足,脑窍失充,清阳不展,浊阴难降,常表现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以空痛为主,舌红降脉沉细无力,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其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附片、肉桂、当归、鹿角胶,宜加菊花、首乌、天麻、蔓荆子养血活络,柔木定痛;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其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加川芎、细辛温补肾阳以止痛,加减调理而愈。
若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多系毒挟湿上冲,治以除湿化痰,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其药物组成:黄芩、黄连、牛蒡子、玄参、甘草、桔梗、板蓝根、升麻、柴胡、马渤、连翘、陈皮、僵蚕、薄荷、人参、大黄加减治疗;此外尚有一种民间称之偏头痛,其痛暴发,甚则痛连眼齿,痛如火燎,痛止如常人,舌红降苔薄黄,脉弦数当以平肝降火,治宜龙胆泻肝汤,其药物组成: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草、泽泻、木通、甘草、当归加用平肝、凉肝之白芍、僵蚕、地龙、粉丹皮、菊花等药物具体随症治疗。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ct、tct、磁共振等先进检验设备不断用之于临床,但是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常选用引经药物,太阳经头痛加羌活、川芎,阳明经头痛加粉葛、白芷,少阳经头痛用柴胡、黄芩,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篙本,但是在临床治疗慢性头痛的过程中,总是虚中挟实,实中挟虚,当然就要虚虚实实的病就要虚虚实实的治疗,切忌见痛止痛,当宜辨证施治,灵活遣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