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麻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吉林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
吉林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但每年在全球仍有散发患者,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流行,引起死亡。
麻疹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但近年对其基因的分析发现,麻疹病毒有8个基因组,23个基因型。
在不同地区和时间流行株的基因型不同,通过对麻疹病毒基因型可以进行病原学分析,判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采集2007~2008年吉林市疑似麻疹患者出疹1~5 d内咽拭12份和尿液6份,同时采集咽拭和尿液5份。
咽拭采集后置于2~3 ml含2%小牛血清、终浓度为1 000 U/ml的青霉素和链霉素、50U/ml制霉菌素的DMEM中标本运输液中,尿标本采集10~50 ml,-20℃冻存。
1.2 总RNA提取及H、M基因的RT-PCR 总RNA提取采用Trizol(Invitrogen,US)法。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1]和文献[2]设计N和M基因引物如下。
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引物:上游序列5’-ACTACAATCAGAGGTCAATTC-3’,下游序列5’-AGCATGTCTCCATTCGCAACT-3’,用于扩增N基因羧基末端的571bp的片段。
麻疹病毒基质蛋白(M)基因引物:上游序列5’-ACGCGTCGACAAAAAACTTA-3’,下游序列5’-ATCCGGGTCGTTTTCGGGCA-3’,用于扩增M基因中的188bp片段。
RT-PCR 使用大连宝生物TaKaRa RNA PCR kit(AMV)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取1μl麻疹病毒的RNA提取物作为模板合成cDNA,再PCR扩增所需的两个(N和M)目的片段。
每次同时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麻疹活疫苗株长春-47(批号:2005081101)做阳性对照,取双蒸水做阴性对照。
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
2014年中国麻疹的流行病学和四种麻疹病毒基因型H基因特征分析目的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2014年全国麻疹报告确诊病例进行空间分析,了解麻疹发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空间面积单元(省为基本单元)间疹发病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和探索热点;分析2014年全国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型特征分布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2013-2014年引起中国大陆4起麻疹暴发疫情的四种基因型(包括H1, B3, D8, D9)麻疹野毒株的血凝素蛋白(H)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特征,为预防控制本土和输入性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分析中国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
ArcGis软件导入省基本单元的shp地理数据,属性表通过地理行政编码连接相关外部excel数据表,导入病例数,发病率等分析指标,再导出该图层所有要素;使用Geoda软件创建权重矩阵,利用单变量分析指标分析面积单元的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使用SatScan软件以市为地理单位,天为时间单位,进行时空扫描,探索热点区域。
麻疹病原学常规监测数据分析方法,按照用于基因型鉴定的450bpN羧基末端模板目的片段,使用sequencher软件对测序的麻疹野毒株原始序列进行剪切。
再用WHO推荐的26株A-G基因型毒株序列和Shanghai-191及4株中国H1基因型共31株作为参照株,再用Mega5.0软件对2014年全国31省分离到的麻疹毒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进行基因型鉴定和挑选2014年毒株库中具有时间和空间代表性的29株Hla基因亚型代表株及输入基因型(B3.D8、D9和G3)的N基因羧基末端450bp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了解全国麻疹毒株2014年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选择2013-2014年中国大陆本土麻疹病毒流行株H1基因型和三株输入性基因型麻疹病毒株D8,D9和B3各一株,提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出H基因编码区全长基因片段(1854bp),并对扩增出的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麻疹病毒病原学结构蛋白H和N基因变异研究综述
麻疹病毒病原学结构蛋白H和N基因变异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当前麻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已证实流行的H1基因型是绝对优势本土基因型。
近年来的麻疹流行株在H基因和N基因上可能已产生了变异,现行麻疹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下降可能与病毒的变异因素有关,为此本文综述麻疹病毒(MV)病原学结构蛋白H和N基因变异研究状况,为制定免疫策略及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病原学【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272-02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发病率下降,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除麻疹目标,我国是麻疹发病率高发国之一。
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率达9.5/10万,局部地区发生了麻疹暴发或流行[1]。
同年WHO西太平洋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也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通过连续高覆盖和强化免疫率,2012年我国麻疹报告发病数下降致历史最低水平,年报告6183例,但2013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麻疹疫情,共报告27646例,报告发病数比上年增加347.13%,2014年1-2月报告4023例,说明我国当前麻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地区麻疹发病率仍较高。
有研究提示,现行麻疹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下降,可能与病毒的变异因素有关 [2],为此本文综述麻疹病毒(MV)病原学结构蛋白H和N基因变异研究状况,为制定免疫策略及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
1 MV病原学结构和基因分型MV属于RNA病毒,分类上属于副黏液病毒科,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nm~250nm,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16kb。
基因分别编码6个结构和功能蛋白:核蛋白、磷酸化蛋白、M蛋白、融合蛋白、血凝素蛋白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目前全球人群中流行的MV共有8个分支(A-H)23个基因型[3],我国大陆已证实流行的H1基因型是绝对优势本土基因型[4]。
输入性新型麻疹病毒D9基因型密切接触者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输入性新型麻疹病毒D9基因型密切接触者中和抗体水平检测了解输入性新型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血清对D9基因型病毒的中和抗体水平,探讨正常健康人群对感染新型麻疹病毒的抵抗力。
方法采集D9基因型输入病例接触者血清和选择2008年四川省健康人群血清,分别用D9基因型输入病毒和本土流行株H1基因型病毒进行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结果D9基因型输入病例接触者和四川健康人群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较高,对D9基因型输入病毒的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以下简称GMT)分别为44.02和54.57,对四川本土流行株H1基因型病毒中和抗体的GMT 分别为39.12和41.36,抗体滴度均达到保护水平(≥16)。
结论无论四川省本土流行株感染产生的抗体和疫苗免疫诱生的抗体对D9基因型输入病毒都有抵抗力。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到目前为止,WHO根据病毒核蛋白基因和血凝素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已发现了8个基因组(A-H)23个基因型在世界各地流行。
根据我国麻疹网络实验室连续17年的病毒监测数据表明,H1基因型是我国本土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
2009年四川省发现了我国大陆首例D9基因型输入病例[1,2] ,并分离出D9基因型麻疹病毒。
为了解密切接触者是否产生针对D9型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及健康人群对新型病毒是否有抵抗力,并阻断其传播,采集D9型密切接触者和收集部分以往的健康人群血清分别进行针对D9基因型和流行株H1基因型病毒的中和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血清采集D9基因型输入病例接触者血清12份(麻疹IgM抗体全部阴性,年龄大于20岁);选择2008年四川健康人群血清15份(麻疹IgM抗体全部阴性,年龄14岁以下儿童,为2008年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
1.2 麻疹病毒株中和实验用D9基因型输入病毒09-1(以下简称D9株)和四川省2007年本土流行代表株H1基因型病毒07-7(以下简称H1株)。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的监测与质量控制状况,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贵州省xx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
结果xx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采集标本670份,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确诊麻疹病例4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5例,占麻疹病例的91.8%。
;实验室血清学结果7d及时报告率为87.5%。
1起麻疹暴发得到确诊。
2株麻疹阳性分离物经序列测定和分析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
质量控制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麻疹实验室(nationalmeasleslaboratory,nml)要求。
结论xx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良好,具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attinuatedlivevaccine,mv)免疫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
卫生部于xx年发布《xx~xx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指出到xx年全国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2]。
目前,中国已处于麻疹消除的关键时刻,在麻疹监测系统中,保持高质量的实验室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内容。
为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laboratorywork,mln)运转情况,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信,现将贵州省xx年麻疹实验室监测数据与质量控制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麻疹病例资料来源于xx年贵州省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全省麻疹实验室网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捕获法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血清学资料。
1.2病毒分离鉴定用vero/slam (signalinglymphocyteactivationmolecule)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小管进行麻疹病毒(measlesvirus,mev)分离,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进行产物扩增,经琼脂凝胶电泳与序列测定进行鉴定。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探讨四川省目前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
方法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6 bp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2011年四川省分离到10株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与H1基因型代表毒株的同源性为97.1%~98.9%。
结论H1a基因亚型仍为四川省本土流行病毒株的优势亚型,近年来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无较大变异,优势病毒的持续传播与麻疹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引起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其基因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6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H)、RNA聚合酶(L)6个结构蛋白。
麻疹病毒一直被认为是遗传稳定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国内外通过对麻疹病毒的基因分析,已发现有8个基因组(A-H),共24个基因型在人类中流行或曾经流行[1~3]。
从2009年以来四川省的麻疹疫情有所上升,进入2011年麻疹疫情继续攀升,局部地区发生麻疹暴发流行。
随着2012年消除麻疹的临近,今年为控制麻疹的关键年,为掌握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11年上半年分离的麻疹病毒的核蛋白N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参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4]。
各市(区、县)CDC采集疑似麻疹患者(出疹5d内)咽拭子,标本保存在病毒标本运输液中。
-20℃或以下温度保存,冷冻运输。
标本用终浓度各为1000 U/ml的青霉素和1000μg/ ml的链霉素处理后,置4℃保存备用。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
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2013年版)加强监测、强化疫情调查与处置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随着消除麻疹工作的推进,在对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基础上,科学、规范做好每一起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尤显重要。
为提高各级卫生部门调查处置麻疹疫情能力,规范应对措施,特制定本技术指南,为各级卫生部门在消除麻疹阶段对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提供技术参考。
一、相关定义(一)麻疹疑似病例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二)麻疹病例本指南中,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三)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在麻疹病例传染期(即出疹前4日至出疹后4日,出疹当日为第0日)内与其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看护人员、家庭成员,以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或处在同一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的人。
(四)麻疹暴发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即应视为麻疹暴发。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日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或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日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2、以县为单位,一周内麻疹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3、上一年度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县,发现单例麻疹病例。
二、疫情的发现与报告(一)麻疹疑似病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在发现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报告后,应按照网络直报要求尽快报告,如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应采取最快方式报告。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将辖区内报告的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信息发送至麻疹监测相关人员。
(二)麻疹暴发疫情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周对辖区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聚集性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麻疹暴发疫情。
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变化与现行疫苗的预防效果_朱云洋
对以上因素,指导临床医生对后交通动 脉瘤预后做出预测,从而制定正确的治 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丰育功,王毅,栗世方,等.影响后交通动脉
瘤手术疗效的多因素分析(附 308 例报道) [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4,13(7):703-707. [2] 于兰冰,王硕,赵继宗.微创治疗老年颇内动 脉瘤的预后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 (31):2209-2211. [3] 孟国路,赵继宗,李京生,等.影响颅内动脉 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北京医学, 2013,25(6):363-365.
麻疹病毒流行株的主要基因变化 H 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表
明,1954 年分离的 ED 病毒株与其经实验 室传代的疫苗株 Moraten 相比,二者 H 蛋 白编码区序列相似。1977 年分离的 JM 株 (C2 型)与 Moraten 株相比,H 蛋白基因核 苷 酸 变 化 27 个 , 氨 基 酸 差 异 10 个 。 1995-1997 年中国辽宁省从麻疹病例标本 中扩增的 H 蛋白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相 同,但与疫苗株长 47 相比,H 蛋白基因 核苷酸差异 3.4%~7.6%。
现行麻疹疫苗株的特性及预防效果 人体自然感染麻疹时,其病毒为野
病毒(强毒株),感染后机体会同时产生细 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再感染能力强。 而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机体产生的 免疫机理与野病毒感染相似,病毒在体 内复制,引起病毒血症。但是,病毒的 性质不同,疫苗中的病毒是致病性降低 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减毒株。有报告显 示,1999 年山东省在 5 个月龄~7 岁儿童 中开展了 MV 强化免疫,2000 年整个麻 疹 流 行 期 的 发 病 率 较 1999 年 同 期 下 降 46.23%,这一数据表明,现行疫苗能控 制新基因型麻疹病毒的流行。目前广泛 使用的 67 对预防麻疹是有效的 , [5] 仍然 可以用来消除麻疹。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严重的并发症。
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增加,麻疹的传播范围也在扩大。
本文将对麻疹疫情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病例数量、传播途径、年龄分布、地理分布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1. 病例数量分析通过对全球各地区的麻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的病例数量趋势。
以某国为例,根据该国卫生部门的数据,2019年该国共报告麻疹病例1000例,其中包括儿童和成年人。
与此相比,2018年该国仅报告了200例麻疹病例,病例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疫苗接种率下降、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有关。
2. 传播途径分析麻疹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含有麻疹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容易感染。
此外,麻疹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与患者共用餐具或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接触口、鼻或眼等黏膜。
3. 年龄分布分析麻疹病毒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感染的风险,但儿童和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更容易感染。
根据某国的数据,2019年该国报告的麻疹病例中,儿童占70%,成年人占30%。
这表明儿童是麻疹病毒的主要感染人群,并且疫苗接种对预防麻疹具有重要意义。
4. 地理分布分析麻疹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地理分布的差异。
以亚洲地区为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某国和某国,这两个国家的病例数量占该地区总病例数量的80%以上。
这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高、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有关。
而在欧洲地区,麻疹病例主要分布在某国和某国,这两个国家的病例数量占该地区总病例数量的70%以上。
这可能与这两个国家的疫苗接种率下降、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因素有关。
5. 疫苗接种情况分析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根据某国的数据,2019年该国疫苗接种率为80%,较2018年的90%有所下降。
这可能与疫苗供应不足、疫苗接种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有关。
此外,疫苗接种率的下降也与麻疹病例数量上升有一定关联。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一、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本文旨在对麻疹疫情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疫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流行趋势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疫情概况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麻疹疫情仍然较为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共报告麻疹病例超过50万例,其中约有20%的病例发生在非洲地区。
麻疹疫情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行趋势。
三、疫情传播途径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麻疹病毒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易感染麻疹。
此外,麻疹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被感染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传播。
由于麻疹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托儿所和医疗机构等容易成为麻疹传播的重要场所。
四、麻疹的发病特点麻疹的潜伏期为7-21天,通常在感染后的第8-12天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
此后,患者会出现典型的麻疹皮疹,皮疹呈红色斑丘疹,首先在头部和颈部出现,然后逐渐蔓延至全身。
麻疹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喉咙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在一些严重病例中,麻疹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肺炎、脑炎和角膜炎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五、疫情流行趋势麻疹疫情的流行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根据历史数据分析,麻疹病例的发生通常呈现出2-3年的周期性增长。
这一周期性增长的原因可能与人群免疫力下降、疫苗接种率下降以及人口流动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麻疹病例的增加主要与疫苗接种率下降有关,尤其是部分社区的疫苗接种率低于群体免疫所需的水平。
六、应对措施为了有效防控麻疹疫情的蔓延,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麻疹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在易发生麻疹的人群中。
其次,加强对麻疹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工作,减少感染者对他人的传播。
119例麻疹流行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
对 19例 现症 病例调查 显示 , 明 1 有
确免疫接种史 的为 2 9人 , 2. 7 , 占 4 3 % 接种 不详和无 接种史 的为
9 O人 ( 自辖区卫生院计划免疫 1 以上基础免 疫卡片无法 找到 O岁 及查询 ) 占 7 .3 。 , 56% 2 32 控 制措施 .. 疫情 发生后 县卫 生局 、 县疫 控 中心立 即开展
维普资讯
医学创 新研 究
20 0 8年 3月 第 5卷
第 9期 ME II EI N V TO E E R H D CN O A I N R S A C N
参 孝 枣 ≯参 誊 季跨 蛰誊
∥ 曩零 ∥ 簿≯ 0≯00 。0 。≯ 。磐◆ ÷ i
12 临床资料 .
比为 111 。发病年最小 4个月 , 大 3 :. 3 最 5岁。0— 5岁 4 8例 ( 占 4 . % )6— 0岁 1 ( 1 % ) 1 5岁 4 03 , 1 9例 占 6 ,1—1 O例( 3 . % ) 占 36 ,
1 2 6— 0岁 5例 ( . % ) 2 3 占4 2 ,1— 0岁 6例 ( 5 ) 3 占 % ,1—3 5岁 1
早 隔离 、 早治疗 。对 当地 学校 及农 户用 含氯 消毒 液 进行 喷洒 消 毒 。现场对该村村 民及周边村 民、 学校师生进行麻疹 的健 康知识
泪 、 睑浮肿 、 眼 斑丘疹 ( 出疹顺序为 : 耳后一 额 、 、 面 颈一胸 、 、 、 背 腹
四肢一手掌 、 足底 ; 皮疹按 出疹先后 顺序 消退 , 留浅 褐色 色素斑 , 伴糠皮样脱屑 ) 等症 状。发热 :8—3  ̄ 0例 ( 1. % ) 3 . 3 9C2 占 6 8 ;9 1
来, 麻疹发病 已显著下 降。但流动人 口或免疫 空白点易造成城镇局 部 易感人 群积 累, 导致局部麻 疹暴发 流行u ③麻 疹治 疗主要 为对 ;
上海闵行区首次发现输入性B3基因型麻疹病例
株 ,经 鉴 定 基 因 型为 B 3型 。该 病 例 无 麻 疹 免 疫 史 ,其 家 属 也 没 有 前往 过 B 3基 因 型 流 行 的 国 家 , 也 无 叫确
外 籍 人 员接 触 史 ,不 能 判 断 病 毒 是 围外 输 入 。该 病 例 的发 现 提 示 闵行 区 麻 疹 监 测 系统 敏 感 ,发 现 了 首 例 输 人性 B 3基 因 型 麻 疹 病 例 。掌 握 麻 疹 基 因 型 的 动 态 分 布 可 确 定 病 毒 传 播 途 径 , 有 利 于 阻 断 麻 疹 病 毒 传 播 ,
心 电话 反馈 ,来 上海市 闵行 区就诊 的 1例麻 疹确诊
病 例 送 检 的 咽 拭 子 样 本 中分 离 出 的 麻 疹 病 毒 株 , 经
中 国疾 病预 防控制 中心 国家 麻疹 实验 室鉴定其 基 因
型为 B 3型 。现 报 道 如 下 。
1 病 例
属 儿科 医院采集 患 儿血清 及 咽拭 子样 本 分别送 闵行
中 国预 防 医学 杂 志 2 0 1 5年 2月第 l 6卷第 2 期 C h i n P r e y Me d ,F e b . 2 0 1 5 ,V o 1 . 1 6 N o . 2
・
专 题 报道 ・
上 海 闵行 区首次 发 现 输 入 性 B 3基 因型麻 疹 病 例
1 . 1 发 病 就 诊 经 过 患 儿 , 男 , 2 O 1 2年 1月 2 7
E t 出 生 ,户 籍 地 河 南 省 信 阳 市 。患 儿 于 2 0 1 3年 8月8日开 始 出 现 咳嗽 、发 热 等症 状 ,曾在 河 南 省 信 阳市某 医 院儿科 门诊输 液 7 d ,当 时诊 断 为 “ 肺 炎” ,未住 院 。8月 1 6 E t 因 发热 、咳 嗽无 好 转 ,经 朋友 介绍 ,前往 当地 乡村 医生处 就诊 ,诊 断为 “ 支 气 管炎” ,给予 静脉 滴注 3 d( 具 体药 物家 长无 法提 供) ,未 见 明显好转 ,遂 于 8月 l 9日到 复旦大 学 附 属 儿科 医院就诊 ,医 生诊 断 为 “ 疑 似 麻疹 ” ,并 于
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变化与现行疫苗的预防效果
主 要 包括体 液免疫 和 细胞免疫
。
细 抗 感
为麻疹 病毒袭击 的对象
与 自然发生麻 接 种 疫 苗产
,
免疫 机理 与野病毒 感染相似 引起病毒 血症
, 。
胞免疫起 主要 作用 体和
H L HL
感 染后产生的
,
HA
疹 后产 生 的免 疫 力 不 同 消 耗殆 尽 中年人 疫力
, , 。
但是
。
病毒 的
一
,
s s n
.
x
,
严 重 威 胁 儿 童 健康
。 ,
。
麻疹 病 毒 只 有 一 个 血 清 类 型 核 普 酸 序 列 分 析表 明
,
,
随 着 时 间的 推 移
。
和研究的 深入
国 内 外研 究 均 有 麻疹 病 毒 杭 原 性 变 异 的 相 关 报道
麻疹 病 毒 存在 着基 因 漂
为 探 讨麻疹 病 毒 流 行株 的 基 因变 化 与 现行 疫 苗 的 预 防 效 果
团
。 ,
,
自
19
5 年 6
国 内开始 普 种 麻 疹疫
。
19
7 年 中国辽 宁省从麻疹病例标本 9
H
但人体仍然对该病毒产 生免疫性 这 一原理 疹 减毒毒 株制备成 疫苗 预防麻疹 感染
。 ,
根据
,
麻 疹大 流行 已 经得 到控制
, ,
但多年
中扩 增 的 同
,
蛋 白基 因 片 段 序 列 完 全 相
。
,
6
一
7
岁再次
其 病毒 为野
。
但是许 多人并未 完成麻 疹疫苗 的 第 三次强化
山东省平原县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山东省平原县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目的通过对1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适时调整该地麻疹防控策略,为预防控制输入性麻疹疫情提供依据。
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核实,采集血清和咽试子样品进行实验室确诊,结合人口流动情况、人群免疫状况、本地麻疹流行情况,规范处置疫情,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该次报告的10例患儿都采集血清标本送山东省疾控中心检测,经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患儿血清,全部是阳性。
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无二代病例发生。
结论所有患儿均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洲来该县打工的输入性病例,该次疫情为“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
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边缘落后地区没有免疫接种的人群,易感染麻疹,引起暴发流行,增加麻疹发病的风险,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完善高效能的麻疹监测信息系统,做好疫点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
[关健词] 麻疹;输入性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麻疹疑似病例指的是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
符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统称为麻疹病例。
输入病例指的是通过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麻疹病例是在其他地区感染后输入到该地的。
(麻疹病例在出疹前7~21 d 的感染期间,位于该辖区以外地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传染性强,发病急,其中小儿是主要发病群体。
患病后患者會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等表现,甚至会有泛发的皮肤斑丘疹以及比较特殊的科氏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016年3月6日接到王杲铺镇卫生院报告,平原县王杲铺镇小冯窑厂发生10例麻疹疑似病例。
县疾控中心随派专业人员去现场调查,对一起输入性麻疹暴发疫情的原因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月6日上午先后有6例因发热、咳嗽、流涕、皮疹等症状到王杲铺卫生院就诊,怀疑为麻疹病例。
2000-2008中国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血凝素和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
2000-2008中国H_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血凝素和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M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国目前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虽然有效的疫苗在我国广泛使用,但部分地区麻疹发病率仍居高不下,2005年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
为达到这一目标,除了要加强常规免疫,提高二次接种效率,还要对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做科学的评估,为免疫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从MV两个重要蛋白质的基因水平分析近年来在中国流行的MV的变异特点,探讨近年来的流行毒株与疫苗株之间的基因差异,评价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
目的研究2000—2008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Fusion,F)、血凝素(Haemagglutinin,H)基因特征和变异规律。
评估中国现用疫苗的保护效率,分析蛋白质重要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
方法从2000—2008年中国大陆各省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依据N基因C末端基因亲缘性关系树选取差异较大的30株代表株,用RT-PCR方法从代表株中扩增出病毒F、H基因,对上述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Nucleotide,nt)、氨基酸(Amino acid,aa)同源性分析。
结果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H基因nt同源性在94.3%~95.5%(83—106nt 差异),30株间nt同源性97.1%~99.6%(7-53nt差异),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aa同源性在94.8%~95.7%(26—32aa差异),30株间aa同源性96.4%~100%(0-22aa差异)。
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F基因nt同源性在98.1%~98.6%(23~31nt差异),30株间nt同源性99%~100%(0-16nt差异),中国疫苗株与30株所测毒株F基因aa同源性在96.7%~97.8%(12~18aa差异),30株间aa同源性98.1%~100%(0-10aa差异)。
1例输入性儿童麻疹患者及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1例输入性儿童麻疹患者及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发表时间:2016-04-25T14:22:46.8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8期供稿作者:闫维红萨拉?扎尔克汗阿合提拜?孜尼肯[导读] 新疆吉木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发病年龄出现了成年人和8月龄以下的人群多发的趋势改变2015年吉木乃县发现一例7月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
闫维红萨拉?扎尔克汗阿合提拜?孜尼肯(新疆吉木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吉木乃 836800)【摘要】目的:探讨对该例输入性儿童麻疹患者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实验室测定麻疹IgM抗体,查清密切接触者开展应急接种并医学观察。
结果:密切接触者25人,应急接种112人,未发病。
未接种疫苗的5月龄密切接触者确诊为麻疹,血清学检测结果:麻疹IgM阳性。
结论:继续认真贯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卫疾控发〔2007〕305号提高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及时接种率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发病前1周的医院暴露是本次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重视医院内感染在控制麻疹扩散中的作用。
【关键词】麻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8-0032-02 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实施以来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明显提高,麻疹发病年龄出现了成年人和8月龄以下的人群多发的趋势改变2015年吉木乃县发现一例7月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县疾控中心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免疫力,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疫情经过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病例诊断及处理根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014版),用“麻疹检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现症病人进行调查采集血清及密切接触者21天的密切观察,血清标本送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麻疹IgM和风疹IgM。
长春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
长春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金成录;胡钰;郭淑英【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年(卷),期】2008(18)6【摘要】目的:了解2005~2006年长春市麻疹病毒的优势基因型及其核蛋白(N)、基质蛋白(M)基因序列特征。
方法:采集2005~2006年长春市暴发和散发麻疹临床病例标本,使用WHO推荐的Vero/SLAM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分离株的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和基质蛋白(M)基因的188个核苷酸片段。
对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结果:共分离到11株麻疹病毒野毒株。
经对分离株的核蛋白(N)碳末端450个核苷酸进行序列测定和亲缘性关系比较,N基因与H1基因型代表株相比同源性为98.0%~98.4%,和其它已知麻疹病毒的22个基因代表株相比,长春市麻疹毒株在核苷酸水平上最大变异为10.9%。
M基因的144 bp中,流行株均有4~11核苷酸不同于疫苗株Changchun-47,其中只有06 JL-1毒株的2个碱基突变有意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结论:2005年和2006年流行株的核酸序列有所不同,每个年份内流行株相同,而两年流行株之间有所差别,但是属于H1基因型。
说明长春市近年来麻疹的流行株仍然是H1基因型。
【总页数】3页(P1145-1146)【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型;核蛋白;基质蛋白;序列分析【作者】金成录;胡钰;郭淑英【作者单位】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大学;吉林医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1.1【相关文献】1.浙江省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素基因的变异及其与国内外流行株的差异 [J], 冯燕;钟淑玲;徐昌平;卢亦愚2.吉林市麻疹病毒流行株M和N基因特征分析 [J], 李立杰3.2017年河南省7株麻疹病毒分离株血凝素基因特征分析 [J], 丰达星; 张璐; 吕宛玉; 杨建辉; 李光伟; 徐瑾; 张延炀4.江西省赣州市2013-2016年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和H基因特征分析 [J], 熊衍峰;张艳妮;陈祥发;龚甜;于璐;龙彩云;李建华;胡晓军5.深圳地区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素蛋白H基因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分析 [J], 陈传德;陈伟红;卓菲;刘卫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性麻疹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分析四川省1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
方法病毒分离和核苷酸测序后,与麻疹病毒基因型参考株编码核蛋白羧基末端的456个核苷酸序列做进化树分析。
结果该病毒分离株(MVi/Sichuan.CHN/7.09/1)与D9基因型参考株聚集在同一进化分枝上,bootstrap值为91%。
与D9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和96.6%;与其他22个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9%~96.2%和90.7%~98.0%。
结论现有的麻疹实验室网络数据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我国大陆首次分离到的D9基因型麻疹病毒,证实为输入性病毒。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引起以发热、出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尽管使用了安全有效的麻疹疫苗,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有麻疹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毒核蛋白基因和血凝素蛋白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将麻疹病毒分为8个组23个基因型,且基因
型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征[1,2]。
通过基因型分析,可掌握病毒的基因特征,追踪传播源和传播途径,鉴别疫苗相关株、本土流行病毒株和输入性病毒株,评价麻疹控制工作取得的效果。
2009-02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从1例成都市疑似麻疹病例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麻疹病毒,并对编码病毒核蛋白羧基末端的核苷酸片段进行序列分析。
现有的我国麻疹实验室网络数据库资料表明,该病毒分离株是我国大陆首次分离到的D9基因型病毒株。
对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病毒为输入性麻疹病毒。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基本情况患者,女,37岁,成都市人,导游职业。
发病前曾带团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和澳门旅游14d。
回国后3d发病,出现发热、眼结膜充血、全身皮疹等症状。
期间没有外出史。
血清学检查麻疹IgM抗体阳性。
1.2 病毒分离采集病例的咽拭子和尿液,用V 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3]。
1.3 病毒核酸RNA提取使用QIAamp Viral RNA Mini Kit(Qiagen)按厂家说明书从咽拭子、尿液标本及其细胞培养物中提取病毒核酸RNA。
1.4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在PTC-200(MJ)上进行,试剂为OneStep RT-PCR Kit(Qiagen)。
使用2对引物MV60/MV63和NP3seq/MVN8分别进行扩增反应(MV60: GCT A TG CCA TGG GAG TAG GAG TGG/MV63: CCT CGG CCT CTC GCA CCT AGT;NP3seq: TTG CTG GTG AGT TA T CCA CAC TTG /MVN8: TTA TAA CAA TGA TGG AGG)[2,4]。
RT-PCR条件为:50℃30min, 95℃15min;94℃30sec,50℃30sec,68℃1min,共35次循环;最后68℃10min延伸。
扩增产物经1.5%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
1.5 核苷酸测序和分析取咽拭子细胞分离物的MV60/MV63和NP3seq/MVN8扩增产物,用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Promega)按厂家说明书进行纯化。
纯化产物分别用MV60引物和MVN8引物进行标记,标记试剂为DYEnamic ET 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 Kit (Amersham), 反应条件为:95℃20sec, 50℃20sec, 60℃1.5min, 共25次循环。
标记产物用Sephadex G-50(Amersham)再次纯化后,在MegaBace500 DNA Analysis System (Amersham)上测序。
核苷酸序列校对后,与各基因型参考株苷酸进行多序列比对(编码核蛋白羧基末端的456个核苷酸),用MEGA3.1软件作进化树分析(邻位-连接法,bootstrap检验,抽样次数500,Kimura 2 参数模型),根据分支聚集确定病毒基因型。
2 结果
2.1 RT-PCR产物检测咽拭子、尿液及其细胞分离物用MV60/MV63和NP3seq/MVN8引物扩增后,均检测到594bp(base pair,碱基对)和768bp的特异性条带(图1)。
图1 患者咽拭子、尿液及其细胞分离物RT-PCR产物电泳图
2.2 核苷酸序列分析与各基因型参考株作进化树分析,该分离株(国际标准命名MVi/Sichuan.CHN/7.09/1)与D9基因型参考株聚集在同一分支上,bootstrap值为91%(图2)。
与各基因型参考株比较,该分离株与D9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6%;与其他22个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9%~96.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0.7%~98.0%。
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有2例病毒分离株(临床标本)与该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分别为泰国分离株(MVi/Phare.THA/27.08/1,GenBank录入号FJ356078)和荷兰临床标本(MVs/Maastricht.NLD/22.08,GenBank录入号EU878302)。
注:黑体字为该病例病毒分离株,其余的为各基因型参考株及GenBank录入号;≥60%的bootstrap值显示在分支上。
图2 编码病毒核蛋白羧基末端的456个核苷酸进化树分析图
3 讨论
Chibo等首先在澳大利亚输入性病例中发现新的D9基因型麻疹病毒后[5],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出现D9基因型麻疹病毒引起的暴发和流行。
从欧洲区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麻疹病例中也分离出D9基因型麻疹病毒[6-9]。
许文波、张燕等对中国麻疹病毒分离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10,11],表明H1基因型是我国大陆的绝对优势流行病毒株。
除H1基因型、1例输入性H2基因型和4例A基因型病毒株外,我国大陆还未分离到其他基因型的麻疹病毒株。
此次分离到的病毒株,做进化树分析,与D9基因型参考株聚集在同一分支上,bootstrap值为91%,高于70%的界值[12],提示其为D9基因型病毒株。
与D9基因型参考株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和96.6%;与四川省以前的H1基因型病毒分离株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1%~91.0%和90.0%~92.7%(数据未显示)。
结合现有的我国麻疹实验室网络数据库资料,表明其为我国大陆首次分离到的D9基因型病毒株。
对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证实其为输入性麻疹病毒)。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地流行的其他基因型病毒随时都有传入我国的可能。
2005-09,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国家承诺在2012年消除麻疹。
我国在保持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率和人群免疫力大于95%的同时,也需加强实验室监测,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对病毒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掌握病毒流行变化规律,证实无本土麻疹病毒引起的暴发和流行,及时鉴别诊断输入性病毒并阻止其传播,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