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合集下载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人才选拔一直都是历史悠久的一个话题,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同样的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各国都普遍采用了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表现出多样性。

本文主要以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为例,着重分析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

首先,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古代,地理差异常大,民族种类差异极大,各地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也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以“六朝制度”为主,所谓“六朝”是指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五代时期的封建制度,它们以官场考核为基础,以考试取得官职为途径,兴起了“科举”之风,给古代的人才选拔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其次,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具有时代性特点。

尤其是从汉朝起,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就表现出更为规范化和明确化,充分发挥了科举考试制度的作用,提高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汉代的科举考试分为本一举(择优招贤)、本二举(选拔官员)、本三举(升官)、本四举(终官),形成了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以官场晋升考据为基础的完整人才选拔制度。

此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还具有以崇尚文质彰武的智慧特征。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深受“以文会友,以武除敌”的思想指导,特别是晋齐之际,对士人赐学、科举制度也趋向完善,更加强调以文化修养和学习成绩来选拔人才,使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文武双全的贤能人才,如韩非、神农氏、蔡邕等。

最后,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具有社会层面的价值意义。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既为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贤能的政治家,经济家和文豪,又为社会搭建了一个以智力为核心的选拔机制,有效地减少了政治家、官员人事等方面各种不公正的现象,使古代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且也是一种传承下去的文明,它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提供了贤能的政治家、经济家和文豪,为社会搭建了一个以智力为核心的选拔机制,有效地减少了政治家、官员人事等方面各种不公正的现象,使古代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古代人才定义

古代人才定义

古代人才定义
在古代社会,人才定义与现代社会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定义更多的是基于人的出身、学历、经验、爵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古代人才的定义。

一、出身
古代人才的出身是影响其评价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社会,人尽皆知的贵族世家自然是得到认可的目标。

这些家族通常是拥有传承的家族历史和文化底蕴,他们的成员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更高的职位和权力。

二、学历
学历在古代人才的评价中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古代,学历主要指官学和私塾的教育背景。

官学和私塾的学员,通常都是来自富裕的家庭,他们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可以更好地胜任特定的官职或行业工作。

在古代,拥有官学或私塾学历的人才往往可以轻易地获得官职或文职。

三、经验
古代人才一般从事的是传统的领域,他们在行业内的经验也是受到认可的。

经验丰富的人才通常被看做是权威,并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待遇。

不断积累经验可以提高个人的技能和能力,也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爵位
在古代,爵位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比于今天的职称和头衔,爵位通常由皇家和贵族颁发,代表了权力、身份和荣誉。

拥有爵位的人才通常具有高超的技术、卓越的贡献和才干等,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

总的来说,古代人才的定义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几千年来,人们对人才的评价一直是多方面综合考虑。

出身、学历、经验、爵位等等各个方面都对人才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标准。

古代不善用人才的例子

古代不善用人才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用人不善的例子。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是西周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因为用人不善,导致国家政治腐败,最终被北方的犬戎国攻破都城镐京。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成为了后世用人不当的典型例子。

2.秦二世胡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然而,他的继位者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赵高,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最终,秦朝灭亡,胡亥也被赵高所杀。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成为了用人不善的典型例子。

3.王安石变法:北宋时期,宰相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改革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然而,由于用人不当,他任命了一些不合适的官员,导致变法失败。

这个故事出自《宋史·王安石传》,也成为了一个用人不善的例子。

4.慈禧太后掌权:清朝末期,慈禧太后通过手段掌握了朝政大权。

然而,她在用人方面并不善于选拔有能力的人才,反而重用了一些无能之辈。

这导致清朝政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无法有效地应对,最终走向了灭亡。

这个故事出自《清史稿》,也成为了一个用人不善的例子。

这些典故都是历史上用人不善的例子,提醒我们要善于选拔人才,以免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排序

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排序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及影响一、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早期阶段,此时的人才选拔主要依赖于血缘关系。

世卿世禄制是指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将近千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但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军功制、养士制和客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原来处于社会下层的士”(包括军士) 逐渐成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在各个阶级关系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时,出现了三种新的选拔制度:军功制、养士制和客卿制。

军功制是根据军功的大小相应授予一定的官职;养士制则是诸侯和贵族将有才干的非贵族身份的人供养起来,任命他们处理事务;客卿制则是以门客为卿,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引进人才”,委以重任。

这些制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为更多有才干的人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察举征辟制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儒学也成为了官方的正统思想。

为了选拔人才,汉朝采用了察举征辟制。

察举制是针对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四个方面来选拔人才,主要通过考察推举来确定官员的任命。

征辟制则是皇帝因赏识某人的才华而破格重用。

这些制度为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同时也为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了主要的选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指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动荡,也为后来的科举制所取代。

五、影响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选拔制度和操作方式。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1、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2、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3、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4、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5、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古代发现人才的例子

古代发现人才的例子

古代发现人才的例子人才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古代各个朝代也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

以下是一些古代发现人才的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古代人们在寻找和选拔人才方面的智慧和方法。

1. 秦始皇招贤纳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非常重视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招贤纳士。

他设立了官吏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同时还定期举行宴会,邀请各地才子聚集,以选拔人才。

2. 唐太宗推荐状: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他允许百姓写推荐状推荐有才华的人,这些推荐状被广泛收集,并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这种推荐状的制度为许多有才华但出身卑微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3. 宋太祖依才用人: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他非常注重用人,重用了许多有才华的人。

他不拘一格,以才为本,不论出身贫贱,只要有才能,就会被重用。

他通过选拔、任用有才华的人,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4. 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上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脱离出身和贫富的限制,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获得官职,成为社会精英。

5. 清朝的八股文:清朝实行八股文制度,通过考试写八股文来选拔人才。

这种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许多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进入官场的途径。

6. 唐代文学盛世: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这些文人墨客通过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社会的精英,被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所重用。

7. 明代的海外招才:明代时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航海活动,许多有才华的人通过参加这些航海活动,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和才华使得他们成为了明朝社会的精英,被重用于各种重要的职位。

8. 唐代的科技创新:唐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许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他们的发明和创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2022~2023年高三4月月考历史考试完整版(天津市第一中学)

2022~2023年高三4月月考历史考试完整版(天津市第一中学)

选择题我国文武人才的分布存在着地域差异,《汉书》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晋书》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近代以降则有“文多吴音,武多楚腔”的说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山东和关东,山西和关西,地理范围是一致的B.人才区域分布的变化体现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变化C.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上述人才分布的变化有推动作用D.受多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近代将领偏集南方【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

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都体现出较大的封闭性的特征。

与材料中文武人才的分布存在着地域差异不符,故C符合题意;古代山东是指崤山以东的区域,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二者的地理范围是一致的。

该说法准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A排除;从汉朝到唐朝,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人才大多出自北方。

宋朝之后转移到南方,“文多吴音,武多楚腔”说明人才多出自南方。

该说法准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B项排除;受多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近代将领偏集南方,与材料中武多楚腔相符。

该说法准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D项排除。

选择题下图中东西并立的两个国家是A. 古罗马与汉B. 古罗马与唐C. 奥斯曼土耳其与宋D. 奥斯曼土耳其与元【答案】A【解析】古罗马在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亚非、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符合图片信息;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处于汉代,故A正确;唐朝存在于618年到907年,不符合罗马帝国的时间,故B错误;奥斯曼土耳其在15、16世纪横跨欧亚非,宋存在于960年到公元1279年,不符合时间,故C错误;元朝存在于1271年到1368年,也不符合奥斯曼土耳其横跨欧亚非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A。

选择题“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糙的平均主义。

”“它关于社会未来积极的原则,例如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宣告社会的和谐……”,它是A.柏拉图《理想国》的主张B.卢梭的启蒙思想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粗糙的平均主义”、“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可得出,这与空想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社会构想有共同之处,故C项正确;柏拉图《理想国》主张社会的等级分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项;卢梭启蒙思想并不主张平均主义,也没主张消灭私有,排除B项;科学社会主义并不会主张粗糙的平均主义,排除D项。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1 文化产品文化产品 2 文化内涵文化思潮 3 文化现象传统文化 4 文化事象 “天下”观念 5 文化观念地缘 6 文化思潮九州 7 文化政策三皇五帝 8 民族文化百家争鸣 9 国别文化丝绸之路 10 上层文化 察举制 11 底层文化 玄学 12 传统文化 般若学和涅槃学 13 文化传统《神灭论》 14 分封制 科举制 15 西域古文运动 16 十六国 新乐府运动 17 三省六部制 一条鞭法 18 王安石变法 摊丁入亩 19 理学文字狱 20 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 化 21 南人农政思想 22 回族政绩观 23 儒户勤农观 24 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 王阳明 血缘 关系 26 乾亮学派姻缘关系 27 民居宗法制 28 服饰三公九卿 29 饮食三省六部 30 家庭郡县制 31 家族察举 32 宗法制 九品中正制 33 科举制诗赋取士 34 明经科行卷 35 法律制度策论 36“春秋决狱” 《法经》 37 春秋决狱《唐律疏议》 38 诞生礼五礼 39 冠礼“五服” 40 婚 礼人生礼俗 41 中庸整体思维 42 中和类比思维 43 避讳天人合一 44 利玛窦 因材施教 45 永 嘉之乱 教学相长 46 名家 诗言志 47 七巧板文以载道 48 中和之美 49 语言崇拜 50 河图洛书 说 51 “书同文” 52 对偶 53 顶真 54 骈体文 55 中体西用 56“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 文 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 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 的可见成果。

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 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3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中国十大文化省

中国十大文化省

第一名:山东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他们为奠定中华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乡,其地儒家学说思想渊源流长,亦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宋代苏轼诗云:“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

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

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

第二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从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

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

虽然北宋以后中州人才下降的趋势明显,但相对北方诸省,仍在高位上运行。

先秦以后其地出产的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运、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数。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一、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的提出自从1905年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3至第10期。

)、1906年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王国维:《屈于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总第140号。

),直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如金克木1986年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八十多年的时间不能说短。

为什么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既费时,又费力;二是受不正常的学术空气的影响。

我们知道,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域性、地理环境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谈地域性,谈地理环境,便有“地理环境决定”之嫌;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被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文学史的未解之谜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史的探索,而不注意其空间组合规律;只注重编年,而不注意系地;只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阐述,而不注意地域性或地域风格的考察。

因而这种研究,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缺乏立体感和丰富性。

事实上,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层开的。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即地理之骨相。

读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编著大意》,台湾世界书局1975年版。

)文学研究如果只注重其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系(地域性),就很难解答文学史上的许多谜团。

譬如:同是中国诗歌之源,为什么《诗经》和《楚辞》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形态判然有别?同是汉赋名家,为什么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那样恢宏和瑰丽,而班固和张衡的赋却那样质朴和典雅?同是唐诗巨擘,同样漫游大江南北,同样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是那样的飘逸洒脱,而杜甫的诗歌则是那样的沉郁顿挫?为什么在先秦、两汉、三国、西晋和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学家总是北方多于南方,而在东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南方的文学家又大大地多于北方?为什么在唐代还是默默无闻的江西文坛,在宋代却是那样的振聋发,不仅文学家的数量增加了十多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俨然执了两宋文坛之牛耳?为什么领一代之风骚的宋词多情语、多艳语、多妮子态?为什么在明代文坛的复古派与革新派这两大阵营中,复古派的领袖多为北方人(如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谢榛、李攀龙),而革新派的领袖则多为南方人(如李贽、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钟惺、谭元春)?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仅仅用历史的方法是说不清楚的,必须同时采用地理的方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涉及到文学的地域性问题。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第1 章单元测试1、什么是历史地理?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答案:历史文献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答案:南京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第2 章单元测试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答案:正确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答案:对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答案:西汉、唐、清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答案:有效的行政统治范围10、以下哪些地理名称一直在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内:答案:阴山、祁连山、昆仑山第3 章单元测试1、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答案:五服制2、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答案:战国时期3、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答案:中央集权制4、省制形成于:答案:元朝5、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2023年湖北省恩施重点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3年湖北省恩施重点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及答案解析

2023年湖北省恩施重点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表明()时间事件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A. 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 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 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D. 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2.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A. 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B. 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C. 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D. 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3. “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

宋代投壶(如图)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由此可知,宋代“投壶”()A. 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B. 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C. 得益于政府大力提倡D. 丰富了市民体育活动4. 洪武八年(1375年)起,明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严禁白银流通。

然而,明廷滥发宝钞,短短半个世纪宝钞的价值已经缩水为发行初期的1%左右。

市场日益排斥宝钞,白银用于民间交易的比例大增。

这一变化()A. 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B. 表明传统制钱被人们抛弃C. 助推银元成为法定货币D. 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5.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

古希腊何以人才辈出

古希腊何以人才辈出

古希腊何以人才辈出在古代世界所有民族中,少有像希腊人那样对近代世界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中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以后许多学科的鼻祖。

古希腊群星荟萃,人才辈出的原因,获许我们在古希腊人的书中就能找到答案。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怎样创造人才辈出的条件和环境,古希腊人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标签:古希腊人才启示古代希腊并不只是今天希腊半岛这块地方,它包括了希腊半岛本土和希腊人在它的东方和西方建立的希腊殖民城邦。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许多城邦人才辈出,学派蜂起,进而推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古希腊人中出现的一大批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是以后许多学科的鼻祖。

如最早期的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芝诺、阿那克萨哥拉、德谟克利特、普罗泰哥拉、苏哥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天文学家默冬、欧多克斯、阿克斯塔克、希帕克斯、托勒密,数学家欧几里德、阿波罗尼、希罗,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盖伦,地理学家希西塔斯、埃拉托色尼、生物学家特奥佛拉斯特。

在文学、历史和艺术方面,希腊人同样毫不逊色,诗人荷马、预言家伊索、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等。

在古代世界所有民族中,少有像希腊人那样对近代世界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评述的:“这个小小的希腊民族在哲学方面正如在许多其他方面的多方面的才能和活动,保证了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卓越地位。

”[1]当我们看到古希腊群星荟萃,人才辈出,不禁会产生疑问古希腊何以出现这么多天才人物?我们在古希腊人的书中来找一下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就讲到,哲学和科学的诞生需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惊异”,第二个条件是“闲暇”,第三个条件是“自由”。

古代分级别的说法

古代分级别的说法

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身份、地位和职责的不同,对社会成员进行了分级别的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分级别的说法:
1. 君主:古代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例如帝王、皇帝、国王等。

2. 贵族:拥有特权和世袭权的阶层,通常由出身高贵的家族组成。

贵族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享有特权。

3. 士人:具备文化修养和学问的人士,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或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

士人通常担任政府官员或文职工作。

4. 平民:社会中大部分人口所属的阶层。

平民可以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他们从事各种职业以维持生计。

5. 奴隶:在古代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奴隶通常是被俘虏或贩卖为奴隶的人,他们被视为财产,没有自由和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古代社会在分级别的方式和称谓上可能存在差异,以上只是一般性的分级方式。

此外,随着时间、地域和文化的变迁,这些分级别的说法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历史地理学、近代历史地理学、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近五六千年以来,西周时期、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北宋至南宋初期、明清时期均是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

4、南宋建炎2年(114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

清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由重新注入渤海。

5、历史时期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人为因素)起次要作用。

6、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昭余祁7、历史时期我国长江河段中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指的是(下荆江)河段。

8、江汉平原上广义的云梦,指的是是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楚王的(狩猎区、),“云梦泽”主要指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9、唐代时洞庭湖的湖面较大,号称(八百里洞庭)。

10、鄱阳湖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到(清初)时湖面发展至鼎盛。

11、在我国古代,(鄱阳湖)又称彭蠡、彭泽、彭湖。

12、我国的天然植被分为(森林、草原、荒漠三种类型。

13、从《禹贡》记载的土壤等级来看,秦汉以前(黄河流域)的土壤肥力等级较高,与今天全国土壤肥力状况相反。

14、从空间演变过程来看,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是由(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进。

15、在渤海湾海岸分布着几列贝壳堤,其中位于天津市东南的小王庄、葛庄、沙井子一线的贝壳堤,大致代表着(殷商)时代的古海岸线。

16、秦汉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

17、元明清时期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是(省)。

18、1858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MODERN MUSIC 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分析与思考董嘉雯苗雨[摘要]中国古代乐籍制度始于北魏时期,直至清朝雍正元年被正式废除。

乐籍制度是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的制度,贯穿了中国古代千余年,这是一部包含了血泪心酸的中国音乐历史,乐户的社会地位虽然卑微,却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人群。

即使是在乐籍制度被废除后,也依旧对后世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乐户;乐籍制度;贱民;阶级[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2-0175-03乐籍制度始于北魏,《魏书》卷-----《刑罚志》中有记载:“有司奏立严制:诸强盗杀人者,首从皆斩,妻子同籍,配为乐户;其不杀人,及赃不满五匹,魁首斩,从者死,妻子亦为乐户°”[1]罪犯和战俘的妻女及后代入籍贱民名册,被迫世代从乐,备受社会歧视与压制,是谓乐籍,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惩罚制度°乐户最早是“罪奴”“贱民”群体,除个别情况外将永世不能除去乐籍身份,甚至乐户胎儿还未出世就已经被永远定上了“乐户”的身份°当时国法对乐籍者群体的要求十分苛刻,他们不可享受正常人的权利,终生不可免去其乐籍身份,子孙后代皆为乐籍,不可参加科举考试,不可做官,不可写入族谱,不可与外籍通婚,虽在后来元代、明代也出现过官豪、富人强娶乐户女子的现象,但在当时也被国家明令禁止并给出了惩罚,因此也属小部分现象,大范围内还是乐籍内部通婚°到了明代法律强制规定乐籍永远不可免去,永世不得为良,亦不可迁移等°一、乐籍制度的兴衰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乐工”“女乐”等职业,周代音乐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根据礼乐制度的记载,音乐和礼仪被利用来巩固和统一周代的等级化制度,周代宫廷音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国子和学士,他们六岁学声乐,十一岁学排箫,到了十二岁以后可以自选乐器,而乐器学习将会一直伴随其学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周代时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利用音乐和礼仪来达到尊卑有序等级分明[收稿日期]2020-08-05[作者简介]董嘉雯(1995—),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苗雨(1971—),男,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州221116)的统治效果,维护君王与贵族的利益°礼乐制度既是广义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维护了各种狭义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也同样有伶、优等音乐群体,他们就是“乐户”的前身°直至北魏时期乐籍制度被正式确立,一部近两千年的乐户群体血泪心酸音乐历史由此拉开了帷幕°北魏时期乐籍制度确立,杀人强盗以及罪奴被处死后,其妻子被强制判刑沦为乐户,乐户群体中还有战败的俘虏,以及有罪被罚的人等,乐户群体最早是这些“罪奴”,其本身并不是从事音乐职业的,而是后天对其进行音乐培训,且永远被定格在乐籍身份上,国家对乐户有不同于普通百姓的特殊身份记录在册,没有人身自由,这便是最早的乐户°隋唐时期,隋朝与唐朝的乐籍制度仍存在些许的差别,隋朝宫廷从事音乐活动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民中擅长音乐的人,另一类则是入籍的“贱民”,一旦入籍则不能享有与平民同等的社会地位°唐朝盛世国家综合实力强大,乐籍制度进一步成熟,相较之下乐户稍有自由,他们在宫廷和地方都有分布,多以“贱籍”为主°元朝出现了新型的庶民乐户制度“礼乐户”,这里的音乐工作者享受正常人的权力,属正当职业可争取功名,需要纳税,也可争取减免赋役,从宫廷到地方礼乐户的不在少数,礼乐户的出现使当时音乐专业人才空缺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吸引了音乐人才聚集,扩大了音乐人士的招揽范围,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庶民礼乐户只存在于元朝°明朝乐户群体的境遇急剧下降,处境更为悲惨,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将许多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杀害,旧臣的妻女被强制沦为乐户充为官妓,被下令终生不得免去乐籍,这些人中有绝大多数乐户被发配到了山西,到了20世纪,我国晋东南部分地区仍有乐户的存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年间雍正元年三月,年羹尧将军之175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子浙江道监察御史年熙上奏,请求废除山西、陕西的乐籍制度,其表示那里的乐户,是维护建文帝的忠心老臣之后,他们的妻女作为忠士之后,不应受此待遇,请求为他们免除“贱籍”°同年四月,雍正颁布了“豁贱为良”的旨意,准许乐户取消乐籍身份并编入民籍,乐籍制度就此废除,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二、乐籍制度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从夏商周的乐户雏形,到北魏时期乐籍制度正式确立,再到隋唐时期的高度发展,最后到清朝雍正皇帝彻底废除乐籍制度,乐籍者始终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残酷的社会制度只留给他们卑贱的乐籍者身份世代相传°一个时代的音乐形态,乐户的身份地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生活的影响,统治者不同的思想,形成不同的政治色彩和经济状况,这与音乐发展状况和乐籍制度都密切相关,我国在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周朝职官的名称,即大乐正,为乐官之长°后世则将其作为周朝音乐机构的代称°乐府一一由秦始皇创建、后汉武帝进一步扩充,是采集民间优秀音乐的机构°大乐署一一唐代太常寺的音乐机构°管理雅乐和燕乐,对音乐艺人培训和考核,是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统一的机构°鼓吹署一一军乐与卤薄的官署°它有其专门的管辖职责范围,管束乐队当中的鼓吹音乐部分,也常常出席部分的宫廷活动,从属太常寺°教坊一一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是在宫中对乐人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场所°梨园一一专门研习戏曲、专门搞器乐训练、乐器演奏的音乐训练组织°乐籍制度在不同时期也有不一样的特点:北魏时期乐籍制度确立,根据材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孔颖达正义所言:“近世魏律,缘坐配没为工乐杂户者,皆用赤纸为籍,其卷以铅为轴°”[2]学者们根据记载指出乐籍制度确立时间,如项阳先生在《山西乐户研究》中提到:“虽然乐人群体以及相关的机构在制度上有着相当的延续性,但是作为罪罚之人的亲属入籍,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的乐户,史籍的记载却是从北魏时期开始°”[3]严格又清晰的控制乐户这个“贱民”团体低下又卑贱的身份地位,对于乐户群体有特殊的身份记录一一赤纸记录,表示乐籍的身份与奴隶相差无二°同时北魏时期法律对乐籍者要求相当严苛°皇族、贵族、平民皆不可与乐籍者通婚,违者将被视为触犯法律;乐籍职业必须世代相传,不可脱籍,不可转行,不可读书,禁止参加科举考试;不可逃亡,不可迁移°北魏的法律对乐籍者的“贱民”身份处处加以强调,以牵制乐籍者的自由°隋唐时期,隋朝与唐朝的乐籍制度仍有不同,隋朝的音乐职业者无论在宫廷或是地方都有清晰的乐籍制度区别,176分为“贱民”与“庶民”,“贱民”受乐籍制度的约束,没有自由,不可享受常人拥有的权利;“庶民”是音乐爱好者、音乐擅长者的集合,不受乐籍制度的约束,属正常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乐籍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强化,确立了轮值轮训制,宫廷乐户的主体是“贱民”°唐朝的音乐机构逐渐成熟并完善,朝廷设有教坊、梨园和太常三大音乐机构,每个机构作用不同,管辖内容也不同°这一时期有着俗乐与礼乐的区分,并且乐籍制度将“贱民”的身份也做出了细致的高低等级划分,其中音乐技能高超的乐籍者长期固定的为宫廷服务,除去他们之外剩余的乐籍者需要轮流当值到宫廷、地方、官府、军队、寺庙等各个阶层各个地方演出,服务于宫廷和民间°唐朝的乐伎分为家伎、私伎和官伎,家伎是唐朝达官贵人家中私养的歌伎舞女,主要在家宴献上歌舞表演和器乐表演,他们根据官位阶级的高低来决定私养的歌伎数量,以彰显身份尊卑做到阶级等级分明°官伎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过,指为军营表演的音乐群体,因此又称为“营伎”,其首领又被称为“乐将”,有调动“营伎”的权利,受郡长官的管束°私伎是唐朝活动表演在民间的音乐群体,她们色艺俱佳,多居住在民间平康里,私伎又按照音乐技能高超程度分出等级°这套等级森严,音乐自上而下统一的制度表明唐朝乐籍制度已经基本完善°唐朝时期综合实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制度完善,音乐的发展也并不逊色,但就 算在这样的一个鼎盛时期,技能精湛的乐籍者们依旧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唐朝的歌舞乐发展繁荣涌现过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创作出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并流芳百世,乐户一生都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却用他们的一生谱写了最美的乐章,为中国音乐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贝献°元朝出现了一种新型庶民乐户制度名叫礼乐户,礼乐户与乐户只相差一字,但这里从事音乐工作的音乐表演者的身份和地位相较乐户有所提升,拥有正常人的权利,他们可以同普通人一样,拥有人身自由,属正当职业°礼乐户的出现圆满解决了当时音乐专业人才空缺的问题,吸引了优秀音乐人才的聚集,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庶民礼乐户只存在于元朝,元代的统治者重武轻文,因此当时的文人墨客空有满腔的鸿鹄之志却无处安放,到青楼、瓦舍中寻求安慰,却与乐籍者相识相知,两者合作共同谱出流传至今的戏曲等音乐体裁,因此元代的戏曲和杂剧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作品°明朝是整个乐籍史上最为黑暗、悲惨、苛刻的一个朝代°项阳先生的《乐籍制度畸变期考述》中记载:“明代与乐籍制度所传的前几代相比,可以说是乐户最多,入籍成分最为复杂°”⑷明朝乐户来源主要有四,一是降附之人;二是罪犯家属;三是被卖的妻女;四是旧臣妻女及亲属°据《御制文初集》记载:“明太祖本支裔孙,袭封侯爵,以承其宗祀,自明初绍兴有惰民,靖难后诸臣抗命者,子女多发山西为乐户°”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将许多忠于建文帝的旧部臣子处死,旧部臣子的妻女被强制判罪沦为乐户充为官妓,加上前朝遗留在内的所有乐户被下令终生不得免去乐籍,明令永生永世不得再为良。

古代被埋没的人才事例

古代被埋没的人才事例

古代被埋没的人才事例古代被埋没的人才是一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就像是大自然缓缓掩埋了他们的才华和贡献。

然而,他们的存在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佩。

以下是几位古代被埋没的人才事例:1. 杜甫之子杜审言杜甫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而他的儿子杜审言与他一样才华出众。

然而,由于他父亲逝世后家境贫困,他只好在某些贵族家庭充当家庭教师,甚至还当过奴仆。

杜审言曾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他这样做。

直到他晚年才有机会将他的诗篇流传到后世。

2. 诗人陈子昂的女儿陈妙常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官员,他的女儿陈妙常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

她天资聪颖,很早就开始写诗,而她的才华也受到了父亲的赏识。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女性的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才华,陈妙常最终只能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

3. 唐代名士王勃的妻子苏徽王勃是唐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杂剧《长生殿》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而他的妻子苏徽同样也是一位才女。

她精通音乐、书法,写过不少诗篇,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很难在文坛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苏徽的诗篇也并未留下太多的记录,被岁月掩埋了。

4. 清代古文家姚鼐的女儿姚叔子姚鼐是清代最著名的古文家之一,他的女儿姚叔子同样也是一位才女。

她熟读诸子百家,能够写出深入人心的文章。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女性的表达,姚叔子也只能默默无闻,直到后人才开始注意到她的才华和贡献。

这些被埋没的人才虽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但是他们的存在对于后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被岁月掩埋了,但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依然在人们心灵深处闪耀着光芒。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

中国历代人才选拔姓名:黄平班级:中文系三年制1102班学号:301110219一、概况中国是一个很早就确立了君主专制的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与维系需要有大批的行政官员与严整的组织系统。

古代中国早就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官僚阶层与官僚机构。

给这套官僚体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的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科举制不仅造就了中国的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科举制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各朝历代人才选拔1.周代——周代实行的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受到破坏,在秦汉集权政治中基本上弃用了这一权力世袭方式。

2.秦朝——秦朝在官吏选用上,专断任意,用人无一定之规。

3.汉朝——以“亲亲”的封赏方式,厚待皇室贵族,以“尊贤”的方式选拔士人。

汉高祖刘邦在立国之初下诏,“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

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

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

这种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的考试方式。

策问是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情形提出问题。

主考者将问题写在竹简(“策”)上,由被推荐的“贤良”之才作出书面答复(“对策”)。

朝廷根据对策的情况,评定高下,酌授官职。

这是汉代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以选拔人才的开始。

著名的政论家晁错就是在汉文帝朝廷策试中脱颖而出的。

策问与对策的考试形式在后来结合到科举制度中,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朝不仅开创了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在三次对策中极力表彰儒家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鲜明主张。

汉武帝欣然采纳,此后,儒学定于一尊。

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

!)(
[!] 人 “ 无积聚而多病。 ” 秦汉以后, 湖南渐次开发, 至三国时
轻商的省, 人民乐于农耕, 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湖南乃产米 缺盐之区, 可是每 “ 秋冬之交, 淮盐载盐而来, 载米而去, 其贩 卖皮币、 金玉、 玩好, 列肆盈廛, 则皆江苏、 山陕、 豫章外省之
人才, 占了湖南第一的位置。此外, 澧县、 沅陵也是 “ 沅、 澧流 域” 次于常德的重要中心。澧县, 古称澧阳, 三国时孙吴置天 门郡, 一度以澧阳为郡治。唐代, 澧阳发展很快, 有 “ 荆南都 会” 之称。沅陵, 即沅州, 明代曾设偏沅巡抚于此。总之, 古 代湖南存在多个中心, 不仅影响了湖南经济、 文化的发展, 也 是造成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 湖南没有单独设省, 不利于人才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 自唐代以来, 科举取士是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湖南 不是独立的行省, 也没有稳定的政治中心, 故士子们要到武 昌才能参加乡试。对湖南士子来说, 经费、 交通、 时间、 精力 都有许多困难。陈鹏年说: “ 洞庭之水, 自夏至秋, 盖巨浸汪 洋, 绵亘数百里, 狂风恶浪发作不常, 当大比之年, 贫寒士子, 或十数人, 或数人敛费僦舟, 冲涛而往, 一舟覆溺, 则所损者 多人, 一番沦波, 则各郡县引以为戒。于是湖南士子畏怯不 前, 有终身 未 见 场 屋 者。动 曰 湖 南 人 少, 是因洞庭之险而
!
摘A 要: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古代湖南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中心, 而且不是政治斗争激烈的
地区; 二是古代湖南不是一个独立的行省, 省内也没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中心; 三是古代湖南开放较晚, 经济发展比 较单一; 四是古代湖南是一个 “ 四塞之省” , 交通不便; 五是古代湖南的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 六是古代湖南人口 变动太大、 迁徙过多; 七是古代湖南存在着风气保守、 习俗落后的一面。这些因素, 都影响了古代湖南人才的成长 和发4;"$ 年 % 月

古代储备人才的机构

古代储备人才的机构

古代储备人才的机构
古代储备人才的机构主要包括:
1.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旨在储备和培养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人才。

太学设有讲学、问答、应答等各种教学方式,培养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

2. 鸿胪寺:古代中国唐代设立的官署之一,负责选拔和培养政治人才。

鸿胪寺设有科举考试,考选优秀士人入宫供奉,进而培养为官员。

3. 学宫:宋代设立的颁奖学校,旨在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

学宫设有科举考试,通过科举选拔优秀士人进入官府。

4. 儒学: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传授儒家经典和道德理念,儒学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和文化人才。

5. 武学院:古代中国设立的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机构。

武学院教授军事战略、战术、武艺等相关知识,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

6. 皇家图书馆:古代中国皇帝私人所有的图书馆,收藏大量的文献和书籍,供皇帝和贵族阅读学习,培养了许多文化、文学人才。

7. 知府府学:古代中国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培养地方官员和人才。

知府府学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机构和学校的设立,旨在通过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类人才。

首先是历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应当算做一类人才,因为他们身处峰顶,掌握国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们要登上帝王宝座,都得经过一番奋斗。

更远的不说,从秦代开始到清代结束,中国大约建立过大大小小60个王朝。

这60个王朝之中,有55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在北方,其中有23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出生在北部边疆,属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皇帝出生于江南的王朝只有5个:三国的吴,南朝的齐、梁、陈,五代的吴越。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还有那个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国皇帝石勒,都可算得上一流人才,朱元璋和后赵皇帝石勒,两人同工异曲,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社会的最高处。

他们都出生在北方,即长江以北的地方。

其次说历代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左右国家政策取向的人员,毫无疑问,他们能走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因此,他们也属于一类人才。

其中有不少属于才能出众的人才。

就他们的出生地或籍贯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从宰相籍贯的南北比例看,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江南籍的只有42人,只占0"6%;从宋代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江南籍的达到179人,占30%,比例明显增加,到了明清两代,共有宰相302人,江南籍的多达114人,已占到37"7%,可见江南籍的宰相在明清两代已达到历史最高比例。

二,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籍宰相相对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其中河南149人,陕西99人,山西97人,河北91人,山东57人,合计占到72%,明显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区”。

而从宋代到明清,特别是明清两代,南方籍的宰相已分散于江南各省,其中以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地区较为集中,浙江53人,苏南35人,而北方籍的宰相多集中在内蒙古(67人)、黑龙江(28人)和辽宁(47人)三个省区,这是因为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帝王起于这三个地区,大多依靠本族和皇族人士做辅佐。

三,从秦汉到隋唐,家族宰相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集中在荀、李、裴、杜、王、萧、杨、崔、郑、韦、赵等几个家族,祖孙三代、父子二人或先辈与后裔连续出任宰相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绵延到明清。

根据我的粗略统计,从西汉一直到清末,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等宰相一共有200人之多。

如东汉“关西孔子”杨震、杨赐、杨彪祖孙三代(杨震,他的高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五世孙则是杨修,他的十四代孙即隋文帝杨坚。

东晋王导、王珣、王弘祖孙三代;魏晋裴茂、裴潜、裴楷、裴秀、裴頠、裴宪祖孙四代六人;唐代很多,略去不举;宋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直至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翁心存、翁同和父子,张之万、张之洞兄弟,等等。

第三,历代武将和文士,是更重要的一类人才。

他们外可定边,内可安国,具有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决定和影响全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走向,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入选的历代武将(不含农民起义将领)约455人,其中出生于江南的或江南籍的只有60人,占到0"1%略多,而清代江南籍武将已达31人,占历代江南籍武将总数的50%还多,可见清代以前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北方籍的。

历代文士(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谋士)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唐代以前的文士北方籍的占大多数,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历代文士约有1619人,南方籍的有679人,占42%多一点,大大高于武将的比例。

五代以后的江南籍文士总数高达601人,占历代文士总数的88%。

该辞典所载明清两代南北文士共约672人,以下六省占了绝大多数,江苏(不含江北)121人,浙江110人,江西44人,广东44人,湖南34人,福建32人,总计385人,占57%,而江、浙两省多达231人,占34%,并且多数集中在苏州、杭州两地的辐射区内。

又以历代状元为例,唐代状元共有82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有58人,占了70%弱一些;五代以后的状元共有392人,南方有271人,占67%,其中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有226人,占57%。

明清两代共有状元209人,江、浙两省108人,占50%强。

明代状元最多的是浙江,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杭州;清代状元最多地方的是江苏,其中又以苏州府最多,全国平均每四名状元就有一名来自苏州府。

古代人才地域分布的文化分析第一、北方的最先发达使它成为古代建都立国的首选地,这就为帝王将相的产生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历史记载,中国的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在远古时代具有良好的生态环节,草木繁茂,雨量丰沛,土壤肥沃,温度适宜,几乎就是先民生活的乐土。

所以远古先民部落首先在这里聚集,以求得生存和繁衍,北方因此最早得到开发。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重要原始文化遗址,大多分布在黄河两岸。

由于栽培技术的发明而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并且刺激了手工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这就使定居成为一种必然。

因为只有定居,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达才有基本的保证。

历史证明,游牧文化比农业定居文化的发展要慢得多。

正是由于北方首先开发、首先发展起来。

因此,它也就成了各个原始部落首先争夺并谋求霸占的地方,黄河流域也就最早成为战场。

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炎帝与黄帝的大战就发生河北、山西、河南境内。

战胜者要长期霸占这个地方,就要在这里建都立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统治中心。

早自尧、舜、禹,晚到夏、商、周,立国的都城都在河南、山西、陕西的黄河两岸。

这也就是宋词中所说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墟”。

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禹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商都七迁(最后至河南安阳)、周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后都洛阳。

这就奠定了中国北方作为历代王朝都城所在地的基础。

这是其一,为经济条件所决定。

其二,为文化繁荣所决定。

随着北方的经济日渐发达,文化也迅速繁荣起来。

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和哲学理论,儒、道、法、墨、兵,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在北方产生。

这些思想理论,为历代王朝的建立和统治,提供了必备的思想武器,也为造就封建王朝的各种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三,为文化观念所决定。

我们的先民自从在黄河两岸定居之后,依据战争和迁徙的经验,逐渐感觉到黄河两岸,特别是黄河中游两岸,处于天下的中心地位,因此产生了“中国”、“中原”、“中心”等方位概念和区域概念,而把周边地区称为“四夷”,把四周少数民族或比较落后的原始部落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

这种称呼显示了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形成古代中国人的“中心”(中央)观念,认为占据中心地带,就可以控制整个天下,这样,“处中心以控四夷”,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意识,为了争夺这种控制权(也即最高统治权),各种政治集团之间展开剧烈的斗争,或是割据,或是兼并,或是统一,“逐鹿中原”就成了争夺统治权的代名词。

我们只要翻开历史,就可以知道,历史上这种改朝换代的战争(包括农民起义)基本上发生在北方,据统计,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共发生重要战役721起,其中,北方548起,占76%,南方只有173起,占24%。

战争的结果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与胜者并肩战斗的武士即为将,谋士即为相,于是中国的帝王将相就主要产生在北方。

第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强悍骁勇和能征惯战,使他们能较为容易地战胜汉族,入主中原。

游牧民族迁徙不定的生活方式,造就他们适应各种恶劣环节的能力;他们放牧骑射的生产方式,赋予他们天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古代战争最强大的军力就是骑兵,游牧民族就具备这种军力。

因此,从周秦以来,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就成了中原汉族政权的最大威胁,否则,历代王朝就不会耗费难以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筑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游牧民族的侵扰。

但是,游牧民族的南下,终究是抵挡不住的,原因就是政治的腐败和民心的涣散,所以,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都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他们或统治全国,或偏居一地,其首领都成为名符其实的皇帝。

特别是在乱世,他们更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大有作为,所谓“五胡十六国”,就是最好的证据。

其他人不用说,单说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

石勒,羯族,先辈从草原进入山西榆社,年青时被卖作奴隶,负责给主人牧马,乱中率同伙投军,只16年时间做了后赵国的皇帝。

依据史实分析,这是一位颇有胸怀、颇有见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皇帝。

他一文不识,但在军中让人给他读史书,成功后还在学校中设立了“史学”一科;他对他的首席谋士张宾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呼尊称,张宾去世,他扶棺痛哭相送;他曾邀请乡亲到他所在地来访,他从前的一个仇家叫李阳的不敢来,因为早先为了争夺一个沤粪池两人互相打得鼻青脸肿,石勒下令特意把李阳找来摊杯痛饮,说我的威信已传遍天下,怎么能跟你计较旧时的仇怨;他下令国中不得用“羯”称呼他的民族,一个姓樊的汉族官员到外地任职来向他辞行,晋见石勒时衣履破烂,石勒问他原因,他脱口而出“不料途中被羯贼抢劫一空”,石勒说,“羯贼抢了你的,我今天都还给你。

”他才悟过来自己犯了忌讳,请求处罚。

石勒说,那些规定是为了约束俗人,跟你们读书人毫无关系。

他与大臣们议论对自己的评价,问自己可与哪位开国君主相比?大臣徐光说:“您高过刘邦,超越曹操,自三王以来无可比拟。

”石勒笑了,说“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

我如果遇到刘邦,我只会做他的臣子,与韩信等人共事;假如遇到刘秀,我会跟他逐鹿中原,不知道鹿死谁手。

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终不能像曹操、司马懿之流从孤儿寡妇手中夺取天下。

我怎么敢跟轩辕黄帝比呢?”大家不妨看看《晋书"石勒传》。

第三、与游牧民族杂居的北方居民,锤炼出勇武善战的能量,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夺取天下,成为一代帝王。

由于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因此北部边境居民大面积胡汉杂居,特别是胡汉通婚,使原本就比较强健的北方居民获得游牧民族的基因,变得更加勇武善战,同时,北方居民为了抗拒游牧民族的侵扰,也普遍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具有更强的作战能力和更多的作战经验。

这也是北方产生开国帝王和军事将领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北魏、北齐、北周这些王朝,还是胡人统治天下。

隋唐君臣则许多人具有胡人血统。

隋文帝杨坚的父母应当都是汉族,但他的皇后独孤氏则是汉化胡人,杨坚的子孙自然都是胡汉血统。

翻开《隋书》一看,辅佐他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汉化胡人,如宇文氏、豆卢氏、贺兰氏、元氏、长孙氏、侯莫氏、尔朱氏等等。

唐代帝王更进了一步,高祖李渊自己就是胡汉产物,他的母亲独孤氏是汉化胡人,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亲姐妹,所以,隋文帝实际上是李渊的姨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