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从《大学》看古代教育思想

从《大学》看古代教育思想《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篇章,宋人朱熹将其摘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此后“四书”成为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几乎盛极整个古代社会。
《大学》在四书中,篇幅最短,位置却最前。
朱熹注本,其经一章,其传十章,传乃经之阐释。
其经寥寥十句,却足以在“四书”中独立成篇,其精妙在何呢?提及《大学》,不免想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句。
它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道构成《大学》的八条目,蕴含着先后、本末、从个人到家国严密的顺序条理,是古代学子学习、成人、治世的指路明灯。
个人而言,则更加折服于其中的教育精神。
《大学》里的教育理念之一是:尊重学生本身,关照个体自修的能力。
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中的“明明德”,意思就是“彰显自身光明的德行”。
认为,人本身就具有光明美好的德行品质,而大学就是要让人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彰显出来。
其奥妙的地方在于对人的肯定和对“教育位置”的端正。
对人的肯定不再赘述,对“教育位置”的端正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说不等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心中已经有话却难口述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
教育的位置就应当如此设定。
教育不应该是教人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灌输给被教者知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掘、增强自身的能力。
另外一点则是:培养学生追本溯源的求知精神。
此一点启发来自“格物致知”之句。
记得在一本论教育的文章里看到:如今教生物的老师很少会把学生带进自然里让它们亲身观察一种生物的外貌、习性,更多的是让学生记住那些动植物照片上的样子、书里的描述,考试的时候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这是当前的众相,也可能因为实际的条件所限只能这样,但是并不能否定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格物而致知。
对于草木虫鱼鸟兽地理文章书数技艺之类的实际事物,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亲自去看看山脉河川不比给学生展示图片、在黑板上画山河的形成图要好?对于经验、道理的获得,我们也熟知:经历了才会懂得更加透彻、更加“心甘情愿”。
《大学》自我教化思想及对其当今教育的启示

学 》 给我们 提供 了一 套 完整 的 “ 身 ” 或 者说 自 修
我教化 的方 法 。
一
、
“ 三纲领 ” 是 自我教 化 的本质 和价值 目标
教 化 的价值 在于 帮助人 们去 除 内在障碍 ,不 断
培养人 的理 l 德 性 。 《 学 》 开 篇 即说 : “ 生与 大 大学 之道 ,在 明 明 德 ,在 亲 民 ,在 止 于 至 善 。 这 是 ” 《 大学 》 的 核 心 思 想 ,也 被 称 为 《 学 》 的三 纲 大 领。《 大学 》 就是 “ 大人 之 学 ” “ 人 ” 应 该理 , 大 解 为具 有高 尚品格 的人 。“ 明德 ” 明 ,第 一个 “ 明” 作 动 词 用 ,就 是 彰 显 、使 之 光 明 的 意 思 ;第 二 个
(《 论语 ・学而篇》 苟子 说 :“ ) 君子 博学 而 日参省 乎 己 ,则 知 明而行 无 过 了。 (《荀子 ・劝 学篇》 ” ) 孔子 从 十五岁 开始 ,力学 五 十有五 年 ,不断 的修养 自己的道 德 品质 ,终于成 为 圣人 。孔子认 为 ,上 自 天 子 ,下 至普 通老 百姓 ,一切 都要 以修 养 自身作 为
・
高等 教 育 ・
恢 复 “ ” 的原 貌 , “ ” 就 读 作 “ ” 亲 亲 亲 。这 一 点
在 《 习 录》 中记 载 了徐 爱与 王 阳明关 于 《 传 大学 》 “ 民” 的问答 ,王 阳 明向 徐爱 解 释 了 为什 么 旧本 亲
作 “ 亲” 是 正确 的 ,而 朱 熹 改 本 作 “ ” 是 不 正 新 确 的 。与此 相 反 ,朱 熹 认 为 “ ” 应 当 作 “ ” 亲 新 , 除旧布 新之 意 。他 在 《 四书章 句 集 注 ・ 大学 章 句 》 中说 到 : “ 者 ,革 其 旧 之 谓 也 ,言 既 自明其 明 新 德 ,又 当 推 以 及 人 ,使 之 亦 有 以 去 其 旧 染 之 污 也 。 而且 《 ” 大学 》 的后文 也 印证 了他这 一说 法 :
《大学》课件ppt

04
《大学》的当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更注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非仅仅作为道德教化的工 具。
当代学者认为《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对于现代人 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
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 关系。
治国
参与国家治理,为社会做出贡 献。
平天下
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
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真知。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 知识和智慧。
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详细描述
《大学》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出发,提出了以德行为本、以仁 义为质的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 务,主张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02
03
04
修身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大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方法
0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大学》,明确人生目 标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02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03
拓展思维方式
借鉴《大学》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工作效率。
《大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 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 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中庸》《学记》的教育思想

《大学》《中庸》《学记》的教育思想
以《大学》、《中庸》、《学记》的教育思想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受《三经》影响十分深远,其中又以《大学》《中庸》、《学记》的思想最为重要。
《大学》指出:“教学为民,而非教学为君”,这句话鲜明地表明了教育的目的,即让民众获得更宽阔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国家发展。
它提出了“治学之善”,即学习应以有目的、积极的态度坚守为目的,以准确的思维来理解这些知识,从而使自己的见解更清晰、更有深度。
《中庸》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达到“中”的境界。
“中”,指的是不要轻易被外界刺激而登峰造极的状态,也不要沉溺于放纵的混乱状态,而应该以客观、正常的态度坚守正道。
它着重强调“不慕贤而自弃,不企盼而自强”,提倡坚持自我本性,不被外界冲昏头脑,拒绝偏见和迷恋,在思考问题时保持客观,以此来促进自身成长。
《学记》也论述了教育的理念,它提出“好学而不劳”的概念,旨在让人们学习的更有效率,而不是苦心劳作却毫无收获。
教育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空谈论学,因为学习本身没有实际价值。
学习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而实际应用才是价值所在。
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也是《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理念。
以上,便是《大学》、《中庸》、《学记》三部书中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可以看出,这三部书各有侧重,但也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一
个完整的教育理念体系,既有向上的冲动,又有积极的动力,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大学名著读后感

大学名著读后感《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一书是孔子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它包含了孔子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读完《大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大学》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在书中,孔子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观点,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修齐家,再治平天下,而修身则是齐家的基础。
只有做到了修身,才能够做到明明德,才能够做到亲民,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学》中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
在书中,孔子提出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观点,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定力和安宁,才能够做到明辨是非,才能够做到得到真知。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中强调了治国的重要性。
在书中,孔子提出了“治国有顺,天下无忧”的观点,强调了治国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顺序,才能够使国家安定,才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观点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阅读《大学》,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深刻地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大学》与《中庸》的教育思想对比分析

《大学》与《中庸》的教育思想对比分析1. 引言1.1 概述本文以《大学》和《中庸》的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
《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关注的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规范与方法,而《中庸》则是论述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重要文献。
通过比较这两部经典著作中所强调的教育原则、目标、方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并为当今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要研究的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大学》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包括其原则与目标、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生培养与发展等方面。
紧接着,在第三部分会对《中庸》中所强调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中庸原理与价值观、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及学生培养与发展等方面。
在第四部分,本文将对这两者进行综合比较,探讨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影响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大学》和《中庸》教育思想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共性和特点,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研究这两部经典著作所提倡的教育原则、目标、方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哲学并借鉴其思想精华。
同时,了解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构建更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教育思想:大学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了个人全面的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对大学教育思想各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的内容。
2.1 原则与目标: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品性提升,同时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学术研究。
大学旨在通过提供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培养具备高尚品质和丰富知识的毕业生。
《大学》《中庸》《学记》的教育思想

《大学》《中庸》《学记》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教育思想】1. 仁者爱人,忠信为先:《大学》认为“仁者爱人,忠信为先”,它要求学生做仁义的人,以此作为他们的教育目标;2. 遵守礼仪:《大学》告诉学生要讲礼让,有规矩。
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学习遵守礼仪,做一个有礼貌,有道德和尊严的人;3. 时刻提高自己:《大学》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必须时刻提升自己的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4. 克己复礼:《大学》认为,一个人得先以自我为先,要以谦虚和克己复礼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样才能有更高的认知能力。
【《中庸》的教育思想】1. 遵守礼仪:根据《中庸》,要求学生自身遵守礼仪,具有有礼貌,有道德和尊严。
他们要学会行使正常、理性的行为,不应该做过分的事情;2. 尊敬父母:《中庸》教育另一重要理念是尊敬父母和拜师学艺,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孝心;3. 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要鼓励自己担当责任,积极改进自我,不断学习进步,增强自身素质,以便圆满完美地完成工作任务;4. 重视身心健康:学生要珍惜自我的身心健康,在调节心理的过程中,倡导他们必须通过舒缓思维、自我安慰及运动等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了解自己的脆弱,避免进入危险状态。
【《学记》的教育思想】1. 遵循自然:《学记》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要做一个和其他人、自然,以及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在行事上应该调和顺应大自然,从而增强对外界现象的觉察和体会;2. 注重学习:主张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循序渐进的求新求变,以提高学习效率;3. 礼义廉耻:在人与人交往之中要遵循“礼义”“廉耻”,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现自身问题,努力去解决;4. 坚持修身:通过重视自我修养,不断坚持去完善自己,由此提升自身的品格,追求自我的宁静、快乐与和谐。
《大学》与《中庸》

大学与中庸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和“中庸”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它们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著作进行探讨,并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深入理解这两本书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的概述《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被视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进行教育和选拔人才的指南,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大学》强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合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和政治智慧。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个人修身是培养人的核心,通过修身可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其次,齐家治国是个人修身的延伸,一个人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中表现出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最后,治国平天下是一个人修身齐家的归宿,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繁荣的根本目标。
另外,《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它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要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使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大学》还讲述了准则、政治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人提供了道德伦理的指导。
二、《中庸》的概述《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被尊为“周易”之后儒家经典的最高层次。
《中庸》重点强调了“中”的思想,即取得道德和伦理中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以中庸为核心,强调道德之中庸、治国之中正,提倡实事求是、克己奉公。
《中庸》讲述了一个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心境的平衡和中庸之道。
它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避免过分的偏激和极端。
在个人修身方面,《中庸》提倡克己奉公,自我约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治国平天下方面,《中庸》强调实事求是,以中正之道来执政,使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三、《大学》与《中庸》的共同点虽然《大学》和《中庸》是两本不同的书,但它们都是中国儒家经典,因此有很多共同点。
总结《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总结《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大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部书对于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本文对《大学》中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大学》明确了教育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格物致知”的人,即要培养人们的品德和知识,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
他强调修身是教育的第一要义,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行和道德境界。
只有达到了内在的道德修养,人们才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和君子人格的培养,以此为基础来建立家庭、社会与国家。
其次,《大学》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指导人们的学习和行为。
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强调了个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要求人们始终秉持这些品质来做人和处世。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人无完人,学无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教育原则,鼓励人们持续学习和进步。
这些原则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和智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第三,《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师道尊严,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教育。
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教诲和引导,虚心学习,以求得自己的进步。
孔子还提出了“举直错诸枉”,强调师生之间应该有正常的互动和批评,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这种平等而又尊重的师生关系,提出了一种特别的教育理念,对于塑造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培养良好性格的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最后,《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开放。
孔子提倡“教学相长”,认为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和教师,而是一种人人皆可受益的过程。
他主张人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教育家,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
大学 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这本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核心思想,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学习和处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明德就是要求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要做到心中有道、言行有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学业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其次,书中强调了“止于至善”的观念。
至善即是追求最高境界、最高目标。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追求卓越,追求至善。
我们不能满足于平庸,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力求做到最好。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亲民”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亲民就是要做到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服务民众。
而治国平天下则是要求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我们要做到心系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注重学业的提高,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我们要追求至善,不断提高自己,做到亲民、治国平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到正能量,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大学》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以“心”作为教育的基础,以修身作为教育的方法,以成人作为教育的目标。
本文将从教育的基础、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等方面阐述《大学》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大学》教育思想启示《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著。
它是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充分展示了儒家“成仁”、“成德”的教育精髓。
《大学》的教育理念是对先秦儒家思想在道德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的一种传承。
孔子哲学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人”。
儒家的“成人”即指成为有德之人,在高尚品行的基础之上释放出其他的能量,也是所谓的“通才”、“圣贤”。
《大学》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是指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过程,是个人保持高尚品德的过程,是个人修炼自己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成人”、“成德”教育目的的再现。
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从来都是以自我修养作为前提基础的。
《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就充分展示了“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纵观《大学》全文,它不停地灌输“修己”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成为圣人、贤士还专攻一方的专才,都离不开德性的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之上的。
《大学》精神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现代大学的教育,表面上看上去与“明明德”,与“亲民”不相关联,其实质上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下面将从教育基础、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几个方面论述《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基础:以“心”作为教育之本儒家认为高等教育是为“士”而设立的,其目的是为了辅佐帝王济世,或为君主治理国家。
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保存人高尚的品格,在于赋予人新的生命,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也就是《大学》的开篇鸿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大学》认为,“研究而不思考,就好比灌溉而不收获;
思考而不研究,就好比播种而不耕耘。
”这句话深刻概括了教
育的价值和意义,指出研究和思考是相互联系的,研究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价值,并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丘复还提出了“根植贤能”的理念,他认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必须研究根植贤能,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他们必须研究根植贤能,从而掌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他们必须研究知识、技能和道德,以及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价值,取得成功。
《大学》的思想也反映在丘复的教育观念中。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艺术,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重视学生的研究成绩。
只有将研究与道德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有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大学》以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深刻概括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根植贤能”的理念,指出研究和思考是相互联系的,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将研究与道德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有素质的人才,这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大学》教育思想

《大学》的教育思想介绍《大学》作为我国四书中的一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特别是曾子论"礼"的教育的思想,其主旨即在说明"大学之道",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内容、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可以说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朱熹认为《大学》的"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是"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 所以基本上是儒家思孟一派的作品。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也认为《大学》是属于"孟氏之儒"的著作,他断定为"乐正氏之儒的典籍"。
现行的《大学》共有三种不同的本子:(1)郑玄所注《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全文,王守仁尊之为"《大学》古本"。
(2)由程颢、程颐兄弟及朱熹所改定的"大学章句"本。
(3)魏正始四年刻的"三体石经"本,亦称"石经大学古本"。
我们分析《大学》的教育思想,一般采用朱熹的《大学章句》本,这是因为《大学章句》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定教本,直接影响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实际指导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实践,并且也基本继承了前期大学教育的积极成果。
关于《大学章句》的源流,朱熹在《记<大学>后》一文中说,《大学》"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子程子盖尝正之。
"在《大学章句序》中,他说:《大学》是曾参"作文传义,发明其意"。
孟子死后,"而其传泯焉","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次其编简,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大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探析

《大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
义探析
《大学》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文章。
它提出了进行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从目的到程序。
综观《大学》中的有关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实践《大学》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充分。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蕴涵在《大学》中的理念,创见性地对其发挥,提出现代大学应该借鉴古代大学中的理念的观点,从而得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理念。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由引论、四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
引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意义、目的和方法。
现代大学的种种措施始终没有超越明明德、新民的意义,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在于对明明德和亲民等大学之道的认识上还没有完全认识,在实践上还没有完全去执行。
这篇文章就在于创造性地挖掘《大学》这篇文章的教育思想,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现代大学应具备的理念。
第一章是对《大学》的教育思想的阐述;从分析大学的主要内容入手,一一阐述大学之道、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第二章是对《大学》教育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大学的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本章主要从《大学》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程序上引出现代大学教育应具备的理念——人文教育理念、博爱教育理
念、公民教育理念、伦理教育理念。
第四章是对应从《大学》中引出的理想中的教育理念来描写现代大学的缺失。
现代大学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
第五章在前面分析的前提下,认为现代大学一要树立必要的至善精神;二要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三要进行通才教育;四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
大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学》自从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评价《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要求门人弟子:“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而《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作为四书自宋以后一直收到历代教育者和统治者的重视,作为求学入仕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大学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必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也必定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供我们参考。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探讨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强我们文化的民族性和创新性。
本文将探讨《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和意义。
《大学》主要是围绕个人进德修业而展开的,其规模之大可以弥六和,其言之细致又退藏于密。
以笔者看大学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大学八目中首要讲的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即“即凡天下之物,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这个即天下之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在行动中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并且要不断的思索,以求至于客观而不臆断。
马克思认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去辨别各种现象,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最终达到认识的客观性。
而大学则在几千年前就很好的表达这层意思。
所以大学及其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认为知识就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教育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的。
二、注重教育的主体自为性和治心以修身的思想大学中强调“诚意、正心、修身”说明了大学极重人的修心以自为的思想,并通过修心来形成自己的良好的道德屏。
后来又讲到“诚于中形于外”“心广体胖”“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等等这些要求我们在内心自修的同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行为当中,就是说只要我们内心做到与现世道德一致,就会表现在我们的具体日常行为中并在社会中做到游刃有余。
(完整)《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

明德至善、闻道笃行——《大学》教育思想及启示《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理论著作,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一般本质与规律。
其在治学态度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及现代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明德——大学之道《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讲的就是大学教育学生的主要方法在于使人们发扬自己与生俱来的善良美德;在于使人们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们达到才得完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儒家学派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修养德行是教育的根本;以修身为基础,在政治上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至善"境界或最高理想。
为实现这一理想,提出了“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按照这个方法和步骤去做,才能实现“三纲领"的宗旨和目标.“三纲领”和“八条目”互为表里,是统一的、一致的。
二、至善-—大学精神大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止于至善。
明确要求君子应该为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而不懈努力。
也暗示了学子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趋势而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才的理念,充满了社会责任、道德情操、精神素养、伦理关怀、理想信念等人文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至善"品性是大学精神之所在。
“止于至善”字面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有对“善”的永无止境地追求的概念,而且不同时代对“至善”有不同的理解,其含义也概括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
至善提出了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强调追求真理的痴迷与执着。
正是有了这个目标,人们才能对照目标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朝这个目标不断接近。
也许永远到达不了目标,但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中丰富完善自我,使自我的人生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做人做事需要这种精神,做学问更需要这种精神.三、《大学》的启示《大学》是最早的一本系统地讲授大学之道的书籍,并且开宗明义地介绍了大学之道,是内外兼修之道。
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关键词:《大学》;至善;道德教育《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使得《大学》短短文字成为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大学》系统的表述了人类走向至善的必要性,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不断的修身做到至善,社会也要求人类道德最终归于至善,因此至善自然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终极道德理想或目标。
1何为至善《大学》的基本内容讲述的是三纲和八条目。
《大学》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重中之重,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止于至善”。
那么,到底什么是“至善”呢?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公无私、仁爱终生。
对于“至善”之解,历史上也有很多丰富的见解。
朱熹主要通过对《大学》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一语的诠释来切入对至善问题的思考,对于朱子来说,“‘善字轻,‘至字重。
”就性质而言,“至善”是指“极好”。
《语类》里面有:“至善是个最好处。
若十件事做得九件是,一件不尽,亦不是至善。
”因此,至善具有“最高善”和“最完整的善”的意思。
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指的是通过不懈努力,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
那么,对于我们当代大学而言,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培养学生止于大爱的精神。
2为何要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要整体地把握住,不能离开“明明德”和“亲民”,而孤立地谈所谓的“至善”。
“止于至善”,就是說善无止境,因而人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大学》所阐发的精神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
《大学》中的理想主义和对内省、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可以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精华都要在大学生当中提倡。
历史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与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等都是为了他人在做自己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事,虽然现在看来不切实际但这恰恰展示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2024版《大学》教学讲解课件

提升个人修养
《大学》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 学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 使我更加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与 人相处。
拓展知识视野
《大学》提倡博学多闻,使我意 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拓展自 己的知识视野和认知范围。
培养实践能力
《大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使 我更加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 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 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博学于文
《大学》提倡广泛学习各种知识,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在当代教育中,这一理念体现为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多 元化、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慎思笃行 《大学》强调思考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行动能力。在当代教育中,这一理念 体现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结合自身实际谈《大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大学》教学讲解课 件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 • 实践应用与拓展延伸 • 总结回顾与课程考核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的
弘扬传统文化
本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通过讲解《大学》这 部经典著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
其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规范。
提交方式
请将论文以电子版形式 提交至指定邮箱,文件 名请注明“姓名+《大 学》课后作业”。
THANKS
感谢观看
拓展阅读:相关经典文献推荐
《论语》
《孟子》
《荀子》
《中庸》
孔子的言行录,阐述儒 家思想和教育理念。
孟子的著作,探讨人性、 道德和教育等问题。
荀子的著作,阐述礼法 并举、性恶论等思想。
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中 庸之道和人生哲学。
06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

对《大学》教育思想的解读论文摘要:《大学》对儒家大学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是我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学著作,也是儒家大学教育的入门课程。
《大学》系统地讨论了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教学的先后次第、教学的重点等内容,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及现代大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目前一些学者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仍存在着种种误解,所以用现代语言对儒家《大学》的教育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现实意义实属必要。
论文关键词:《大学》;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本末次第;教学内容《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重要的教育学著作,较全面地论述了儒家大学教育的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次第等内容。
宋明理学家对这篇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在宋代以后遂成为儒家大学教育的起点与最基本教材。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儒家文化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而对《大学》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与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一、儒家大学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可分为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属于童蒙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养正”,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与正确的行为。
“蒙以养正,圣功也。
”雎。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一方面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及各种技能,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则是背诵古代各种经典著作。
大学教育则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穷理、致知、修身、治国等内容。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
自十六七人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中国古代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夏、商、周三代,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已相当完备。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
然后王官、国都以及闻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迸退之节,札乐、射御、书数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 贵 州省 兴 义 民族 师 范 学院 刘 静
【 摘
要 】 大学5 《 5 是儒 家教 育思想的
魅 力之上 的。《 大学》 精神对现代 高等教
育 的意 义是 重 大 而 深 远 的 。现 代 大 学 的
“ ” 了才可 以 “ 心 正 身修 ” 修身 才可 以齐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德性分 为两 类 , 一
类 是 理智 的 , 类 是 伦 理 的 。 智 德 性 大 一 理 多 数 由教 导 而 生 成 培 养 起 来 的 ,因 而 需 要 经 验 和 时 间 。伦 理 德 性 则 是 由风 俗 习 惯 熏 陶 出 来 的 。理 智 德 性 的 养 成 和 教 育
上 的一种传承 。孑 子哲学 以“ ” L 礼 为道德 规范 , 仁” 以“ 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 教育 的
目的 是 为 了“ 人 ” 成 。儒 家 的 “ 人 ” 指 成 即 成 为 有 德 之 人 ,在 高 尚 品行 的 基 础 之 上 释 放 出 其 他 的 能 量 , 是 所谓 的“ 才 ” 也 通 、
过 程 , 个 人 保 持 高 尚品 德 的过 程 , 个 是 是
人 的整个 生命 过程 , 他们讲 究言传身教 。 儒 家把学理解为受教育者 自主的 、终生
的 、 践 的 活 动 。 性 是 不 可 以在 课 堂 里 实 德
学 习的。 他们 把这种本性称 为“ , 心” 孟子 命名 为 “ 良知 ” 。在 儒家看 来 , 如果 没有
的 。下 面将 从 教 育 基 础 、 育 方 法 、 育 教 教 目标 几 个 方 面论 述 《 学 》 的教 育 思 想 大 巾
为教 育就 是对人心的一种 释放 ,教育的 过程 不是 新知识的传授 ,而是开发 人们
自身 内 在 的 知 识 ,也 就 是 一 个本 心 开 释
与教育 目标等方面阐述《 大学5 5 的教 育思
他 的成长 ,那些无邪 的想 法才逐渐被蒙 蔽甚 至消失 ,因而人们应维持 并保有最
初 天 生 的 能 力 和 知 识 , 《 子 ・ 娄 章 即 孟 离
是息息相关的 , 对儒家而言 , 正 ,教 育 应 包 括
句 下》 中所谓 “ 大人 者 , 不失其 赤子 之心
9 8 ( ) ( 0 0 .0 8 9 C . 3 80 8 21
并探讨其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 示。
一
、
教 育 基 础 : 心 ” 为 教 育 之 本 以“ 作
到 目标 , 不会离 目标太远 。 也 故君子是不 可 以 自欺欺人 的 ,要使 自己的心意 出于
至 诚 , 有 这 样 才 可 以将 心 摆 端 正 , 可 只 才 以保 住 赤 子 之 心 。
先 秦 儒 家 思 想 在 道 德 伦 理 上 与 政 治 思 想
主治理 国家 。 因此 , 教育的 目的在于保 存 人高 尚的品格 , 在于赋予人新 的生命 , 在 于达到完美 的境界 。也就 是《 大学 》 的开 篇鸿意 : 大学之道 , 明明德 , “ 在 在亲 民 ,
在 止 于 至善 ” 孟 子认 为 人 的 天性 是完 美 。 的 , 类 最 初 的想 法 最 纯 粹 , 是 伴 随 着 人 只
者也 ” 。而教 育 则 是 一 个 解 蔽 的过 程 。就 本 性 而 言 ,儒 家 认 为 所 有 的人 都 是 能 够
“ 圣贤 ” 大学5 。《 5 的教育理念充分 体现 了 这一点 。 礼 记 ・ 《 大学第四十- 5 “ - > 大学之 :
道 , 明 明 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 善 ” 所 在 在 在 。 谓 “ 明 德 ”是 指 个 人 道 德 修 养 提 高 的 明 ,
想 并探 讨 其 对 现 代 高等 教 育 的 启 示 。
的过程 。 受教育者要心意诚实 , 把心安放
在 正 确 的位 置 , 要 心 诚 意 实 , 只 即使 达不
【 关键词 】大学5 教 育思想 启 示 《 5
【 文献编码 】 o:0 99js .40 d i . 6 /in 5 — 13 .s 0
二 、教 育 方 法 : “ 身” 为教 育之 以 修 作
法
儒家认为高等教育是 为“ ” 士 而设 立
的 , 目的是 为 了辅佐帝王济世 , 为君 其 或 《 大学 》 是《 原 小戴礼 记 》 的一 篇 , 里 相传 为曾子所 著。它是 古代教育理论 的 重 要著作 , 分展示 了儒家 “ 仁 ” “ 充 成 、成 德” 的教育精髓 。 大学》 《 的教育理念 是对
家 治 国平 天 下 , 否则 则 是 本 末 倒 置 。 认 它
集 中体 现 , 以 “ ” 为教 育 的 基 础 , 它 心 作 以
修身作为教育的方法 ,以成人 作为教育
的 目标 本 文 将 从教 育 的 基 础 、 育 方 法 教
教育, 表面上 看上 去与 “ 明德 ” 与“ 明 , 亲 民” 不相关联 , 其实质上是有着密 切关系
生活 中去体现 它。《 大学》 主张 以自己的
德 性 修 养 为 理 想 实 现 的 先 决 条 件 ,上 老 “ 老 而 民兴 孝 , 长 长 而 民 兴 悌 ” 通 过 自 上 需 身 人 格 的魅 力 去 感 染 和 教 化 别 人 。君 子
“ ”那 么 教 育 是 不 可 能 完 成 的 。 因 为 心 , 正
教会 的, 而是老师在对正 确与错误 , 高尚
与 低 俗 的不 断 教 育 中 唤 起 学 生 的道 德感 和 生 活 选 择 的 能力 ,并 促 使 他 们 在 日常
人修炼 自己的过程 , 也就是孔子 “ 成人 ” 、 “ 成德 ” 育 目的的再现 。儒 家“ 教 兼济 天
下 ” 的抱 负 从 来 都 是 以 自我 修 养 作 为 前 提 基 础 的 。《 大学 5 的 “ 纲 领 ” “ 条 5 中 、八
有“ ” 心 的存 在 , 才有 “ 有教无 类 ” “ 、 因材
施教” 必要。“ ” 儒家教育 的基础 , 的 心 是
因 而 儒 家 哲 人 会 因为 发 现 了 纯 真 的 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