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赢在设计的根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赢在设计的根源分析
作者:陈军营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
摘要:苹果设计团队虽然只有十几个人,并且来自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新西兰等世界各国的行业拔尖年轻人才。
苹果的很多产品都是他们窝在工作室狭小的厨房里吃批萨时构想出来的。
苹果给予了这些设计师们的高薪、高水准、高密度的“三高”团队待遇。
团队合作是苹果产品开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人在一起共事了15年之久,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也是他们取得设计灵感的重要一部分。
关键词:苹果;设计;团队;策略
近十年间,美国苹果公司(简称“苹果”)已经证明了这样一种能力:无论它进入哪个市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它总能找到一种吸引消费者的方式,并确立自己的地位,深受各国消费者喜爱,使之成为风靡全球的苹果电子产品。
大部分人自然会想到那位传奇老板——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但这个以设计独特、用户体验度高为口碑的产品,幕后功臣却是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顶级工业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和他的精明能干的设计师们。
艾维在1998年设计的iMac,挽救了苹果的命运。
当时苹果面临巨大困境,甚至有可能破产倒闭。
而在2001年,艾维主导设计的iPod更进一步,完全颠覆了唱片产业。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时,同样在手机产业掀起了一场革命。
而苹果2010年推出的iPad平板电脑,更是引领了一个全新计算机类型的发展。
当乔布斯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要求设计一种创造多彩廉价的CRT电脑时——这将会是第一台IMAC。
艾维在一家糖果工厂待了数小时以获取色彩灵感。
对苹果这家如今市值200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他价值达数亿英镑,短短几年中,这个加利福尼亚公司做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从音乐和电视到移动电话和手持电脑的所有的一切。
但究竟是什么让苹果的产品如此独特?笔者通过研究苹果的产品设计分析后发现,他们的成功决非偶然,而最主要原因归综为如下几点:
一设计队伍:精干团结
苹果产品普遍设计优美且销量优异。
如果说苹果的产品是设计中的艺术品,那么苹果的设计团队功不可没。
三星的产品设计队伍有1000多人,而苹果却是让少数几个每周在餐桌旁聚会的工程师来决定产品设计的。
苹果聘请的这15位工业设计师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iPhone和iPad这些苹果产品就是在他们的定期聚会中设计而成的。
这是一支精干、好管理的团队,团队里的冲突是公开透明的。
在这样的团队中不可能有所隐藏,而拉帮结派是团队合作的绊脚石,并最终会破坏整体目标。
伟大的团队离不开那些专注于向前进发和开拓新领域的个人,这些品质非常好,但个人的最终目标必须跟团队的目标一致,而团队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在设定优先事项的同时把握好前进方向。
苹果在设计过程中,会有数百个不同的设计造型,而设计团队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元素,再在其中确定最符合要求的设计。
带头人艾维和他手下16位设计师们几乎斩获了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他们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德国。
且每周都要花时间进行讨论,当然多数研讨是在餐桌边完成的。
艾维团队在苹果总部有一处开放式的工作室,面积很大,内有一套巨大的音响系统,设计团队在餐桌边感到最舒服,这些团队中多数成员已并肩奋斗了15-20年。
当总裁乔布斯一次又一次地发布让万众粉丝期待的新产品消息时,艾维正在他并不大的工作间里等待掀起下一场设计风暴。
艾维作为苹果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顶级工业设计师于1967年出生在英国,在纽卡斯尔综合性工程技术学院学习工业设计;1992年加入苹果,同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紧密合作,开发了iMac。
第一年就卖出了二百万部以上,还将光与色彩引入到枯燥的计算机产品设计领域,他同时也是iPod和Mac mini和iPhone的设计者。
2002年凭iMac和 iPod赢得了设计博物馆年度首席设计师大奖。
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尤其是在机场、在餐厅看到周围的人正在使用他们曾共同努力研发的产品时,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奖励。
二设计理念:简约优质
在一次创意峰会上,即是设计总工程师也作为副总裁的艾维表示,苹果的目标并不在于赚钱,而是生产优质产品。
在一般人的眼中,面临破产的公司需要优先解决成本和营收问题,而苹果的做法非常不同。
苹果不做市场调查,他们认为,那些方法只能导致产品平庸化。
因为设计师会因为这份调查而有所顾忌,比如害怕触犯某些人。
设计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潜在的机会和熟悉科技技术,并将它们服务于产品的打造上。
每个苹果员工都拥有极强的信念,那就是专注于各自的专业领域。
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开发过程时,整个过程都非常流畅。
当设计师们在一起开发一个产品时,他们不会对电气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工业设计师进行细化分工。
苹果资深设计师斯托弗·斯廷格(Christopher Stringer)在2012年的苹果专利案件中表示,我们的任务就是想象那些并不存在的产品,并将其融入现实生活。
开发、设计任何产品都极具挑战性,苹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将简约主义融入到连消费者也注意不到的问题。
简约主义不是没有丝毫凌乱,它设计的是一个对象或产品的功能与位置。
不会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凌乱感觉,永远保持产品的整洁性。
当然,简约主义更不是简单了事,它的要求必须严格渗透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去。
简约主义是最基础的设计细节。
从苹果iOS系统崛起以来,有人将简约主义打上了“复古”的标签,也就是说将古典的装饰特点应用于新的设计中。
于是,在苹果Mac 电脑和iOS设备的日历中,就出现了仿造的皮革纹理,甚至还有仿造的针脚。
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会共同思考,学习新知识,创造全新的流程,并向其他行业专业人士请教。
比如,在设计第一代iMac的过程中,艾维及其工作团队甚至曾向糖果行业人士请教,以了解在生产糖果色电脑外壳时,如何能够保持其一贯的透明度。
为了在设计上达到更高的境界,艾维还专门去日本学习了武士刀的制作过程。
苹果的设计师们有时候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资源来解决一个极微小的问题,即使这个问题不会影响产品的功能。
他们之所以这
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这有点像“完善抽屉的背面”。
虽然很多人会说,人们不会看到它,因此没必要浪费精力完善它。
但是,对于苹果的设计师们认为极为重要,这也是保证产品优质的重要所在。
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证明自己真正关心你的产品使用者。
这是他们的责任,而且也是非常正确的做法。
对细节的重视,让苹果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并让消费者形成了该公司永不失败的印象。
三设计策略:质疑创新
苹果设计团队并非单纯地在设计上发起风暴,他们与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甚至远在亚洲的外围制造商都有密切的接触,在运用新材料和革新生产流程方面都是“吃螃蟹的人”。
苹果对大大小小的产品的各个方面都在进行设计上的创新,如果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就继续创新直到满意,这是苹果在质疑中不断创新获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那些重大的决定不能由一小组思考周密、全心投入的科技产品设计师做出,有一个重要决策者就够啦。
的确,从很多聪明人那里获得反馈意见是有好处的——这有助于减少某些细节遭到忽视的情况发生。
但如果提供意见和观点的决策者人数太多,则不仅可能延缓敲定产品最终设计的进程,也可能因为怀着取悦所有人或面面俱到的愿望添加太多功能,从而令产品不堪重负。
在苹果的设计过程中,整个过程有提出设计、制造原型和正式生产。
如果有些事情能变得更好,那一定是最新的设计;而如果要想出新设计,设计者们必须面对毫无参考的问题和挑战。
要解决处理这些就需要非凡的专注。
这种既保持探索又乐观的精神,是别的地方放很少见的。
创新过程也是苹果不断从一个产品走向另一个新产品的过程,也是不断质疑,否定再创新的过程。
当苹果设计师有了想法和创意之后,那怕只有一个小小的、脆弱的、试探性的、无定型的想法,苹果的设计师们也会对其展开商讨。
他们在设计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把一个抽象的想法转化成一个稍微具体些的讨论结果。
不论当初设计的原样是多么粗陋的3D模型。
只要灵活善变、不断探寻,最终会形成一种消费者喜爱的结果。
苹果就是这样,从目标很简单,最终转化设计制造出更好的产品。
相反,苹果设计师们认为,如果设计出的东西达不到更好,宁可不制造它。
苹果的设计师们在不断怀疑、不断质疑中,尽量让自己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满意。
在苹果,一旦通过头脑风暴确定了产品构思,设计团队就绘制草图,并通过CAD软件建模。
设计团队还会遵循线性创意流程,从构思到草图,再到建模,最后则是工程样机。
倘若过程中出现更好的创意,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已经开发好的概念。
艾维认为,设计是一个产品的先决条件,不过要做出颠覆性的设计很难。
苹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简约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看看他的当家设计师们讲述自己的“家训”。
总之,苹果是靠一流的产品设计获得企业的成功。
苹果的iPod、iPhone和iPad都遵循了这一战略,只要将苹果产品与电子商店中的其他产品进行对比,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苹果遥遥领先。
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看重消费电子产品的外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苹果。
而苹果的产品销量飙升也得益于此。
参考文献
[1] 缪琳,杨雄勇.从苹果的设计探究产品基因的遗传与变异[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2] 金蕾,罗莎莎.解读苹果公司的设计管理之道[J].科技风,2012,(8).
作者简介:陈军营(1979-),男,汉族,河南省扶沟县人。
现郑州轻工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