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引领下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一、家校共育现状剖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拧成一根绳,形成一股力,真正发挥“家校合力”的威力。当前家校共育得到重视,教育界对此纷纷展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优秀成果。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些许不足,主要概括如下:

(一)家校共育达成共识,行动落实却良莠不齐

2017年9月,海亮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对全

体新生家长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97%的父母非常赞同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家校携手共同完成,家校共育达成共识。许多家长、教师也都在想办法、找对策,但在落实到最终的具体行动时,却因诸多因素导致结果良莠不齐。

有的家长眼里多是孩子的过错而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仅看孩子的成绩而忽略品德的养成,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缺乏以身作则的教育行动。一些“双职工”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工作繁忙作为推脱的理由。另外还有一些离异家庭或留守儿童家庭在这方面与学校配合不足。

有的教师强调家校共育的作用,但对家长的作用定位不准,过于依赖家长,甚至达到滥用的程度,这样很难让家长理解家校共育的意义。

(二)家校共育形式精彩纷呈,效果参差不齐且难以持久

家校共育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长们的重视,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推进共育建设。如组建班级家委会、家校联盟,定期召开家长沙龙、家长开放日等。也利用新校讯通、微信群、QQ 群、YY 语音、公众号、APP 软件等现代网络科技手段,多形式、多活动地来落实家校共育方案,然而实践中发现,现实的效果参差不

*本文系海亮学校家校共育微课程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之一。

微课程引领下

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

宇1,胡文彬2

(1.海亮外国语学校,浙江绍兴312000;2.浙江海亮教育研究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

家校共育已是当前教育界热点话题。如何凝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提升家校共育效果是其中的核心要点。从一线班主任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剖析当前家校共育现状。针对不足,学校展开家校共育微课程建设实践探索,通过微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更好地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

关键词:

家校共育;现状;微课程建设;模式探索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30-0029-03

齐且难以持久。

有的合作表现为浅层次的“假合作”,家长过于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常常是家长配合教师,教师只是简单告知家长学生考试的成绩;有的家委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更多的是收费、买东西等。校讯通、微信群更多的功能是发通知、发作业。学校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的实施就好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目标、过程不够明确。学校、教师为了政绩、业绩或考核积分应付完成上级的行政任务,缺乏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的规划,为活动而活动显得“华”而不“实”,家校协同缺少实质性内涵,难以达到真正共育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当前实践中,我们还常面临其他问题。如:家校活动凌乱;家校共育时间零碎;参与的家长不够代表性;家庭与学校教育顶层设计不够,缺乏课程体系支持;教师与家长之间理解、信任不够,缺乏配合的主动性;父母教育能力欠缺,教育方式不科学;家校共育模式不成体系,实效性低等。究其根源:一方面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单亲家庭、家长素质、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等;另一方面受学校因素的影响,如师资队伍配备、家校沟通、教师素质等。

二、家校共育模式实践探索

在认真剖析了家校共育现状之后笔者认为,家校共育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每次活动都需要建立“细水长流”的微课程体系,应当以微课程引领,建立“家校共育模式”,通过微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真正提升家校共育的效果。

(一)微课程立项与设计,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落实家校共育的两大支柱,是搭建一个优质家校共育的途径,高质量地完成微课程项目要成为每一位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共识。学校通过多次项目建设研讨会,正确解读项目目标。

1.项目设计会。对微课程项目进行顶层设

计,明确了核心素养维度下的家校共育课程主

题(图1)和搭建了微课程模型(图2)。让研究有规划、有设计、有方向。

家校共育课程主题(图1)

家校共育微课程模型(图2)

2.专家引领会。邀请全国知名课程专家对

课程建设中的问题、措施等进行专家会诊,进行课程论证及问题驱动,以便使课程设计内容更

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3.专题培训。学校将项目具体落实到位,

分若干分支,明确各分支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商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可操作性的指导。

家校共育实践基本路径:确定主题———创设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同时实施路径并非单向不可逆,通过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跟踪及课程实施的评价,对课程设计进行反思与适当调整,对主题目标进行更新提炼。微课程让全体师生家长在振奋中凝聚,在碰撞中清晰,在自信中前行。

(二)微课程探索与实践案例

目前,学校已经开发了二百多个特色鲜明的微课程资源。紧紧围绕项目计划中的家校共育主题(见图1)与微课程模型(见图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期特点与学校专题活动相结合,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主题,配搭对应形式的微课程。比如,七年级新生入学时,要进行以适应

【责任编辑刘梦薇】

上学期主题与形式下学期主题与形式七年级

微课程主题:

适应课程1:畅游校园,

融入学校(微课视频、

语音试听)课程2:静待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案例研讨、演讲辩论)

微课程主题:

习惯课程1:让阅读融入生活

(亲子阅读、

阅读分享)课程2:我运动,我健康(跟踪调查、亲子运动)

八年级

微课程主题:责任课程1:你是我的“影子老师”(学子榜样、海亮骄傲)课程2:“大手牵小手”(情景实践、角色扮演)微课程主题:感恩

课程1:学会倾听的你最美!(角色互换)

课程2:感恩有您,

一路关怀!(亲子书信、亲子体验)九年级

微课程主题:

博爱课程1:班级客厅

(家长授课、

教育讲座)课程2:让爱传递

(爱心义卖、

故事征集)微课程主题:

进取课程1:成长手册

(学生报告、

海亮故事)课程2:学业指导与规划

(专家报告)

为主题的课程学习;八年级的学生进行责任与感恩的主题学习;九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方面的学习,每个主题对应的形式也有差异,具体设计微课程案例展示如下:

家校共育微课程实践案例

(三)交流沟通、协助共进、资源共享是微课程实施的保障

课程要有必要的保障,才能“生根发芽”,从而开出美丽的花朵。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全体家长和教师参与,需要家庭和学校的交流沟通、协助共进、资源共享。

1.搭建共育平台,

畅通交流沟通为确保家校共育有序开展,搭建共育平台,畅通交流沟通是前提。家长要配合学校组建好一支给力的家委会,家委会各成员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计划、有目的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便捷畅通家校共育的渠道,从而打破家校共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家长会、家访、校园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共育渠道要避免形式化、坚持微课程引领的特色化,发挥好其应有作用。

2.创新培训平台,

家长教师共进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就必须提升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能力。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精心设计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课程。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系统思考,统筹规划,落实好短期、中期和长期课程

目标。第二,创新家校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是专家引领式,也可以是家长助教式,或是充分利用微课程库内微视频、微电影、微试听等给予家长和教师培训。

3.挖掘家长资源,

服务学校活动家长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群体,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特色才能。立足学校教育实际,挖掘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档案库,活化家长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丰富教育活动、融洽亲子关系、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建班级客厅,开设家长讲堂。学校根据实际,挖掘具有专业技能的家长走进课堂,丰富孩子们的课堂知识。如从事银行工作的家长讲理财知识,从事医生职业的家长讲授健康与护理相关知识,从事环保工作的家长讲授关爱环境、保护环境的知识等。第二,亲子体验活动和外出学习活动。一方面,家长可以参与学校教育,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如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十岁成长礼、入团宣誓、家长沙龙等,陪伴、见证孩子的成长点滴,融洽亲子关系,增进家校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家长的人脉资源,为学生们组织校外活动提供机会或途径,让学生的成长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如参加敬老院义工活动,学习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袜子、珍珠加工制作的完整工艺及销售模式,在店口镇五金企业工作的家长可给孩子们提供参观企业的机会与场地等。

三、结语

家校共育是学校、家长共同的需求,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协力配合。科学高效的家校共育,需要有计划、有策略地展开,要搭建共育平台、要提升育人能力、要挖掘家校的无限潜力,既需要家长资源的支持和补充,也需要学校的家校共育主题与微课程模型共建,如此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