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下的物理概念教学
【摘要】物理概念教学是铸就知识堡垒的基石,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学好物理概念就好比是要拿到一把通往物理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学不好物理概念就是没有取到这把钥匙,还谈什么进入那广阔的物理殿堂,就更谈不上怎样展开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探究。
【关键词】概念本质内部联系物理规律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出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亮的很多。我认为,他们都不能离开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为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基础。如何提高新课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曾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例如;讲力的概念,先举一些很平常的实例:人推车、手提箱子、摩擦阻碍了木块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等,这是一些很平常的现象,学生不会注意;若要点他们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即每个现象最少有两个物体:人和车、手和箱子、压路机与路面、木块与地面、地球与苹果。而且两个物体都在相互作用着,推、提、
压、拉、吸引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把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分别称为推力、提力、压力、拉力、吸引力。所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即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这样力的性质,即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力的概念,而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应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不讲究教学方法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事倍功半,反而给学生一个模糊概念,这时选择通俗易懂,具有生动的比喻则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讲到“电流”概念,书里是“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来表示电流,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电荷量”是一个新名词,这时可采用如下比喻,把导体比喻为“水管”那么“水流”就是“电荷量”了。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通过这个比喻,使“电流”更加形象化。学生获得的概念也更加具体和生动。
再如,讲“电阻”的概念时,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跟水在塞满石头的水管在流动类似,会受到阻力。这个“水管——石头模型”够形象、生动了。
(三)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深刻理解物理意义;
以“焦耳定律”为例,其数学表达式:q=i2rt和电功w=uit两个公式后,有的学生只死记公式,硬背条文,不去弄清各符合所代
表的物理量及他们间的关系。解题时,往往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不能全怪学生,也与我们讲课时分析问题不深不细有关。为了避免和澄清学生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讲解公式时,不能用纯数学观点或走过场。将电流所做的电功与电热混为一谈,此时应该认识清楚只有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电功等于电阻产生的电热,即电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那部分。
例: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则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焦?
解:(1)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
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
(2)产生的热量错解为:
q=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
正确的解为:
q=i2rt=102×2×10×60
=1.2×103j
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对电功和电热两个概念的理解,所以,要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四)分析身边自然现象,理解重要物理规律。
由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纷繁复杂,它反映出其中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也很的,例如:在“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个很普遍的
自然现象中,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却不少,如运动方面的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及更深层次的位移、加速度。但位置发生变化的大小可用位移描述、位移变化的快慢可用速度描述、速度的变化可用加速度描述,动力方面受的力有牵引力、阻力、重力、支持力,这些力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其合力,加速度和合外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关系十分密切的内部属性。即物体的惯性,这一属性可用质量来量度。我们从上述众多的物理概念中综合出最重要的三个——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它们相互制约的关系把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一客观的基本规律完整表达出来了。前面较为复杂的认识过程可简单的概括为:物理现象(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物理概念(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物理规律(牛顿第二定律)。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不断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其效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实质教育的正确导向,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探索旅程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