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权的变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物权的变更
物权的变更,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法律关系诸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其中,主体的变更,实际表现为物权的取得和丧失,因此,一般所谓物权变更系指狭义上的物权变更,既物权的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物权的客体变更,是指物权的标的物在量上发生的增减。例如,当某动产附和于某房屋时,房屋所有权的标的物因添附而有所增加,但是,在法律上和观念上,这一事实并未导致房屋之上原有所有权的消灭与新所有权的发生,也就是说,在客体变更的情况下,所有权人保持了其同一性。当然,对因附和而成为房屋的构成成分的动产而言,由于丧失了独立性而发生了所有权的消灭。
2、实行公信原则的理由........................................................................ 8
3、公信原则的体现及效力范围........................................................................ 9
二、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在民法上,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因素被称为法律事实。物权法律关系的变动也系由一定的法律事实引起,其中包括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
1、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欲发生一定私法上的法律效果,而将其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在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中,当事人有意识地追求特定物权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效果,并将此效果意思表示出来,法律既依其意思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例如,当事人通过合意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或者通过抛弃所有权的意思而使所有权归于消灭,又或者是通过订立抵押合同设定抵押权等。
2、形式主义.................................................................................10
六、结束语........................................................................10
3不动产登记......................................................................................................7
4、动产交付........................................................................7
物权的内容变更,是指在不改变物权性质的情况下,其内容所有改变。例如,当事人在设立地役权的合同中,约定地役权存续期间为10年,后又通过合意将其变更为20年;又如,动产抵押权又开始因未办理抵押登记而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后抵押权因登记而取得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3、物权的消灭
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与主体的分离,就物权人方面而言,为物权的丧失。物权的丧失可以分为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物权的绝对丧失,是指物权本身终局地归于消灭,例如,物权标的物发生灭失,致使权利客观地发生消灭。物权的相对丧失,仅指对特定的主体发生权利的丧失,也就是说,物权仅与原权利主体分离,但其权利本身并未发生消灭,而是归属于其他的权利主体。可见,物权的相对丧失,对于原权利人而言,固然属于权利的消灭,而对于新权利人而言,则属于权利继受取得;对于物权本身而言,则属于权利的主体变更。因此,通常所说的物权丧失,仅指物权的绝对丧失。
2、法律以外的事实....................................................................................6
三、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6
除其他原因外,物权还因混同、抛弃而发生消灭:
(1)、混同,是指两个无并存必要的物权同归一人的事实。例如,在上地私有的情况下,某块土地的所有权人通过继受、受让等原因,取得了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设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此时,所有权与该发生使用权混同,后者既丧失了继续存在对于所有权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益,那么该权利不因混同而消灭,例如,在上例中,如果在所有权人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前,原使用权人已经在地上为第三人设定了一项担保物权,那么为该担保物权人的利益计,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因与所有权同归一人的事实而消灭,而是应该继续存在,并继续作为第三人担保的客体。《担保法解释》第77条也明确规定了此种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的情形-"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
2、物权的变更......来自百度文库.................................................................4
3、物权的消灭........................................................................5
(3)、区分物权的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其法律意义在于:?从取得原因上看,物权原始取得多具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也就是说,法律直接规定物权取得的各项构成要件。而物权的继受取得,除少数情形外大多基于法律行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判断物权是否发生,在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前者,应考虑法律直接规定的各项权利取得要件是否已被充分;在后者,则首先应就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做判断。?原始取得既非基于他人既存权利而取得物权,则物权的取得自然不受先前权利上存在的负担影响,这些负担因物权的原始取得而消灭。相反,在继受取得,物权系继受而来,而原权利人当然不能将大于其所有之权利让与他人,因此,在标的物上的一却负担,均继续存在,取得人须承受这些负担。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准考证号: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考生单位
邮编电话
专业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主考单位
年月日
摘要....................................................................................3
一、物权变动的意义........................................................................ 3
1、物的发生......................................................................................................4
二、引起物权变更的法律事实........................................................................ 5
1、法律行为........................................................................ 5
五、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9
1、意思主义....................................................................................9
1、公示原则的必要性....................................................................................6
2确定公示方法的标准........................................................................ 6
在所有权人抛弃所有权的例子中,导致所有权消灭的法律行为清晰可见,既当事人抛弃所有权的意思表示。然而,在因买卖、赠与等原因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形下,识别究竟是何种法律行为引起了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却并不容易。
一、物权变动的意义
1、物权的发生
物权的发生,是指物权与特定主体的结合。所谓"物权的设立",通常指的是在他人之物上设立定限物权,因此它指的是定限物权的发生。物权的发生,自特定的物权人方面观察,为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可以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1)、物权的原始取得。原始取得,又称固有取得,是指非依据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具体而言,原始取得大致又包括两种情形:A物上本来就不存在任何物权,因此物权的取得当然不受制于任何既存的权利。B物上本存在他人的物权,在正常情况下,依意思自治的原理,物权取得人取得物权必须以原权利为基础并以原权利人的意志决定,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追求交易安全或维持交易秩序等目标,法律也直接规定某些法定的物权取得方式,从而使物权的取得不受既存物权的影响。
(2)、抛弃,是指物权人依单方的意思表示而物权归于消灭。物权为财产权,原则上应允许权利自由抛弃。抛弃系单方法律行为,须以意思表示为之,而且尚须符合其他方面的要求:在动产,如抛弃的是所有权,则除须为抛弃的意思表示外,还须放弃对该动产的占有;如抛弃的是他物权,则抛弃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须向因抛弃而直接受益者作出意思表示,并将动产返还于后者。在不动产,如抛弃所有权,除须作出意思表示外,还须向不动产登记机关作所有权涂销登记;如抛弃他物权,须向因抛弃而直接受有利益者作出意思表示,并向不动产登记机关作涂销登记,才能发生物权消灭的效力。
(2)、物权的继受取得。继受取得,又称传来取得,是指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继受取得又可以分为移转继受取得和创设继受取得。所谓移转继受取得,是指就他人的物权依其原状而取得,所谓创设继受取得,特指在他人之物上设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等定限物权。定限物权的设定,一方面,须以所有权为基础,其本身就构成所有权人对其所有权的处分,故属于继受取得;另一方面,所有权人并不因定限物权的设立而丧失其所有权,实际上,所有权人只是将所有权的部分权能暂时地让渡给了定限物权人。
关键词....................................................................................3
引言....................................................................................3
【引言】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法》第2条规定,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物权的设立是指创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物权,比如依据法律行为设立抵押权;物权的移转是指将已存在的物权在民事权利主体之间转让,如依据法律行为,出让不动产物权;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在主体不变更的条件下改变物权的内容,比如改变地上权的期限或内容;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的终止。
论物权的变动
西南大学专业:民商法学生姓名:杨旭
指导教师
【摘要】
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发生、变更与消灭。就权利人而言,物权变动意味着物权的取得、设定、内容变更与丧失。我国《物权法》并未使用"物权变动"这一较抽象的术语,而是采用了"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这样具体的表述。
【关键词】
物权物权变动原则模式
四、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8
1、公信原则的意义........................................................................8
物权的变更,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法律关系诸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其中,主体的变更,实际表现为物权的取得和丧失,因此,一般所谓物权变更系指狭义上的物权变更,既物权的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物权的客体变更,是指物权的标的物在量上发生的增减。例如,当某动产附和于某房屋时,房屋所有权的标的物因添附而有所增加,但是,在法律上和观念上,这一事实并未导致房屋之上原有所有权的消灭与新所有权的发生,也就是说,在客体变更的情况下,所有权人保持了其同一性。当然,对因附和而成为房屋的构成成分的动产而言,由于丧失了独立性而发生了所有权的消灭。
2、实行公信原则的理由........................................................................ 8
3、公信原则的体现及效力范围........................................................................ 9
二、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
在民法上,导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因素被称为法律事实。物权法律关系的变动也系由一定的法律事实引起,其中包括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
1、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欲发生一定私法上的法律效果,而将其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在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的物权变动中,当事人有意识地追求特定物权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效果,并将此效果意思表示出来,法律既依其意思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例如,当事人通过合意移转标的物的所有权,或者通过抛弃所有权的意思而使所有权归于消灭,又或者是通过订立抵押合同设定抵押权等。
2、形式主义.................................................................................10
六、结束语........................................................................10
3不动产登记......................................................................................................7
4、动产交付........................................................................7
物权的内容变更,是指在不改变物权性质的情况下,其内容所有改变。例如,当事人在设立地役权的合同中,约定地役权存续期间为10年,后又通过合意将其变更为20年;又如,动产抵押权又开始因未办理抵押登记而不具有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后抵押权因登记而取得了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3、物权的消灭
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与主体的分离,就物权人方面而言,为物权的丧失。物权的丧失可以分为绝对丧失与相对丧失。物权的绝对丧失,是指物权本身终局地归于消灭,例如,物权标的物发生灭失,致使权利客观地发生消灭。物权的相对丧失,仅指对特定的主体发生权利的丧失,也就是说,物权仅与原权利主体分离,但其权利本身并未发生消灭,而是归属于其他的权利主体。可见,物权的相对丧失,对于原权利人而言,固然属于权利的消灭,而对于新权利人而言,则属于权利继受取得;对于物权本身而言,则属于权利的主体变更。因此,通常所说的物权丧失,仅指物权的绝对丧失。
2、法律以外的事实....................................................................................6
三、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6
除其他原因外,物权还因混同、抛弃而发生消灭:
(1)、混同,是指两个无并存必要的物权同归一人的事实。例如,在上地私有的情况下,某块土地的所有权人通过继受、受让等原因,取得了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设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此时,所有权与该发生使用权混同,后者既丧失了继续存在对于所有权人或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益,那么该权利不因混同而消灭,例如,在上例中,如果在所有权人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之前,原使用权人已经在地上为第三人设定了一项担保物权,那么为该担保物权人的利益计,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因与所有权同归一人的事实而消灭,而是应该继续存在,并继续作为第三人担保的客体。《担保法解释》第77条也明确规定了此种物权不因混同而消灭的情形-"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顺序在先的抵押权与该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一人时,该财产的所有权人可以以其抵押权对抗顺序在后的抵押权"。
2、物权的变更......来自百度文库.................................................................4
3、物权的消灭........................................................................5
(3)、区分物权的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其法律意义在于:?从取得原因上看,物权原始取得多具于法律的直接规定,也就是说,法律直接规定物权取得的各项构成要件。而物权的继受取得,除少数情形外大多基于法律行为。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判断物权是否发生,在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在前者,应考虑法律直接规定的各项权利取得要件是否已被充分;在后者,则首先应就法律行为的有效性做判断。?原始取得既非基于他人既存权利而取得物权,则物权的取得自然不受先前权利上存在的负担影响,这些负担因物权的原始取得而消灭。相反,在继受取得,物权系继受而来,而原权利人当然不能将大于其所有之权利让与他人,因此,在标的物上的一却负担,均继续存在,取得人须承受这些负担。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准考证号: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考生单位
邮编电话
专业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主考单位
年月日
摘要....................................................................................3
一、物权变动的意义........................................................................ 3
1、物的发生......................................................................................................4
二、引起物权变更的法律事实........................................................................ 5
1、法律行为........................................................................ 5
五、物权变动的立法模式....................................................................................9
1、意思主义....................................................................................9
1、公示原则的必要性....................................................................................6
2确定公示方法的标准........................................................................ 6
在所有权人抛弃所有权的例子中,导致所有权消灭的法律行为清晰可见,既当事人抛弃所有权的意思表示。然而,在因买卖、赠与等原因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形下,识别究竟是何种法律行为引起了物权变动的法律效果却并不容易。
一、物权变动的意义
1、物权的发生
物权的发生,是指物权与特定主体的结合。所谓"物权的设立",通常指的是在他人之物上设立定限物权,因此它指的是定限物权的发生。物权的发生,自特定的物权人方面观察,为物权的取得。物权的取得,可以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1)、物权的原始取得。原始取得,又称固有取得,是指非依据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具体而言,原始取得大致又包括两种情形:A物上本来就不存在任何物权,因此物权的取得当然不受制于任何既存的权利。B物上本存在他人的物权,在正常情况下,依意思自治的原理,物权取得人取得物权必须以原权利为基础并以原权利人的意志决定,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追求交易安全或维持交易秩序等目标,法律也直接规定某些法定的物权取得方式,从而使物权的取得不受既存物权的影响。
(2)、抛弃,是指物权人依单方的意思表示而物权归于消灭。物权为财产权,原则上应允许权利自由抛弃。抛弃系单方法律行为,须以意思表示为之,而且尚须符合其他方面的要求:在动产,如抛弃的是所有权,则除须为抛弃的意思表示外,还须放弃对该动产的占有;如抛弃的是他物权,则抛弃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须向因抛弃而直接受益者作出意思表示,并将动产返还于后者。在不动产,如抛弃所有权,除须作出意思表示外,还须向不动产登记机关作所有权涂销登记;如抛弃他物权,须向因抛弃而直接受有利益者作出意思表示,并向不动产登记机关作涂销登记,才能发生物权消灭的效力。
(2)、物权的继受取得。继受取得,又称传来取得,是指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继受取得又可以分为移转继受取得和创设继受取得。所谓移转继受取得,是指就他人的物权依其原状而取得,所谓创设继受取得,特指在他人之物上设定用益物权或担保物权等定限物权。定限物权的设定,一方面,须以所有权为基础,其本身就构成所有权人对其所有权的处分,故属于继受取得;另一方面,所有权人并不因定限物权的设立而丧失其所有权,实际上,所有权人只是将所有权的部分权能暂时地让渡给了定限物权人。
关键词....................................................................................3
引言....................................................................................3
【引言】
物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特定的物进行管理、支配并享受物之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物权法》第2条规定,是指权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设立、移转、变更和消灭。物权的设立是指创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物权,比如依据法律行为设立抵押权;物权的移转是指将已存在的物权在民事权利主体之间转让,如依据法律行为,出让不动产物权;物权的变更是指物权在主体不变更的条件下改变物权的内容,比如改变地上权的期限或内容;物权的消灭是指物权的终止。
论物权的变动
西南大学专业:民商法学生姓名:杨旭
指导教师
【摘要】
物权的变动,是指物权的发生、变更与消灭。就权利人而言,物权变动意味着物权的取得、设定、内容变更与丧失。我国《物权法》并未使用"物权变动"这一较抽象的术语,而是采用了"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这样具体的表述。
【关键词】
物权物权变动原则模式
四、物权变动的公信原则........................................................................8
1、公信原则的意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