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机制

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说,区域经济都是一定要发展的,这已被各地区的实践所证明。区域经济发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量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近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841年,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德国经济学家李斯待以生产部门的发展状况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①未开发阶段;②畜牧阶段;③农业阶段;④农工业阶段;⑤农工商阶段。(二)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49年,在论文《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胡佛与费雪从产业结构和制度背景出发,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自给自足经济阶段②乡村工业崛起阶段③农村生产结构转换阶段④工业化阶段⑤服务业输出阶段(三)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0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美国经https://www.360docs.net/doc/7f9323757.html,主导产业、制造结构和人类的追求自标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向成熟推进阶段⑤高额消费时代阶段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四)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弗里德曼提出了中心一外围理论,以空间结构、产业特征和制度背景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前工业阶段②过渡阶段③工业阶段④后工业阶段

(五)阿明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0世纪70年代,在“中心一外围”理论的基础上,埃及经济学家阿明提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外围”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①殖民主义阶段;②进口替代工业化阶段;③“外围”国经济真正走上自力更生道路阶段。(六)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学者蒋清海博士结合以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各种划分标准及理论,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为标准,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传统经济阶段;②工业化初级阶段;

③全面工业化阶段;④后工业化阶段。(六)蒋清海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蒋清海认为,制度因素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背景性标准;产业结构是判别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标准,一般用工业化程度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及主导产业类别来表示;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标志,一般用城市化水平、城市首位度及城市规模分布类型来表示;总量水平是测量经济发展高度的标准,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及其人均量来表示。(一)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经济波动,一般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交替出现的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萧条、高涨与衰退现象,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统计学上讲,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中经济实际增长对其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是围绕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现代经济增长周期概念则是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的不断反复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由增长率的减慢或

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它与古典经济周期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一定存在绝对下降或下跌的变化,即使正增长率也符合此种衰退的定义,所以这种衰退又称为“增长性衰退”。 ?典型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衰退期,经济从高涨开始衰退。 2 萧条期,失业率上升,经济活动低于长期发展趋势。 3 复苏期,厂商定购增加,但经济增长仍低于长期发展趋势。 4 高涨期,经济不断扩张,直到难以支撑,再次跌入衰退期见图。 ?经济增长和发展周期可以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加以分类,一般分为50~60年的长波周期、9~10年的中波周期和3年在右的短波周期三种。一个长波周期包括6个中波周期和18个短波周期。(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学说 1、外部因素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2、货币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 3、投资过度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4、消费不足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 5、心理理论彼谷和凯恩斯 6、创新理论熊彼特(三)经济周期的主要类型 1、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在对1890~1922年间美国和英国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些统计指标呈现出有规则的上下波动的现象。他于1923年发表了《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历时较短的周期性波动现象进行剖析。他认为,经济周期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大周期约包括2~3个小周期,小周期的平均长度为40个月,这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短波周期。 2、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

特??朱格拉1861年发表了《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他通过对英、美、法三国的物价、生产、就业人数等统计资料的分析,首次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平均长度为9~10年的经济波动周期,这就是“朱格拉周期”。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中不断出现繁荣、危机和萧条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交替出现便形成一个经济周期。 3、库兹涅茨的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30年出版了《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他通过对美、英、德、法等国从19世纪初叶或中叶到20世纪初期60中、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序列资料。他剔除了其间短周期与中周期的变动,发现存在着15-25年周期三位中长期循环。 4、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于1925年在美国发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一文,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可能存在3个长波。 1 1789~1849年的长波,其上升时期为25年,下降时期为35年,共计60年。 2 1849~1896年的长波,其上升时期为24年,下降时期为23年,共计47年。 3 始自1896年的长波,其上升时期为24年,1920年以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5、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于1939年发表《经济周期》一书,首次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进行了“四阶段模式”分析。他指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确实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他在总结前人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同时存在三种经济周期的论点。第一种是由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为期50~60年的长波周期,第二种是由朱

格拉提出的为期9~10年的中波周期,第三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为期3年左右的短波周期。一、增长极理论和因果循环累积效应(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50年代初首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空间并不是均衡的,存在于极化过程中,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而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但忽视了增长极的地理空间含义。(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60年代法国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因此,增长极概念就有了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关联效益大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一)区域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的产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自50年代以来,其理论、方法与应用取得很大进展,并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中收到明显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1944

年由缪尔达尔提出,后经卡尔多等人完善而形成。认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并不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该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二是扩散效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强大回流效应和弱小扩散效应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就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累积循环的结果。基于此,提出以下政策主张。在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地区,以寻求较高投资效率和较快经济增长,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当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无限扩大,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发展,以缩小经济差距。(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二、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现代区域经济总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区外生产的,称为“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层;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区内社会、生活服务的产业部门,称为“非基本生产”,相当于区域产业结构中的辅助层和基础层。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力求扶持优势层的发展,增加输出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以开拓占领越来越广阔的区外市场。由于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的存在,优势层的发展通过连锁效应迅速波及到辅助层和基础层,带动区域所有产业部门的发展。三、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

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由于

高一物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重点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典型例题】 例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 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s 。 ⑴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B 、C 、D 各点的数据,填入表中。 ⑵在坐标纸上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 (3)由v -t 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

例2、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如下表: 为了计算加速度,下面几种做法最合理的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v a?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 α tan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a? v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当堂训练】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⑴根据_______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_运动。 ⑵根据________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且v A=, v B

弹性工作时间制度

1 目的: 在充分体现公司“以人才为根本”的前提下,使员工发挥最大工作效率。 2 适用范围: 2.1 规定弹性工作时间制度的实施办法、管理职责和控制程序; 2.2 适用于公司管理类、工程技术类和部分基层事务类员工的工作安排; 3 职责: 3.1 员工应充分保证实现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并确保工作协作; 3.2 员工所在部门主管负责员工实际出勤时间的控制和合理安排; 4 控制程序 4.1实施对象 4.1a 总经办、人力资源本部、财务本部、商务本部、营销本部、; 4.1b三个事业部不在弹性工作制范围内,具体对象见表1: 表1 4.2时间安排4.2.1制度工作日 4.2.1a 员工每月工作23.5天。 4.2.1b 员工实行每天8小时工作制度,其中白天7小时,其余1小时时间可以根据需要与直接主管协商或自行安排,并记入工作日记,并通知部门考勤员予以记录。 4.2.2作息时间 为确保工作衔接,公司冬令时作息时间安排见表2(夏令时另行安排): 表2 4.3考勤 4.3.1部门考勤员必须如实登记本部门员工弹性工作时间,该《弹性工作时间记录表》(见附表1)经部门主管审阅签字后交人力资源本部进行考勤。4.3.2人力资源本部不定期抽查各部门人员上岗情况,填写考勤检查表,以验证员工实际考勤;(见附表2《考勤检查表》)。 4.3.3对于未达到规定考勤的员工,公司除扣除缺勤工资之外,同时,按缺勤工资的一倍予以处罚。 5 文件 《考勤管理规定》。 6 记录 6.1《弹性工作时间记录表》 6.2《考勤检查表》 7 附加说明

7.1本制度由人力资源本部提出。7.2本制度由人力资源本部负责解释并归口管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自古以来,人类就希望知道心理是怎样产生的。由于人会做梦,能够梦到早已去世的亲人.因此有人认为,人的灵魂相肉体是互相分离的,人死以后,灵魂会跑到另一个世界中去。由于人的心脏和人的生命的存亡有直接关系,人在高兴或悲伤时,心脏都有特殊的反应,因此有人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也有一些人由于看到脑的损伤,会引起某些认知功能的丧失,因而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于认识到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这个认识是得来不易的。近30年来,由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许多崭新的认识,这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章将简要介绍脑和神经系统的最一般的知识。首先介绍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别是脑的进化。进化的观点是研究脑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了解神经系统的发生和发展,对揭示心理的种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介绍神经元的构造和神经兴奋传递的特点。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或神经回路。再次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脑是进化阶梯上最后出现的脑组织,是各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本体。本章还介绍了各种不同的脑学说,特别是当代影响最大的机能系统学说和模块学说。最后介绍内分泌系统及其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神经系统脑的进化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它由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和1000亿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每个神经细胞又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1万个以上的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这样一块复杂的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问世以后,进化的观念已深入到不同学科的研究中。人脑是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从没有神经系统的单细胞动物,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再到高度复杂的人脑,经过了上亿年的发展。研究脑的进化,不仅对揭示人脑的秘密有重要的意义,也对了解脑与心理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将概述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包括神经系统的发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高等脊推动物的神经系统等。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在地球形成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温度很高,一切元素都呈现气体状态。后来温度下降了,才有了岩石、水和大气等无机物。大约又过了十几亿年,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生物,即生命现象。生命出现以后,又不断发展和分化,大约在几亿年前、产生了动物和植物的分化。动物出现以后,又不断地进化,开始是无脊椎动物,后来是低等脊椎动物.再到高等脊推动物。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神经系统,以后又产生了脑,这就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图2—1)。一个变形虫就是一个细胞,它是一团形态不固定的原生质。胞体向不同方向伸出长短不同的突起、叫伪足。变形虫虽然很简单,但能对外界多种刺激作出反应,如趋向有利刺激(食物),避开有害刺激(玻璃丝);饱食以后不再对食物发生反应等。 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它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而是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各种机能。不过,在变形虫身上可以看到其结构的初步分化,即有内浆和外浆之分。外桨在身体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内浆在身体里面,负责体内的功能。外浆与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具有周期变化的规律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具有周期变化的规律,若人体生物钟运转紊乱,就会导致疾病、衰老及死亡。因此要想健康长寿,就得顺应生物钟,“保养”生物钟。 顺应生物钟指人的一切活动要与体内的生物钟合拍、同步。人生长期进行各种活动,大脑就会形成良性“条件反射”,生理学上称之谓“动力定型”。“动力定型”一旦形成,便有适应性和预见性,这不仅对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大有好处,而且对增进身体健康也大有裨益。例如,每天按时起居,按时工作、学习的习惯养成,可以使人整天保持精力充沛;每天定时进餐,届时消化系统的消化腺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每天定时大便可以预防便秘等。 一旦“动力定型”形成后,就不要随意打乱,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动力定型”的破坏,往往是衰老、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举例:英国有一名叫托马斯的老人,活到152岁时,身体仍然很健康。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要见这位寿星,于是派人请他到皇宫,让他尽情吃喝玩乐。这样一来,他的生活是很快乐,但却破坏了长期形成的“动力定型”结果不到一星期便逝世了。 所谓“保养”生物钟,是指消除一些干扰破坏体内生物钟正常运转的因素,保持生物钟正常运转。例如,急躁发怒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心脏跳动加快,血压升高;忧愁会使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减退;惊恐使人六神无主等等。各种不良情绪都会干扰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境从容坦荡,就能避免生理失调,利于健康?な佟? 一、人生长寿的十要素 1、人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家里,所以家庭生活愉快和安逸,家人互相关心,团结和睦,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2、保养精神。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有挫折、忧伤等有害情绪时,应立即转移心境,加强自我意识调节,保持安定。 3、定时睡眠,生活要有规律,使体内各部机能和体外环境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4、节制饮食,合理营养。多饮脱脂乳或低脂牛奶,多吃高纤维食物。 5、忌烟戒酒。严重吸烟饮酒者,缩短寿命。 6、性格较温和、能与人保持和睦、表情适中、办事切合实际者,要比具进攻型性格,与人经常发生冲突,做事心血来潮者的寿命长。 7、用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来陶冶自己的志趣,创造良好的心境,培养高尚情操,如静坐、读书、看花玩水、步行锻炼等,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延缓衰老。 8、生命在于运动,每天锻炼30分钟,以加强脏器功能,坚骨丰肌,通畅血脉,延缓各部机能衰退。 9、住在乡村、小镇者,要比住在大城市的人寿命长。 10、定期检查身体,处病不惊,自我控制情绪,若有疾病,坦然置之,切忌忧愁、焦急,以缓解和消除病痛,但要认真治疗。

(完整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计数点编号 (从0点开始计数) 1 2 3 4 5 6 相邻两计数点间 时间间隔 t/s 0-1 1-2 2-3 3-4 4-5 5-6 0.1 0.1 0.1 0.1 0.1 0.1 相邻两计数点 间距离 x/cm x 01 x 12 x 23 x 34 x 45 x 56 1.40 1.90 2.38 2.85 3.35 3.87 各计数点的速度 v/cms -1 16.50 21.40 26.15 31.00 36.10

公司弹性工作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公司弹性工作制度 篇一:市场部弹性工作制实施及管理办法 市场营销中心弹性工作制实施及管理办法 由于市场工作的特殊性,市场营销中心从事销售业务的人员实施弹性工作制,具体内容如下:一、弹性工作制适用范围 所有销售人员实行弹性工作制,商务人员暂不实行该制度。二、弹性工作时间规定 1.日常上下班工作时间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8:30-12:00,13:00-17:30)。 2.由于业务需要延迟下班、加班等可申报延迟上班时间或补休。 3.业务人员由于业务需要实施弹性工作制时,必须事前向大区经理、部门经理申报,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否则视为迟到或旷工。 三、考勤管理办法 1.市场营销中心全体人员均参加公司打卡考勤。 2.市场营销中心建立弹性工作时间登记制度(格式见附件一),销售人员将审批通过后的弹性工作时间报部门考勤

员登记备案、部门经理签字确认。(申报方式:当面申报、oa、短信及其他有效方式。) 3.部门考勤员根据公司打卡记录及部门考勤记录统计 销售人员的出勤情况,若无弹性工作时间审批、无请假审批则按旷工处理。4.实行弹性工作制的员工需保证通讯畅通,确保与公司及用户的 联络畅通,如由于个人原因造成信息不畅,将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个人责任。 四、出差管理规定 1.员工出差前需提交《出差审批表》(格式见附件二),审批通过后方可出差,出差3天以内部门经理审批报备市场主管领导、商务专员,3天及以上报主管领导审批报备部门商务专员。 2.因公出差到岗后提交出差工作报告(格式见附件三),该报告作为考评项目经理业务能力凭据之一存档。 附件一、弹性工作考勤登记表附件二、出差审批表附件三、出差工作汇报 附件一弹性工作考勤登记表 附件二出差审批表 出差审批表 附件三出差工作汇报 篇二:弹性工作制 弹性工作制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 度和时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 一个很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 小车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 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6.实验操作完毕,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点迹较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到适当的点为计时起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纸带,舍去开头的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把每打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s。在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每隔5点一次标上0,1,2,3,……。测量各个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x 1 ,x 2 ,x 3 ...,然后计算出相邻计数点之间 的距离x 01 ,x 12 ,x 13 …… 3.瞬时速度的计算 2 1 ?X D E F △x0△x1△x2△x3 1 2 0 3 4 5 c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物理1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在以下三个领域具体为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数学工具将问题化繁为简,利用v-t图象展现物体运动规律,研究规律。 ◆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 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 系。 ◆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 2、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若干个、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学生电源。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第二章第一节,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关系”之前,起到一个铺垫作用。本节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看似简单,但其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是具有基础性和典型性的。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一种从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飞机的运动、雄鹰的运动、苹果的下落等现象说明速度随时间在 不断的变化情况。 提问: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物体的运动存在怎样的规律吗? 学生:要想探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规律,必须知道物体一系列不同时刻的速度。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二)复习提问 提问: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如何测得物体运动的 瞬时速度呢? 学生: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通过对纸带的分析、 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提问:如何来计算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呢? 学生:通过测量纸带上两点的距离得出平均速度可粗略的代表这两点之间某一点的瞬 时速度。 提问:打点计时器的组成部分、作用。(展示实物电磁打点计时器) 学生:它有线圈、振片、振针、永久磁铁、限位孔等组成,是一种记录运动物体在一 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电源频率在50Hz 时,每隔0.02s打一个点. (三)新课教学 1、进行实验 教师:介绍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师生互动] 得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在此过程中,可以先学生自我归纳,然后教 师进行指导) (1)、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细绳绕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如下图。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动纸带运动。让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3)、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4)、改变所挂钩码的个数,按上述步骤,再做两次。

劳动合同书 弹性工作制

劳动合同书 甲方(聘用企业):北京XXXX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 法人代表: 乙方(受聘人)性别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 户口所在地联系电话 备注: 1.合同内容应使用电脑打印或用蓝、黑墨水笔填写,不得采用复写或复印; 2.合同须由当事人签字生效,代签或冒签无效;划改处应经当事人按印认可; 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同意订立本劳动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1条甲、乙双方选择固定期限形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时间为自起至止。

其中试用期自起至止。 第2条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从事岗位(工种)工作。 第3条乙方保证所提供的各种与甲方招聘要求有关的证件的真实性,如提供不真实的证件或伪造简历,则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第4条甲方根据业务经营需要,可临时性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安排乙方临时性工作任务,但时间不超过12个月。乙方完成临时性工作任务后,继续履行合同约定的工作岗位,乙方如要求留在新的岗位,则必须与甲方协商,经得甲方同意后可变更劳动合同。 第5条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第6条乙方同意在甲方安排的工作地点从事工作。因工作需要,乙方同意甲方变更工作地点。 第7条乙方实行弹性工时制,每天工作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周不少于5天。 第8条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的,加点和法定节假日应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休息日加班应依法安排乙方同等时间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第9条乙方在公司工作期间的职务发明创造的所有权归甲方所有,特别对技术开发类公司,乙方在合同期间产生的劳动成果归甲方所有,须根据公司规定将开发设计文档、源代码等内容上传至公司指定SVN,并且未经公司允许,不得向第三方出售、传播。 第10条甲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工具,建立健全的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和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及其标准。

时间表达法和可数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则

时间表达法和可数名词的复数变化规则试卷 一:将下列时间转换成数字时间表达法: 1. a quarter past ten _________ 2.ten to six _______________ 3. half past six ____________ 4.fifteen to eleven___________ 5.twenty past five_____________ 6.twenty to eight____________ 7.ten past seven__________ 8.fifteen past twelve__________ 9.twenty to nine____________ 10.ten to seven 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时间表达法转换成英文形式。 (1)1:00________(2)12:15________(3)3:30___________ (4)5:50__________ (5)7:20__________ (6)12:30_______________ (7)9:40_____________ (8)8:10____________ (9)12:45_________________(10)6:25___________ 三.将下列可数名词转换成复数形式。一清辅音浊辅音结尾加s的标上相应的读法音标。 例:yo-yo yo-yos /z/ notebook notebooks/s/ balloon_______ book________ kite_________ paintbrush_________ witch__________ city________ cat_________ country________ fish________ potato_______ tomato ___________ bus________radio___________knife___________watch____________fox_____ _class__________brush__________toy_________dog________party________ photo(照片)________study(书房) wolf(狼)____________monkey____________ leaf(树叶)____________bag____________wife(妻子)____________ foot(脚)_______tooth(牙齿)___________ map(地图)_____________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换的规律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通过打出的纸带测量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3.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设计 1.实验方案:如图所示,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铝板平放在实验桌上,铝板上放一小车,小车一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另一端连接绕过滑轮系有槽码的细绳。小车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通过研究纸带上的信息,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实验原理 (1)计算瞬时速度 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个计数点与第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1、Δx 2、Δx 3……,如图所示。由于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即v 1=Δx 2+Δx 12T ,v 2=Δx 2+Δx 3 2T ,……。 (2)根据v -t 图像判断速度的变化规律 用描点法可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根据图像的形状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利用v -t 图线的斜率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3.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复写纸、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铝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交流电源、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铝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铝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槽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启动计时器,然后释放小车, 一定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随后关闭电源。 4.增减所挂槽码的个数(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换上新的纸带,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四、数据处理 1.瞬时速度的计算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始 纸带的选取 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如图所示。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 1、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无脊椎动物“发头现象”;脑的产生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 3、脑进化的特点 脑的相对大小变化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4、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脑的变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二、神经元的构造和神经兴奋传递的特点 1、神经元 含义 作用 组成 胞体 树突(头部):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尾部):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形态 突起数目: 单级、双极、多级细胞 功能: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连接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 (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2、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 为神经元生长提供线路 形成绝缘层,使得快速传递 输送营养 清除过多的神经递质 3、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 含义(静息到活动) 分类 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突触接触部分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4、神经回路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元连接方式 发散式 聚合式 环式连接 ?三、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外周神经系统: 将脑、脊髓与身体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感觉链接运动链接自主链接传递感觉和运 动信息 ?脊神经31对 ?脑神经12对 ?植物性神经 ?交感神经(应付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平衡抑制) ?两者具有拮抗性质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脊髓 ?含义:低级部位 ?横切面“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为白质 ?作用 ?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膝盖反射) ?脑干 ?延脑“生命中枢” ?桥脑传递信息;睡眠具有调节和控制 ?中脑“视听反射中枢” ?网状结构 ?上行系统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 ?下行系统肌肉紧张加强或减弱 ?间脑 ?丘脑“中继站” 除嗅觉外 ?下丘脑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边缘系统(哺乳动物以下没有) ?海马记忆 ?杏仁核情绪 ?扣带回注意 ?3、大脑结构和机能

心理学知识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学知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实验一: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2016·天津卷)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 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甲 A. 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 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 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 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 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乙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 cm,s2= cm,s3= cm,s4= cm,s5=cm,s6=cm,则小车的加速度a=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 B=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甲 段OA OB OC OD OE OF 长度/cm (1) 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A、B、C、D、E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如下表所示. v A v B v C v D v E 速度/(10-2 m·s-1) 表中E点的速度应该为m/s.

(2) 试根据表格中数据和你求得的E点速度在图乙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象.从图象中求得物体的加速度a=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乙 3.(改编)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现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表面粗糙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大于钩码到地面之间的距离.实验时先用手固定小车,给小车挂上适量的钩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释放小车,小车在钩码的作用下开始做匀加速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钩码落地后,小车继续在木板上向前运动.图乙是钩码落地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段纸带,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s,试解析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甲 乙 (1) 他们已计算出小车在通过计数点1、2、3、4、5、6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并填入了下表,以0点为计时起点,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在图丙中作出小车的v-t图象: 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v1v2v3v4v5v6 单位(m/s) 丙 (2) 由所作的v-t图象可判断出小车做(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

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_EEG时频分析的探索_张志杰

第29卷第10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10月Vol129 No110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Nat ural Science Edition)Oct1 2007 文章编号:1673-9868(2007)10-0152-04 时间知觉的神经机制 ———EEG时频分析的探索① 张志杰, 刘 强,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小波变换是分析EEG信号时频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Morlet小波变化的方法,探讨1000ms时间知觉过程的时频特征,进而揭示内部时钟的频率特征.研究表明:在时间知觉过程中EEG的主要频率在20~25Hz之间.结合ERP和EEG时频分析的优势和不足,两者的结合更能有助于揭示大脑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 关 键 词:时间知觉;内部时钟;EEG;小波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 在时间知觉研究中,一直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模型:内部时钟模型(internal clock model)和认知模型(注意和记忆模型)[1].内部时钟模型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计时机制依赖于一种内部时钟的机制,内部时钟(internal clock)由起搏器(pacemaker)和累加器(accumulator)构成,其中起搏器按照一定的频率连续释放冲动(p ulse)到累加器,然后通过记忆过程和决策过程做出最后的反应.而认知模型则认为人类时间知觉取决于对其注意资源分配的多少(预期式时间知觉)和记忆容量的大小(回溯式时间知觉).虽然这两个理论模型都得到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但是也都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 来自脑成像的研究结果表明小脑具有内部时钟的功能,但也有研究发现基底神经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具有这种功能[2].采用单细胞纪录的研究发现前额叶背外层区域神经元间的放电模式可以构成计时的机制[3].而且ERP的证据也表明时间知觉过程所诱发CNV的波峰潜伏期和内部时钟所释放冲动的累加过程存在一定的联系[4].虽然这些研究都围绕存不存在内部时钟以及内部时钟的位置展开,但是对内部时钟所释放的冲动的性质及其本质却较少涉及. 大脑本身存在自发性振荡,即大脑的原有的自发节律,并且这一特征可通过脑电波记录到,例如delta 节律(1~4Hz),t heta节律(4~8Hz),alp ha节律(8~12Hz),beta节律(12~30Hz)以及gamma节律(30~70Hz).这些节律有时和脑的行为状态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如:清醒闭眼时alp ha节律增加,睁眼时alp ha节律减少;认知状态gamma节律增加等等.由于内部时钟的本质在于脉冲的释放和累积,因此我们尝试从时间知觉过程中EEG节律的分布特征来探讨内部时钟的存在及其机制,也就是时间知觉过程中EEG的时频特征. 1 方 法 111 被 试 西南大学在校大学生6名(5男1女),平均年龄2113岁.所有被试均无精神病史,右利手,视力或矫 ①收稿日期:2007-03-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70467);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40635001; 20060635002);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西国重04005). 作者简介:张志杰(1973-),男,河北邢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时间认知的研究. 通讯作者:黄希庭,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考物理实验突破: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1)按照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 (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 (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5)换纸带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 4.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及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5.数据处理 (1)目的 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 (2)方法 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a 1=x 4-x 13T 2,a 2=x 5-x 23T 2,a 3=x 6-x 33T 2?a =a 1+a 2+a 33=(x 4+x 5+x 6)-(x 1+x 2+x 3)9T 2 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v n = x n +x n +12T =d n +1-d n -12T ④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 a.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b.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x 1、x 2、x 3…x n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 (2)Δx 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 1=x 2-x 1,Δx 2=x 3-x 2…. (3)T 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02n (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 ,n 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 (4)Δx =aT 2,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6.复习启示 高考实验题一般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新情景.因此,要在夯实基础实验的基础上注意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用教材中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处理新问题. 7.情景拓展

弹性工作制

弹性工作制 所谓弹性工作制是指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的前提下,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以代替统一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制度。 弹性工作制是60年代由德国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的困难。从70年代开始,这一制度在欧美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在欧洲,1975年英国约有70万职工,1977年瑞士估计有40%的产业工人,在德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工人实行这一制度。在美国,在一些脑力劳动占要地位的行业中也在推行弹性工作制。到90年代,大约40%的大公司采用了弹性工作制,其中包括杜邦公司、惠普公司等著名的大公司。在日本,日立制造所在1988年推行这一制度,除生产线上的工人以外,有四万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富士重工业、三菱电机等大型企业也都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我国近年来许多工厂也在试行这种制度。 目前弹性工作制有多种形式: (1)核心时间与弹性时间结合制。一天的工作时间由核心工作时间(通常5~ 6小时)和环绕两头的弹性工作时间所组成。核心工作时间是每天某几个小时所有员工必须到班的时间,弹性时间是员工可以在这部分时间内自由选定上下班的时间。例如某个公司规定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不算1小时的午餐休息,核心工作时间可以由上午9点到下午3点,而办公室实际开放时间为上午6点到下午6点。在核心工作时间内,所有员工都要求来到工作岗位,但在这核心区段前后的弹性时间内,员工可以任选其中的3个小时工作。如下图所示: 6— 有些弹性工作方案还准许累积额外的工作时间,从而每个月内可以腾出一整个自由日。 (2)成果中心制。公司对职工的劳动只考核其成果,不规定具体时间,只要在所要求的期限内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就照付薪酬。 (3)紧缩工作时间制。职工可以将一个星期内的工作压缩在二、三天内完成,剩余时间自由自己处理。职工上班时间减少,可以节省交通费,提高公司的设备利用率。 弹性工作制比起传统的固定工作时间制度,有着很显著的优点。弹性工作制对企业或组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弹性工作制可以减少缺勤率、迟到率和员工的流失。(2)弹性工作制可以增进员工的生产率。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所调查的公司中,弹性工作制使拖拉现象减少了42%,生产率增加了33%,对这种结果的解释是,弹性工作制可以使员工更好地根据个人的需要安排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使员工在工作安排上能行使一定的自主权。其结果是,员工更可能将他们的工作活动调整到最具生产率的时间内进行,同时更好地将工作时间同他们工作以外的活动安排协调起来。(3)弹性工作制增加了工作营业时限,减少了加班费的支出(例如,德国某公司采取该制度后,加班费减少了50%)。 弹性工作制对员工个人的优点有:(1)员工在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需要作息,上下班可以避免交通拥挤,免除了担心迟到或缺勤所造成的紧张感,并能安排时间参与私人的重要社交活动,便于安排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2)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 但是,弹性工作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它会给管理者对核心的共同工作时间以外的下属人员工作进行指导造成困难,并导致工作轮班发生混乱。其次,当某些具有特殊技能或知识的人不在现场时,它还可能造成问题更难以解决,同时使管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工作更为麻烦,花费也更大。另外,许多工作并不宜转为弹性工作制,例如,百货商店的营业员、办公室接待员、装配线上的操作工,这些人的工作都与组织内外的其它人有关联,只要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弹性工作制通常就不是一可行的方案。 推行弹性工作制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该项工作能进行精确的个体工作绩效(质量、数量)的考核;其次,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应能允许该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第三,企业具有较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保证;第四,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包括基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而且支持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