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有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姓名郝丽学号 2011100785 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年级 2012级

院、所历史文化学院年月日 2013年6月15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分值)

得分A B C D

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

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

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

当;论证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

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

表性。

20-16 15-11 10-6 5-0

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

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

范。

20-16 15-11 10-6 5-0

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

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总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有感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叙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变化的历史。全书共分五章,第一、四两章分别叙述十九世纪四十到七十年代和七十到九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中外贸易关系,第二章叙述五十一七十年代农民大起义期间的经济形势和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第三章叙述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和地权分配租佃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第五章叙述中国资本主义新式企业的产生及其同国内外势力的联系和矛盾。全书分上、下两册,计131万字,可谓篇幅浩繁。

在体例和构架上,采用通史编纂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撰述方法。一方面,按照历史年代和发展阶段编排章节,尽可能将历史发展变化的脉胳交代清楚,另一方面,对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领域、部门以及有关事件、问题,作横向展开,进行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分开来看,多数章节或子目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合起来则大体构成一个松散的经济通史框架。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编写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有利于研究的深人和全书质量的提高。当然也会带来问题。由于编写组成员在长期的专题研究过程中,对自己承担的部分形成了系统的观点,并贯穿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以致“尾大不掉”。结果,在某些观点上,也就只好“由各章节执笔人各抒己见”(见《编辑说明》),同时也影响了全书结构和文字等方面协调一致。不过,我觉得作为以提高为主要目的的专著,这种组织和写作方法的优点还是明显的。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

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对中外贸易逆差出现的原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英国是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国,鸦片战争后,各类英国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中国,英货对华出口总量急剧增长,其中90%以上是棉织品和毛织品。但是英国商品并没有预期的市场,在1845-1855年的十年中,英国输华的棉纱由260万磅上升到290万磅,增加不过10%,而棉布则由310万匹下降到200万匹,减少30%以上。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即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

五口通商前,生丝和茶叶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五口通商后,中国出口品种逐渐增多,如皮革、猪鬃、锡、豆类、籽仁、食油、原棉、草帽辫及其他小手工艺品等,但茶叶和生丝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占中国出口总值的75%以上。自1846至1856年的十年中,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和生丝几乎连年递增,茶叶从1846年的46,746千磅递增到1856年的63,278千磅;生丝从20,270包递增到58,551包。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慢,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英国在此期间曾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其中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年平均进口6.85万箱,但鸦片的盈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仅生丝一项出口就可将其抵消。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

巨额的贸易顺差让西方列强十分不解,拥有如此强大人口的国家为什么消费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呢?

鸦片战争前,英美对于中国的广阔市场就十分看好,鸦片战争后,英美法通过《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特权,这更令他们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进行贸易,大家好像全发了疯似的”。参加签订中英各项条约的全权代表璞鼎查曾公开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中国的市场“异常庞大,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供给他一省消费之用的”“所有英国兰开夏纺织厂的出品都供应中国一省的制袜的需要,甚至还有人夸大说,在福州,“几乎在每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穿着一些我们的纺织品”。与此同时,美国也设想了在中国市场的美好图景,当时的总统泰勒曾向国会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