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

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

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

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

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

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方整有序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今日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何启示

wyy9909| 2007-12-11 09: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

《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

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

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

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

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

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

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启示在古代风水学中,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作“相地如相人”。

如《玄女青囊海角经》曰“支龙形势,如人之状,然其身一动,则手足自应;将主一出,则群兵必随。

”“本身之龙要长远,身体必要端正为上,手足必以相合为佳,长幼必以逊顺为贵,主宾必以迎接为奇。

”在这种人、地类同思想的基础上,风水中常据人体的结构将龙脉之真穴分为三种穴,一在头部,二在脐眼,三在阴部,其具体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儿头,孩子初生囱门未满,微有窝者,即山顶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脐,两手即龙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

”(清孟浩《雪心赋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学》中即收有一幅以人体之“窍”为原型的风水穴位图,最能形象逼真地体现这种人、地同类的理念。

由于古代风水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的阴阳与元气说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作为融贯整个风水学的灵魂。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太阳、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同地球昼夜节令变化和灾情间的关系。

在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

《履园丛话》说:“人身似一小天地,阴阳五行,四时八节,一身之中皆能运用,”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人体与宇宙同构。

天地分为阴阳,人体亦分阴阳。

天地有五星五岳,人体亦有五官、五脏。

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人亦对应有十指。

地分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绕地球十二圈,人亦对应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人的整个经络系统随着时间的先后,年、月、日、时辰,周期性地气血流汪,盛衰开合,人应时辰月令,这一切都暗示着我们,人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它凝聚着整个宇宙的生命,人体完全是与宇宙相合的,人体之气与宇宙之气以交流的。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天地与初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元气在宇宙天地间回荡,气在人体中聚合,人实际上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与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浅析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是指宏村在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智慧。

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境内,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宏村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宏村在城市规划方面展现出了智慧。

宏村的规划布局紧凑有序,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古代社区。

宏村的建筑群落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片区,即“南邻”和“北辖”,各有不同的特点。

南堂、南湖、南横、南士、南捣、南抱等以“南”起名的古民居多集中在“南邻”一带,而北厅、北字、北门、北楼、北府、北驿等以“北”起名的古民居多集中在“北辖”一带。

宏村的规划同时考虑了水系的布局,水道蜿蜒穿插于村庄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水乡特色。

这种紧凑有序的规划布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体现出了古代建筑规划的智慧。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宏村的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如人们常说的“皮革上马褂,木头作结构”。

这种建筑结构不仅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还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气和保温等特性。

宏村的建筑多以“一进三连五天井”为基本单元,内部空间相互交错,错落有致。

这种设计方式既能充分利用空间,又能增加采光和通风效果。

宏村的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的布局和高低错落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景观。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还表现在水利工程方面。

宏村古代建筑利用水资源的智慧被称为“灵璧流水制式”。

宏村的屋顶多倾斜,屋檐长出远离房屋,形成了一种很大的檐片,将雨水引导到院落里的水井和水池中。

宏村的道路和居民楼的地面也多以石板铺设,利于雨水渗透。

这种水利工程设计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防止水患的发生,同时可以收集雨水,滋润农田,提供居民生活用水,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灵活运用。

宏村古代海绵城市智慧体现在其规划、建筑设计和水利工程方面。

宏村的古建筑群落紧凑有序,道路纵横交错,水系布局巧妙;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设计灵活多变;水利工程善于利用雨水,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也紧紧与社会、文化、艺术有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设计思路。

1. 以宫殿为中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宫殿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重要元素。

对于古代中国皇帝而言,宫殿是其居住、办公、修行的地方,是权力象征的所在。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无论城市大小,宫殿往往都是城市的中心,城市建设以之为基础。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大雁塔,这些历史名城都是以宫殿为中心进行规划设计的。

2. 五行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五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相互间有制约与相克的关系。

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五行的认知和应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五行思想在南京中山陵的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中山陵的基地以”水”为中心,周边是“山”及“土”,“水”和“土”相互衔接,体现了五行思想的应用。

这对于城市规划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 城市的方位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方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相当一部分城市是按照历史传统、民俗习惯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而规划的,如南京、北京等城市便是如此。

在城市规划中,人们往往用山水和天象作为指导。

这些因素决定了建筑物及市区的摆放位置和方向。

山水风水的配置不仅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生态和环境,也考虑到了城市运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比如,古北京城市规划的方位以天象为主,以北为城市的天兵方位,以南为城市的 heaven方位,以东为医工方位,以西为商业方位,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4. 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多数为格状布局,以方盘形的街区为基本构造。

将街道规划为横街和纵街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便捷的出行。

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也会注意用巨石围墙将城池固定起来,实现城市的防御功能。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首都南京中,城门、城池、城墙等防御策略极为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城市和国家的安全。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

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

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

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Thoughtofancient"spongecity":experiencesofapplyingwater-adaptivel andscape//ChenYiyong,YuKongjianAbstract:"Spongecity"isregardedasanew approachtodealwith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underthepr ocessoffasturbanizationatpresent.Inancienttimes,wehaveaccumulatedvalu ableexperiencesofbuildingadaptivelandscapesintheprocessofwaterresourc esmanagementoveralongperiodoftimeandfightingagainstvariouswaterdisast ers,suchasselectionofsiteofsettlem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citie sandformationofcities.Thisapproachhasreflectedthethoughtof"spongecity "tha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signofcitylandscape.Researchandstudie sonadaptivelandscapeinancientcitiesbyacademicfieldbothhomeandabroadin recentdecadesareintroduced,amongwhichthestudyresultsfromtheMiddleEast, AncientGreece,AncientRomeandancientmayancivilizationareplentyandmosto fthestudiesfocusonwaterdiversionandstorageworks.Thecontentsandtypeofa daptivelandscapeareaffectedbyprecipitationandlandscapecharacters.Thek eyareasofcurrentstudieshavetransformedfromsinglefactorssuchasfloodcon trolordroughtreliefintocomprehensiveresearchincludingexaminingcomplexstructureandcomplicatedfunctionsofwaterlandscape.Alongwithdevelopment ofmoderntechnology,howtoimprovetheor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 racticehasbecomeakeysubjectformodernlandscapedesign,facingtheincreasi nglydegradationofwaterenvironmentandecosystemandthefactofheritagesofw aterlandscapeinancientcitieshavebeendamagedanddisappearedwitheachpass ingday.Keywords:spongecity;wateradaptivelandscape;dryarea;wetarea;anc ientcity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23(2015)17-0019-04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

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影响做了初步的探索,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一)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

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制的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的特征。

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的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的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的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的有中轴线的城市,这就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风格统一,整齐划一的特点。

其中的原因:一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的优越性。

二是秦朝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书同文”,城市的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的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的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的脉络清晰。

根据这种城市规划的方式,所有城池的规模和形制,都有一定的层次标准。

都城都是最高大坚固的,其下的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的高下来确定规模。

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的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的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国家繁荣和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注重整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在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布局往往是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设计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就是按照这一理念建造的。

故宫的建筑群体依山势而建,整体布局严谨有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之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注重功能分区。

城市内不同区域专门用于商业、居住、宗教等不同用途,使得城市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其次,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以小巧精致、曲径通幽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建筑多采用木结构,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建筑还注重雕刻和装饰的细节。

例如,北京的天坛就以其精美的建筑细节和华丽的彩绘而闻名。

这些精心雕刻的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工艺水平,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城市文化的重视。

最后,古代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承丰富多样。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培养。

例如,古代中国的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娱乐节目。

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在城市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此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还注重教育和学术研究。

城市中常常设立有学堂、书院等教育机构,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才子佳人,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话题。

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启示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启示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启示未来城市发展之路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已经从最初的建筑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为了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牵扯到了众多学科领域,如建筑、地理、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

城市规划源远流长,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这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城市规划对未来的启示古代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这些古代文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规划体系,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城市规划的深刻思考和高度技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朝昌平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址。

在西周时期,首都成周的城市规划就已经相当完善,城墙高大厚实,市场、宫殿、寺庙、住宅、工场等在建筑规划上都有着严格的设计标准和分区,烽火台、箭楼、城门、护城河等都是城市防御的重要设施。

汉朝时期,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城市建立的思想也更加深入人心,除了城市内部的规划之外,更注重与周围地区的联系。

古代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道路布局、市政设施、保护措施等方面,而且由于受到交通、通讯等技术限制,城市规划更多地注重实用性。

古代城市规划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有机、合理的城市发展思路,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伦敦市政厅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在过去的百年间,城市规划经历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进化,如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综合规划、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等。

整个国际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等。

现代城市规划在功能分区、容积率、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规划。

如纽约市的城市规划,强调了公园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改善了城市环境;东京市的城市规划则是以防震和防洪为主要考虑因素,而夏威夷的城市规划考虑到了对环境的影响,为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方向。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课后习题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课后习题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三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4)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建设海绵城市,就是综合开发和利用城市各种条件,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建设海绵城市体现了( )A.实践赋予客观世界“人化”的特点B.尊重自在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C.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了具体联系D.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规律造福人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材料中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造福人类的结果,体现了实践赋予客观世界“人化”的特点,A项正确;B项强调了事物内部的优化趋向,不选;C项错误,人们不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具体联系,而是根据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项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改造规律。

故选A项。

2.在竞争激烈的篮球职业联赛中,各球队无不在队员出场顺序和阵形上费尽心机,以求排出最佳阵容,使队员的优势得以最大发挥,最终战胜对手。

这表明(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要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④发展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氨基酸组合效应是指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因此,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这种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A.整体统率着部分B.重视部分的作用C.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功能D.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从哲学角度看,这启示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D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C项说法错误。

故选B项。

4.有人长期跟踪对比喝红酒和不喝红酒的人,发现喝红酒的人更健康,于是得出喝红酒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结论。

然而,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喝红酒,而是有条件喝红酒的人往往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更多的体育锻炼条件以及更充分的健康意识等。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对现今启示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对现今启示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对现今启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并有着众多的例子可以展示。

这些古代环境保护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以及对现今的启示。

一、水资源保护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交通运输和水源供应。

同时,中国古代人民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修建堤坝、水道和水库等,以保护农田和水源。

他们通过防止水土流失和排水渠的灌溉系统,保护了水资源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对现今的启示:当代社会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严重问题。

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比如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治理水污染等。

同时,加强对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监管,确保其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二、森林资源保护在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森林保护法规,禁止乱砍滥伐。

并且,古代的君主还颁布了禁止砍伐树木的政策,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对现今的启示:森林资源是我们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保护森林对于维护环境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乱砍滥伐,并加大对砍伐树木的惩罚力度。

此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面积,恢复生态系统,并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

三、动物保护中国古代还注重对动物资源的保护。

古书中有很多关于保护动物的记载,比如禁止打猎、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等。

另外,中国人还注重对动物的繁殖和栖息环境的保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动物的活动,如修建鸟巢、豢养动物等。

对现今的启示:当今世界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野生动物灭绝的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古代城市规划揭示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

古代城市规划揭示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

古代城市规划揭示古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古代城市规划是古人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实践,它体现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城市规划不仅考虑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更注重城市的布局、风水和文化意义等方面。

通过揭示古代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城市建设的价值。

首先,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布局的合理性。

古代人民智慧地选择了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的地方作为城市的位置。

他们通常选择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同时,他们还结合地形地貌,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地方,避开地震多发地带和过于陡峭的山地。

这种合理的城市布局不仅方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也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发展空间。

其次,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各功能区的划分。

古代城市常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多为皇城、王城或者官员居住区,外城则是居民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划分使得城市各功能区有明确的边界和特定的用途,有利于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各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以确保城市的平衡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风水的考虑。

古人相信风水的坏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运势和居民的福祉。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他们会选择吉利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如河流弯曲处、山脉环抱处等,以利于风水的流动和积聚。

同时,他们还注重城市的朝向和道路的走向,以符合风水学的要求,为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的安宁带来好运。

古代城市规划还体现了当时文化意义的考虑。

在城市规划中,古人往往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标志性建筑。

例如,众所周知的中国京城北京的规划中,建有福寿门、天坛、故宫等文化遗址和地标性建筑,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同样,其他古代城市的规划也会兼顾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保留和装饰各种寺庙、宫殿、园林等建筑,以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总结起来,古代城市规划揭示了古代人民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智慧。

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合理的城市布局、划分各功能区、风水的考虑以及文化意义的体现,这些都为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的福祉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智慧

中国古代“小”城中的“大”智慧与当今特大城市动辄数百乃至上千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面积相比,像唐长安、宋开封和元大都等鼎盛一时的古代城市只能用迷你来形容,但是这些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理论、技术发展程度远不及现代的“小”城,却在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古人们高深莫测的“大”智慧,从三国开始,古城建设就已有了整体综合的观念、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甚至古人在处理污水等细节方面的技巧上也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

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笔者收集到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筑城方面的资料,经整理和总结后,今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古人那些高深的筑城思维。

中国古代“小”城中的“大”智慧作者:丁楠一筑城缘由一一政治统治,巩固秩序古代各朝,经济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城市的建设一般都主要受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是当权统治者的思想、理念、制度乃至行政管辖欲望的体现,反过来,古代城市的建设,又会巩固、强化其制度、理念和思想。

£1 .政治因素——府邸为先,维系统治古代各级政治中心城市无论规模如何,但都是官府、衙门、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占据主要地位,为维护统治阶级及被统治民众的安全,一般每边都设若干城门,并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

2 .边防因素——筑城建郭,以利防御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

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等。

这些防御城堡如无经济上的作用,当政治形势变化而失去防御作用时,就衰落下去。

3 .经济因素一一江河交汇,适于贸易中国古代在一些交通要津(如江河交汇处),出现一些商业城市,如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嘉陵江汇入长江处的重庆,汉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等。

这些城市,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城市布局有自发发展的倾向。

城市生活中心靠近河道码头。

中国古代还有少数以手工业为主要职能的城镇,如陶瓷业中心景德镇,盐业中心自贡等,这些城市的空间布局形态也不规整。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古代中国的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不仅是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更是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

在古代中国,风水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信仰,认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命运。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风水往往被嵌入其中。

一、风水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风水是中国本土的一种传统文化,它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和道家、佛教等思想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风水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选址决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是基于风水的选址决策而进行的。

在选址时,必须考虑到诸如山水、水源、气场、气息、风势等各种因素,并研究其效应。

风水学相信,地势的变化会对城市的运势和命运产生影响。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选址的选择非常重要。

2. 市政建设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建筑的高度、宽度、长度、方向等都是受风水影响的。

风水认为,富有阳气的建筑,可以促进正能量的流动,有益于人的健康和命运,例如古代名城北京,天安门城楼、中轴线、故宫等重要建筑都是朝南建造,以获得阳气。

3. 道路的布局在道路的布局上,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受到了风水的影响。

道路的布局要考虑到某些山脉、河流、阴阳气场相互的联系和影响。

古代城市的道路往往遵循五行生克相克与和谐,以达到平衡阳气与阴气,达到风水上的平衡。

二、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几种常见的风水设计1. 风水池风水池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常见设计,它可以吸引清新、自然的气息,引导周围的气场,改善城市的环境。

风水池的设计,会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以达到吸收气流、水流的作用,并以此提高城市的运势和命运。

2. 风水树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中,风水树是一种常见的设计。

风水树的设计,通常会选取能够提高环境的树木,以改善和增强城市的气势。

古人认为,风水树可以提高居民的亲和力、凝聚力和环境的美感,使整个城市更加美丽、舒适和繁荣。

3. 风水石风水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及对当代生态修复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及对当代生态修复的启示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1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历经朝代更迭,逐渐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与自然认知观念的变化促使园林选址、筑山、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的技术工艺逐渐完善,造园方法逐渐成熟,先后出现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等影响后世的园林文化。

周维权先生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再平衡,并据此将中国古典园林划分为生成期(商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也是古人对风景园林设计生态文化的探索过程(见表1)。

2生态智慧相关研究与研究框架2.1“生态智慧”概念解析生态(ecology)一词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在19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周围环境的科学”。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故生态一词既包含生物的生存发展状态和能力,也包含生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智慧”一词在不同字典、不同场合的释义不尽相同,总体上是指对事物过去和未来的认识、辨析、洞察、创造进行思考,并作出合宜行动的能力[2]。

结合余正荣先生的“生态智慧及生存智慧、来源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3],以及沈清基等关于“生态智慧既指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又是成功进行生态实践能力”[4]的论述得出,生态智慧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认识、辨析、洞察、创造进行思考,对生物(具体是指人和动植物)及周边环境生存和发展状态做出有利改变事宜的思想和方式方法。

摘要 为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以生态修复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方式方法,有效改善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文章在分析生态智慧含义的基础上,以最早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为对象,以中国古典园林的时期划分为线索,深入挖掘经实践证明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园林营建方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践行了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从城市的选址、蓄水、排洪、抗旱等多方位的践行实线非常符合现代的“海绵城市”消纳、减速与适应策略。

新疆的八卦城、北京的紫禁城、北京北海团城就是这些践行实践的杰出代表。

学习并传承中国古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会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加生态化的思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古代城市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文明的工业化、机械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分割化的城市结构,以沥青板油马路为基础的城市交通系统,以地下管道为基础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是,这种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系统在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时,却时常表现出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厄尔尼诺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持续久的强降雨。

于是我们能看到各大城市“雨中看海”的壮观景象。

西安看海、沈阳看海、就连首都北京也会面临看海的局面。

这不由得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应该有怎样更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我们怎样可以和自然更加和谐的相处。

有学者睿智提出了海绵城市的理念,海绵城市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基础上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1]有学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先进经验,如张毅川采用文献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Taylor 等世界知名数据库和出版社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国外的雨水资源利用在雨水采集系统、技术应用、风险评价、社会学研究、低影响开发与最佳管理实践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2] 在这里,我想把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城市生态系统,看看中国显着们是怎样思考并践行的。

并且反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系统中的思想对今天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中国古代人民也饱受洪水、暴雨侵扰,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七月己未,“雨坏都城,发兵二万人筑之”,57年后的至正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京城崩圯”。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景泰五年(1454)七月,京师霖雨,九门城垣塌决者甚多。

万历三十五年(1607)闰六月,顺天府大雨如注,昼夜不止,经二旬。

雨潦浸贯城,长安街水深五尺,洼者深至丈余,各衙门皆成巨浸。

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的很多智慧值得学习。

(一)依势而建纵观中国传统聚落的演变,我们不难看出,出于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原因,均质单一的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都不是理想的聚居场所。

聚落分布往往显示出“边缘效应”的特征,而背山面水的临水高地往往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地点,这不仅遵循了“水用足”和“沟防省”的实用主义规划理念,同时,也与“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环境模式相吻合,即背倚连绵山脉为屏;前临平原,两侧水流曲折回环,水质清晰,流汇于面前;左右护山环抱,山上林木葱郁。

在新疆特里斯,有一座神奇的城市叫八卦城,这座城的中心花园呈现为太极的“阴阳”图形,并且向外辐射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

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

并且,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六十四卦。

其一心居中、轴轴递进、环环相扣、路路相通的放射性格局, 与周边的山势水势巧妙结合, 符合古典的勘舆理论, 呈放射状圆形, 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 路路相通、街街相连, 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丈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

特克斯县城的选址, 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

[3]它按照勘察风水的整体系统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查原则、水质分析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等, 特克斯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为千分之六。

特克斯人借天工之利,修建明渠,既可引水美化城市,又可用于排水防止内涝。

依次在特克斯河流域进行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使特克斯坐北朝南, 背靠乌孙山( 龙山、玄武),前迎特克斯河( 水龙), 特克斯河南岸的“阿特恰比斯’,( 哈萨克语意为赛马场) 是一个高高的平台, 土地肥沃、水草茂盛、地域开阔, 与群山相连形成一字形的书案山。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

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

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

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赣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建设“福寿沟”,赣州最大的贡献是发明水窗、能在汛賺止江水倒灌。

[4]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呈现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水水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 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借江水之力将闸门关闭。

(二)透水铺装与现代化工业文明大量使用沥青铺设板油路面不同,古代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注意使用透水材料,并进行透水铺装。

沥青铺设板油路面渗水性能差,遇到大雨暴雨不能短时间内吸纳,只能借助于排水管道系统,很容易形成大雨满城的状况。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城市中看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面积铺设透水地面是如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采用的防洪措施,在我国历史上,较早时期就出现了透水铺地的做法。

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的铺装大都具有透水性。

比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古园林的多处地面都具有透水性。

故宫的室外场地多用与土壤相通的砖石铺设而成,这些砖石之间的缝隙大。

一旦下雨,砖石之间的隙缝便可将雨水直接吸收入地。

在典型的园林路面铺装结构中,面层一般利用坚固耐磨的砖石材料以承受荷载和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基层一般用碎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筑成,并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度,面层通常用图案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拼接铺装,既达到了美观的目的又能使地面具有透水性。

[4]几十年来,紫禁城内大量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

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院内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

透水铺装材料本身的多孔隙特性,为其过滤净化雨水、存蓄滞留雨水、消纳周边雨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雨水宣泄以故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为例,前三殿建在8.13米高的三层台基上,台基四周栏杆的底部,有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名曰“螭首”,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辅助排水的孔道。

每逢雨天,雨水从1142个排水孔喷出,呈现“千龙喷水”景观,逐层下落,流到院内,使得台面无积水。

台基四周设有石槽排水沟。

((四)雨水渗透利用北海公园内的明代团城高出地面十多米,在其上面却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树。

原因就在于整个团城的建筑中大量运用青砖铺设着一条条留有缝隙的透水网络,青砖的下部用谷壳和贝壳渣拌着土壤作为垫层,从而使整个网络具有很强的透气和吸水性。

下雨时,雨水可以全部通过砖面和砖缝渗入土壤中,为团城上的树木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5]团城并没有北京古建筑中常见的排水明沟,也没有像正阳门箭楼、鼓楼、万里长城及北海白塔等处城墙一样,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而是在地面上采用干铺倒梯形青砖和深埋渗排涵洞的做法,起到良好节水、存水效果。

团城每块地砖的四周立面,都不是垂直的而是倾斜的,砖呈倒梯形,砖与砖之间也并无灰浆粘合,为古树创造了良好的根部透气和接受降雨的条件。

砖铺装后形成了一道道高10厘米、底宽2厘米左右、断面成三角形的空的通道,而且纵横交叉。

通道的上端透过砖与砖之间的狭窄缝隙与地面相通,雨水和空气很容易进到通道中来。

砖的下面有一层很厚的灰土与砖黏结,既能承载和稳定上面的砖块又能很好地使土壤透水透气。

灰土下是黑色的肥沃土,内含兽骨、螺壳等物,为古树供应养料。

专家测定,这些砖烧制年代最早为公元1411年(明永乐年间),最晚为公元1821年(清道光年间)。

实验证实,这种设计确能起到“城外雨水四溢,城上全盘吸收”的效果。

(六)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水为生命之源,及时有效利用大自然馈赠的雨水,在洪涝灾害的时候防患未然,在干旱的时候及时反馈利用,这些机制、原理不仅对中国古代先民具有重要生存意义,对现代民众的生存生态化、可持续化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也非常符合“海绵城市”的现代生态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的消纳、减速与适应,强调“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基本模式;这个模式与常规的水利工程和雨洪管理策略的集中快排、严防死守等工程策略完全相反。

消纳、减速与适应构成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将当代生态防洪理念与中国本土智慧相结合,系统解决洪涝问题。

中国古代雨水利用、城市防洪排涝、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让自然水系与城市水系有机融合,这些哲学智慧和雨水利用技术必将对未来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1.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4-7.2.张毅川,王江萍.国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对我国“海绵城市”研究的启示[J].资源与环境,2015(10):1220-1225.3.李颖超.特里斯八卦城,新疆人文地理[J].2015(1):1-84.relica.中国一千年前的海绵城市[J].房地产导刊,2015(9):56.5.魏泽崧,汪霞.我国古代雨水利用对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华中建筑,2016(5):132-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