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

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作者:张荣内容提要: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问”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维。
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
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
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关键词:奥古斯丁;时间;永恒;上帝创造;心灵伸展(一)时间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的一个基本问题,除了存在问题外,恐怕没有别的问题能比时间问题更能把西方哲学从古代到现代如此经久牢固地贯通起来。
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世纪哲学在时间和存在问题上的贡献远比人们想象的重要而富有个性。
我们暂且撇开存在问题不论,在时间问题的追问史上,奥古斯丁就做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以研究存在与时间问题而著称的海德格尔就曾在其演讲“圣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中这样开头:“在西方哲学中有三种关于时间本质的沉思是里程碑式的:第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种是奥古斯丁的;第三种来自康德。
”([1](p.16)奥古斯丁被看作除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以外最重要的三位伟大的时间思想家之一。
海德格尔虽然不喜欢基督教哲学这个名称,但他却如此推崇奥古斯丁的“时间之问”,说明他认可其哲学家身份,至于奥古斯丁的基督教神学家的角色不容置疑,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可以推断,奥古斯丁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一个出色的哲学家和神学家。
然而,我们事实上很难把他的思想区分得如此泾渭分明,说一部分是哲学思想,一部分是神学思想。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就体现出基督教哲学的特色。
所以,我们在分析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时,就认可了基督教哲学这个称谓,论述时间的两个向度之水乳交融关系,凸现奥古斯丁时间观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个性化品质和突出贡献。
读书心得———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现代物理时间观

读书心得———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到现代物理时间观时间是什么?如今,钟表遍布世界各处,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是几时几分几秒;只要在头脑中稍作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今年已经过去了几分之几,距离明年还要多久;我们每天都热衷于为自己制定时间表,将时间分割为不同的部分……时间总是与我们同在,但我们依然无法回答“时间是什么”这一问题。
随着物理学家对时间的深入研究,很多人开始相信:时间根本就不存在。
这显然与我们对于时间的日常感受格格不入,但却与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不谋而合。
一、时间不是物质的运动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阐述了上帝先于时间而存在:那些认为你在造物之前虚度光阴的人都应该清醒一下,他们是错误的。
你是时间的主人,是时间的创造者,你在没创造时间前怎么会有时间的消逝呢?显然,奥古斯丁认为:时间与物质世界同时存在。
但他却否认了时间对于物质的依赖:时间不是天体的运动,如果有人祈求让太阳停滞,且太阳真的停滞了,那时间也仍然会继续……物体的运动和度量运动的时间根本就是两回事……总之,时间不是物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时间仅是描述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
在爱因斯坦的思维实验中,观测者用光信号比对时钟,以此来确定事件的时间。
他们认为:我们可以用厨房里一个钟的滴答声来描述围绕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位置的改变,或是用人造卫星的轨道来描述头发颜色变白的速度……如此一来,不用时间,照样可以描述改变。
因此,时间只是物体或事件相互关联的中介,物理学家为了能够简洁地描述宇宙运行规律,把时间项加入物理学的定律中,但不能因此将时间等同于物质运动。
虽然出发点并不相同,但当代学者在时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上,得出了与奥古斯丁极其相似的结论。
二、所有的时间都像是现在我们习惯于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但在奥古斯丁看来,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此时”。
他说:一个月、一天、一个小时,它们都不属于现在。
如果我们能设想一个小到无法分割的时间点,这一时间点可以被称为现在,它飞速从未来变成过去,没有任何连续性。
经验的时间与验前的时间——奥古斯丁与康德时间观之比较TimeofExper..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06年人们经常谈论时间,量度时间,使用时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比时间更平常、更熟悉的了,然而一旦追问:“时间是什么?”却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奥古斯丁与康德的时间观,加深人们对时间的理解。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从《忏悔录》十一卷的开头我们就可以知道,奥古斯丁之所以会对时间产生兴趣,完全是因为摩尼教的诸问: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在做什么?在奥古斯丁看来,上帝不是指一种实体。
“想到我的天主,我只能想象到一团物质一一一我以为凡存在的东西都是如此一一一这是我所以坚持我不可避免的错误的主要而几乎唯一的原因。
”[1]85奥古斯丁一生都几乎在思考恶的问题,在青年期他一直认为摩尼教的信条能很好解释这个问题。
他信仰摩尼教的时候,一直抛不开物质的概念,把上帝想象成一个无比巨大的实体,充塞于天地之中,包容着世间万物。
而随着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他逐渐开始批判自己以前的想法,认为上帝是一种精神体。
只有作为精神体的上帝才可能承载永恒的意义。
奥古斯丁阐述了精神体上帝的特征。
在《忏悔录》的第一卷,他作了说明:“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美、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所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1]5。
总的看来,上帝是至善的统一体。
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实体,但作为精神体而存在完全是合理的。
奥古斯丁依据《圣经》,认为上帝存在人才得以存在,上帝不单造就了人的形相,他还是人们灵魂的主宰。
“你也不是使物体具有生命的灵魂一一一物体的生命比物体更好、更实在一一一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1]43可以看出,上帝既是所有最美好东西的集合体,也是人类得以存在的依据。
人类只有在上帝的怀中才能得到安息。
既然万物都为天主所造就,而时间也不在例外。
“你既然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你未造时间之前,怎能有无量数的世纪过去?能有不经你建定的时间吗?既不存在,何谓过去?”[1]241由此可见,天主丝毫没有无为的时间,因为时间即是天主所造,所以提出“天主在创造天地前在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
奥古斯丁内在化的时间概念探究——基于当下与永恒的视角

奥古斯丁内在化的时间概念探究——基于当下与永恒的视角【摘要】本文基于《忏悔录》十一章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探讨,探寻其时间概念的内在化特征,探索永恒与时间的内在联系。
追溯奥古斯丁时间概念的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思想来源,从而论述奥古斯丁时间观中的当下性和内在性,探究个体如何通过时间感受永恒。
奥古斯丁的时间理论构成奥古斯丁理解生活意义和自然秩序的本体形而上学基础,使个体与永恒和拯救搭建内在联系。
【关键词】奥古斯丁;时间概念;内在化时间;永恒;心灵时间一、处于古希腊传统中的奥古斯丁在奥古斯丁以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都曾对时间和永恒问题进行探究,对时间的感知的参照物最直接来源就是天穹的变化,通过宇宙周行感知和测度时间,透露出时间与个体参照的同源关系。
在柏拉图的时间学说中,时间就是永恒的肖像。
《蒂迈欧》中,时间从其原象来被考量,原象笼罩和洞彻所有时代所有空间,时间是对永恒原型的摹仿,时间并非是与永恒对立的模型,毋宁说是以譬喻来解释永恒存在。
状态的变化被理解为图像,命名为时间,时间的不同样态共同描述宇宙的永恒属性,时间以正在生成的意义上通过永恒被理解。
通过宇宙秩序的周行变化,在感官中体现为觉知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已经自给自足,宇宙本身就给予所有可供感知的所有形式和质料,没有超世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可提供质料与因果关系可供人感知。
时间在亚里士多德定义中时间被阐述为按照运动先后相继而来的数量,建立在可持续性的继时性上,并不回归于主体和灵魂上。
普罗提诺认为,因为时间的产生是因为自然想要追求比现状更多,是属于理智的,理智完满无缺,而灵魂的追求活动就产生了时间。
他认为永恒却不与时间产生交集。
而犹太教-基督宗教教义中的时间观则建立在终结的末世论的基础之上。
奥古斯丁阐释和分析时间概念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将罗马-拉丁的修辞学与古典希腊宇宙论的、物理论以及犹太教-基督教的救赎史理论结合在一起。
二、时间的现在性在奥古斯丁之前的时间问题的研究历史中已经有足够丰富的讨论,而且在人对于时间的日常经验中是不言自明的形式,亦即时间是通过运动可以被感官所把握的、前后连续的“时间之流”。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奥古斯丁《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忏悔录》是基督教大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代 表作之一。这部自传体的伦理名著约成书于公元 400 年前后,当时作者 已经身居要职,在思想上也日臻成熟。 《忏悔录》文笔细腻生动,是西 方思想名著中忏悔主题的滥觞与典范。1 作者在书中的自我剖析和伦理 思辨真挚而深刻,而且作者能够将保罗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熔铸一 炉,提出了富有原创性的意志论道德心理学,从原罪论、恶非实体论的 维度体现出了西方思想的内在精神与特质,对后世的基督教伦理以及一 般的道德哲学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246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首先,奥古斯丁谈到了自己的原罪,他认为自己在胚胎中就有了 罪(卷一) 。接着奥古斯丁又分别忏悔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罪行 : 如求学期间的逃学、撒谎、偷窃、淫逸、骄傲、迷信,以及他的自惑 惑人、自欺欺人的教师生涯(卷二~卷六) 。其中卷二部分所描述的 偷梨事件 1,曾引发他对于犯罪动因和根源的深入分析 : 他以新柏拉图 主义的善恶观念为基础,认为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万物则构成了 价值的等级秩序,也就是说它们分享了大小不等的“善” 。一个人之 所以犯罪,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序列中的某种“善”而采取了非法的手 段,也即为小善而损害了大善。比如为了得到他人妻子而杀人,为了 贪求口腹之欲而偷梨,这里所说的“他人妻子”或“梨” (他人财物) 本身都享有某种善,而杀或偷的手段却是非法的,违背了上帝的正义。 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罪因分析却不适合于奥古斯丁偷梨的情形 : 他的偷窃并不是为了享受所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并不需要那些梨, 他之所以偷,纯粹是为了享受偷窃和罪恶本身,是为偷而偷、为作恶 而作恶。虽然在偷梨时, 他也受到了同伴的怂恿而燃起“贪心” , 但“怂 恿”只是犯罪的助缘而非根源。虽然奥古斯丁偷梨时与同伴一起的集 体犯罪的快感, 可视为《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共同犯罪的回响; 但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奥古斯丁,各人都得承担各自的罪责,无可 推诿。而且,由于奥古斯丁偷梨是为偷而偷、为作恶而作恶,而所谓 的恶——按照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乃是善的“缺失” ,乃是存在 和价值上的“虚无” ,因此, “为作恶而作恶”便意味着毫无理由、罪 大恶极的犯罪。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六卷读后感

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第六卷,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奇妙的心灵世界。这一卷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哲学论述,更多的是奥古斯丁对自己内心的坦诚剖析,让我这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在这一卷中,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思考深深触动了我。他纠结于时间的本质,试图去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平凡却又令人纠结的时刻。
而奥古斯丁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执着追求,让我明白了在求知的道路上,不能轻易放弃,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第六卷,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的文字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种种不足和困惑,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虽然这只是一本古老的书籍,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人生、时间和真理的思考,却永远不会过时。它就像一盏明灯,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
好不容易挤上了地铁,却发现地铁走走停停,每一次的停留都让我的心悬得更高。我不停地祈祷着,希望能够准时赶到火车站。
终于到站了,我又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火车站的检票口。汗水湿透了我的后背,头发也变得凌乱不堪。当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检票口时,却发现已经停止检票了。那一刻,我的心沉到了谷底,满满的都是懊悔和自责。
就比如说,我曾经有一次赶火车的经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起了个大早,满心欢喜地准备去另一个城市看望朋友。提前查好了列车时刻表,计算好了出门的时间,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我不紧不慢地收拾着行李,还特意挑选了一套自己觉得最满意的衣服,想着要在朋友面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然后,又在家里晃悠了一会儿,喝了杯咖啡,享受着这看似悠闲的时光。
回到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继续苦思冥想。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笔也快被我握断了。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解题的思路。
试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试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向上帝倾诉衷曲。
作者在书中所著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从幼年到少年,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而是他自己的灵魂。
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明察秋毫的神,在上帝面前说话,还有甚麽可隐瞒的?因此,《忏悔录》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一点隐讳、一点做作都没有。
历代以来均有著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已经很不容易,至於专门以贬责自己,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
《忏悔录》作於主後 397年。
全书分为十三册(每册约略等於现代普通书籍的一章)。
第一及第二册叙述他的幼年及童年,忆及童年时代他所喜爱的一些恶作剧的游戏,所喜爱的下流读物,和对师长及父母所常表现出的反抗态度。
这一切,据作者自述,都使他看出人性上的败坏。
第三册写作者在迦太基的学生时代。
这期间他开始对西色柔(Cicero)的文学作品发生兴趣;常进出於戏院和娱乐场所,同时也开始接触摩尼教派的人。
在往後十年间,摩尼教成为他的宗教,把他和大公教会的信仰隔离了。
第四册写作者已经完成学业,初次在本乡塔迦斯特城(Tagaste)担任教书职务。
这时他有了一个姘妇,二人同居,并生养一个儿子,这个关系一直继续到他悔改归主之前始结束。
同时他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去世,他经验了从来未曾经验过的悲痛。
从上面这两件事他感悟到人爱慕相对的善,如情爱或友谊等,往往超过爱慕那绝对的善上帝永恒的爱。
第五册的下半部写他往罗马去的经过:他如何瞒著母亲上船,使母亲站在沙滩上望著大海悲泣;到罗马後他又如何害了重病,几乎带著一身罪债死去。
第六第七册写作者在罗马及米兰二地情形。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1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
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
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
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
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
奥古斯丁当然不是德尔图良那样的非理性主义者,然而理性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确实不是最高的原则,它必须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时间中的人,只有在回忆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现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读书心得—谈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自传特征

读书心得—谈奥古斯丁《忏悔录》的自传特征西欧现在一般用于“自传”语义的autobiography 一词,其实并不久远。
罗伯特·弗尔肯夫利克在他所编的《自传文化》一书的开头认为,1786年,“Autobiography Narrative”这一形容词最早出现,而autobiography以及它的同义词self-biography,18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德国偶或一见,法国则更迟,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使用。
这一语汇于1800年前后出现,应该与自传的概念本身在当时已得到确定有关。
据中川久定的研究,以卢梭为先导的欧洲近代自传,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叶,这和autobiography一词的出现,适相吻合。
西方学术界关于自传的定义,有过几个比较有影响的描述,德国学者乔奇·米希认为“只能概括‘自传’一词的含义来给它定义——由一个人自己(auto-)来描述(graphy)此人的一生”,这是对自传的一个非常传统的定义。
法国学者菲力浦·勒热纳在他的《自传契约》中把自传定义为定义:“某人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用散文体写成的后视性叙事,它强调作者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其人格的历史。
”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自传内涵,并指出了“现代自传”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读者对自传这一文体或体裁的就其所论述的内容的期待,大体是自传者用回顾性的视野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这是我们阅读自传文本通常从文字本身就能看到的内容。
杨正润先生认为“自传的本质是对生平的回顾性叙述”,说到底是出于自我表达的欲望,从自己的个人生活中来传达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思想理念、身份认定等等,这基于一个内在自我探讨与自我思考的基础,也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与界定问题。
“哲学”的英文写作为Philosophy,其词源为希腊文philosophia,据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创造这个词,意为“爱智慧”。
19世纪经日本学者西周用汉字译之为“哲学”,1896年再经黄遵宪借用这个日本泽名,之后便在中国流行并通用。
读书心得——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现象学阐释

读书心得——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现象学阐释海德格尔对奥古斯丁的重视,从《存在与时间》的行文就可见一斑,在头尾两个关键章节(§9和§81),他都分别原文引用了《忏悔录》的相关段落。
我们甚至可以说,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和时间分析,都是受奥古斯丁的自我生命阐释和时间经验推动的。
在另外两处不起眼的地方(§29和§40的两个注释),海德格尔也提到奥古斯丁的名字,但不可谓不重要,其一涉及《存在与时间》全书同时也是海德格尔本人罕有谈到的“爱”①;其二则涉及怕和畏的区分,海德格尔实际在注释里已经交待了此一分殊有其奥古斯丁从存在者层次上对timor castus(纯粹之畏)和timor servilis(奴性之畏)区分的来源。
同样也是在《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追溯Sorge至cura,是试图“从亚里士多德所达到的存在学原则来解释奥古斯丁(希腊与基督教)的人类学经验”[1]。
奥古斯丁站在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开端位置上,他实际就是古典思想和整个中世纪经院主义和神秘主义①传统的连接点。
在海德格尔“那托普报告”(1922年)所确定下来的“希腊-基督教的生命解释谱系”当中,要厘清这个庞杂的文本血缘关系,首要的是先回到对奥古斯丁人类学的阐释,如此方能纲举目张,真正理解我们今日依然发送着效力的生命解释(路德之后的德国观念传统)已被施加的潜在改造之影响。
如此来看,要返回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和保罗及新约的人类学,奥古斯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中间环节。
早年弗莱堡时期,当面对保罗书信②,海德格尔只是尝试去直接阐明宗教生命经验,因为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性(Religiostät)就在基督徒的实际生命经验,海德格尔面对经典的任务,自然就不是撕书式的,而是去获得一些引导性概念,以指引出早期基督徒整个的实际生活关联。
而面对奥古斯丁,不可能只是阐明,而且要解构。
因为从犹太教宗教生命脱胎而来的基督教的宗教性生命,其生命理解已不再纯粹,而是渗透进太多希腊因素。
奥古斯丁时间观

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本文提要: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
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性意义,他对希腊时间观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由于时间只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类的思想的伸展、持续,而不再是支配整个世界运动的物理之流,因而“无中创(生)有”的创世活动与创世图景也就成为可理解的,从而彻底改变了古希腊人关于不能从无中创有的创世观念。
这种新的创世观念改变了希腊人规定的宇宙论图景:最高的神不只是一个只给出形式以整理、规范质料的设计师,而是一个能从无中直接给出形式与质料结合在一起的万事万物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建立在新的时间观基础之上的宇宙论图景能够且必需为真正的造物主留下位置。
实际上,时间观的每次变革都会带来宇宙观甚至存在论的变革。
如果从时间的概念史来看,那么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经奥古斯丁到康德,这是一个时间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象世界的理解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古希腊,时间被理解为一种“物理时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理解时间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把“时间是什么”的问题看作是“时间是运动的什么”的问题,最后则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得到的所计之数。
”1这一时间定义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时间是一种可由运动得到测量的东西,另一方面,时间贯穿并展示着一切运动。
这种时间观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已确定了的。
奧古斯丁與時間問題郭世恒

奧古斯丁與時間問題郭世恒【按,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作者,郭世恒,文章来自香港01,.这是他的个人资料:A Ph. D. candidate in philosoph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phenomenology (Husserl, Heidegger, Levinas), time-consciousness and temporality, Confucianism, Daoism, and comparative philosophy.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hinese philosophy, logic,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assistant coordinator of the division of humanities, HKUST.正文:时间一直是哲学甚至人类知识中一个深奥的难题,古希腊哲学家已经对时间作出过很多不同的解释,由柏拉图之视时间为对永恒的模仿,到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定义为计算前后运动之数,都展现了时间的某些面相。
然而把时间问题最清晰地形构出来而成为一个哲学难题者,当算古罗马时期的神学哲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A.D. 354–430)。
他对时间问题的形构直接显示了时间问题的核心和深度。
西方哲学中很大部分对时间的论述,都可被诠释为直接或间接的对奥古斯丁时间问题的回应与反思。
本文尝试扼要地阐述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提出与反思,并阐明其哲学意义。
时间问题的提出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议题在古希腊时期已不乏探讨,但古希腊对时间的探讨大多是对时间的直接描述,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时间是天体的运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此说的其中一个代表,此学派认为时间由天体运动以来,甚至由此推出环形的时间观,视时间为一循环。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则提出时间是对永恒的摹本,它表示现象界的可变性和杂多性是对永恒的理念之模彷。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六卷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六卷读后感当我翻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第六卷,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真实的灵魂世界。
这一卷,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探到了奥古斯丁内心的挣扎、思考与感悟。
在这一卷中,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思考令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试图去理解时间的本质,那种纠结和困惑仿佛也是我自己在面对这个复杂概念时会有的。
他说:“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这让我也不禁陷入沉思,我们总是在说时间,却好像很难真正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奥古斯丁对于记忆的探讨也让我感同身受。
他认为记忆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存储着我们过去的经历和知识。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些经历。
比如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后面的小山坡玩耍。
那片小山坡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有紫色的喇叭花,黄色的蒲公英,还有毛茸茸的狗尾巴草。
每次去那里,我都会像个探险家一样,在草丛里穿梭,寻找着各种新奇的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鸟窝,里面有几颗带着斑点的鸟蛋。
我兴奋极了,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生怕惊动了可能回来的鸟妈妈。
那时候的天空特别蓝,白云像棉花糖一样飘浮着。
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花草的清香。
我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云朵变幻出各种形状,一会儿像小狗,一会儿像巨龙。
那些美好的画面,至今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就像奥古斯丁说的,这些记忆仿佛是被隐藏在深处的珍宝,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被唤醒,重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
还有奥古斯丁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也让我颇有感触。
他毫不掩饰地讲述自己曾经的迷茫和错误,这种坦诚让我觉得无比真实。
回想起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也有过很多的迷茫和困惑。
记得有一次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我每天都埋头苦读,可是成绩出来的时候却并不理想。
那时候的我特别沮丧,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是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奥古斯丁与普罗提诺有关时间的讨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奥古斯丁与普罗提诺有关时间的讨论-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时间观念构成西方思想史的重要主题,柏格森、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对时间有过专门的讨论,且都采用记忆的视角进行描述,柏格森还承认他的时间观念直接受惠于奥古斯丁。
以记忆为基础探讨时间的,都会追溯至奥古斯丁。
若再向上追溯,可能还与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家普罗提诺有关。
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思想所谓的时间问题主要与新柏拉图主义相关。
古典时期的希腊思想家甚少专门讨论时间。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论述都不典型,只是从普罗提诺开始,时间才被作为专门的主题进行过相当充分的讨论。
普罗提诺以记忆和意识为角度论述了时间的内涵,而奥古斯丁则深受普罗提诺的影响,《忏悔录》第十一卷有关时间问题的细致严格的阐释,也始终与内在意识交织关联。
两人都注意讨论时间的主体特性。
如果对时间的探讨,无法越过奥古斯丁,也不能够无视普罗提诺的影响。
然而学者们研究古代的时间观念时,大多重视奥古斯丁却忽视普罗提诺,以致于不能准确地估计奥古斯丁的时间观何以与西方思想如此紧密地关联,也不能够足够清楚地说明由古典向着现代转变过程中思想运动的特质。
普罗提诺关于时间的讨论既是在批评古典,同时又拒绝放弃古典的框架。
奥古斯丁有关时间的讨论直接源于普罗提诺,以普罗提诺对古典的批评为着眼点却反叛古典,离开古典,完成了普罗提诺所不愿看到的转变,成为现代时间意识的开端。
同是柏拉图主义者的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却以不同的方式走出了时间的思想路径,普罗提诺从批评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时间观中扞卫了柏拉图的古典,奥古斯丁却接着普罗提诺的批评把柏拉图的古典推向现代,终结了古典希腊哲学的框架。
一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第十一卷第13节到第30节讨论的时间问题,也是现代哲学家们讨论得最多,通常也是发展得最多的文本。
这18节讨论了两个问题: ( 1) 什么是时间?( 2) 如何度量时间?奥古斯丁批评了时间是运动或者物体运动的观点,也批评所谓时间是以物体运动为尺度对物体度量的观点。
后人对奥古斯丁对时间的解释

后人对奥古斯丁对时间的解释奥古斯丁对于时间的解释,那可是哲学领域里的一道深邃谜题。
你想啊,时间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奥古斯丁就尝试着去解读它,而后来的人们对他的解读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和思考。
奥古斯丁觉得时间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延展,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时间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内心感知的一部分。
那后人怎么看呢?有人觉得奥古斯丁的想法简直是天才的洞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时间。
比如说,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可明明已经过去了,这不是很像奥古斯丁说的时间在心灵中的留存吗?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难道时间仅仅是心灵的产物?那如果没有心灵,时间就不存在了吗?再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等待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开心的时候又觉得时间飞逝,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心灵对时间的不同感受吗?后人在研究奥古斯丁的时间解释时,也会结合现代的科学和哲学观点。
难道这不像是在古老的智慧基石上,搭建新的知识大厦吗?就好像我们传承着前人的智慧,不断添砖加瓦,让知识的殿堂更加宏伟。
有人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去探讨,认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与对时间的感知密切相关。
这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奥古斯丁关于心灵与时间的关系?也有人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思考,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都有所不同。
那奥古斯丁的观点在这样的多元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总的来说,后人对奥古斯丁时间解释的探讨,既丰富了我们对时间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这不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吗?让我们不断追寻真理,不断挑战既定的观念,不断开拓新的思维领域。
你说,这样的探索是不是特别有意思,特别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深入地探讨了时间问题,通过一次次地面向心灵和上帝的追问,打破了以往物理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对时间问题的定义。
在古希腊的时间观中,时间是外在于人的一种天然的永恒存在,把时间理解为一种均质的单向流逝。
而奥古斯丁则向人们揭示了时间的另一种形态,他认为时间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从而把时间问题的探讨从外在的宇宙秩序中拉回到人的内心,使之成为人的一种内在,实现了时间问题研究的重大转向。
标签:奥古斯丁;时间;转向;新鲜记忆奥古斯丁作为一名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其学说虽带有强烈的宗教崇拜色彩,但包含着对世界万物进行诠释的新视角,在时间问题上,时间具有被上帝创造的神秘性,又有被心灵度量的可知性。
一、奥古斯丁对时间问题的突破和认知海德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论著是流传至今的对时间这一现象的第一部详细解释,它基本上规定了后世所有人对时间的看法——包括柏格森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在总体上被看作是流俗时间观的代表。
但奥古斯丁却在流俗时间的壁垒中打开一个缺口,给时间以基督教形式的诠释。
(一)奥古斯丁对以往时间问题的突破亚里士多德说:“时间里的前后和运动中的前后,两者的存在基础是运动,但是在定义上前后有别于运动,也就是说,不是运动。
当我们用确定用‘前’‘后’两个限来确定运动时,我们才知道了时间。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运动中的前和后时,我们才说有时间过去了。
”[1]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前有后,而前和后这两个词的变化就是时间。
他用时间来测量运动,运动在时间中进行,不仅如此,时间不仅计算运动,运动也在计算着时间,两者都是确定的量,他和柏拉图一样,没有把时间当成运动的原因,而是把永恒的静止的存在物当成物体运动的形式和原因,永恒物不存在于时间之中,但是他承认时间和空间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在我们的感觉辨别到运动变化,我们才会察觉到时间。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时间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客观永恒的存在,但奥古斯丁悬置了时间的独立性,把时间纳入了上帝创造物的范围并且归属于上帝这个永恒实体,奥古斯丁也承认时间是一种流逝,但却是心灵内部的流逝,时间问题在奥古斯丁那里不再是一个靠运动来度量的“数”,而是一个活在人们心灵之中并向人们的意志感受刷新存在感的实在。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他并不认同泰勒斯认为时间是智慧的观点,相反他和潘朗倒是观点一样,说时间是愚笨的,时间消磨着一切现存,时间不仅是一切生存的证明,似乎更是使一切消失的刽子手,他似乎承认时间的重要性,但又主观上看不起时间。
与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矛盾态度相反,奥古斯丁对时间的态度沾染了对上帝无条件爱的主观因素,他深爱上帝,也必然对上帝的创造物——时间抱以虔诚的热忱。
(二)时间是上帝创造的胡塞尔曾说过,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深切感受到时间问题的困难并为此付出过近乎绝望努力的人。
那么奥古斯丁付出了怎样“绝望的努力”?他到底怎样看待时间?时间在他眼中是什么样式的存在?说到奥古斯丁的时间问题,大多数人肯定知道他的一句经典时间名言:“时间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很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又茫然不解了。
”[2]似乎时间在奥古斯丁那里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又或是一种只存在于人们心中,但人们又没办法把握的一个“谜”。
为了弄清楚奥古斯丁关于时间问题的看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奥古斯丁的上帝。
在他看来上帝是伟大、完满、至善的,一切都来自于上帝、源于上帝、本于上帝,那么时间从哪里来,也来自于上帝吗,他说:“您既然是一切时间的主人,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您没有创造时间之前,怎会有无数的光阴流逝呢?”[2]他的立场非常坚定:时间是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有了上帝对时间的首先创造才能有时间的流逝,时间来源于上帝,上帝不是在时间中创造一切,要是这样理解的话必定会有一个先在的时间,然后上帝在这个先在的时间中创造一切,但这是一个致命的陷阱,因为既然上帝在时间中创造一切,那么时间肯定先于上帝的创造而存在,这对上帝“创造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嘲讽,因此上帝在时间之前创造时间而不是在时间之中创造时间。
但在奥古斯丁那双探索时间的敏锐的双眼里,上帝和一切被造物有一种无法弥合的鸿沟,上帝是无限的永恒的存在,而一切被造物则是有限的存在,上帝站在永恒之巅,没有所谓的昨天和明天,上帝永远拥有今天,不会给明天让位,也不会随昨天而逝,在奥古斯丁那里,时间对上帝来说只是一件创造物,没有特殊的意义,因为上帝完满至善,不随时间流逝,不生不灭,而我们尘世因为无法达到上帝那样的充盈境界,我们生了,我们老了,而上帝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三)三类现在:只有现在才是存在的赫拉克利特说:“时间是一个玩游戏的儿童,儿童掌握了王权。
”[3]赫拉克利特是朴素唯物主义者,在他看来世界被时间这个“儿童”控制着、驾驭着。
赫拉克利特没有看见上帝,只看见了时间,而奥古斯丁则越过时间直接找寻上帝,拥有王权的是上帝而不是时间。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但无论如何,我都敢确定,我是知道的。
我知道,没有逝去的事物,就没有逝去的时间,没有将至的事物,就没有未来的时间。
”[2]在这句话中,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存在感。
那么过去和将来到底存在吗?奥古斯丁说这句话并不是道明时间的本质和时间的存在形态,这是他在实际经验中未经分析的感觉,和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我们承认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从过去的经历而来,来到现在,又驶向未来。
我们之所以承认过去时间的存在那是因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经历过,并且这种经历带给我们回忆,我们随时可以“遥想当年”,我们由此认为我们的过去存在着。
那么将来存在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基于我们以往的经历,我们从呱呱坠地到现在长大成人,我们现在的样子就是我们小时候的未来,如果未来不存在,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婴孩时期,长大根本不可能,婴孩也是从一个胚胎发展而来,没有未来就没有婴孩,相应地我们可以推出没有婴孩就没有胚胎,最后我们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若没有未来,我们人类将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感觉来看,未来是存在的,奥古斯丁从单纯感性经历的角度对于未来和过去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是他初涉时间问题时的结论,回到灵魂深处反思时间的过去和未来时,他把过去和未来都涵盖在“现在”这一名词上,他通过心灵的叩问,发现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准确的,他把时间分为过去之物的现在,现在之物的现在和未来之物的现在。
因为过去和将来都只能作为现在而存在,对于过去我们无法找回,不管过去去了何处,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回忆过去是何种情形,但是过去的事物却不能从我们的记忆中复活过来而现身说法,我们却可以将过去表达出来,因为当我们经历那些事物的时候,那些事物的影像留在我们的大脑中,成为一种记忆,但是任何一种记忆或者回忆都发生在当下的“现在”,没有当下就无所谓记忆,因为如果是在曾经现在,我们那时正在经历,不需要回忆。
而回忆不等于过去,回忆的存在,就证明过去的不存在,过去只是曾经在场。
因此,过去不存在,只在当下以一种“变异”了的形式在现在存在,比如记忆和联想。
那么未来存在吗?未来是一种还没有发生的东西,从经验上来说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实际地感知它,所以不存在,但是按照奥古斯丁的观点,上帝从现在的条件中启示着未来,未来在现在环境中有它发展开来的胚芽和存在的原因,我们总是在现在的基础上来设想未来。
没有现在,就没有基于当下而对未来的设想,我们所设想的未来属于当下,当我们通过实际行动使未来变为可感知的实存,它就不能再叫作未来,而是一种现在,因为未来完全展开了,它不能向后退,因为那属于消逝了的过去,是现在就不能是过去,它也不能向前进,因为前进是另一个未来,是现在就不能是未来,只有当下的现在是真实的,过去只有在过去之物的曾经现在才是真实的,未来也只有在未来之物的即成现在才是真实的,现在一旦变成过去,立马就有一个新的现在来填充,这个新的现在就是我们在曾经现在中所期待的未来,未来不断地变为现在,现在不断地失去它的权威而沦落为过去,这个变为现在的未来又被变为现在的未来的未来所取代,无论是过去和未来,它们都属于黑暗,只有在现在这个位置时它们才被承认,它们都是现在的影子。
胡塞尔也指出只有当下之物才真实存在,才可以被感知。
只有现在是真实的,但是现在不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印出来的单调的现在,而是有不同动作、不同程序和不同存在在场的现在组成的一个万花筒。
柏拉图也说:“只有‘现在是’才准确描述了永恒者,因而属于它。
‘过去是’和‘将来是’是对生成物而言的,它们在时间中是变化的。
”[4]柏拉图把“现在”当成永恒者的属性而加以肯定,这和奥古斯丁对上帝以及上帝和时间的关系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关于奥古斯丁的时间度量问题(一)我们在思想中度量我们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度量我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时间是一种客观的时间,奥古斯丁则否定时间是物体的运动,他把物体的运动当成一回事,时间则当成另一回事,因为我们不仅能计算运动的时间还能计算静止的时间。
“我认为时间的确是一种延伸,但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的延伸,或许只是思想本身的延伸。
”[2]他指出我们在时间经过的时候度量它,我们在大脑中度量时间,他更进一步地指出,我们度量的不是时间是印象。
奥古斯丁的时间是完全主观化的时间,这种主观化的时间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对上帝创造的时间的迷惑,他多次转向上帝求救,向上帝一再询问时间是什么,并多次祈求上帝的启示来解答他的疑问,通过层层的设问和反问来自问自答,他在自己给出的答案里面排除他认为的客观的物理学上的时间谬误,转向客观时间的对立面,在客观时间的彼岸来诠释他对时间的理解。
客观的物理时间把自己作为一个参照物,事物运动的度量以它为根据,这样客观时间无形中悬置于客观事物之上。
而奥古斯丁则是把时间当成思想的延伸,我们度量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度量我们的思想,这样,思想就站在了时间的面前,奥古斯丁的思想打败了时间一直以来的嚣张气焰,我们说一个物体运动了多久或者是静止了多久实际上是思想延伸了多久,那么思想和时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奥古斯丁所说的心其实就是思想,时间存在于思想或者心灵之中,它依附于思想,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所说的时间依附于心灵不是指心灵创造了时间,而是指心灵是时间的存在方式,时间是心灵测量物体的一种工具性存在。
(二)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来分析奥古斯丁的时间度量胡塞尔把时间称为内时间意识,他的“时间”和“意识”没有间隙,他指出他的时间不是现实的时间而是把时间看作意识之内的时间。
很显然,他和奥古斯丁一样都是在意识之内来表达一个主观上的时间。
所不同的是,奥古斯丁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怎样度量时间,只是回答了我们用什么度量时间,我们在哪里度量时间以及我们度量的对象即印象,胡塞尔曾认真研读过奥古斯丁的《沉思录》并亲自抄写了这本书,可以说奥古斯丁的时间分析对胡塞尔是有一定的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