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录》奠定了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

合集下载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忏悔录》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作品,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幼年的不幸、少年的放纵,到成年后的寻求真理、信仰的确立,无不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忏悔和反省,并对人生、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坦诚与勇气。

他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自己的过错和弱点,让人不禁感叹于他对自己人性的深刻洞察。

正如他所说:“我告诉你,我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给人以荣耀,而是为了给人以警示。

”(《忏悔录》第10章)这种真实面对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在经历了种种诱惑和挫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路。

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尚的榜样。

正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是那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11章)这种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阅读《忏悔录》的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寓意,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他引用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哲学家和诗人的名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二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忏悔录》是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自我分析的尝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奥古斯丁如何通过自我忏悔和反思,实现了心灵的重生和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忏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自我治疗方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以说是最早的自我忏悔记录之一。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

读书心得——从《忏悔录》看奥古斯丁的艺术观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奥古斯丁被誉为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

作为古代基督教著名思想家和教父学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继承并发扬了早期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梳理、总结了基督教教父们的理论学说,为基督教哲学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一、美的本体是上帝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天主是美善的,天主的美善远远超越受造之物。

美善的天主创造美善的事物,天主包容、充赛这受造之物。

”[1]进一步说,上帝不仅是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你是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生命;你以自身生活,你绝不变易,你是我灵魂的生命”。

“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是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但它们的美、善、存在,并不和创造者一样;它们并不美,并不善,并不存在”[1]。

奥古斯丁在这里把美区分了等级,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上帝是美的创造者,上帝的本质就是创造,创造了世界及美,美是与世界一同诞生的,并与世界的存在和世界的善结为一体。

在谈到上帝是美的本体时,我们有必要谈到奥古斯丁的“丑”论。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虽没有对丑进行专门论述,却有对恶的评述,两者遵循的是同一条思路:在第七卷第五章中,表达了他对世间存在恶之事物的困惑:“既然美善的天主创造了一切美善,恶又从哪里来呢?当然受造物的善,次于至善的天主,但造物者与受造物都是善的,则恶确从哪里来的呢……”[1]。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他对这问题作了解答:“我认识到,清楚认识到你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而且没有一个实体不是你创造的。

可是你创造的万物,并非都是相同的,因此万物分别看,都是好的……”在这一前提下,他认为:“……只是万物之间,有的彼此不相协调,使人认为不好,可是这些部分与另一些部分相协,便就是好,而部分本身也并无不好”在主体方面,“谁不欢喜某一部分受造物,便是缺欠健全的理智……”。

由此看来,奥古斯丁认为之所以存在恶,一方面是事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缺乏健全的理智。

教育管理专科《外国教育简史》作业参考答案(2016年11月23日)

教育管理专科《外国教育简史》作业参考答案(2016年11月23日)

A.文士学校B.寺庙学校C.宫廷学校D.学园3.史前社会作为过渡仪式的成年礼一般包括(ACD )阶段A.分离B.过渡C.边缘D.聚合4.古希腊自由教育的七艺包括(ABCD )(P15)A.文法、修辞B.辩证法C.算术、几何D.音乐、天文5.中世纪的大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学院(ABCD )(P37)A.文学院B.法学院C.医学院D.神学院6.下列选项中属于中世纪最早建立的一批大学的是(ABC )(P36)A.巴黎大学B.萨莱诺大学C.牛津大学D.科隆大学7.帮助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建立宫廷学校的是( A )(P32)A.英格兰学者阿尔琴B.英格兰学者比德C.意大利学者彼得拉克D.巴黎学者阿伯拉尔8.下列选项中属于基督教教育机构的是(AC )(P29-30)A.修道院学校B.行会学校C.教理学校D.座堂学校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智者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思想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P11-12)2.简述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P8-9)3.简要叙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P20-21)4.简要叙述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P37-38)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评价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P13-15)2.论述评价修道院学校在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地位与作用。

(P30-31)第二次(第3-4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和观念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

(P41)2.伊拉斯谟是16世纪早期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和杰出的教育理论家,被称为“欧洲的导师”。

(P45)3.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和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P44)4.伊拉斯谟认为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自然,二是训练,三是练习。

(P46)5.莫尔是在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中最早论述劳动教育问题的思想家之一,他还论述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与问题。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

读书心得——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爱”之诠释、进路及其意义在经院哲学体系中,奥古斯丁开启了一个重要的传统,即通过向天主的赞美、表罪和信仰,达成一个在“我”当中去寻找和区分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可能。

在奥古斯丁之前宗教所存有的最大问题是其浓厚的犹太特征,由于对道德和法条的强调,容易招致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的质疑,而奥古斯丁依靠对基督教知性情感的阐述和诠释,为寻常人的思想情感赋予了新的存在方式,并因此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

《忏悔录》正是奥古斯丁努力的结果,书中具备了奥古斯丁工作的各条线索,其中尤以“爱”的阐释最为突出。

在《忏悔录》中,“爱”不再仅仅指涉人的自然情感,它开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与上帝沟通的功能。

若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则能在此牵引出奥古斯丁式的爱的逻辑和内涵,从而回应奥古斯丁所企图实现的旨趣。

一、从情欲到爱——生活方式的转换在《忏悔录》中,首先明确提到“爱”是在第四卷,它延续了第三卷的内容,并和第二卷一起,构成了由“情欲”走向“爱”的过程。

奥古斯丁在第三卷谈到:“我来到了迦太基,我周围沸腾着,振响着罪恶恋爱的鼎镬。

”“爱与被爱,如果进一步能享受所爱者的肉体,那为我更是甜蜜了。

我把肉欲的垢秽沾污了友谊的清泉,把肉情的阴霾掩盖了友谊的光辉。

”[1]38这是年轻的奥古斯丁所理解的爱,它首先是建立在情欲之上的纯粹的肉体的爱,离属灵的爱尚有一段距离要走。

奥古斯丁所论证的爱和曾经影响过古希腊世界的柏拉图的论证一样,都是双向的,即爱和被爱,但主动性的爱更具有伦理的价值和意义。

在雅典城邦和希腊生活的世界里,爱是爱人者指向被爱者的生活和实践,去爱就是说要为所爱的对象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说一个人爱智慧就意味着他是真真切切地要去从事智慧的活动。

奥古斯丁一直在陈述他对一切物质对象的爱,而所爱对象反馈给他的爱,则甚少提及。

也许他爱上的正是由于“苦闷的热情”和“忘却了理智”之后所建立的爱本身,或者说是贫乏之母所诞下的欠缺美的eros,那么被爱着的奥古斯丁该如何去寻找,这只能在上帝和人的关系中得到解答,只有在这二者之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的双向关系,即上帝爱世人,世人也爱上帝。

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

面向“忏悔”——奥古斯丁《忏悔录》的现代启示作者:左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本文通过对《忏悔录》中关于爱欲的忏悔与自我的灵魂救赎来探讨奥古斯丁向“节制的美德”皈依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以及他的解决,分析他如何节制欲望并且从意志决断出发重新理解皈依的实质。

他的自我意志在皈依与沉迷中挣扎,他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诱惑与节制中得以克服。

借助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我们同样可以反思当下“自我异化”的社会人群如何进行欲望的节制和内心的价值追寻。

关键词:奥古斯丁;忏悔录;欲望;信仰中图分类号:I546.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12-02“忏悔”在文学话语中表示剖析自我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行为和思想的自传,在宗教学中表示认知到自己的错误并向神悔过、请求宽恕的宗教术语。

对于奥古斯丁而言,在青春时期,他认为自己的灵魂纵情于声色,虽没有过分的去作恶,但是恣意寻欢,在许多后来承认的罪恶之事上纵欲无度,肉体的贪欲以及放纵自我的快感使他在欲望的沼泽中愈陷愈深。

于是希望通过虔诚的忏悔能够引导自己回到神的身边。

奥古斯丁以自身的虔诚为人世间挣扎生存的人们提供了救赎自我的路途——“忏悔”。

一、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忏悔”的爱和欲望是奥古斯丁生命藉以展开的根本力量,也构成了我们理解他在《忏悔录》中皈依路途的核心线索,那么奥古斯丁是如何对“欲望”进行忏悔的呢?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分析,人类的欲望有三类:第一类是“情肉的诱惑”,包括爱欲、口腹之欲、悦目的享受;第二类是追求知识和智慧“好奇欲”;第三类则是妄自尊大、喜好名利的虚荣心。

奥古斯丁从基督教道德的原则,批判了人类各种贪欲的危害,但其实自己则在世俗之欲和神圣的信仰之间徘徊不断。

奥古斯丁在迦太基学习修辞术的时候,他的爱欲表现的十分浓烈。

由于自我内心深处对于爱的缺乏,像奥古斯丁这样,人才会极力去获取爱的欲求来换取充实,反而会让本应充盈的生命内核变得贫瘠。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奥古斯丁《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奥古斯丁《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第九章 奥古斯丁 : 《忏悔录》及其伦理思想
《忏悔录》是基督教大思想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的代 表作之一。这部自传体的伦理名著约成书于公元 400 年前后,当时作者 已经身居要职,在思想上也日臻成熟。 《忏悔录》文笔细腻生动,是西 方思想名著中忏悔主题的滥觞与典范。1 作者在书中的自我剖析和伦理 思辨真挚而深刻,而且作者能够将保罗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熔铸一 炉,提出了富有原创性的意志论道德心理学,从原罪论、恶非实体论的 维度体现出了西方思想的内在精神与特质,对后世的基督教伦理以及一 般的道德哲学生产了深远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246
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
首先,奥古斯丁谈到了自己的原罪,他认为自己在胚胎中就有了 罪(卷一) 。接着奥古斯丁又分别忏悔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罪行 : 如求学期间的逃学、撒谎、偷窃、淫逸、骄傲、迷信,以及他的自惑 惑人、自欺欺人的教师生涯(卷二~卷六) 。其中卷二部分所描述的 偷梨事件 1,曾引发他对于犯罪动因和根源的深入分析 : 他以新柏拉图 主义的善恶观念为基础,认为上帝是至善,上帝所造的万物则构成了 价值的等级秩序,也就是说它们分享了大小不等的“善” 。一个人之 所以犯罪,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序列中的某种“善”而采取了非法的手 段,也即为小善而损害了大善。比如为了得到他人妻子而杀人,为了 贪求口腹之欲而偷梨,这里所说的“他人妻子”或“梨” (他人财物) 本身都享有某种善,而杀或偷的手段却是非法的,违背了上帝的正义。 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罪因分析却不适合于奥古斯丁偷梨的情形 : 他的偷窃并不是为了享受所偷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并不需要那些梨, 他之所以偷,纯粹是为了享受偷窃和罪恶本身,是为偷而偷、为作恶 而作恶。虽然在偷梨时, 他也受到了同伴的怂恿而燃起“贪心” , 但“怂 恿”只是犯罪的助缘而非根源。虽然奥古斯丁偷梨时与同伴一起的集 体犯罪的快感, 可视为《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禁果、 共同犯罪的回响; 但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奥古斯丁,各人都得承担各自的罪责,无可 推诿。而且,由于奥古斯丁偷梨是为偷而偷、为作恶而作恶,而所谓 的恶——按照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乃是善的“缺失” ,乃是存在 和价值上的“虚无” ,因此, “为作恶而作恶”便意味着毫无理由、罪 大恶极的犯罪。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之十一:你自天垂手,把我的灵魂从黑暗的深渊拯救出来,我的母亲、你的忠心的 婢女为了我向你痛哭,远过于母亲痛哭死去的子女。她看见我在她所得自你的信仰 和精神方面已经死去。主,你应允她的祈祷,你应允她,并没有轻视她在各处祈祷 时流下的眼泪,你应允她的祈祷。因为她所得的梦从哪里来的呢?你在梦中安慰她, 她因此重新收抚我,许我在家中和她同桌饮食。
开始他在教会中的一系列活动, 与教内各宗派展开剧烈的论 战,成为当时基督教学术界的中心人物。 430年汪达人(Vandali) 侵入北非,是年8月28日,希波城 被围的第三个月,奥氏病逝。
奥氏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据奥氏本 人提出《修订》的著作,至 427年,已有93种,而书札和 布道言论尚不在内。
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经过与结果。 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卷八之十一: 我被这种心疾折磨着,我抱着不同于寻常的严峻态度责斥我自己,我在束缚 我的锁链中翻腾打滚,想把它全部折断。
精神风暴 皈依上帝
卷八之十二:灵魂深处,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 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我不知道怎样去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尽让泪水夺眶而 出。这是我向你奉上的,你理应哂纳的祭献。我向你说了许多话,字句已记不起,意 思是如此:“主啊,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我觉得我 的罪恶还抓住我不放。我呜咽着喊道:“还要多少时候?还要多少时候?明天吗?又 是明天!为何不是现在?为何不是此时此刻结束我的罪恶史?“我说着,我带着满腹 辛酸痛哭不止。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 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我的面色变了, 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听见过孩子们游戏时有这样几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来。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1、古希腊的三大史家(1)希罗多德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

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2)修昔底德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

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3)色诺芬——古希腊三大史家之一①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著述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其中《长征记》和《希腊史》最著名。

②色诺芬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生活。

《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是这方面有名的两部专著。

③色诺芬是富有文才的,他的作品,对史实的叙述简洁.典雅,既不以事实太杂而繁琐,亦不因哲理过多而沉闷,颇具感染力,特别是描写人,逼真动人。

2、撒路斯提乌斯(代表作)(1)代表作:《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

前者讲述了罗马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反映出共和国晚期的罗马政界。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探索信仰与真理的道路——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中世纪的古罗马,宗教色彩浓厚。

在西欧,宗教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的影响,现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样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充满着他不断对自己的审视。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呱呱坠地的哭闹到年轻时的放荡生活,直至最后圣神的洗礼,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奥古斯丁的忏悔,不断的内心的懊恼与疑惑,那样的忏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诚。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

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

“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

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

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

婴儿,哭着要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对年长的人发脾气;因不顺从他的意愿而尽其全力打击和伤害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怜悯与原谅。

我想这点是和我们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

孩童的童言无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如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活动也是“罪”吗,在我看来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那正是他们的可爱,如果孩子没有了那些小小的“无理取闹”岂不失掉了一种上帝创造的美好么,我个人对作者这样描述婴儿的罪恶持保留态度。

慢慢大了点,奥古斯丁感谢上帝赐予了他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他享受朋友的陪伴,并远离痛苦、无知和悲伤,与此同时作者也回想到那时的虚荣与嫉妒;青春时期的肉体欲望和因贪婪而去偷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偷窃“我们真正的快乐时做了被禁止的事”,这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话语,我们喜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时我们所爱的这种自由是不负责任的自由。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

《西方文论》作业(中)题库及答案第三单元一、判断正误1、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的基督教神学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2、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从普洛丁的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出发,宣称世俗的文艺是信仰的敌人,否定世俗的文学艺术。

3、在中世纪,出现了一个为世俗文艺辩护的神学的文艺理论家,他的名字是阿伯拉。

4、托马斯·阿奎那承认了文艺模仿现实的合法性,但是主张诗人应该到上帝那里去寻找灵感,去创造基督教的文学艺术。

5、奥古斯丁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

6、奥古斯丁认为,由于上帝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世界上就没有恶的东西存在。

7、奥古斯丁认为,文学艺术是神学信仰的敌人,所以他从来没有阅读过任何文学作品。

8、阿伯拉是中世纪的三位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之一,他主张文艺应该是神学的奴婢。

9、由于阿伯拉认为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并且情感也支配着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作家总是把感情移入景物描写中,所以,阿伯拉是最早涉及“移情说”古代西方文艺理论家。

二、填空1、()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与希腊学术同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2、从地域上看,《旧约》发祥于亚洲的(),可以看作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但它深广的影响,覆盖的却是西方而不是东方。

3、()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希伯来、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思想大家。

4、“人生而有罪,耽于享乐,惟有禁欲苦修,方能得到救赎而达永生。

”这是()的著作《忏悔录》的主题,也是他全部著作的根本主题。

5、奥古斯丁认为,()是真善美的流出之源。

6、就如同柏拉图用《理想国》一书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样,奥古斯丁写作了()一书和世俗之城对举,阐述自己的价值理念。

7、在奥古斯丁那里,()作为一个和美对立的美学范畴得到了确立。

8、()是存在于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之间的基督教思想家,他在自己的学说中表述了某些唯物的观点,对世俗文艺给予了肯定,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中的“另类”。

中世纪刑法神学思想的现世影响——以《忏情记》为例

中世纪刑法神学思想的现世影响——以《忏情记》为例

中世纪刑法神学思想的现世影响——以《忏情记》为例李佳琳(武汉大学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现代刑法学依然受到中世纪刑法思想的影响。

本文采取了比较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等研究方法,以神父的告解特权切入,通过电影《忏情记》中的案例来突出展现中世纪西方的神学思想影响现代刑法的具体表现,包括坦白的词义、教父原罪说、理性的永恒法。

对神父是否应当揭发告解者的刑事犯罪做出回应,并延伸到去除糟粕部分的中世纪神学思想对我国现代刑法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刑法思想;教会法;教父学;告解[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说起中世纪的刑法,人们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迷信与暴力,原始的决斗、神判和酷刑上[1],实际上中世纪的刑法思想有其独特的理性光辉,西方中世纪的法律思想对近现代刑法理论与建构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研究国内外的刑法问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953年希区柯克导演执导的电影《忏情记》上映。

剧本讲述的是一个经典的道德悖论:面对告解自己犯罪行为的信徒,神父是否应当报警。

按照教义,神父必须发誓,对告解所听到的任何秘密都必须守口如瓶;而按照世俗标准,揭露罪行让罪犯受到刑事审判才是正义。

影片将矛盾挑拨得更为极端——神父罗根被控告为凶案的犯罪嫌疑人,他知晓真正的犯人是教堂打杂员凯勒,却苦于要为告解内容保密而不能洗冤。

在经历一系列调查跟审判后,陪审团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判他无罪,但所有人甚至包括法官都认定他就是真凶。

电影末尾凯勒妻子亚顿良心发现,想要说出真相被丈夫当场击毙,最终在对凯勒的追捕与问询过程中神父的清白得以被彻底证实。

影片对法律、宗教和道德间的冲突刻画得非常细腻,引人思考。

故事本身就很能体现中世纪刑法思想的精髓,由于电影偏冷门网上至今还未见到相关的讨论。

而在电影上映后,现实中也发生了几起类似案件。

因此,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值得从专业领域予以探讨。

在此结合影片谈一谈西方中世纪刑法思想对后世影响的具体表现,以及本人受到的启发。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

奥古斯丁《忏悔录》奥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拉丁教父中著述最多的一人,约有90多种著作,此外还有大量的书札和布道言论。

主要著作有:《论上帝之城》、《三体一体论》、《忏悔录》等。

奥古斯丁不仅是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

他的教育学说对西欧中世纪教育、特别是教会教育,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是中世纪基督教会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仟悔录》(Confessiones),成书的确切年代不详。

根据学者考证,应在395—401年之间。

原文用拉丁文写成,先后有若干种拉丁文版。

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学者拉布利奥勒(Lab—riolle)参考18种7-11世纪的古抄本和4种印本出版的合校本,巴黎交学出版公司1920年出版。

中译本即根据此合校本译出,译者周士良,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共325页,约21万字。

《忏悔录》基本上是奥古斯丁的自传。

全书共13卷,每卷又包括若干节。

从内容上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9卷),记述作者出生到23岁母亲病逝时的生活经历。

第1卷记述初生到15岁的事迹;第2—3卷,记述作者青年时代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第4一5卷,记述赴米兰前的教学生涯;第6一7卷记述其思想的转变过程;第8—9卷记述作者皈依基督教前后及母亲病逝时的思想和活动。

第二部分(第10—13卷),反映作者写作本书时的情形。

第10卷分析著书时的思想情况;第11—13卷诠释《旧约创世纪》第1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最后以对上帝的赞颂结束全书。

《忏悔录》不仅全面回顾了作者大半生的生活和思想历程,系统阐述了作者对哲学、神学等问题的基本见解,而且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教育思想。

作为基督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的教育思想是以其神学的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的。

他认为,世间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从一无所有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一切及其变化,都出自上帝的安排,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由上帝的意志统治着,这是必然的、永恒的规律。

浅析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

浅析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

浅析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进步作用摘要: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把欧洲中世纪称为“阴森可怕的慢慢长夜”,是源于当时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占主导地位,僧侣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史学也成为“神学的一个卑贱的女侍”。

但是基督教史学背后的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和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神性乐观主义,新的分期法和统一的历史纪年法等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史学进步中世纪是欧洲特有的,起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迄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把欧洲中世纪称为“阴森可怕地慢慢长夜”,巴托利将中世纪史学视为“神学的一个卑贱的女侍”。

但我们应该避免用近现代的史学观念去解释中世纪史学,因为那时没有专业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学。

应试着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理解,在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上帝是每一位写作者的精神支柱,他们的写作不过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必须实践着神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基督教:“对予一种征服罗马世界帝国,统治文明人类的绝大多数达1800年之久的宗教,简单地说它是骗子手凑集而成的无稽之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才能解决问题。

”基督教源自犹太教,经过教徒的不懈努力,它从民间的一个小宗派成长为罗马国教,进而影响欧洲意识形态达千年之久。

5世纪初,罗马帝国到了全面崩溃的时刻,作为奴隶制精神工具的基督教也难逃时代厄运。

410年罗马城被西哥特人洗劫以后,心怀不满的多神教徒到处散布舆论,把这场灾难归咎于取缔传统信仰而专奉基督教的结果。

与此同时基督教内部各个异端教派也趁机大肆活动,攻击正统教会。

于是基督信徒们开始进行写作,这样基督教的神学史观便逐渐兴起了。

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神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的基督教世界观是4─5世纪罗马奴隶制社会变革的反映,它是在古代文化危机的基础上萌生出来的一种新的世界观。

1(一)神性乐观主义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有着浓厚的宣传宗教的意图和宿命主义倾向,他们认为,历史本身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已经为人类安排好了结局,历史学家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每一个行动都是符合上帝的安排。

奥古斯丁的_自画像_作为文学自传的_忏悔录_

奥古斯丁的_自画像_作为文学自传的_忏悔录_

奥古斯丁的“自画像” ———作为文学自传的《忏悔录》耿幼壮内容提要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通常被视为西方文学自传的经典,但它是否是一部严格意义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

本文试图以“自画像”这一绘画体裁为线索,从《忏悔录》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等方面考察这一作品的文本特征,以重新理解其文学自传性质。

关键词 奥古斯丁 《忏悔录》自画像文学自传 最近,法国哲学家让-卢克・南希对肖像绘画做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讨论。

不过,南希给出的第一个例证并不是绘画作品,而是那被视作经典的文学肖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①的确,《忏悔录》堪称西方文学传统中自传体裁的经典。

可是,它是否可以算作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却一直受到质疑。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讲述了自己33年的生活经历和转向上帝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一部既是文学又是神学的伟大著作。

不过,这种在文类上的混杂,并没有妨碍它成为一部自传。

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所呈现的都是生活中的自我。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神学著作,它所涉及的问题是:上帝的绝对超验性如何与人在经验世界中的需要、欲望和希望相联系?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同时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人的感觉、情感和思想与文本的语言、叙事和结构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问题并非没有联系,并且都涉及到自传这一体裁的性质,而奥古斯丁对它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既然如此,为什么《忏悔录》的自传性质又不断受到人们质疑呢?问题同时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一方面,作品的叙事缺少足够的生活细节加以支持;另一方面,作品的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从《忏悔录》的文本结构看,《忏悔录》全书由13卷构成,却似乎被割裂为两个部分。

从第一卷到第九卷,奥古斯丁记述了自己从出生到皈依基督教和母亲莫尼卡去世为止的33年生活经历。

可是,从第十卷开始,作者却转而去讲述自己在撰写这部著・28・作时所作的哲学和神学思考。

在这部分中,作者没有提到生活中的任何人,也没有叙述所发生的任何事件。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PPT课件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PPT课件
第二部分:
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 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 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读后感悟
自我反省 坚持信仰 禁欲苦行 不吝赞美
自我反省
文章几乎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 都充满着作者沉痛的忏悔,奥古斯 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 罪的。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 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 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 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 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 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 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 怜悯与原谅。
被人们淡忘。 更多的现代人——缺乏信仰,金钱至上,损人利己,
见死不救——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曾经的 “雷锋”已成为口号。自己又何尝不是随波逐流的一 分子。
总结
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曾向“南丁格尔”宣誓: 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 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 职; 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我所护理的每 一位病人; 我将牢记今天的决心和誓言,接过前辈手中的蜡 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不吝赞美
奥古斯丁毫无保留地对上帝这一永恒的主进行了赞美 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 的智慧。 我歌颂你,天地的主宰,我以我记忆所不及的有生之初和孩 提之年歌颂你。 什么也不能比你的慈爱更有抚慰的力量,比你美丽光明的真 理更有实益地值得爱恋。 你是我最慈爱的父亲,万美之美。 赞美归于你,光荣归于你,慈爱的泉源! ……
不吝赞美
毫不吝啬地赞美别人对自己来说不但毫无损失,而且 可以给他人积极的鼓励作用。 毫不保留地赞美别人,自己也将拥有他人的赞美,同 样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均得到鼓舞。
总结

《忏悔录》

《忏悔录》

《忏悔录》对宗教信仰的探讨与启示
信仰与救赎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探讨了 信仰与救赎的关系,为宗教信仰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 的经历表明,信仰可以成为个体 获得救赎和心灵安宁的重要途径 。
信仰与个人成长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强调了 信仰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为 宗教信仰研究提供了借鉴。他的 经历表明,信仰可以为个体提供 精神支持和动力,促进个人成长 和发展。
尽管《忏悔录》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 性和争议,例如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披露和某些过于主观的叙 述。
思想史意义与批评
在思想史上,《忏悔录》因其对基督教思想的深入阐述和自 我认知的独特见解而备受关注,但也有人批评其过于强调个 人体验而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05
《忏悔录》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人格与信仰的关联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探讨了信仰对人格的影响,这为现代心理学研究信仰与人格的关系提供了启示。他的经历表明, 信仰可以成为塑造和改变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源自《忏悔录》对道德哲学的启示
道德意识与责任感
道德判断与行动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坦诚地揭示 了自己的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挣扎,这 为道德哲学家提供了对道德意识、责 任感和个人成长的研究素材。他的经 历表明,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可 以借助自我反思和信仰的力量来超越 自我。
《忏悔录》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奥古斯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 《忏悔录》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忏悔录》中的核心主题与观点 • 《忏悔录》的影响与评价 • 《忏悔录》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奥古斯丁的生平与思想背景
奥古斯丁的生平简介
奥古斯丁生于公元354年,成长于北非的努米底亚王 国。

《忏悔录》 最终整合

《忏悔录》 最终整合

卷九情节

辞掉了学校的教书工作 终于受洗,加入了基督教
卷九情节

回忆起主教安布罗乌斯清除异教的往事

想起母亲的往事:爱喝酒被侍女讥讽,婚后贤淑温顺
奥古斯丁却将这一切归功于主的教诲、主的影响, 不得不感叹他的虔诚
《忏悔录》文学赏析
蔡睿恺
内容

教材节选:卷八至卷九,讲述了奥古斯丁在 了解了一些基督教徒的入教过程之后,决定抛 弃原来充满罪恶的生活,投入主的怀抱期间发 生的的心理斗争,还有接受洗礼的过程和母亲 病逝。
“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 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罗十三:13-14)
新柏拉图主义
他认为‘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 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 被认识。’


神圣之光“上帝”
世界

缺乏亮光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 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 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 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 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因 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 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 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 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 神秘与伟大合二为一。 PS 这个人是新柏拉图主义奠 基人
情感体悟

《忏悔录》蕴含着奥古斯丁真挚的感情 奥古斯丁的情感极为丰富而又真实细腻

奥古斯丁对主非常虔诚
风格

奥古斯丁叙事时常常加入自己对主强 烈的崇敬之情:“确然如此,你真是高于 九天,深于九渊!”;“是我怀着炽热的 心情向你追踪”……更是体现了他真心信 奉基督教。
风格

先忏悔自己犯下的罪,然后赞美主将自己从其中 救赎出来,然后开始讲为什么他要变成基督徒。 奥古斯丁运用很多例证,比如维克托利努斯如何 从魔鬼下解脱,成为基督徒;阿利比乌斯的两个同 事成为基督徒的例子。 他也经常在行文中引用《圣经》证明一些行为的正 误,主往往通过一些方法让人从远离错误,改邪归 正,体现出主神力的强大。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西方史学史重点概念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论(一)史学史概念史学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人物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揭示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和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史学史概念范畴西方史学史以总结与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人民(主要是历代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从而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长河中,疏凿源流,抉隐钩沉,辩证因果,探求原委,以寻去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范畴:1、历史哲学2、历史编纂学3、史料学4、史学方法论(三)西方史学史发展的过程、重大转折1、过程(1)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至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共计一千年,形成了诸多影响后世的史学优良传统。

(2)中世纪史学公元5世纪至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基督教神学史观制约史学,史学发展相对迟缓。

(3)近代史学14-19世纪,14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相继发展,19世纪进入兰克时代,史学发展成独立学科(4)现代史学进入20世纪后,新史学出现。

2、转折(1)西方史学史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时的古希腊时代。

希波战争刺激了希腊人对古老东方文化的巨大兴趣,希腊编年史由此进入“古典时代”,这也是古希腊人理性觉醒的时代,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成为代表,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的史学遗产,古典史学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一千年之久。

(2)公元5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

罗马帝国覆灭,西方式会奴隶制终结,封建制开始。

基督教史学企图用基督教的神学史观改造古典史学的人本观念,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为代表。

罗马时代古典文化为基督教僧侣垄断,史学发展速度缓慢,沦为神学附庸。

(3)欧洲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者复兴了古典史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新时期中发展了古典史学传统,史学思想又一次把人置于历史发展的在中心地位,人文主义史学的出现,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

奥古斯丁与忏悔体文学的兴起

奥古斯丁与忏悔体文学的兴起

国外文学(季刊) 2001年第4期(总第84期)奥古斯丁与忏悔体文学的兴起李咏吟 内容提要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对《圣经》文学的出色继承,维持了一种正统的基督教神学观念也决定了忏悔体文学的发展方向。

主体性第一人称叙述与独白式倾诉构成其话语语式。

其真诚的理想影响到了不信教的文学创作,使忏悔体文学溢出宗教语域,产生了卢梭式的恢复了生命的真实与心灵的真实的新的忏悔体文学。

关键词 奥古斯丁 基督教 忏悔 自然一、源于宗教活动的忏悔体文学文学起源的一种重要途径便是通过人类的宗教活动来探索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吟唱神秘而又美妙的诗篇。

在宗教意识的支配下,人类为诸神吟唱和颂赞,讲述诸神的奇迹性故事,构造圣徒的传奇,这一切又在宗教纪念性与仪式性活动中有效地通过心灵记忆和文字保存下来,这些最初的颂神诗和人类信仰神灵奇迹的叙事便是原初的宗教文学。

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即人对神的感恩与赎罪意识,所以,可称为忏悔体文学,它通常被结集编入宗教圣典文本之中。

当这些忏悔体文学既构建着纯粹的信仰又满足着人们神秘的好奇心时,因为它既是感性形象的又是理性抒情的,一些富有诗人气质的圣徒在宗教激情的支配之下以此为基础再创新的颂神诗篇,表达内心的虔敬与感激,从而形成新的宗教文学特别是忏悔体文学。

忏悔体文学说到底就是企求通过坚贞的信仰来获得神的恩宠从而使灵魂获得极度欢悦的一种抒情方式,它是感恩与自责的统一体,即赞颂神圣生活的超越性而贬斥世俗生活的现实性,力图使人类生活进入一种虚幻的心灵完善境界。

这种纯粹的忏悔体文学由于受制于宗教观念,因而,它还不能广泛地探索人性生命的真实。

也许是有感于纯粹颂神诗的局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一些激进的具有宗教情感的诗人和艺术家试图用一种非宗教的体验形式来探索宗教性人生问题,从而使宗教领域的忏悔体文学发生了一种演化,构成了一种非宗教意图但又具有深层宗教意识的文学形式。

事实上,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抒情主体或叙事主体对原罪和生命沉沦或生命过失的一种反思性忏悔,并力图拯救或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这种独有的精神取向具有宗教原典式忏悔体文学的一般特征,所以,这种文学形式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忏悔体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