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纯“大语文教育”三论

合集下载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研究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研究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研究
张孝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的语文教育者,他一生奋斗在语文教 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张 孝纯在邢台八中举行了“大语文教育”的实验,别具一格的教育 思想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其教育思想仍存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当 时的时代潮流,为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首 先阐释了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所产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 因。
主要包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以及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意义,同时通过实习经历和访谈中小学的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教 学经验,使得论述与实践相结合,使内容更具参考价值。为了便 于理解张孝纯“大录,笔者编写了具体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其“大语文教育”观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从语文与“大语文” 的划分以及“大语文教育”观在历史视野下的发展两个方面进 行论述,同时介绍了其“大语文教育”观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 包括张孝纯的求学经历、教学生涯和教育思想三个部分。其次, 论述了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的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大语文教育”观的主要特征、教学模式以 及其对教育改革所做的主要影响来全面解读张孝纯的“大语文 教育”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论述了张孝纯“大语文教育” 观在当代的价值。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内涵(基本框架)是什么?
内涵:在系统论和大语文观指导下,识字教学为根,阅读教学为源,习作教学为本,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为魂,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阅读和作文一体化,从读一篇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一体化,书本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附件1: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推荐表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

本表可复印、附页。

分类号_____________ 密级______________ U D C .______________ 单位代码 10094硕士学位论文(教育硕士)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申请人:齐增会指导教师姓名:温欣荣副教授专业名称: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语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2007年 5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学生____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研究》,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6)英文摘要 (7)正文 (8)引言 (8)第一章张孝纯先生开展“大语文教育”实验始末 (10)第一节探究张孝纯教改的缘起 (10)一、张孝纯筚路蓝缕教学生涯为“大语文教育”积淀了丰厚的底蕴 (10)二、语文教育发展为“大语文教育”出现提供了历史机遇 (11)第二节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实验的形成过程 (13)一、充满艰辛的实验初级阶段 (14)二、“大语文教育”显现学术界 (15)第三节多角度检验“大语文教育”实验的功效 (16)一、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6)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19)三、提高了邢台教育界以及学校影响 (20)四、社会反响强烈,对国内语文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20)第二章全面解读张孝纯“大语文教育” (22)第一节张氏“大语文教育”的特征 (22)一、“大语文教育”的内涵 (22)二、“大语文教育”体现的特征 (24)第二节解析“一体两翼”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 (26)一、主体——课堂教学 (20)二、左翼——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3)三、右翼——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34)四、主体与两翼间关系 (36)第三节张孝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贡献 (36)一、“大语文教育”对传统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 (37)二、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发展 (38)三、张孝纯教改实验的显 (40)第三章大语文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 (43)第一节、“大语文教育”的新发展 (43)一、概述“大语文教育”发展状况 (43)二、新时期“大语文教育”的特点 (44)第二节、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大语文教育” (46)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内容吸收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 (47)二、“大语文教育”模式符合新课标倡导教学方式 (48)第三节、“大语文教育”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50)一、体系存在着瑕疵,有待于进一步完 (50)二、现实环境中“大语文教育”的困境 (51)结语 (52)注释 (54)参考文献 (55)附录:张孝纯先生发表论文(部分) (57)后记 (60)中文摘要针对于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存在着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等等弊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孝纯先生用十年时间主持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精心设计了“一体两翼”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就是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网络式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罗代国“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李杏保顾黄初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

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

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如何理解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如何理解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如何理解大语文的本质含义关于如何理解大语文的本质含义编者按:本文中对大语文定义为“言语教学”,似乎还是狭窄了,应该还是包括文学、文字与内容的审美和艺术感觉在内。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北省邢台市教师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概念。

他的大语文教育概念主要是三句话:联系社会,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 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

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他设计了一体、两翼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

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

两翼,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

①可以说,这一体、两翼就是张孝纯大语文思想的具体化,其精神实质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充分扩大语文的范围(阅读由课内扩展到课外;语文学习环境由学校扩展到家庭,扩展到社会)。

以此发韧,在随后的一二十年里,语文界对大语文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可是近三五年大语文的讨论已逐渐冷却下来,大语文似乎也在渐渐谈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笔者觉得这其间有许多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

笔者觉得在近一二十年里语文界对大语文讨论其深广度还是有限的,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张孝纯的一体、两翼的思想,仅限于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拓展语文天地,而对用语文没有进行深入挖掘,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对用语文也普遍没有予以重视,似乎压根儿就不知道用语文是学语文的最好方式。

笔者认为大语文除了学语文与用语文要大以外,大语文还有一个要大,那就是语文对学生的影响也应是大的,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人文精神教育。

大语文只有立足这三个维度,才是真正意义的大语文。

一、学语文近20多年来,大语文讨论的`焦点就是扩大语文学习范围,这也就是张孝纯等同志所提倡的语文课本要变大,由课内使用的课本扩大到课外课本(各种课外阅读的书),教室要变大,由学校教室扩大到家庭教室,扩大到社会教室。

(完整版)“大语文教育”刍议张孝纯

(完整版)“大语文教育”刍议张孝纯

“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以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大规模培养的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显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能力和智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对上述任务的完成肩负着重大责任。

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让学生读几本语文课本、每年在作文课里写十几篇短文的旧式语文教学,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绝对不能!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学校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必须改变,中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而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学语文课的改革就不应当总是仅仅从微观着眼,而应当更多地从宏观着眼,使微观方面的问题接受宏观的合理控制。

这样,中学语文课就必然要冲破当前的“狭的笼”,而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破除,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死守着当前的“狭的笼”,只求在局部或细部修修补补,那么,改变旧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便会大半流于空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出发,着眼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以为,我们目前应当大力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1联系社会生活;2着眼整体教育;3坚持完整结构;4重视训练效率。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封闭式的,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读文、作文。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三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三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三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张孝纯【期刊名称】《天津教育》【年(卷),期】1993(0)Z1【摘要】张志公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应当建立模式,但是不可模式化。

为了使广大教师便于掌握和效法,“大语文教育”也应当建立模式。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一、总的教学模式(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我们过去称之为总体教学结构。

这种总的教学模式,由“一体两翼”结成。

这个模式显示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和特色。

迥然与旧式的传统语文教学相区别。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单元为主体,各单元相勾连。

都按“一体两翼”的格局进行。

这就使宏观对微观起了合理控制的作用。

二、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我们主张粗略地提出三步骤,而在更细的步骤上给施教者留下尽可能多的创造余地。

但是,一般地说,由于“预习、见疑”阶段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理解教材过渡,所以主要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2)提出学习重点、教学要求【总页数】2页(P57-58)【作者】张孝纯【作者单位】邢台八中;特级教师【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7.21【相关文献】1.从大语文教育观谈古代经典作品的价值 [J], 李强2.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教育观对民族地区构建汉语文教学模式的启发 [J], 邓红娟3.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探索“三阶段三课堂”教学法——浅论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贯彻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J], 关继周4.大语文教育观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构建 [J], 王刚5.听说训练的三个层次——兼谈“大语文教育”的听说训练 [J], 张国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语文观

大语文观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

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

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

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

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

”②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教改前沿JIAO GAI QIAN YAN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张语航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 133002)摘 要: 张孝纯先生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奋斗在语文教育的一线,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极大贡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并在邢台八中进行了实验。

其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拓宽了当时语文教学路径,虽然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生活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孝纯老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语文教育”的实验,从“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入手,针对当时的学情,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语文学习的整体上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1 “大语文教育”观基本内涵张孝纯先生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即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大语文教育”观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对于当下语文教学而言,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1 语文教学生活化张孝纯先生“大语文教育”观的思想核心即语文教学需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他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和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本就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应该借助语文学习将更加新鲜、生动的认识反哺给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品味生活。

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不是单纯否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外延,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有利便捷的条件,设置更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联系生活。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计有如下一些内容:一、总的教学模式(这是最高层次的教学模式):这种总的教学模式,由“一体两翼”构成。

这个模式所显示出的“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使它与旧式的传统语文教学迥然相别。

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单元为主体,各单元相勾连,都按“一体两翼”的格局进行。

可以说:“‘大语文教育’的‘一体两翼’结构显示出了它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高屋建瓴之势。

”)二、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

在这“三个阶段”或“三个步骤”里面还有更小的“阶段”或“步骤”。

但是,一般地说,由于“预习见疑”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的理解教材过渡,所以主要包括:(1)激发学习动机;(2)提出学习重点、教学要求和预习要求;(3)提供预习辅助资料(如“注释补正”,关于作者及文章时代背景的简明材料,结合课文的特、重、难、疑各点提出预习题并注意按文章思路和教学思路加以编排,提供必要的参读材料[导引型居多,对比型次之];(4)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充分感知,发展观察等能力,形成表象,并准备质疑,教者指导方法并做思路引导等。

由于“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也随时巩固知识,所以主要包括:(1)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质疑;(2)组织好集体研讨:首先是顺应学生思路、文章思路和教学重点来筛选问题;第二是要善于挑起矛盾冲突,并穿针引线使研讨顺利展开;第三是组织好答疑——生答、师答、师生共答。

由于“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于实践,所以主要包括:(1)在概括或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熟悉教材(对课文各要点进一步概括,对本单元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的异同进行比较等);(2)做综合性复习;(3)测验(自测、互测、师测);(4)小结(自结、小组结、教师结);(5)引向实践(课外阅读实践、课内外习作实践以及家庭语文生活、社会语文生活的实践等。

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观

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观

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观在今天的全体教师会上第一次听到“大语文观”这个词,就想着上网了解一下,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原来“大语文观”由来已久,只是自己的世界太小。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

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

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

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

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

后来大语文观还有着更深入的发展。

而“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最初我以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让他们学好生字词,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就好了,慢慢地我发现学习是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是一件时时刻刻不分时间地点的事。

正如王校长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做有未来的教育。

语文教学不应拘泥与课堂,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开辟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未来可以尝试打破课文的顺序来学习课文,尝试语文教学的新道路,把时间给阅读,在阅读中教学。

甚至利用语文环境开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或者家庭环境开展语文教学。

大语文教育简述

大语文教育简述

大语文教育简述摘要: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

1983年,以张孝纯为首的一个实验课题组开始了“大语文教育”实验,后来姚竹青进行全国的推广。

一晃二十年,“大语文教育”从探索到总结到提高到推广到对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标准》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大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有哪些?从1983年到现在,“大语文教育”经过二十年,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有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育大语文张孝纯姚竹青简述一、“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前十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

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人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就会丧失生活的土壤。

所以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接触,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开,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

①㈠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1982年9月,张孝纯先生提出了一种教改实验设想,起初并没有“大语文教育”这个说法,他只是确定“联系社会,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等原则。

这个教改实验1983年9月1日正式开始,成员主要有张孝纯张国生两个人,当时的实验地点是邢台市八中。

到1992年已经进行了四轮实验,其中1983年秋天到1986年暑假,是探索阶段;1986年秋天到1987年暑假,是初步总结阶段;1987年秋天到1990年是检验提高阶段,1990年秋天以后开始逐步推广。

这个时期,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和做法是:⑴有效使用统编教材,但也做一些调整和修改。

⑵编语文基本规律教程四部,分别是《字法》、《词法》、《句法》、《篇法》。

⑶选编参读文选。

⑷编写《习作教学纲要》。

大语文教育略论

大语文教育略论

大语文教育略论摘要:本文阐述了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和大语文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同时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孝纯、刘国正、顾黄初、王尚文等的研究为代表,分别对其各自提出大语文教育观加以阐释,并与传统语文教育观进行对比。

拓展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个语文教学的更大课堂,延伸语文学习的领域和丰富语文学习的渠道。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生活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处于封闭孤立的状态,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学习语文直接以课堂、教师、教科书为中心,逐渐与社会和家庭脱离。

究其原因,应试教育是难推其咎。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一头扎进题海里,参加无数次的考试,做无数的练习题。

学生和老师都陷入了一种只重视与考试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的泥潭里。

在此其中,学生和教师都苦不堪言,视角只限于卷面考试,知识面变得狭窄,而听说能力被忽略,对于读写能力的训练也只限于对付考查,造成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功底差,语文素养低,此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除受应试教育、教育理论滞后的制约外,语文教育孤立封闭的状态还与教育观念陈旧,语文教学环境封闭有关。

受陈旧教育观念的支配,很多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更没意识到它对人的一生成长的作用。

因此,有些教育者把语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等同,以教科书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分割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跛脚和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之后教育家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提出将语文教育与生活联系,转变语文教育这种封闭孤立的状态,恢复语文教育的本来面,大语文教育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变为“生活语文”。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就发现了我国语文教育存在与社会脱离的问题,他认为语言教育是一件大事,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认识;就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运用;知识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浅谈“大语文”教育观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个途径

浅谈“大语文”教育观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个途径

浅谈“大语文”教育观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个途径“大语文”教育发起人张孝纯先生曾经说过:“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笔者认为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

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我们进行的“大语文”教学,就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积极开辟学生第二语文学习渠道,强化语文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学校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撷取语文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课上以及课下,最后能转化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这一块,我们尤其强调进行生活化作文教学。

一、从生活中撷取作文的养料著名特级老师于漪曾说过:“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应。

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盎然。

”高中学生写作文,首先是积累素材。

现如今关于素材类的作文辅导书籍数不胜数,但是学生看完记忆并不深,写来写去还是类似小时候“妈妈背我去医院”这一类低幼的事情,现实中的鲜活素材丝毫不见。

因此,生活化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之处,并且运用到作文中去。

(一)利用电视,积累素材“新课标”中提到学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鉴于我们的学生大多是住宿生,一小半是走读生的情况,我们让学生养成了定期收看时事新闻和评写新闻评论的习惯。

每周末回家看《新闻周刊》栏目,针对栏目中的热点事件,先撰写事件概要,然后写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以及对评论者的看法,所写的评论要有独特之处。

看《新闻周刊》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另一方面也作为积累素材的手段。

另外,假期可以多看中央13套和中央10套的节目。

这两个频道一个是新闻频道,一个是科教频道,学生在看这两个频道的节目时,获取的信息与“大语文”关联比较大。

“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

“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

“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及教学思想一、“大语文教育〞简述河北省邢台市的语文特级老师张孝纯于1983年9月1日开场“大语文教育〞的教改实验。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构造由“一体两翼〞构成。

“一体〞就是指主体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

作为其主体的课堂教学有五局部组成:(1)课堂阅读教学;(2)最根本的语文规律教学;(3)参读教学;(4)说写教学;(5)考试考察。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进步,贯彻以下原那么:(1)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浸透德育;(2)千方百计进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进步语文教学效率。

大语文教育构造中的“左翼〞即语文课外活动包括:(1)组织凭兴趣自由参加的写作、朗读、书法、诗词等课外小组;(2)每天进展几项短小的语文活动;(3)每学期指定一部古典名著,有老师指导选读或泛读;(4)广泛开展读书、读报活动;(5)配合教学进度的活动;(6)配合时令和季节的活动;(7)办手抄小报;(8)社会调查和社会理论活动。

“右翼〞即利用语文环境。

对语文环境的利用分为客观利用和主观利用两个方面。

客观利用是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包括教室语文环境、校园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承受环境这个客体的积极影响。

主观上利用语文环境是指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帮他们树立起在客观语文环境学语文的才能和习惯。

详细方法是:(1)在日常的听说活动中学习和理论;(2)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学习和理论;(3)各科语文学习;(4)影视语文学习;(5)利用班级的各种活动、会议;(6)从欣赏艺术作品中领悟。

试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的思想素质相对较好。

历次统测,试验班语文分数均高于平行班。

学生的智力开展相对较好。

语文才能相对较强。

对其他各科有促进作用,使各类各层次学生同步开展,两极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工作情况较令人满意。

学生知识面较宽,社会活动才能较强,爱好和特长都有较好的开展。

二、“课内外衔接语文才能训练〞实验简述为了使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开拓语文学习空间、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络,1993年湖北宜昌的余蕾老师创造性地开场以“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为根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才能训练〞课题试验。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张孝纯是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家,他的教育观贯穿于其多年的语文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本、以诗为魂、以文为体”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教学张孝纯认为,语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价值观,为学生发展潜能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

为此,张孝纯提倡个性化教学,承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应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不断成长。

以诗为魂,强调审美教育张孝纯认为,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唤起人们最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因此,他强调以诗为魂,注重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张孝纯认为,通过诗歌的欣赏、诵读、创作,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张孝纯认为,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文本,而文本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和句子的组合,而是一种信息载体、情感融合和思维启迪的综合体,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因此,他强调以文为体,注重语文教育的实践教育。

张孝纯认为,通过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接触、研究和理解文本,感受到语言的威力和文化的魅力,进而能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自我实现。

结语张孝纯的教育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现代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教育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诗为魂、以文为体的原则,注重个性化教学、审美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方法,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语文教育简述摘要: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

1983年,以张孝纯为首的一个实验课题组开始了“大语文教育”实验,后来姚竹青进行全国的推广。

一晃二十年,“大语文教育”从探索到总结到提高到推广到对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标准》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大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有哪些?从1983年到现在,“大语文教育”经过二十年,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有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育大语文张孝纯姚竹青简述一、“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前十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

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人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就会丧失生活的土壤。

所以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接触,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

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开,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

①㈠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 1982年9月,张孝纯先生提出了一种教改实验设想,起初并没有“大语文教育”这个说法,他只是确定“联系社会,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等原则。

这个教改实验1983年9月1日正式开始,成员主要有张孝纯张国生两个人,当时的实验地点是邢台市八中。

到1992年已经进行了四轮实验,其中1983年秋天到1986年暑假,是探索阶段;1986年秋天到1987年暑假,是初步总结阶段;1987年秋天到1990年是检验提高阶段,1990年秋天以后开始逐步推广。

这个时期,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和做法是:⑴有效使用统编教材,但也做一些调整和修改。

⑵编语文基本规律教程四部,分别是《字法》、《词法》、《句法》、《篇法》。

⑶选编参读文选。

⑷编写《习作教学纲要》。

⑸指定课外读物。

⑹编制《语文环境设计方案》。

这个时期,“大语文教育”总的教学模式是“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

在教学方法方面,“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和做法是:⑴按照“大语文教育”构想,通过以单元为主体的整体性设计安排语文教学活动。

⑵建立以练为主的三步骤课堂教学结构:A预习见疑;B质疑研讨;C巩固深化。

⑶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提高练习题的设计水平。

⑷改革作文教学,进行作文自改。

⑸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A变“以考核知识为主”为“以考核能力习惯为主”,同时纠正只考读写不考听说的偏向;B打破老师对考试的垄断,让学生参与出题与阅卷。

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⑺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

②1993年,河北省教育学会召开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研讨会。

会上,张孝纯作了《“大语文教育”三论》的书面发言,这三篇发言分别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

通过这三篇发言,张孝纯将十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作了一个总结。

㈡“大语文教育”的内容 1、什么是“大语文教育”?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③2、“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由于“大语文教育”的四个有机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然具备五个特征,即: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

“全面的”是针对长期存在着的“片面性的”偏向提出的,利用多方面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渗透德育,训练听写、听述、听析、听辨、听改和提问、对话、口述、演说、议辩等,组织游艺、游览、鉴赏性活动,培养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

“整体性”是针对“零打碎敲”式的做法而言的,“大语文教育”把读写听说四种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开辟语文教学第二渠道,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能动的”,学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的培养和训练,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来提高自己。

“大语文教育”提出:“坚持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的、和谐的、亲密的和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网络式的”是针对“单纯式”训练而言的。

“大语文教育”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所以必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整体结构。

“强有力的”是讲力度问题,是指通过发挥语文教育整体功能,以较小的课业负担取得较高的效果所需要的那种“力”。

3、“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一些:⑴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总体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这个模式显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的特色。

⑵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预习、见疑”阶段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理解教材过渡;“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也随时巩固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识,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与实践。

⑶参读教学模式。

这里多说的“参读”是指“参读相关文章”。

⑷说写教学模式。

说写教学的五个重点:注重积累,表达真实,训练思路,坚持自改和讲求序列,那就可以将说写教学全程训练概括为:积累——构思——起草——修改——评价。

⑸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模式:“字法”、“词法”、“句法”、“篇法”。

⑹语文测试的教学模式:总的可以叫做“语文测试练习化”,大体照以下模式进行:A师生共同出题;B教师公布标准答案并让学生讨论质疑,然后用流水作业法组织学生评阅;C教师在学生评阅过程中检查、解疑和裁决;D试卷发还本人复审;E教师最后改正评卷中错误并做试卷分析讲评;F组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复试;G指导学生对考试成绩情况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进行自我分析。

⑺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过程的模式,简言之,即“组合——辅导——考查”。

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和应用语文的促进过程的模式,简言之,即“启发——推动——了解——鼓励”。

二、“大语文教育”的第二个十年㈠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1993年,张孝纯因患肺癌与世长辞。

他的学生及合作者张国生和其他许多的语文教师继续走“大语文教育”的路,将“大语文教育”的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该是并列关系而应该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

因此,张国生将“一体两翼”模式改为“三个课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语文活动,三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实践。

同时,张国生还简化了“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将之定为“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1997后,“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在小学实施了大语文教育尝试,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制高点。

张国生总结二十年“大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时提到以下几点:A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B学生智力发展好;C历次考试成绩好;D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较宽,内容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较强;E学习有后颈,成材律高。

㈡姚竹青的“大语文教学法” 1977~1997,连续20年坚持进行语文教育和教学彻底变法的实验与研究,创立“大语文教学法”,打出“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口号。

1998~2004,姚竹青面向全省全国主动出游,自费旅行,送教上门,展开大范围快节奏旋风式的巡回讲学活动。

七年来,已走遍大半个河南省(包括全部17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还有20座县城),共涉足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九个省的800余所大中小学,听讲师生达50万人。

2005年,巡回讲学活动将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展开。

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主要有八个要点:⑴能字第一。

打造能字,训练能力,培育能人。

⑵两句口号: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教练”不做“讲师”。

⑶三大特色:教得简单,学得真实,改得彻底。

(其特质则是:动情教育、造能教育、审美教育)⑷四项功能:能带来四大变化,变虚为实、返朴归真、化繁为简、化知为能,能根治四大顽症,语文厌学症、作文头痛症、口舌失语症、有知无能症。

⑸五条标准:能读善写、能言善辩、心灵手巧、思维活跃又有自主精神和自强意识。

⑹六大能项:识字、写字、作文、办报、朗读、演讲。

⑺七个能字:育能人、练能力、设能项、编能序、排能课、评能称、建能会。

⑻八种方法:趣味读书识字法、快速习字法、快乐作文法、人人办报法、真情朗读法、实话演说法、能称激赏法、大语文自学法。

三、“大语文教育”的影响1、2001年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在《〈语文课程标准〉回答语文课程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是联系生活,新课标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21次之多。

“大语文教育”之“大”表现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新课标“课程的基本历年”中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课外活动是“大语文教育”的一翼,新课标也注重活动,在其中提到了“活动”26次。

另外,识字、积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内容也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观点。

2、课本体现了“大语文”思想。

“翻开新课标课本,扑面迩来的是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和大语文教育思想。

”(黄伟《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3、考试“指挥棒”转向“大语文”。

特级教师陈宦仲先生说:“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的实行大语文教育。

”4、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

张孝纯在世时,各地有一百多位教师整体地或部分地参与了他的“大语文教育”实验。

四川石柱县谭小林很早就参加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现在已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在全诸城推广“大语文教育”。

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区“大语文教育”研讨会,在全自治区推广“大语文教育”。

5、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教育”的内容数不胜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