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赏析
边城沈从文赏析

边城沈从文赏析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边城》这本书啊,就像是一幅美丽又有点忧伤的画。
你们可能会问,为啥这么说呢?我觉得吧,书里描写的那个湘西小镇,山清水秀的,那景色美极了,简直就像仙境一样,这难道不像一幅绝美的画吗?可为啥又有点忧伤呢?也许是因为翠翠的爱情故事太让人揪心啦。
翠翠,那个天真善良的小姑娘,就像一朵盛开在山间的小花,纯洁又美好。
她对傩送的那种懵懵懂懂的喜欢,哎呀,真是让人觉得又可爱又心疼。
我就在想,要是翠翠能勇敢一点,把自己的心思说出来,是不是结局就会不一样呢?沈从文先生的文字,那叫一个绝!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用简简单单的词句,就能把那个小镇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他写河水“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写得多生动啊,感觉那河水就在咱们眼前流淌似的。
还有里面的爷爷,多慈祥的一个老人啊!他对翠翠的疼爱,那真是没得说。
他可能有时候有点啰嗦,但是这啰嗦里满满的都是爱呀!我就忍不住想,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疼我的爷爷,那该多好。
不过话说回来,《边城》里的人们生活虽然简单朴实,但也有他们的烦恼和无奈。
傩送和天保同时喜欢翠翠,这可咋办?也许这就是爱情的烦恼吧。
还有那些世俗的规矩和偏见,是不是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呢?你们说,傩送最后到底回没回来找翠翠啊?我猜啊,可能回来啦,毕竟他心里是有翠翠的。
可也许他没回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说不定有啥事儿把他绊住了。
读《边城》的时候,我有时候开心得不行,看到那些美好的场景和善良的人们,心里暖洋洋的。
可有时候又难过得想哭,为翠翠的遭遇感到伤心。
这书啊,就像个情绪的大染缸,把我一会儿染成这个颜色,一会儿又染成那个颜色。
沈从文先生写《边城》,到底是想告诉我们啥呢?是让我们珍惜身边的美好?还是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觉得吧,可能都有!同学们,你们读《边城》的时候是啥感觉呀?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心情像坐过山车似的?。
生命沈从文赏析

生命沈从文赏析
沈从文的《生命》是一部充满深刻寓意和丰富情感的作品。
在赏析这部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主题和情感:
《生命》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核心,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个体在生活的重压下的挣扎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2.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实。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精细刻画,沈从文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迷茫和希望。
3.写作风格: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细腻、抒情,善于通过细节来勾勒氛围和情感。
他的语言简洁而有力,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4.象征和隐喻:
《生命》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沈从文通过对
环境、物品、甚至人物行为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寓意。
5.社会背景与文化反思: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经历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文化环境。
沈从文通过作品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挣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6.情节构造和叙事技巧:
《生命》的情节构造巧妙,叙事技巧流畅。
沈从文通过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交织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
总之,《生命》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沈从文的文学才华,也能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边城沈从文沈从文边城赏析

边城沈从文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边城赏析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
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唱歌,谁唱动了翠翠的心,翠翠便归谁。
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弹入激流淹死了。
顺顺家以为这事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
为了求得人对自己命运的自主,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关于傩送决定要碾坊的谈话,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都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胸一拳,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及的许多事。
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的理会,又被逼着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赌气下行。
祖父的死因,又如何和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
翠翠终于独自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关注文中描写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的文字,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三、名段助读1、茶峒风情【情节概要】茶峒凭山依水筑城。
贯穿各个码头的是一条河街,街上的吊脚楼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
春水上涨时,茶峒人便搭了梯子进城,待水退后再从城门口出城。
若大水特别猛,茶峒人便在城头上呆望,若见水中有被飘起的人或物,茶峒人便急急地敢去救起。
茶峒很美,白河清澈,两岸多山,山中翠竹丛立。
河边住户自然随意,黄泥墙,黑瓦顶,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
边地风俗淳朴,即便是妓(ji)女,也做得很义气,相熟了有钱无钱都无所谓,如果遇见相爱的,便会全身心地投入。
《生》沈从文读后感5篇

《生》沈从文读后感5篇《生》沈从文读后感篇1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但我们总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寸人间净土,是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踏上了这片土地后,我发现其实这片净土景色依旧,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边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娱乐场所,当酒吧鳞次栉比地在街边排列时,我觉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挚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里变成了极速消费的感情。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在出发之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著于凤凰古城,我当时的回答是遇见爱情最初的样子,回归最简单的生活。
那个朋友当时就和我说,我的希望太过于美好,要是不说,她还以为我是要去开发一段艳遇的呢她跟我说,现在的凤凰因为太过出名,全是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爱情圣地早已演变成了艳遇开始的地方。
说起边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
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
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生》沈从文读后感篇2最近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集《边城》,原以为这是一部故事,不想竟是很多篇故事集结,选择最后一篇名为边城的故事先读,这部小说故事描写的虽平淡却十分唯美,出场人物虽然质朴却真诚善良,这是一部爱与美的结合的作品,讲述了年轻人们之间热切,含蓄又无奈的爱,但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从始到终,书写了命运的无奈。
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缠从上一代传递给了下一代,思念而不得的感受在对几个年轻人的心理、行为的细腻刻画中表现出来,这正是作品的点睛之处,发掘人性内心深处的想法。
《生》中的“知”与“识”:一种“天真”的生命形态

《生》中的“知”与“识”:一种“天真”的生命形态《生》在沈从文的《边城》《萧萧》等名篇中,不常为人道,但它却是沈从文笔下极能引发读者共情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大,短短4000 余字,却通过失去儿子,表演傀儡戏为生的老头的视角,道尽了人间至难:生存的困境,至苦:永失所亲所爱。
该篇小说拥有极为真实的客观叙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物生命形态。
通篇阅过,实叫人心中发沉,不能忘怀。
一、“天真”作为生命形态存在的基础:“知”与“识” 为追求现实而有所预,知适应现实而有所取,生活也许会好得多。
[1] 明白这一点的想必都是聪明人了,不会为“天真”与“现实”作计较,天然的选择后者。
一如沈从文所言,这便是“知”了。
但是,这位“乡下人” [3] 又道:“乡下人当检察到个人生命中所保有的单纯热忱和朦胧信仰。
”可知他是不赞同仅有这份“知”的。
沈从文“识”得这一点,认为生命的本真不在于被迫的给予或乱糟糟一通取舍,而在于天真朦胧的信仰。
这样一来,生命便具有了神性。
[4] 作为生命状态的外部表现,“天真”是“知”与“识”的结合体。
天真不是无知,而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
读一本小书同时读一本大书。
[1] 沈从文永远将生命置于作品表现的中心。
[3] 知现实,识本真,这是“天真”作为生命形态存在的基础。
二、《生》中作为生命形态存在的“天真”的显现与表达《生》中作为生命形态存在的“天真”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不同年龄层次上:老年者――表演傀儡戏的老头;中年者一一帮场人们和巡警;青年者一一大学生与军官。
小说以表演傀儡戏的老头的生存形态为轴心,进而围绕看傀儡戏这一事件,描绘出一副世间人物生存群像。
强烈的客观叙述与透入骨髓的情感氛围营造使《生》中“天真”这一生命形态的表达更加耐人寻味。
(一)老年者的“知”与“识” 小说的中心人物与事件轴心――表演傀儡戏的老头,只拥有简陋到极点的道具。
烈日之下,既无观众也无场地,但他依然停下来开始了这份生计。
论沈从文小说《生》中“笑”的艺术

论沈从文小说《生》中“笑”的艺术作者:陈鹏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4期摘要:沈从文的小说一向以冲淡平实的叙述来处理激烈的矛盾冲突,回味无穷。
本文试图以沈从文的短篇小说《生》中对“笑”的描述上,通过分析五种“笑”的模式,发掘出沈从文笔下对悲剧那种以乐写悲的特殊处理。
关键词:笑;冲淡;以喜衬悲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1-0006-02生的滋味是什么?生时,别人在笑,你在哭,去时,你在笑,别人在哭。
一哭一笑,就是生的全部。
这是一幅平常的“生”的图景。
一个老艺人在表演傀儡戏,表演他死去的儿子和人斗殴的场景。
一演便是十年,老人的“生”寄托在这场戏中,显得寂寞和无奈。
生的全部是“哭”和“笑”,《生》这部小说里没出现“哭”,但出现了十五个“笑”。
正是这区区十五个字,便将当时整个社会环境,整个民众心态表露无遗。
同时,文学是道德的,即是“本能冲动转化为文化形态的高级形式”,所以道德标准也就是衡量文学是否称其为文学的根本性。
沈从文对时代的把握相当准确,他通过几个“笑”字,清晰地描绘了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强烈地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麻木,无奈,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生存状况,对老艺人的同情,也寄托了作者对寂寞无言的“生”的叹息,一幅属于那个时代的图景跃然纸上。
首先,是社会民众木然的笑。
一样是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同时期老舍的眼光是批判的眼光,以一个改革者的眼光来看待人性,而沈从文则并不那么激烈,相反以温和的心境,尽量看取人性中的真与善。
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或许这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的真实写照。
《塘沽协定》签署后,国难当头,首当其冲的北平如此休闲。
当然,我们不能确定沈从文描写的是1933年9月的北平,但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文学艺术必须是与现实条件相联的,脱离开现实生活则失去其生命力。
”卢卡契也这样认为:“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整体性批判”。
心底的朱砂原文沈从文赏析

心底的朱砂原文沈从文赏析
《心底的朱砂》
沈从文先生写过这样一句话: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这段话)说的大抵是时光。
时光中的你我,走过似水年华,走过鲜衣怒马,能够留存住(到dào)最后的,便是眉间的喜悦,指间的聪慧。
如果有一天,我忘记了你,你也要记得我,(我)经年写下的诗行,全是关于你,那是我来过的痕迹。
你要知道,那些曾经(我)陪你走过的长风古道,那些(我)陪你越过的沧海桑田,是你回眸时,我如海般蔚蓝的深情。
为了这一场遇见,我准备了很长时间。
只是因为,怕你来时,我不在,错过了那一场亲手为你种下的十里桃花。
最不喜欢听到关于擦肩而过的消息,这种痛是长在(我)心底的朱砂,轻轻触及,便会痛彻心扉。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以他在 1934 年返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素材,展现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被沈从文先生细腻的笔触所吸引,更被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所打动。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个人的赏析。
摘抄一:“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赏析:这段文字简单而真挚,将作者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在看水时心中所想。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这种将自己的情绪与对方紧密相连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纯粹和美好。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思念是无论何时何地,心中都牵挂着那个人,希望与之分享喜怒哀乐。
摘抄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赏析:此句堪称经典,用简洁的排比手法,列举了自己经历过的种种,却突出了对那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的爱。
桥、云、酒都是人生中的经历和风景,但唯有爱情,才是心中最珍贵的存在。
这种对比,更加强化了爱情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摘抄三:“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赏析:沈从文先生将历史比作一条河,形象而深刻。
河流奔腾不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石头、砂子、草木、船板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河流,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淌和人类命运的起伏。
这让我们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喜怒哀乐或许微不足道,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铭记。
摘抄四:“他们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同现在一模一样。
但他们仍旧忠诚地活着,担负起自己那一份命运,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也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生命赏析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他的一生,是对文学和历史的探索与热爱,也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沈从文的童年时期,他就开始展现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生活,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924年,沈从文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如《长河》、《边城》等,都展现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小说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让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曾在多个大学任教,包括国立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
他在教学岗位上尽职尽责,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同时,他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
沈从文的晚年时期,他依然笔耕不辍,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他在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他的离世,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缅怀。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感情。
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教学工作则是对文化
的传承和对知识的传播。
他对文学和历史的热爱,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和他留下的作品。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

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一、沈从文的生平和背景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德鸿,字湘南,号柯亭,湖南湘潭人。
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湘潭县的一位知县。
他自小受到优良的教育影响,培养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二、沈从文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他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 对乡土题材的追求沈从文在创作中常常选择乡土题材,通过描绘农民生活、山水田园等场景展现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与真实。
他对土地、自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 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对人性的关注是他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人性中的善良、美好以及复杂多变的一面。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困惑与挣扎。
三、沈从文代表作品赏析1. 《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西南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女主角荷花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中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艰难历程。
小说以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与家族压迫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2. 《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他在湖南省进行考察和旅行时的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山川景色和乡村生活。
通过对湖南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沈从文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湘潭。
四、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推动乡土题材的发展沈从文以其对乡土题材的追求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乡土题材创作的发展。
论沈从文小说《生》中“笑”的艺术

动转化为文化形态的高级形式” , 所以道德标 准也就是衡量文学 是否称其为文学的根本性 。 沈从文对时代的把握相 当准确 , 他通 过几个“ 笑” 字, 清晰地描绘 了北京底层人 民的生活 , 强烈地控诉 状况 , 对 老艺人 的同情 , 也寄托 了作者对 寂寞无 言的“ 生” 的 叹
息, 一幅属 于那个时代的图景跃然纸上 。
生 的滋味是什么? 生时 , 别人在笑 , 你在哭 , 去时 , 你在笑 , 别 人在哭 。一哭一笑 , 就是生的全部 。 演他死去 的儿子和人斗殴 的场景 。 一演便是十年 , 老人的“ 生” 寄 托在这场戏 中, 显得寂寞和无奈 。
沈从文少年 只身去北京求学 , 却不如意。 但这些并没有造成 他创作 上 的改变 ,他 的人生 的重大转折 发生在 上海租 界 的生 在李永东 的《 租界文化与 3 0年代文学》 里这样 描述沈从文 在租界的认识 : “ 沈从文在个体生命 的存在形态上 ,有感 于都 市 人生 的异化 和堕落 , 崇 尚乡村 生命 的 自在 自为 , 和谐健康 ” , “ 沈 从文对都市文化 的反思 , 不是在北平触发的 , 而是置身在上海 的
这是一幅平常的“ 生” 的图景。 一个老艺人在表演傀儡戏 , 表 活。
生 的全部是“ 哭” 和“ 笑” , 《 生》 这部小说里没 出现“ 哭” , 但出 现 了十五个“ 笑” 。正是这 区区十五个 字 , 便将 当时整个社会环
境, 整个 民众心态表露无遗。同时 , 文学是道德 的 , 即是“ 本能 冲
此外 , 是统 治阶级嘲弄的笑。
“ 艺术作 品是对现实的整体性批判” 。可以说沈从文 即使没有描
写 当时的社会情景 ,创作心境也会受到影 响从而制约作 品的主
全篇 唯一 的统治阶级就是巡警 , 在往 常的人物塑造 中 , 这样 的剥 削者无非是凶神恶煞一般 , 一副丑陋的嘴脸 。 但在《 生》 这部 作品 中, 巡 警没有像其他 同类人物形象 一样 , 猛地 冲进 去 , 把摊 子掀翻或者拳打脚踢 , 而是非常和谐地观看老人 的表演 , 直到一 局表演结束 , 还是老人首先醒悟 , 如实交出地摊捐 。巡警被塑造 得相当友好 , 边走边 回味老人表演的场景 “ 王九王九” , 甚至还笑
沈从文 《生》赏析

沈从文作品《生》赏析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了生活的一幕,于是,主角上场,故事便开始了。
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
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
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被唤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则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
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
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害病死掉了“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
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并把它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
老汉欢快有趣的表演遮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
一切都是无奈。
《生》里有种北京民俗的味道,但它并不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
虽然它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然而却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束缚。
也许小说里只有那个带着“忧郁的笑”的大学生能从老艺人的表演中体会出一丝生的忧伤。
《生》中没有恶人,就连来收老汉的税的巡警也是“笑咪咪地站在那里”,不过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股使“生”变得困顿的无形的力量。
这力量就是整个社会,就是组成这社会的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也可以看作主角,因为他们共同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
全文通过老汉一个人的遭遇,引出了读者一路的联想。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是看客,又是同老汉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的主人公。
人们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各种欢快的表演,为的只是博得周围看客或自己的一笑,其中虽然含着内心的隐痛,但累得满头汗水后,还是要堆起一脸的微笑。
沈从文-《生》赏析

沈从文作品《生》赏析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了生活的一幕,于是,主角上场,故事便开始了。
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
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
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被唤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则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
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
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害病死掉了“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
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并把它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
老汉欢快有趣的表演遮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
一切都是无奈。
《生》里有种北京民俗的味道,但它并不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
虽然它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然而却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束缚。
也许小说里只有那个带着“忧郁的笑”的大学生能从老艺人的表演中体会出一丝生的忧伤。
《生》中没有恶人,就连来收老汉的税的巡警也是“笑咪咪地站在那里”,不过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股使“生”变得困顿的无形的力量。
这力量就是整个社会,就是组成这社会的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也可以看作主角,因为他们共同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
全文通过老汉一个人的遭遇,引出了读者一路的联想。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是看客,又是同老汉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的主人公。
人们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各种欢快的表演,为的只是博得周围看客或自己的一笑,其中虽然含着内心的隐痛,但累得满头汗水后,还是要堆起一脸的微笑。
《边城》写景文字赏析

《边城》写景文字赏析作者:龚军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1期《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寄托了作者对于爱和美的理解。
湘西明净秀丽的风光、淳朴的人性、纯洁的爱情在经过沈先生十几年回忆的酝酿发酵,由他灵动的笔娓娓道出,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美。
教授这篇课文时,文中风情之美风俗之美人性之美,祖孙之情手足之情纯朴之爱,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到。
往深处讲边城人内心的孤寂、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民族道德的重建等,学生也能接受。
但对于文本恬静冲淡的语言学生没有特别的感受,她们像平时看小说那样,只看到故事的花架,而忘了欣赏架上那些璀璨耀眼的花朵。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边城时期沈从文盛年时的语言,那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份,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般的语言?如何让学生沿着语言的河流上溯,重回至沈先生所营造的清新宜人,带着乡间的水气,草木的香味,无边的虫鸣,黄昏时变幻的云彩,承载着翠翠悲喜莫名的心事的边城?我决定引领学生在语言的空间里穿行,联系当前生活,生发体味,让她们顿悟,原来边城写景文字有这么深厚的意蕴,原来小说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诗意。
先来看课文节选的第十三小节开篇语:“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下生意人的杂乱声音。
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沈从文用典雅的语言写出了五月黄昏的美丽与少女莫名的愁绪。
首先我问桃花色的薄云学生见过没有,学生摇头。
现在的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被书包压得不堪重负。
于是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五月的黄昏是最美的,天边的云彩有很多种颜色,粉红、粉蓝、粉紫、粉白、淡灰、淡青等,绚烂之极。
学生先晕后惊讶,对这一句简单的话兴趣大增,纷纷回忆起初三时的五六月,确有黄昏时高楼远眺或操场漫步的美好印象。
生沈从文阅读理解

生沈从文阅读理解(含答案)生沈从文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
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地低声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
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
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
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
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
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地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地结束了。
沈从文《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沈从文北京城什刹海杂戏场南头,煤灰土里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
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①从后海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他既无小锣,又无小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其余什么东西也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的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地位既那么不适宜,天气又那么热,心里明白,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游海子的闲人牵引过来。
老头子便瞻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
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大爷们回家去还会同家中学生说:‘嗨,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他又轻轻的说:“可不是,你就从不出汗,天那么热,你不出汗也不累,好汉子!”来了一个人,正在打量投水似的神气,把花条子衬衣下角长长的拖着,作成京城大学生特有的丑样子,在脸上,也正同样有一派老去民族特有的憔悴颜色。
老头子瞥了这学生一眼,以为帮场的“福星”来了,全身作成年轻人伶便②姿式,把膀子向上向下摇着。
重复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应对。
“王九,我说,你瞧,先生可来了。
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
你小心别让赵四扔倒。
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于是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那件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腿上,一切弄妥当后,就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在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独自来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个人殴打的样子。
他用各种方法,变换着傀儡的姿式,跳着,蹿着,有时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
他自己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忧郁的笑了,而且,远远的另一方,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空地上的情形,被这情形引起了好奇兴味,第二个人跑来了。
读沈从文《生》有感

生死一瞬间——读沈从文《生》有感电白县第二中学胡开成生与死只是一瞬间,就像谁说……每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不知道我为何这样——本来我可以很淡然的告诉你:我们会永远在一起……到我们八十岁的时候……但我没有——我反觉得这句就隐秘的飘荡在我们的身边……让人觉得特别的诡异!近几天的心绪颇不平静,所以找来沈从文的作品读一读,随手一翻,便翻到了一篇《生》。
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
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
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叫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如果不是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我们不知道——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
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
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才病死掉。
“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
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就像戏剧一般,把“生”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
老艺人欢快有趣的表演遮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
一切都是无奈。
佛曰: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虚幻的错误的东西。
还有人说:人生就是从他出生就开始受苦,然后死去……更有人说:生与死只是一瞬间……——而在我看来,这“生与死”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是一个比“人的世界”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它的“生与死的悲哀”,这个世界自来就带着“悲哀的气质”在体会、默认和领受……这个由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的沈从文小说世界的“微笑的面容”……如果你单单看到:沈从文的景物如何如何美,人情风俗又如何如何淳朴,就把沈从文小说和人情看得太简单了。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

沈从文与《边城》的赏析1、人物生平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2、地位影响《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烛虚》《云南看云集》“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
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
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
《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3、边城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生》

沈从文《生》北京城什刹海前海南头,煤灰土新垫就一片场坪,白日照着,有一圈没事可做的闲人,皆为一件小小热闹粘合在那里。
咝……一个裂帛的声音,这声音又如一枚冲天小小爆仗,由地面腾起,五色纸作成翅膀的小玩具,便在一个螺旋形的铁丝上,被卖玩具者打发上了天。
于是这里有各色各样的脸子,皆向明蓝作底的高空仰着。
小玩具作飞机形制,上升与降落,同时还牵引了远方的眼睛,因为它颜色那么鲜明,有北京城玩具特性的鲜明。
小小飞机达到一定高度后,便俨然如降落伞盘旋而下,依然落在场中一角,可以重新拾起,且重新派它向上高升。
或当发放时稍偏斜一点,它的归宿处便改了地方,有时随风飏起挂在柳梢上,有时落在各种小摊白色幕顶上,有时又凑巧停顿在或一路人草帽上。
它是那么轻,什么人草帽上有了这小东西时,先是一点儿不明白,仍然扬长向人丛中走去,于是一群顽皮小孩子,小狗般跟在身后嚷着笑着,直到这游人把事弄明白,抓了头上小东西摔去,小孩子方才争着抢夺,忘了这或一游人,不再理会。
小飞机每次放送值大子儿三枚,任何好事的出了钱,皆可自己当场玩玩,亲手打发这飞机“上天”,直到这飞机在“地面”失去为止。
从腰边口袋中掏铜子人一多,时间不久,卖玩具人便笑咪咪的一面数钱一面走过望海楼喝茶听戏去了,闲人粘合性一失,即刻也散了。
场坪中便只剩下些空莲蓬,翠绿起襞的表皮,翻着白中微绿的软瓤,还有棕色莲子壳,绿色莲子壳。
一个年纪已经过了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从后海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莫可奈何的停顿下来。
这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一面拾着地面的莲蓬,用手捏着,探试其中的虚实,一面轻轻的咳着,调理他那副嗓子。
他既无小锣,又无小鼓,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其余什么东西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把那双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地位既那么不适宜,天气又那么热,心里明白,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游海子的闲人牵引过来。
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在用这种话安慰到他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生》赏析
小说从一幅平凡的生活画面切入,以北京什刹海的坪场作为背景,路边的闲人和民间艺人共同组成了生活的一幕,于是,主角上场,故事便开始了。
一位年过六十的老艺人,扛着一对大傀儡来到坪场,他靠表演傀儡相殴的把戏招引看客,靠与傀儡的亲昵对话和自言自语供人欢笑。
但他亲热的话却只说给傀儡中那个白脸的“王九”听。
老艺人表演傀儡摔跤时总是让另一个被唤作“赵四”的傀儡占上风,但“王九”却是永远的胜利者。
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则道出了全文最拨人心弦的文字——老汉之所以只把亲昵的话说给“王九”听,表演时只让“王九”得胜,是因为他死去的儿子正是王九,死因就是和名叫赵四的人打架。
王九死了十年,老艺人在北京城圈子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
而那真赵四,则五年前在保定府害病死掉了
“生”,日日弥漫在我们周围,具体而又琐碎,但我们却很少有所体悟。
沈从文的这篇小说,用文字把“生”定格,并把它的含义深藏在一段生活的切面之后,就像老艺人把他的秘密藏在傀儡摔跤的游戏之后一样。
老汉欢快有趣的表演遮
盖着他内心的伤痛,在现实中失去的,他只能从幻想中找回。
一切都是无奈。
《生》里有种北京民俗的味道,但它并不是生机勃勃的民间生活图景。
虽然它表现了人们的喜好与乐趣,然而却蕴涵着生存的压力和束缚。
也许小说里只有那个带着“忧郁的笑”的大学生能从老艺人的表演中体会出一丝生的忧伤。
《生》中没有恶人,就连来收老汉的税的巡警也是“笑咪咪地站在那里”,不过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觉察到那股使“生”变得困顿的无形的力量。
这力量就是整个社会,就是组成这社会的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大学生、巡警、闲人看客也可以看作主角,因为他们共同扮演着“生活”,一起架构了“生”的社会。
全文通过老汉一个人的遭遇,引出了读者一路的联想。
其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既是看客,又是同老汉一样在舞台上表演的主人公。
人们竭尽所能地进行着各种欢快的表演,为的只是博得周围看客或自己的一笑,其中虽然含着内心的隐痛,但累得满头汗水后,还是要堆起一脸的微笑。
这是何等的无奈。
但这就是命运,而人就是命运的傀儡。
如果真的有神明存在,他们或许正在自己的神殿中,看着下面这些为了摆脱命运而徒劳奔命的芸芸众生发笑呢。
《生》给我的印象是变化莫测的,里面既有生的艰辛也有对生的执着。
小说的结构很讲究,叙述也是从容不迫。
结尾处有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然而在叙述时却是那么深沉朴素、波澜不惊,使人觉得这戏剧性的变化也只不过是生活的静水中泛起的一片涟漪,是人生中极其自然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内敛的笔法,表现出了“生”后面的难言的巨大压力与束缚。
叹息,同情,但终究还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