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⑴名词解释: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种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性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光年: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0×108公里)作为一个光年。
恒星日: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太阳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的连线所需的时间。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天球:从地球看来,那些极其遥远的天体似乎是嵌在一个很大的球体之上,这个假想的球体叫做天球。
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所构成的系统。
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此即岁差
⑵简答:
1.谈谈你所理解的自然地理学。
2.论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及其与你所学专业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4.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其有何意义?
5.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从地球形状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角度出发,设想地球若停止自转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6.简述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特征。
7.简述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8.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9.谈谈你所理解的地球表层系统。
10.简述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11.地球表面的形态有哪些?
12.目前我们认识到天体系统层次是怎样的?
13.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
14.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15.简答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
16.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17.简述沃克环流
18.简述人为什么最关心对流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19.河流补给形式有哪些?
20.简述径流形成过程
21.简答湖盆的成因
22.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23.试述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
考试要点:
1.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2.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约3000多种天然矿物。
3.矿物的(鉴定)特征:
①矿物的形态,矿物单体的形态取决于其“ 晶系” ;矿物集合体形态:
粒状、致密状、块状、土状、晶簇、结核状、鲕状、肾状、葡萄状、钟乳状
②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对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折射表现出的各种性质如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③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与断口、韧性
④矿物的其它性质
4.解理与断口:⑴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性质;
⑵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
5.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剥蚀与搬运(机械的、化学的);沉积(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成岩(压固、胶结、重结晶)
6.变质作用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性质活跃的气体和溶液);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
7.火山:岩浆活动穿过地壳,到达地面或伴随有水气和灰渣喷出地表,形成特殊结构和锥状形态的山体。
8.地震:地壳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
9.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
10.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等。11.大气: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
12.大气圈: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
13.大气过程: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
14.气象(天气现象):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
15.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
16.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
17.★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气候过程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天气一般具有多变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气候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18.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⑴成分:在距地表85㎞以下的各种气体可以分为二类,一类称为定常成分,主要为氮(N2)、
氧(O2)、氩(Ar)各成分之间大致保持固定比例,另一类是可变成分,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随时间、地点而变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臭氧(O3)、及碳、硫、氮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CO)、甲烷(CH4)、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等。在85㎞以上,大气的主要成分虽然仍然是氮和氧,但是它们开始逐渐电离,呈原子态,成分不固定。⑵作用:①氧:大气中的氧是一切生命所必须的,动物和植物都要进行呼吸,都要在氧化作用中得到热能以维持生命。②氮:大量的氮可以冲淡氧,使氧化作用不至过于激烈。大量的氮可以通过豆科植物的根瘤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③二氧化碳: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可以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能强烈吸收地表长波辐射,致使从地表辐射的热量不易散失到太空中。④臭氧:其作用是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⑤水汽:水汽可以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因而可以影响地表的热量平衡;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可以凝结成水滴,成云致雨,成为淡水的主要来源,水的相变和水分循环把大气圈、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紧密地联系起来。⑥悬浮颗粒:固体杂质多可以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固体微粒可以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也能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液体微粒常聚集在一起,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降低,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对气候有影响。11河源及河流分段:
⑴河源:河源指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也是全流域海拔最高的地方,通常与山地冰川、高原湖泊、沼泽和泉相联系。
⑵河流分段:①上游:指紧接河源的河段。②中游:水量逐渐增加,但比降较和缓,流水下切力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均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③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④河口:是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形成三角洲
20.大气分层:
⑴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也是气象学、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对流层主要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②垂直对流运动:对流层大气从地表得到热量,因而产生向上的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热量分布不均、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⑵平流层:对流层顶以上到55公里左右是平流层。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故随着高度的增加,起初不变或变化极小;大约到30公里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平流层气流运动相当平稳,并以水平运动为主,层内水汽、尘埃等非常少,大气透明度良好⑶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公里是中间层,也称高空对流层。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度的垂直运动。
⑷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属于暖层。这一层大气密度很小,在700多km厚的气层中,只含有大气总质量的0.5%。暖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升高,到顶部高达1000℃,这是因为所有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已被暖层气体所吸收的缘故。由于大气密度太小,氧分子和部分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被分解为原子,并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暖层又称电离层,因能够反射无线电波,故在远距离无线电通讯中具有重要意义。
⑸散逸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称为散逸层。上界大约为3000km左右,是地球大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