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由知名作家刘慈欣所著的科幻小说。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寓意深刻的角色,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蝈蝈和蛐蛐这两种生物在这个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蝈蝈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智能生物,他们拥有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是一种原始的生物,他们生活在野外,依靠自然规律生存。
在这个未来世界中,蝈蝈和蛐蛐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蝈蝈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着先进的科技和文明,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
而蛐蛐则代表了普通人,他们生活在自然规律下,依靠着简单的生存方式。
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小说中,蝈蝈代表了现代科技文明,而蛐蛐代表了自然规律。
蝈蝈通过自己的科技和文明,试图改变自然规律,却最终陷入了困境。
而蛐蛐则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生存下来。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呼吁人们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警示人们不要过度干涉自然,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蝈蝈与蛐蛐》是一部富有哲理的科幻小说,通过蝈蝈和蛐蛐这两个角色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获得启发,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以蝈蝈和蛐蛐为主题的小说,作者通过两种昆虫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
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敌意。
然而,在面对外界的威胁和困难时,它们却能够放下成见,携手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友爱和团结的精神,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启发和感动。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人们面临共同的困难和挑战时,往往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另外,小说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虽然表面上是友好相处,但内心却存在着猜疑和嫉妒。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也常常存在着这样的猜忌和嫉妒,这种心理对人们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小说还通过蝈蝈和蛐蛐的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生活在大自然中,它们对自然的景色和生命的奇迹充满了敬畏和赞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珍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小说《蝈蝈与蛐蛐》通过对蝈蝈和蛐蛐的故事的讲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这部小说不仅给予了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发,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力量,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加善良、友爱和积极向上的人。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分类和分布;2. 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特征;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4.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5. 蝈蝈和蛐蛐的饲养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蝈蝈和蛐蛐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标本、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搜集蝈蝈和蛐蛐的相关资料,观察实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 探究学习:(1)教师分发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饲养蝈蝈和蛐蛐;(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饲养和保护蝈蝈和蛐蛐。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布情况;(3)思考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4. 利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5.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蝈蝈与蛐蛐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教学材料: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蜡笔。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述:简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3. 观察: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如叫声、动作等。
4. 记录: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蜡笔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5.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仔细观察并记录。
3. 评估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
二、课堂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音乐会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播放录音: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倾听并辨别。
3. 音乐会:组织幼儿进行小音乐会,让幼儿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4. 音乐欣赏: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欣赏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叫声的辨别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模仿它们的声音。
2. 评估幼儿在音乐会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模仿并享受音乐。
三、教学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手工制作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形态特征
01
02
蝈蝈
蛐蛐
体形较大,通常呈绿色或棕色,头部短小,复眼发达,触角细长且呈 丝状。前翅革质,后翅较大,扇动有力。
体形较小,通常呈黑褐色,头部略呈三角形,触角较短。前翅较薄, 后翅较大,扇动时发出鸣声。
生活习性
蝈蝈
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如草地、森 林、灌丛等。它们以植物汁液和 昆虫为食,白天活动,善于跳跃 和攀爬。
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蝈蝈与蛐蛐的生物特性 • 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 • 蝈蝈与蛐蛐的保护与利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主题名称
PPT课件制作技巧
02
主题简介
介绍如何制作高质量的PPT课 件,包括内容设计、视觉效果
、动画效果等方面的技巧。
03
主题目的
帮助听众掌握PPT课件制作的 核心技巧,提高其演示和教学
蛐蛐
主要生活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 如草丛、石缝、洞穴等。它们以 植物汁液和昆虫为食,夜间活动 频繁。
繁殖与生长
蝈蝈
繁殖期通常在夏季,雌蝈蝈会将卵产 在植物叶片上。卵呈黄色或淡绿色, 孵化期约2周左右。
蛐蛐
繁殖期在秋季,雌蛐蛐会将卵产在土 中。卵呈黄色或淡褐色,孵化期约3周 左右。
03
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
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期望未来PPT课件能够更加 注重互动性和个性化,提高学生
的学习体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PPT课件可能 会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 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
学习体验。
我们也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 深入地研究PPT课件的教学效果 ,为教学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
对人们的启示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如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习性。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2.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生活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生活在哪里。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2.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
教学难点:蝈蝈与蛐蛐的鸣叫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标本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两种昆虫是如何鸣叫的。
2. 讲解:介绍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如发音器官、鸣叫声特点等。
3. 互动: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的标本,分析它们的鸣叫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其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仍有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但往往缺乏将这种感知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歌的教学时,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提问:“为什么诗人会选择蝈蝈和蛐蛐作为诗歌的主题?它们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
3.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两种小生物,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人简介: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特点,使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5.课堂反馈:
-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所学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要求:以书面形式提交,不少于200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蝈蝈与蛐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蝈蝈与蛐蛐》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诗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典故,如“轻歌曼舞”、“低吟浅唱”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掌握《蝈蝈与蛐蛐》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歌。
3.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针对性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隐喻等知日常生活中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蝈蝈与蛐蛐ppt课件
昆虫的繁殖与生存环境的一般特点
繁殖方式
昆虫通常以卵生方式繁殖后代。
对环境的适应性
昆虫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在 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对食物的偏好
昆虫的食物来源广泛,包括植物 、动物和腐殖质等。
06
结论
总结对比蝈蝈与蛐蛐的特点
外观对比
蝈蝈通常比蛐蛐更大,颜色更为鲜艳,而蛐蛐则 更小,颜色单一。
鸣声对比
蛐蛐的繁殖与生存环境
产卵场所
通常在土中或植物的根茎间。
幼虫的成长
幼虫成长需要约2-3个月,主 要靠吃植物的茎、叶、果实等 为生。
繁殖时间
主要在秋季,具体时间因品种 和环境条件而异。
卵的孵化
卵孵化时间通常需要7-30天, 具体时间因品种和环境条件而 异。
成虫寿命
成虫寿命通常为2-3个月,但 也有长达6个月的个体。
蝈蝈喜欢栖息在草地、灌 木丛、树林等环境中,常 在野外觅食。
活动时间
蝈蝈活动时间主要在夏季 ,通常在白天活动,晚上 会躲在草丛或树木的枝叶 中休息。
繁殖与寿命
蝈蝈的繁殖期通常在5-8 月,雌虫会产卵在植物组 织中,每只雌虫可产卵 30-80粒。寿命一般为2-3 个月。
蝈蝈的食物来源
主要食物
蝈蝈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叶子、花和果实,尤其喜欢食量大 且汁多的植物。
权利。
雌性蛐蛐在繁殖期会产卵于土壤 中,孵化出若虫后经过多次蜕皮
逐渐成长为成虫。
蛐蛐的食物来源
蛐蛐以植物的茎、叶、根、果 实等为食。
它们善于利用锋利的牙齿和颚 须捕捉食物。
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蛐蛐也 会食用其他昆虫的幼虫或尸体 。
04
蝈蝈与蛐蛐的声音特征
蝈蝈的声音特征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简介1.1 蝈蝈与蛐蛐的分类和特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知识。
1.2 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等知识。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叫声特点2.1 蝈蝈的叫声特点分析蝈蝈的叫声产生的原理,叫声的特点,以及叫声在蝈蝈交流中的作用。
2.2 蛐蛐的叫声特点分析蛐蛐的叫声产生的原理,叫声的特点,以及叫声在蛐蛐交流中的作用。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饲养与繁殖3.1 蝈蝈的饲养与繁殖讲解蝈蝈的饲养方法,繁殖习性,以及繁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2 蛐蛐的饲养与繁殖讲解蛐蛐的饲养方法,繁殖习性,以及繁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蝈蝈与蛐蛐的文化意义4.1 蝈蝈在文化中的意义介绍蝈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4.2 蛐蛐在文化中的意义介绍蛐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
第五章:蝈蝈与蛐蛐的观察与研究方法5.1 蝈蝈与蛐蛐的观察方法讲解如何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习性等,以及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5.2 蝈蝈与蛐蛐的研究方法介绍研究蝈蝈和蛐蛐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如野外调查,实验研究等。
第六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习性6.1 蝈蝈的生态习性探讨蝈蝈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选择、活动规律等。
6.2 蛐蛐的生态习性探讨蛐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选择、活动规律等。
第七章:蝈蝈与蛐蛐的保育现状7.1 蝈蝈的保育现状分析蝈蝈目前的保护状况,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和成效。
7.2 蛐蛐的保育现状分析蛐蛐目前的保护状况,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和成效。
第八章:蝈蝈与蛐蛐的观察与研究实例8.1 蝈蝈的观察与研究实例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对蝈蝈进行观察和科学研究。
8.2 蛐蛐的观察与研究实例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对蛐蛐进行观察和科学研究。
第九章:蝈蝈与蛐蛐的趣味知识9.1 蝈蝈的趣味知识分享一些关于蝈蝈的趣味性知识,如趣闻轶事、传说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蝈蝈与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和分布区域。
理解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蝈蝈与蛐蛐的形态特征蝈蝈与蛐蛐的生活习性蝈蝈与蛐Crawford 的生态环境和分布区域蝈蝈与蛐蛐的生态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作用。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准确描述蝈蝈与蛐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学生能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和分布区域。
学生能说明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2.1 教学目标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掌握蝈蝈与蛐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
理解蝈蝈与蛐蛐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2.2 教学内容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蝈蝈与蛐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蝈蝈与蛐蛐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蝈蝈与蛐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蝈蝈与蛐蛐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
学生能说明蝈蝈与蛐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习性。
学生能理解蝈蝈与蛐蛐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习性观察3.1 教学目标观察并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习性。
掌握蝈蝈与蛐蛐的行为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2 教学内容蝈蝈与蛐蛐的习性观察蝈蝈与蛐蛐的行为特点观察和记录方法的学习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蝈蝈与蛐蛐的习性。
分析蝈蝈与蛐蛐的行为特点,进行讨论。
教授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实践。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观察并描述蝈蝈与蛐蛐的习性。
学生能分析并说明蝈蝈与蛐蛐的行为特点。
学生能运用观察和记录方法,进行实践。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和习性。
2. 学会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和定义。
2. 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
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发兴趣。
2. 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特征:通过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特征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正确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基本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2. 学会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
2. 保护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
2. 讲解生态环境:详细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特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声教学目标:1. 学会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
2. 了解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
2. 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听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引发兴趣。
2. 讲解鸣叫声:通过音频和PPT展示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特点,详细讲解鸣叫声的含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分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声,并分享结果。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蝈蝈和蛐蛐鸣叫声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程度。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本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简介1.1 蝈蝈与蛐蛐的定义蝈蝈和蛐蛐是两种常见的昆虫,分别属于不同的科。
蝈蝈属于直翅目蝈蝈科,蛐蛐属于直翅目蟋蟀科。
1.2 蝈蝈与蛐蛐的生活习性蝈蝈和蛐蛐都是陆生昆虫,主要生活在草原、森林和农田等环境中。
它们善于跳跃和鸣叫,以植物叶子和果实为食。
第二章:蝈蝈的特征与生活习性2.1 蝈蝈的外部特征蝈蝈体型较大,体长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
它们的身体呈绿色或褐色,有的具有金属光泽。
2.2 蝈蝈的鸣叫特点蝈蝈的鸣叫声清脆悦耳,有节奏感。
雄性蝈蝈通过摩擦前翅与后翅发出鸣叫声,用于吸引雌性和警告竞争对手。
第三章:蛐蛐的特征与生活习性3.1 蛐蛐的外部特征蛐蛐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在5-10厘米之间。
它们的身体呈棕色或黑色,有的具有条纹。
3.2 蛐蛐的鸣叫特点蛐蛐的鸣叫声清脆响亮,有时会连续鸣叫。
雄性蛐蛐通过摩擦前翅与后翅发出鸣叫声,用于吸引雌性和警告竞争对手。
4.1 蝈蝈与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蝈蝈和蛐蛐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可以帮助控制害虫数量。
它们在食物链中属于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2 蝈蝈与蛐蛐的保护意义蝈蝈和蛐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
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
第五章:蝈蝈与蛐蛐的观察与研究方法5.1 观察方法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区分不同种类的蝈蝈和蛐蛐。
5.2 研究方法采集蝈蝈和蛐蛐的标本,进行形态学研究和分类。
调查蝈蝈和蛐蛐的分布情况,分析它们的生态位。
第六章:蝈蝈与蛐蛐的繁殖习性6.1 蝈蝈与蛐蛐的繁殖方式蝈蝈和蛐蛐的繁殖方式主要是卵生,它们在适合的气候和环境中产卵。
蝈蝈和蛐蛐的卵一般埋藏在土壤中,需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来孵化。
6.2 蝈蝈与蛐蛐的繁殖行为繁殖期间,雄性蝈蝈和蛐蛐会通过鸣叫声吸引雌性。
雌性蝈蝈和蛐蛐在产卵时会选择合适的地方,一般是在土壤中挖掘一个小洞,产卵。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
蝈蝈与蛐蛐读后感《蝈蝈与蛐蛐》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友情故事,引发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情和成长的思考。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是纯真而深厚的,这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小说中蝈蝈和蛐蛐之间的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和我们的身份、背景、经历都不同,但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了解对方,就能建立起真挚的友情。
就像蝈蝈和蛐蛐一样,他们虽然是不同种类的昆虫,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却是如此深厚。
这让我明白了友情是不分种族、背景和身份的,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就能获得真挚的友谊。
其次,小说中蝈蝈和蛐蛐的成长历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小说中,蝈蝈和蛐蛐都经历了各自的成长和困难,但他们都在对方的陪伴下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这让我明白了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正如蝈蝈和蛐蛐一样,他们在对方的支持和鼓励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友情的力量,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勇气。
最后,小说中蝈蝈和蛐蛐的故事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挑战和困扰,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包容,就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就像蝈蝈和蛐蛐一样,他们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都能够用包容和理解来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这让我明白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容和理解是多么重要,它能够让我们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蝈蝈与蛐蛐》这部小说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友情、成长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蝈蝈和蛐蛐的故事,我明白了友情是多么珍贵,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勇气;我也明白了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多么重要,他能够给我们带来支持和鼓励;我更明白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容和理解是多么重要,它能够让我们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蝈蝈和蛐蛐》阅读练习及答案
《蝈蝈和蛐蛐》阅读练习及答案蝈蝈和蛐蛐阅读材料蝈蝈与蛐蛐济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蝈蝈和蛐蛐阅读题题目19、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的词,说说它好在哪里。
(4分)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我的品析:(升高的暖气)20、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21、“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有人认为这节诗是本诗最精妙的地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22、诗人济慈敏锐地捕捉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来歌颂生命。
为什么只勾勒夏、冬两幅小景,描绘盛夏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的“蛐蛐的歌儿”,而不去写最富生命力的春秋两季呢?(4分)蝈蝈和蛐蛐阅读题答案19、“寂寞”“严霜”等词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
“弹”字用得准确,表现了声音的轻快。
“炉边”“升高的暖气”写出了冬日夜晚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
20.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微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1、提示:同意这种看法。
因为蛐蛐的歌儿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句将蝈蝈与蛐蛐连成一体,更表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
22、蝈蝈的乐音是在春天的繁荣之后奏响的,“当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的时候,蝈蝈就在树篱上尽情地欢唱。
《蝈蝈与蛐蛐》教学评价_《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蝈蝈与蛐蛐》教学评价_《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一蝈蝈与蛐蛐活动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首歌曲调幽默诙谐,具有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
整首作品以蝈蝈和蛐蛐吹牛皮这一事件为主线,以幽默的故事情节引起幼儿演唱欲望。
幼儿通过活动,不但能了解北方戏曲的演唱风格,还能获得表现力、创造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
培养。
由于这首歌的歌词较长,演唱风格又是孩子们不常接触的戏曲类型,因此要分三个课时来进行,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1、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2、了解北方戏曲拖长腔、回环的特点,并能初步分角色演唱歌曲。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1、幼儿事先学会与教师分角色朗诵歌词2、歌曲原声带和伴奏带、录音机教师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朗诵歌词。
完整听音乐一遍,提问:这首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拖长腔、儿化音]跟我们以前学的歌有什么不一样?[听起来像唱戏]1、提问:这首歌是不是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唱呢?[教师范唱,幼儿找出并学唱歌曲中说白的两句话]2、提问:蝈蝈和蛐蛐在介绍自己时是怎么唱的?[幼儿学唱前四句,并总结出前三句旋律一样,第四句的音低下去]之后分角色演唱第一段。
3、提问:吹牛皮是什么样子?[幼儿模仿吹牛皮时得意的样子]之后换角色演唱。
4、提问: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时候谁来了?大公鸡是怎么把他们吃下去的?[幼儿学唱最后一段]1、小结学唱歌曲部分。
2、完整演唱一遍,要求要把歌词唱清楚。
3、自己选择角色演唱一遍,要求表现出得意神情。
1、教师扮演大公鸡,幼儿扮演蝈蝈和蛐蛐,进行游戏。
2、讨论:吹牛皮有什么不好。
3、小结:以后都不做吹牛皮的人。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二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赏析
外国诗两首之《蝈蝈与蛐蛐》赏析
【小编寄语】关于《蝈蝈与蛐蛐》的赏析,古今中外一直有学者在探讨,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特地跟大家分享了这篇赏析文,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课文、把握文章主题、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这是济慈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抒写了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
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正是秋季(可参看济慈的《秋颂》),况且,春秋两季正是百鸟争鸣,千虫欢唱的黄金时节。
这样,实际上诗人是揭示了一年四季大自然歌声不绝的规律,从而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这种美是永恒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很富于田园诗的情趣。
着墨不多,冬夏两幅小景宛然在目。
夏日的草地、篱笆和浓阴,冬夜令人昏昏欲睡的温暖的炉边,把人自然引入静谧安详的境界。
这时传来的蝈蝈和蟋蟀的声音,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真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收到以动衬静的效果,能唤起人一种亲切的回忆。
为了适于表达主题,诗人采用了冬夏对比的手法,然而,由于夏冬两种境界之情调十分相似,加上诗人明写冬夏,暗
示春秋,末尾又添上由蟋蟀到蝈蝈的巧妙联想,使全诗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蝈蝈与蛐蛐》原文及赏析的全部内容,对大家熟记这首词和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非常有帮助,希望大家好好利用,祝大家学习进步!。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一、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
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
“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
“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__,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2024年蝈蝈与蛐蛐教学反思
《蝈蝈与蛐蛐》、《夜》是两首外国诗,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相对集中学习新诗,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应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感悟诗意。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想象,通过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来体味适中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教学中第一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三点:
1、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朵是第一位的老师,会聆听才会唱好歌。
2。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带京剧味儿的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学会分段。
3、情感目标的落实到位,从故事中得到启迪,懂得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莫浮夸吹牛。
第二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的实施:
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到京韵,对京韵的理解和表现还不是很到位,因为这歌好听,拖腔唱起来很有韵味,学生喜欢唱,偶尔也能听出京韵味道。其次,学生对歌曲中重点节奏及拖腔的掌握情况还有待课后延伸,复习与巩固,另外,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还要加强,这节课听的内容较多,要多听,才能掌握京韵特点与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把京剧加进课本是很好的发扬途径,不要把他当作是必修课,只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传承民族的文化来普及,这样,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对民族的文化更深层次的延伸,何乐而不为呢?
在欣赏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京韵,激发孩子们能大方的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创编出表现诙谐、体现京韵的动作,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学会歌曲、体验京韵、体会诙谐、表现歌曲。
《蝈蝈与蛐蛐》的生态意蕴解读
《蝈蝈与蛐蛐》的生态意蕴解读
《蝈蝈与蛐蛐》是中国最古老的叙事文学作品之一,其中涵盖了许多社会、文化、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其中不乏对生态的体现与意蕴。
首先,《蝈蝈与蛐蛐》体现了重视和尊重自然的思想观念。
全文中,大自然有
自己的“主人”,他们见义勇为,最终拯救了正义,由此代表了自然的力量能够改变邪恶的力量。
全文内容形象地传达出,人要谨记要以尊重的心态对待大自然,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有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
文中描述了蝈蝈和蛐蛐二者都要独占权利,甚至拼死战斗,蝈蝈虽然最终盛朗卓越,但都是虚张声势,其实也就是在谈判,但彼此还是透过尊重来互相维护利益,并最终保护森林的道义秩序,代表了要维护生态秩序,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和自然的双重需要。
最后,《蝈蝈与蛐蛐》也将自然属性与人类品质的辩证关系表现的栩栩如生。
文中的蝈蝈代表着人类的聪明,勤奋,与毅力,蛐蛐则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勇敢,与坚定。
蝈蝈与蛐蛐彼此交锋,把最终拯救森林的道义秩序作为最大的取舍,从而传达了人类要在自然和道德上保持平衡。
由此可见,《蝈蝈与蛐蛐》不仅是文化,道德以及宗教的瑰宝,也是对生态的
朴实解读。
它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可以用今天的说法来说,就是要崇尚绿色环保,以保护生态环境;要坚守生态的平衡,维护大自然的应有秩序;坚持自然与道德的统一,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
全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将生态与人类在道德上的关系深刻表现出来,对于孩子们更是一种很好的生态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达 描 适诗 写 宁人 夜 静对 的 的大 静 心自 谧 境然 、 。的 美 热丽 爱, 和表
•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 心境?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诗人安 适、宁静的心态。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 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 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 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 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 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济慈墓志铭:
“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 写在水上的人。”
(一)整体感知
• 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 在读诗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 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然后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 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 了那两幅小景? •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 3、“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 草茸茸的山上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 和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由于要反映“人类所应当有的”生 活,浪漫义义作家的主观情感就特 别强烈,爱憎异常分明;为了表达 强烈的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经常借 助于热烈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用 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描绘色彩 斑斓的理想世界。
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 歌,吴承恩的《西游记》, 郭沫若的《女神》,就是我 国这类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二)文本探究
• 小组讨论: •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 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 是怎样理解的? • 2、“大地的诗歌”仅指蝈蝈的乐音、蛐 蛐的歌吗? 《蝈蝈与蛐蛐》中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 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的?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主 义,就是按照作家认为生活应 当有的样式来反映生活,因而 总是理想地描写对象或者描写 理想化的对象。
俄·叶赛宁
预习交流
• 1、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 喧响() 欢嚷()
夜莺() 沉浸()
2、作者简介。
谢尔盖· 亚历山大德罗奇· 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 诗人。擅长描绘农村大自 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 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 奠基人之一。
合作探究
•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 1、《夜》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晚? • 2、逐节归纳赏析这首诗的内容,诗人在 描绘夜景时,是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 描写的?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这 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3、诗人是怎样写“夜”的?(可以从选 材、写法、用词等方面考虑)
浪漫主义诗人
十四行诗
学习目标:
1、浪漫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 的情趣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蝈蝈()蛐蛐()昏晕()树篱() • 消逝()栖息()凝成()草茸茸()
2、走近作者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起初济慈是学医 的,他喜好文学,1816年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 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 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 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 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 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 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 “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 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河水、松林 夜莺、秧鸡 溪水 明月、大河 小溪、青草
}
}
静谧(自然沉入梦乡)
美丽(一切披上银装)
整体感知
第一节 描写夜的静谧。 通过听觉、视学 第二节 写出夜的美好。
侧重听觉
衬托,以动 衬静 抓住意象 大河、小 溪、青草
银 装
进一步描写月光下 第三节 大自然的美丽。
又回到夜的静谧, 第四节 并再次写到美丽 的月色。
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诗词中描写夜的名句:
1.“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4.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