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的麻醉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移植的麻醉管理
Anesthetic Management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北京朝阳医院麻醉科田鸣
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手术中病人会发生多系统复杂的、剧烈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些病变的产生与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肝移植手术的创伤和干扰有内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并累及重要器官的功能。麻醉质量的高低是决定肝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术中进行多系统连续或定时的监测,有计划的预防和治疗术中可能发生的严重病变,提高麻醉管理的水平是本课讨论的重点。
晚期肝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主要与肝脏的代谢功能低下和组织结构破坏有关。可产生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加之造血功能下降而致贫血。慢性高静脉压,白蛋白合成减少,以及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代谢减少而产生的水钠储留导致了腹水的形成。利尿剂的使用可加重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并减少了血管内容量。由于肝脏具有多种合成和代谢功能,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表现实际上累及到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系统(见下表)。
高动力循环肺通气血流比值(V/Q)失调
有效血浆容量下降肝血流减少
肾灌注不良和游离水清除下降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钠
腹水和外周组织水肿,低血清白蛋白酸碱紊乱
胃肠道出血低血糖
凝血病脑病
肺功能残气量(FRC)下降易感染
肝移植手术的分期
Ⅰ期—无肝前期(Pre Anhepatic Stage):从切皮至病肝取出,此阶段以钳夹门静脉为终点。包括了对病肝的游离和松解。主要问题是术中出血。
Ⅱ期—无肝期(Anhepatic Stage):从钳夹门静脉和肝动脉开始至新肝的腔静脉和门静脉吻合完毕并开放供血为止。此期病肝被移除并吻合新肝。主要问题是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肠道和下肢瘀血。涉及到静脉-静脉体外转流(veno-venous bypass VVB)的应用。
Ⅲ期—再灌注期(Reperfusion Stage):从开放下腔静脉和门静脉阻断钳使移植肝供血开始直至吻合肝动脉、胆总管及关腹结束手术为止。此期主要的问题是再灌注综合征(reperfusion syndrome)和凝血病。
监测项目
为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创的体动脉和肺动脉导管监测应成为常规。加强对体温和尿量的监测。除了常规呼吸指标外,还应做吸入氧浓度监测、吸入麻醉药浓度监测和肌松监测。为维持和调节术中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必须定时检测凝血状态、血气、电解质以及肝肾生化指标。出血量大、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时采样的时间间隔可缩短至15~30分钟。反映凝血因子的最重要指标是PT(INR)和APTT。血球压积、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对指导成分输血有明确的意义。ECLT和D-二聚体是反映纤溶活动的佐证,但检测较为费时。TEG和Sonoclot 分析仪能在手术室内快速监测凝血障碍,不但能提供凝血途径的信息还能显示纤溶途径的信息,Sonoclot分析仪还可提供血小板功能的信息,对帮助或指导肝移植期间的成分输血和止血疗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麻醉方法
可以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吸入空/氧混合气和异氟醚,复合非去极化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和苯二氮卓类药。对凝血功能障碍不严重的病人合并连续硬膜外(T8-9)麻醉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能显著减少镇痛药和镇静药的剂量,术中平稳,苏醒早且平静,有利于术后止痛。
术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监测治疗
肝移植术中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和内环境与凝血功能紊乱。而且它们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越剧烈对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扰乱就越严重,反则也是如此。
(一)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肝移植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在肝病病人原有的高动力循环的基础上出现大失血、下腔静脉阻塞和再灌注综合征。此外,术中急性腹水减压,因“第三间隙”液体丢失而加重了慢性低血容量,枸橼酸所致的低血钙,快速输血所致高血钾,以及腹部牵拉导致的静脉回流减少等因素都能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大失血的原因与解剖因素,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手术技术有关。下腔静脉阻塞主要发生在肝移植手术的第II期,需要完全或部分(背驮式)阻断下腔静脉,使回心血流急剧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发生明显的低血压。但在I期手术操作时移动肝脏,压迫或阻塞门静脉也可明显影响静脉回流而致低血压。再灌注综合征发生在第Ⅲ期开始后的几分钟内,开放门静脉后在移植肝和肠道静脉中大量的缺血产物,高钾、酸性物质,低温保护液及某些血管活性物质迅速流入循环。释放物质的总体效应是使外周血管扩张,SVR显著降低和一定程度的心肌抑制。导致了明显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跳骤停。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不足以代偿血管的扩张低血压会持续,常伴有肺动脉高压,重者导致急性右心衰竭。
(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治疗
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快速输血系统和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VVB、成分输血和凝血病的监测治疗,以及对再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和处理。重要的是在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血凝状态等变化的同时观察手术的进程和术野发生的情况,有准备有计划的迎接和处理一个又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在I期分离肝脏时根据HR、MAP、CVP、PAP、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结合术中的失血量指导输血和输液的量。I期末适当超负荷输入血容量以预防II期下腔静脉阻断的影响。II 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主要由VVB参与调节,而“背驮式”手术的病人仍由上肢和中心静脉输血输液调节。在II期末VVB停止后,门、腔静脉开放前易发生低血压。应加快输血输液,补足血容量并维持血压,尽可能降低即将到来的再灌注综合征的影响。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对快速输血系统的依赖程度也显著降低。但开放至少两条大口径的静脉通路,采用简易的输液加压装置和输液管道的加温设备以构成简易的快速输血系统是必要的。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明显减少肝移植术中对库血的需要量,提高了处理急性大出血的效率。对于严重酸中毒伴高血钾同时又需要大量库血的肝移植病人,可先将库血中的红细胞洗涤浓缩后再输入,以减缓酸中毒、高血钾和低血钙的发生。VVB主要用于经典的OLT手术和少数不能耐受下腔静脉部分阻塞的“背驮式”肝移植病人。VVB将门静脉和股静脉血流经过转流泵的负压吸引再输入腋静脉继而进入上腔静脉。通常采用离心泵和肝素化的体外管道避免了全身抗凝的需要。在下腔静脉阻断前开始转流,流量为全身血流量的20-50% 。通常成人在2L/min 左右,低于1L/min时有发生血栓的危险。转流期间应维持MAP在70mmHg以上,确保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同时也减轻了下肢、肠管和肾脏静脉的怒张。
再灌注综合征的预防很重要。在II期末再灌注前预防性补充最佳的血容量,调节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维持可耐受的低血钾状态(3.0mmol/L)直到第III期,除非发生了相关的心律失常。维持血清游离钙( 1.0mmol/L)和缓解代谢性酸中毒(BE不超过-10mmol/L)。含有大量钾的库血最好坚持到再灌注后再快速输入。开放肝上下腔前,必须用林格氏液或人体白蛋白溶液(500~1000ml)冲洗出移植肝脏中的保存液、空气和碎屑,并用适量的门静脉血冲洗肝脏后再缓慢开放下腔静脉。肝上下腔开放后,由负性心脏活性介质或静脉空气栓塞所致的心肌抑制需要正性肌力支持。严重低血压时,快速补充血容量,适当使用缩血管药,如以0.01~0.1g/kg/min的速率持续输入去甲肾上腺素或单次注入50~100g苯肾上腺素。注意纠正酸中毒和低血钙。高血钾时可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严重心律失常时应对症处理,备好除颤器。严密监测PAP和MAP,注意肺动脉高压、急性右心衰竭和肺栓塞的发生。根据PAP调节PGE1的输入速率(0.2~0.8
g/kg/hr),结合多巴胺的输注使PAP逐步下降而MAP逐步回生。再灌注综合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处理得当几分钟就可恢复,切忌矫枉过正。
(三)内环境紊乱的监测与治疗
内环境的稳定涉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糖和渗透压的调控,以及对氧合状态、体温和肾功能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