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2b2e01fe4733687e21aa86.png)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70475d804d2b160b4ec05e.png)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 化 •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 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由国家投资于 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 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 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 两个方面 •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 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 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 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 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结论
•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 减轻; • 世界范围看,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 本动力; •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导致城市化的过程 正处在上升阶段。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1)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 新要求; • (2)城市中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中国家 有大量而廉 价的劳动力 发达国家 有大量资 本
跨国公司的 资本向发展 中国家输出
形成新的 国际劳动 分工
制造业的 国际扩散
新国际劳动分工的 特点:管理部门与 生产过程的分离。 管理部门在发达国 家,生产部门在发 展中国家
服务业的 国际扩散
全球性金融 网络的出现
进一步刺激 城市中第三 产业的发展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兰帕德: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 著的正相关 (2)贝利: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 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 (3美国人口咨询局:人均GNP与加权城市化水 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4)周一星、许学强:人均GNP与城市化水平 存在对数曲线相关
更为复杂的生 产网络的出现 企业间横向 联系加强
向中心企 业集聚
生产集聚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https://img.taocdn.com/s3/m/a1e12765770bf78a64295466.png)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https://img.taocdn.com/s3/m/7ab7eaa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c.png)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2011.11.5](https://img.taocdn.com/s3/m/60a09102f12d2af90242e66f.png)
另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 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 发展,形成中心商业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 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013/12/27
27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 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 次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摊大 饼”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 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 市化。大学城、开发区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 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 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 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因 为其比土地利用指标更典型、更便于统计。然而,它也有些 问题:
因此,这个规律只是反映了一般趋势。
2013/12/27 16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的 快 速 发 展 期
城 市 化 成 熟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2013/12/27 17
城市化的“S”形曲线
2013/12/27
18
三、乡/27
1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一、对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 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09dbedcce2f0066f53322a6.png)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3)学分/学时:3/48(4)先修课程: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5)适应专业:城市规划(6)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方面,它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另一方面,它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是学生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
这门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①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城市规模分布;②掌握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职能分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③了解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城市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二、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四、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时为: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教学内容(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2)分析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3)介绍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4)分析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2、教学要求【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城市地理学》四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
![《城市地理学》四 城市化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d95a1c2e3f5727a4e9623a.png)
03.06.2020
.
16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 变革,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 经济距离,克服空间摩擦的能力提高。
03.06.2020
.
17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农业革命
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 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 术等)的增加。 – 单位土地产出和收益增加;而单位土地
03.06.2020
.
8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 。
• 城市地域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 算城市化。
– 3、关于城市化的起源问题;
– 4、关于过量城市化、假性城市化、逆城市 化、隐性城市化问题。
03.06.2020
.
10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二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一、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 原生动力
•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 的前提;
图3、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非农化相关关系图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2)工业革命
•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 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 门的分化,进而改变了劳动地域分 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况。
–传统农业社会分工:广域农业、 林业、牧业地域分工。
–工业社会分工:生产地、消费地、 原料地、燃料地之间的分工。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城市地理学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9b66745acfa1c7aa00cce5.png)
32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二)城乡人口迁移的一般模式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
–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农村地方政府及有关组织如果能发挥其组织功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逐步提高生活水平, 就有可能打消不少潜在移民的移居念头。 –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使农村青年憧憬城市生活而移民。 –家庭和家族不会允许未成年的潜在移民单身移居。成年 人的婚姻状况、奉养父母的需要也是潜在移民的牵制性 因素。 –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是多子平分还是由长子继承也往往 对移民数量有所影响。
第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 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 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29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对低收入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绝对差异不大,但 是所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 • 对中等收入国家来说 (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到 5000美元左右),由于处 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 对发达国家来说,当前已 进入郊区城市化、逆城市 化阶段,因此用城市人口 比例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 不存在着显著相关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5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一)正统的城市化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 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 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04.4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和郊区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a2f00079563c1ec5da7126.png)
伦敦的城市扩展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通过铁路可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 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其次,铁 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 大增加,这就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 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 为明显。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此后,随着地铁和郊区铁路向四面八方伸展,伦敦的 通勤半径速度增长至15英里。但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 支线客运系统,铁路线之间的地区尚未发展起来,城 市呈触须式的发展形式。
4
一、近域推进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 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 车,人们出行方式则主要依赖于步行。由于人 们的出行能力有限,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 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城市。如19世纪初期 的伦敦,其核心区的半径约为2英里(1英里 =1.6千米)。从1800年到1850年,伦敦人口从 100万增加到200万,城市半径还未增加到3英 里。当时的绝大多数居民根本没有任何公共或 私人的交通工具,步行上班时间约需1小时。
7
伦敦市1700年人口 为70万,1801年人 口为110万,1901 年达458万,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和金融贸易中心。
一、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 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它是比蒸汽火车更为有效 的交通工具,由于它增速与减速都很迅速,因而可以 设置更多的站。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替代了 公共马车和有轨马车的陈旧支线交通方式。作为一种 快速而经济的高效率支线交通,它可以使人们沿现有 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 市的占地面积大为增加。图显示了交通方式变革与城 市形态变化的关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城市向郊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 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国家中,大城市 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市 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9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
![城市地理学 第4章 (2)](https://img.taocdn.com/s3/m/3271783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4.png)
4)电气火车时代(20世纪初):公共汽车替代马
车,支线交通得以发展,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
的城市 5)近几十年来: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普及,城市
化近域推进的速度空前加快。
*
31
*
32
2、工业的扩张 1)工业驱动城市化机制: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形成工
业园区(集聚经济) 扩大再生产 兴建厂房和附属设施
第一种:正统城市化: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
散,两者协调发展。
第二种:假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
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
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
的人。
第三种:逆城市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
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
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拉力:就业机会、较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
推力:农业生产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耕地
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限等,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
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
2)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优点:能较好地说明城市化的丰富内涵;资料获取相
对容易。
*
26
4)局限性: a.城镇定义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 b.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亦影响测算结果; c.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 d.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
27
e.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案大纲纲领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案大纲纲领](https://img.taocdn.com/s3/m/5b67589fa98271fe900ef960.png)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英文名称: Urban Geography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时: 32(所有为理论课)学分:合用对象 :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查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二、课程简介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散布和空间构造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拥有理论和实践相联合的特色。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只能够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土整顿和地区规划等领域,并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所以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三、课程性质与教课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建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改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城市地区运动规律。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7bc67331b765ce05081471.png)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完整版)城市地理学第四章城市化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0071fe02d276a200292eb7.png)
不同点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 小城镇
Hale Waihona Puke 郊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1.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 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城
工业发展
市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化
服务业发展
2.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4.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 正统的城市化: P56 ▪ 假城市化 ▪ 过度城市化 ▪ 郊区城市化 ▪ 逆城市化 ▪ 再城市化:
相对于逆城市化而言,当城市出现逆城市化时,城 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 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 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 实现人口增长,这就是所谓的再城市化。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机制 ▪ 城市化的类型测度 ▪ 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 城市化的概念 ▪ 城市化的标志 ▪ 城市化的意义 ▪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 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返 回
1.城市化的概念
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上海人口的增加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 对照上述两幅图,你发现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2. 什么是城市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3. 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 居住作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改善居住条件的欲望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导致城市住宅大量地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经久不断地兴建,这是住宅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的原因所在。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宅扩散有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附属扩散。自由扩散指居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住区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指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 扩散出去,如商业服务、中小学校、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等 等。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城市的气氛才会 在它们的参与下,街区才会慢慢繁华起来, 慢慢浓起来。 慢慢浓起来。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 20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更重要的是,新兴的公共汽车可以 世纪初出现了电气火车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铁路线之间的空地得到 使人们沿现有的道路通达任何方向。于是,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 开发,原先触须状的城市转变为大致圆形的城市,城市的占地面积 大为增加。 大为增加。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小汽车的普及,城市向郊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 外扩散的速度更快,距离也越远。为了防止城市无限制地向四周蔓 延,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但若干发达 人们采取了不少措施, 兴建绿带、卫星城镇等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 国家中,大城市向郊外扩展的势头依然很猛,从而出现所谓郊区城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市化、逆城市化的现象。
除了以上一些主要职能部门的扩散外, 除了以上一些主要职能部门的扩散外,还有一些较为次要 的职能部门也有向郊外扩散的强烈倾向。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的职能部门也有向郊外扩散的强烈倾向。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特殊病院、苗圃、墓地等。 在我国大城市的近郊区,往往是高校、 在我国大城市的近郊区,往往是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智 力密集区,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等就是典型例子。 力密集区,北京西北郊的中关村、武汉的东湖等就是典型例子。
2.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中间市区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中间市区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填充” 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填充”,即见缝插针地建起公寓、住
宅、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 小型工厂等,常常挤掉城市应有的绿地。 近年来,由于城心地区地价上涨速度太快, 近年来,由于城心地区地价上涨速度太快,迫使一部分城心 的业务部门流进中间市区。有些大都市,如东京、 的业务部门流进中间市区。有些大都市,如东京、巴黎等因势利 导,在中间市区兴建副都心,起到了减轻市中心区压力的作用。 在中间市区兴建副都心,起到了减轻市中心区压力的作用。 例如兰州的新城规划(如图1 例如兰州的新城规划(如图1、2、3所示) 所示)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内部市区包括城心地区和中间市区。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 城心地区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 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 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 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防止城市 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蔓延,保护自然环境。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 (?),社会病态
到了现代,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到了现代,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 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其主要 原因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向郊外搬迁, 原因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的工厂只好向郊外搬迁,以减少土地 成本开支。 成本开支。 第二,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 第二,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 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 自来水厂、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这些工厂或因占 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 地面积过大,或因防火防爆,或因有环境保护要求,或因原料 产品运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 产品运输等原因,常常先于其它工厂在外围市区出现,成为城 市化的先锋。 市化的先锋。
图1
2000年兰州城市现状图 年兰州城市现状图
第三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图2 第三版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 年
兰州城区“一河两城七组团” 图3 兰州城区“一河两城七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
二、外围市区城市化
外围市区: 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 1. 外围市区: 指的是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土地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 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土地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商业和手工业。 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占用的城市土地面积也不大。 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占用的城市土地面积也不大。工业革 命后,工业成为城市中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命后,工业成为城市中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的倾向,形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同时, 工厂之间有集聚成团的倾向,形成规模不等的工业区。同时,为了 获得更大利润,企业要扩大再生产, 获得更大利润,企业要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来兴 建厂房和各种附属设施。于是,城市在工厂的带动下, 建厂房和各种附属设施。于是,城市在工厂的带动下,急剧向外推 进。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就是这种扩展模式。 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就是这种扩展模式。
三、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是城 市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随 着城市人口激 增和交通方式 的变革, 的变革,郊区 成为广大农村 中受城市影响 最深的地域。 最深的地域。
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
1. 土地利用集约化
第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 第三,现代工业的专业化生产协作,形成许多规模宏大的 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厂房高大,面积宽广,集中的人口甚多, 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厂房高大,面积宽广,集中的人口甚多, 多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兴建。 现代工业园区。 多采取飞地型城市化在远郊区选址兴建。如现代工业园区。 最后,工厂外迁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迁移的距离有多远, 最后,工厂外迁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迁移的距离有多远, 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 最终都不会脱离城市的影响范围。因为工厂企业需要在社会服 务、科学研究、技术协作、产品推销、市场信息等方面使用城 科学研究、技术协作、产品推销、 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市中的各项设施和服务。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 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角,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线在具体功能上有所区 别: ① 组织交通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 对外交通干线:大流量、高速度,联系城市与区域,其客货流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主要原因来自域外。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 城市内部的交通干线:并不要求大流量和高速度,主要强调安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全性、时效性、联结性。 ② 划分景区和街区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19世纪中叶之前,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人们出行方式 世纪中叶之前 马车 则主要依赖于步行,其活动半径很小,形成高度密集而面积狭小紧凑的 则主要依赖于步行,其活动半径很小, 城市。 城市。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通过铁路可 铁路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首先, 的出现给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带来了生机 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到城市中, 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从遥远的产地运到城市中,使工厂不必紧邻 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原材料产地布局,从而给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其次,铁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大增加, 其次,铁路可以用作城市公共客运工具,使人们的出行距离大大增加, 也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当地铁出现后, 也为城市向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特别是当地铁出现后,铁路对 地铁出现后 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大城市扩张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
1.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城心一般可以分为单中心结构和多中心结构, 城心一般可以分为单中心结构和多中心结构,城 市从城心向外发展。 市从城心向外发展。 城心是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它是城市的增长极, 城心是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它是城市的增长极, 也是对腹地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 也是对腹地产生吸引作用的磁力源。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 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表现为 立体的质的充实。 立体的质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