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房地产经济中级辅导:城市化理论
房地产经济中级辅导:城市化理论房地产经济(中级)辅导:城市化理论导语: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 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以下是中级经济师相关考试内容介绍。
1.城市及其产生和发展 1.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国家或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国的城乡居民点系列为:村—乡镇—建制镇—市 城镇或城市-包括建制镇和市,城市型居民点 乡村-包括村和乡镇,乡村型居民点外语学习网 1.2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例题·多选题】【2007年真题】与乡村相比,现代城市的特性体现在( )。
A.以工业人口为主B.以非农业人口为主C.人口密度大D.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E.犯罪率低[答案]BCD1.3城市的分类1.4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四大阶段)【例题·单选题】【2007年真题】城市进化理论把城市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四大阶段,依次为( )。
A.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B.相对集中、绝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C.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绝对分散、相对分散D.相对集中、绝对集中,绝对分散、相对分散[答案]A2.城市化与逆城市化2.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表现为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空间的集聚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扩展城市数量增多形成城市体系2.2城市化的进程2.3城市化的度量城市化度量指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L)城市化率计算方法一个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L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2.4城市化引起的变化引起城市体系的属性和动态特征的变化引起城市形态的变化引起城市生态的转变引起城市性态的变化2.5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例题·单选题】【2007年真题】某省的总人口为50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250万人,则该省的城镇化率为( )。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
(1)城乡结构转换理论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角度出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结构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道路的结构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刘易斯、费景汉等。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存在现代部门(工业部门)与传统部门(农业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
农业部门除了向工业部门提供扩张所需的廉价劳动力外,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必需的劳动剩余。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受到消费需求和农民经济理性的制约,而且这一转化过程与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和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不同步的,由于技术层次和农民素质的差异,这一过程是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逐渐转化。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和佛里德曼等。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区位论等。
它认为,城镇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以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物质过程在空间上的集聚为特征。
由不同的城镇个体及子系统共同组成了社会经济大系统,城镇之间及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城市的集聚性创造出大于分散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弗里德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核心-边缘”理论,指出在整个空间经济结构中,城市是核心地区,聚集了资本、知识、信息等各种要素,在城乡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小城镇和乡村等边缘地区则不断的输出各种资源,逐渐走向衰退或相对停滞状态。
但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日趋成熟时,由处于中心地位的城市向边缘地带扩散,从而逐步达到平衡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3)人口迁移理论城乡人口迁移理论比较系统地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动力、原因、机制和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其成因、机制及运动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主要有“推一拉理论”、“成本一效益理论”、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模型等。
城市化原理精品PPT课件
2020/1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郊区城镇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Suburbanization),就是人口、就业 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 一种分散化过程。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 (主要是大城市)发生了几次从城市中心推向 郊外的浪潮。
2020/11/
2020/11/
Urban 城镇化
城市化的概念
City Town 城市化 Cityfication 都市化 Metropolitanization 城镇化 Urbanization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 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对城市化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城市化原理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2020/11/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城市化含义的争论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Urba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是由 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其著作《城镇化基 本理论》中提出的。
➢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即城市人口比重增 加的过程
其中,前两项属于弗里德曼的城市化Ⅱ ,后两项属于城市化Ⅰ
2020/1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 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 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 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 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 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
城市化是指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的趋势。
城市化的定义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聚集: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这是城市化的最基本的定义规律。
2. 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人口向城市集中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 建设规划:城市化需要进行规划,包括城市的布局、交通、住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以便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4. 环境问题:城市化会带来环境问题,如污染和资源短缺。
因此,城市化需要考虑环境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5. 社会问题:城市化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犯罪率等。
因此,城市化需要考虑社会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定义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 1 -。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进入成熟的城市社
会。这时的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 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 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 经成为现实。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的阶段性划分
1952年,中国GDP为6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 重高达50.5%,城镇人口比重12%,是一个几乎具备 了一切落后特征的农业国家和农村社会。以此为基础, 新政权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化也随之起步。
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
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
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
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 推广普及。 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 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
条件四: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 为什么在第二产业就业的相对量甚至绝对量都下 降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依然能够不断提高呢? 答案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 业化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 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他们的生活质量得以 大幅度提高,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 增加,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 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现代城市化理论
以人口—劳动力和城市用地为主干指标的 衡量城市化指标体系
(三)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
人口聚集规模和人口构成培圳人口比重 经济聚集规模及其构成GDP之比 基础设施发达水平 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保障及安全保障 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意识
(一)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按谢文蕙的观点来分类
集中型城市化 分散型城市化 就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或连续型)城市化
飞地型(或跳跃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 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我国在80年 代以前,工业项目和人口主要向原有的 大中城市集聚,省会城市发展很快,而 分散的小城镇发展缓慢,基本上处在集 中型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 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
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 域的过程。
就地型城市化
如四川的钢铁城--攀枝花、黑龙江的石油城 --大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
如铁路枢纽--江西的鹰潭、湖南的怀化市就 属于第二种类型。
而福建的石狮、浙江的龙港、山东的罗庄等, 则都是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生活方式、 居住方式的城市化,这也是我国广大农村走向 城市化的一个主要方向。
第三章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理论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我国的现代城市化及未来的发展取向 21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内涵
现代城市化的涵义 现代城市化的特征 衡量现代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现代城市化的运作机制 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 现代城市化与市场经济 现代城市化的适度问题 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城市地理学讲义-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前言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大家庭中毫不逊色的一员。
地理学家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的观念来研究城市,而区别于其它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进展,对城市研究作出了贡献,并在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系统地讲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共分八章。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三章:城市化第四章: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五章: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第七章: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教材:《城市地理学》周一星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主要参考书:《城市地理学》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二版《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城市地理概论》于洪俊、宁越敏编著,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现代城市地理学》许学强、朱剑如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了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般掌握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城市形成发展的地理条件、城市职能分类。
◎牢固掌握城市化原理、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心地理论。
◎学会运用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在城市规划中遇到的问题。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城乡界限划分和城市地域类型。
◎城市化概念、城市化类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中国城市化特征及对策。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中国城市规模政策。
◎中心地理论、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定。
3、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
◎平时考核方式:考勤、课堂提问及课外作业。
(缺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外阅读⏹城市化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中国城市化特征、水平和动力机制、城市化过程研究、郊区化研究、城市发展方针(城镇体系)、衡量指标……⏹各类空间研究——城市空间、商业空间、工业空间、居住空间、城市边缘区……发展特征、变化机制、影响因素、结构重组……⏹城镇体系——城市群体研究、都市圈(带)地理科学进展、世界地理研究、城市问题、经济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报、城市规划、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理科学、地理学与国土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汇刊、城市规划学刊、经济研究、城市改革与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节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差异,应重点了解人口城市化的内容和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理解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能够运用教材上的图表,分析城市化过程各阶段的趋势及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可列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教材中涉及的数字较多,应结合课文中的图表加以理解,不应死记硬背,注意分析数字背后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标志
(1)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2)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点)、区域(面)的各自独特作用及其相互联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重点放在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因为城市化进程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增长过程。
(2)当代城市化的动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的。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摆脱贫困,盲目流入城市的。
两种类型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差异——发达国家城市化已进入后期,发展趋缓、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处于中期,仍在发展中。
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大城市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黄朝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前言我主要谈谈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还有演变的概念。
城市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全世界兴起一个新的城市化的浪潮,主要就是发展国家因为工业发展以后,城市化进程非常快,19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还是很少,13%。
但是2007年以来,全世界城市人口就是一半一半这样,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所以说年轻人现在要开始选专业,不可以选农业经济,其实我本身就是修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早期在大部分讲农经的,农业经济的,台湾李登辉我跟他很熟,他早期学的就是农经,现在农经基本上不流行了。
一、城市化的一般理论(一)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主要概念就是发展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所以全世界城市人口比例在增加。
什么叫城市化呢?城市化主要就是城市人口还有城镇人口在增加,加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效果。
(二)城市化的原因主要三个原因,第一就是城市本身人口增加;第二就是农村人口转移;第三个就是行政定义城市改变。
如果一个城市靠自己的人口,人口不会增加很快,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总是比农村生育率低的,生育率通常在城市里很低的,农村的通常很大。
这个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城市很多住房压力还有家庭的结构不利大的家庭,最重要还是抚养孩子成本很高。
一般来讲城市本身像上海、广州、北京,如果没有外来人口,城市的人口是会下降的,所以城市不能单靠本身的人口增加。
所以最重要城市就是靠农村移民,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5:10) 农村因为人口很多,生存力很低,所以变成农村的落后,失业,农村通常有非常严重的教育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所以农民有机会向城市转移,以找好的经济机会。
从另一方面来看,城市一般有很多工业,他们提供农民就业的机会。
另一方面,城市本身都有很多服务业,他们给农民工有就业机会,很多第三国家城市,曼谷、印尼等,他们都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做买卖。
这个发展本身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第一就是因为城乡工资差距,通常通货膨胀城市里比农村高,还有在城市里的就业高。
现代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
2012-10-15
15
正效应
• 促进城市现代化,形成国民经济增长极
(包括:圈群轨迹的扩张;现代方式替代了传统方式;城市功能的繁衍)
•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以供必 要的条件 • 促进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取得建立 和成长
• 促进国民经济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
2012-10-15
2012-10-15
5
城市化四个方面的含义
• 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 • 地域转换——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 资本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
• 经济结构的转换——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 • 生活方式的转换——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
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2012-10-15
10
研究探讨性的方法
城市化构成的七个要素
序号 1 2 3 4 一级指标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 经济规模与构成 基础设施水平
二级指标
人口总数,非农业人口比重,文化水平,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口比重 GDP、第一二 三产业产值之比,城市建设投资与GDP之比 交通便利程度;邮电通讯现代化水平;自来水水质标准和普及率; 给排水设施的完备性;供电、气、暖的普及率和便利程度 教育设施密度,服务功能和水平;医疗设施密度、服务能力集水平; 商业网点的密度和服务水准;文化娱乐体育设施的密度、服务能力 和水平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敬老院、孤儿院、残疾人就业等慈善 九级事业及其服务能力;城市防灾及保险能力 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合理划分;人均绿地面积;工业三废和 生活垃圾的处置能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的预防和整治 法制观念;社会风气、文化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城镇化的基本原理本章要点:1、熟悉城镇化的基本理论2、了解世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3、了解中国城镇化的特征与城镇化战略4、了解城镇化水平的预测方法第一节城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一:了解城镇化的基本理论(轮换考点)1、城镇化的概念(1)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或称城市化,是与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区域发展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城镇化概念具有内涵的广泛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特征。
城镇化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人口集中的过程,也是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不同时期区域城镇化的程度一般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表示。
一般用区域内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区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现代城镇化有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镇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城市中的商业和政府部门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镇化,也称集中型城镇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镇化,也称扩散型城镇化。
在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一些离心方向的扩散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都属于离心性的城镇化现象。
2)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按照城市扩展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镇化。
如果城市的向外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镇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镇化。
外延型城镇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镇化类型,正在进行外延型城镇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城市地理学精品教学课件:第3章城镇化
1第3章 城镇化2主要内容1.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3.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4.城镇化过程曲线5.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各种各样的城镇化7.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点8.中国城镇化的地区差异3城镇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标•几个名词•城镇化一词来自Urbanization •在中国,名词概念的异化:•城市化(Citific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Small-townization )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正确的说法:城镇化(Urbanization )4城镇化的概念不同学科的定义•社会学:城市性生活方式发展和扩展的过程;人们不断被吸引到城镇中,被纳入城镇的生活组织中来;随城镇的发展,城镇生活方式的强化;•人口学: 人口向城镇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人口集中场所的增加;每个集中场所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学: 从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集中的过程;•地理学: 非农业区位向城镇的集中;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镇的集中;新城镇的形成;已有城镇的扩展;已有城镇向更集约的方向的发展各种定义的共同点:都承认是一个过程。
5城镇化的概念⏹参考定义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向城镇型转化和强化。
这一个过程即城镇化过程。
⏹相关概念实体的城镇化(直接的城镇化);抽象的城镇化(间接的城镇化)之说,还有人口城镇化、乡村城镇化6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数量和质量指标问题? •复合指标的问题 ——普遍采用的可行性?可探讨。
•关键•反映一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反映一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过程?•在用人口统计学的指标时,要区别“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城镇化的关键是要有人口迁移的过程,有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原理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往往在特大城市情况下出现,容易发 展成为卫星城镇。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是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 其直接创造市区,又称直接城市化。
对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大
2017/2/21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从Friedmann城市化分类的两种情况的配合角 度出发,进行划分: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乡村城镇化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2017/2/21
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类型
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理论上最为正常的一种类型,既有人口和
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和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
201城市化是一个
地域空间过程,对其研究更具综合性。城市化 既包括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集中(非 农产业向城镇的集中),也包括劳动力和消费 区位向城镇的集中(人口向城镇的集中)。
这一过程包括形成新的城镇和现有城镇向外围 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 集约的空间配臵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
城市
城市
向心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
2017/2/21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又称集中型城市化,指城市 化过程中,一些职能部门和设施,不断地 向城市中心聚集。 向心型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中心立体发展, 密度提高,易形成中心商务区。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 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 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 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衰败和未来》, 1942年)
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 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 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 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
扇形地域结构 ——Homer Hoyt(1938年)
多核心结构 Chauncy D. Harris and Edward L. Ullman (1945年)
复合结构 ——Ericksen (1954年)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 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
1)经济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 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 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 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 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0
1262 1420 1650
60
80 125 220
5.4
6.3 8.8 13.3
25
40 75 150
8.2
11.4 17.2 26.1
35
(二)城市化的重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全世界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 (% ) 5.1
发达国家和地区 城镇人口 (百万人) 20 城市化水 平 (%) 7.3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城镇人口 (百万人) 30 城市化水平 (%) 4.3
(百万人) (百万人) 1800 978 50
1825
50.0 49.1 46.9
22.3
21.4 21.6 22.5
27.7
28.6 29.3 30.6
(二)、城市化的内涵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 过程。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 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 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 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 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 体化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
80%
60%
30%
农业社会
工业化 前期
工业化 中期
工业化 后期
工业化水平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 大重要转折点。
第一产业 产值的份 额 28.1 31.2 30.1 31.8 33.3 33.0 32.0 28.4 27.1 26.8 25.7 25.0 27.1
第二产业 产值的份 额 48.2 47.4 48.5 46.4 45.0 44.6 43.3 43.1 44.0 43.9 44.1 43.0 41.6
• 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 程度或水平的指标,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 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0%,发达国家 平均城市化水平 为80%,发展中国家为40%。 中国2010年47.5%
三、城市化规律
•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提高而提高。 •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 •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22.4
22.7 23.0 23.5 23.7 23.5 23.0 22.5
21.2
23.0 24.8 26.0 26.4 26.7 26.9 27.5
2001
2002 2003 2004
15.8
15.3 14.4 15.2
50.1
50.4 52.2 52.9
34.1
34.3 33.4 31.9
50.0
不同收入(GNP)水平上城市化预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964年美元不变价)
100 200 300 400 500 800 1000
城市人口比重 (%)
22.0
36.2
43.9
49.0
52.7
60.1
63.4
钱纳里:《发展的型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第二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17.3 17.6 18.2 18.3 18.4 18.7 19.9 20.8 21.9 22.2 22.4 21.6 21.4
第三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12.2 12.6 13.1 13.6 13.5 14.2 16.1 16.8 17.2 17.8 18.3 18.3 18.5
(二)、城市化的内涵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
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增 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
2009 年,年国内生产总值 3353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 。分产业看, 第 一 产 业 增 加 值 35477 亿 元 , 增 长 4.2%;第二产业增加值 156958亿元, 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 142918亿 元,增长 8.9%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比上年下 降 0.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 为 46.8% ,下降 0.7 个百分点;第三产 业增加值比重为 42.6% ,上升 0.8 个百 分点。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元/人)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4000
60
5000
80
6000
100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 建制: •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建 制。 • (2) 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 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或者 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 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
二、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经济增长、非农业人口比 例增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 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 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内涵(理解)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非经济性动力(中国特色)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 • • • • 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 工业化率
70 50
城市化率
1800
1850
1900
19.9
20.2 20.5 20.4 19.1 18.6 17.6 16.4
47.4
47.9 48.8 49.5 50.0 49.3 49.4 50.2
32.7
31.9 30.7 30.1 30.9 32.1 33.0 33.4
56.4
54.3 52.2 50.5 49.9 49.8 50.1 50.0
25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50000
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等
英国等 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比利 时、奥地利、黎巴嫩、加纳、马里等 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 尼日利亚、毛里求斯 日本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2012年
•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 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 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 8.1%;第三产业增加值 231626亿元,增长 8.1%。
年份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3000 2000 1000 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 Ü Ë È Ù ¿
Ç ³ ò Õ Ë È Ù ¿
Ç ³ ò Õ Ë È Ù ¿ ± È × Ö
£ %© £ ¨
400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
区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第三产业 产值的份 额 23.7 21.4 21.4 21.8 21.7 22.4 24.7 28.5 28.9 29.3 30.2 32.0 31.3
第一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70.5 69.8 68.7 68.1 68.1 67.1 64.0 62.4 60.9 60.0 59.3 60.1 60.1
年份 1991 1992
第一产业 产值的份 额 24.5 21.8
第二产业 产值的份 额 42.1 43.9
第三产业 产值的份 额 33.4 34.3
第一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59.7 58.5
第二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21.4 21.7
第三产业 产值就业 比例 18.9 19.8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三)、中国当前推进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工业化,有助于扩大内需求 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城市化有利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四)、城市化水平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 兰: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 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 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