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研究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调查,试图在此基础上获得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现状。并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新课改的全面推行,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施新课改的基本途径在课堂,课堂是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化社会的逐步生成,迫切需要教育改变原有的形态,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新课标是新的教学观念向传统教学的挑战。由于人才需求的不同,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日益活跃起来。为了进一步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如引导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调查研究就刻不容缓。

二、课堂互动教学的概念

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当说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而将互动论真正合理利用于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当属布列克里局(Blackledge,D)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研究。他们运用自我概念、认识、解释、磋商等,对课堂中师生互动何时发生、师生在互动中的角色与地位等给予了较好的解释。

课堂互动教学是在课堂情境下,发生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及其相关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体现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极大潜力与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共振,达到双方的最佳效益。

互动式教学法是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他是机遇对教与学关系的审视和思考。互动教学的具体情景可能发生在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是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中。互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互动的基础是课堂动力状态。动力状态是一个物理名词,是指每个支持点都具有一种力量,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动力网络,它强调各个动力因素的平衡。就像九大行星之间的关系一样。动力状态的平衡,依靠各种因素的共同支持。课堂动力状态也是如此,它依赖于课堂上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教学班都有动力状态,但是每个班、甚至每节课的动力状态都不同,哪位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动力状态,那么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三、互动教学的历史发展

美国学者华勒(Waller)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服从关系的形式",由于教师代表成人团体、代表正规课程、代表学校中既存的社会秩序,而学生则是教师期望获得某些成果的原材料。但学生也是人,他们要努力以其

自发的方式实现自我,并努力用他们自己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师生之间的冲突便不可避免。而教师拥有权威,在师生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几乎总是胜利者。斗争的结果是预先注定的。

于是,师生冲突便进入第二阶段。学生往往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试图抵销教师控制的方式,例如:刻板地服从;对教师一笑了之;不同教师发生任何个人交往;以及自我包庇等。然而教师却竭力要说明规章制度的意义,努力使这些标准成为真正的准则,并尽力强制学生真正地服从它们。

20世纪70年代,关于课堂互动的解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英国学者布列克里局等人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解释作了理论概括,在这一模式中,涉及教师的自我概念、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学生的自我概念、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策略、磋商等概念。这些构成了当代关于课堂教学中人际互动过程的新认识。

正由于师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对对方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课堂的情境定义,因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不再完全是由一方控制的,在更多的况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需要经过“策略”和“磋商”为中介得以实现。(个人理解:上述理论就是社会利益群体和阶级之间的由统治到反抗再到由利益和价值需求的和谈沟通。)

四、国外关于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研究

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速度很快,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1.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

[1]教师中心式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把社会文化价值与规范灌输在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的角色被认为是社会文化的代表,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仅作为教师备课时想象的对象、上课时灌输的对象而存在。教师通常采用强制性的训导方法,伴以奖励和惩罚行为,协调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更多地采取顺应、被动合作等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师生之间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

[2]学生中心式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的目标是充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学生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平等的主体身份与教师互动。教学过程主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教学采取民主参与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选择等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据此作出相应调整。对学生的管理强调正面引导,对他们所犯的过失采用规劝为主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3]知识中心式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建立在强调系统知识重要性的基础上,以有效地传授和获得知识、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取得更高资格、将来从事理想工作而做准备为目标,师生课堂互动行为仅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在师生课堂互动中,教师仍然享有一定的权威,这种权威源于他们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较高的资历,他们对学生的控制方式是以实惠性目标为诱惑,如取得好成绩、获得高学历文凭等。在这种互动行为类型下,师生关系是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结成的特殊伙伴关系。

2.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