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社团发起者: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成立时间:

1921年1月4日

主要文学论点: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

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创造社

社团发起人: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

成立时间:

1921年7月中旬

主要文学论点:

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主要创作成就成绩: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发展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表达了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

3)、新月社

社团发起人: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成立时间:

1923年

主要文学论点:

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他们致力于新诗

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

于1926年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并在《晨报副刊》上开辟《剧刊》周刊,汇编了《国剧运动》一书,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他们的一些成员艺术思想上所表现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和创作中庸俗颓废的气息,也对当时的文艺运动和创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4)、湖畔诗社

社团发起者:

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

成立时间:

1922年3月

主要文学论点:

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

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诗集《蕙的风》和《寂寞的国》等。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引发了遗老遗少们与新文坛领袖人物鲁迅、周作人等关于人性解放的大讨论。

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曾评价汪静之的爱情诗为“情感自然流露,天真而清新,是天籁,不是硬做出来的”,评价湖畔诗社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派别

1)、复古派

代表人物:

林纾

思想主张:

“复古派”的复古运动,表现为封建旧文艺对新文艺的直接反扑。攻击新文化派。

新文学阵营发起的争论、结果:

“复古派”的复古运动,很快就遭到了新文化派的抨击,其中文学研究会便是最主要的阵营。

2)、学衡派

代表人物:

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

思想主张:

文学思想:“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这种观点构成了学衡派文学思想的基础。由是他们从中引出了三个值得重视的见解。

新文学阵营发起的争论、结果:

从总体上看,学衡派从两个层面上探讨过文学价值的判断问题:首先,从内容的分际上,探讨文学作品的久暂;其次,从作品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上,探讨道德标准与艺术标

准的分际。我们应当肯定学衡派的文学思想本身就构成了新文学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甲寅派

代表人物:

章士钊

思想主张:

既然“新”派生于“旧”,那自然就是“新的不如旧的好”既如此再倡导“新文化”,在章士钊看来不但是无用的,而且是可笑的。

新文学阵营发起的争论、结果:

由于“甲寅派”思想更加反动,又凭借反动政治势力来反对新文化运动,立即引起公愤,群情汹涌要求打倒这只拦路虎。鲁迅是这一斗争中的猛将。他写了《答KS君》等文,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自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脚跟站得更稳了,虽然后来还有复古的沉渣泛起,但再也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