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上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普通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等主编,植物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任选课,植物生态学旨在阐明植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包括植物种的个体和种群在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环境对植物种的塑造作用;植物群体或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最终还要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植物生态学中心内容就是研究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
包括四个方面:植物个体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种群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转化、循环、再生产过程中植物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2学时)1.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0.5学时)(1)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学科范畴;1.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0.5学时)(1)植物与环境(2)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1.3 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0.5学时)1.4 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0.5学时)(1)植物生态学的历史前期(2)植物生态学的建立(3)植物生态学的新进展重点: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难点: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第2章植物的生存环境(3学时)2.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1学时)(1)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圈)2.2 生物圈(0.5学时)(1)了解生物圈的概念(2)了解生物圈中的植被及其环境2.3 环境因子的分类(0.5学时)2.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1)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2)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2.5 环境的尺度(0.5学时)(1)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2)空间和时间尺度重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难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第3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学时)3.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0.5学时)(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3.2 初级生产(0.5学时)(1)初级生产力的概念(2)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3)初级生产力的分布3.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0.5学时)(1)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2)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3.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0.5学时)(1)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2)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3.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0.5学时)(1)资源保障(2)环境支持重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点: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第4章植物群落的结构(2.5学时)4.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1学时)(1)群落的最小面积(2)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3)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4.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0.5学时)(1)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2)群落的水平结构4.3 群落的外貌(1学时)(1)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2)生活型谱(3)层片与层次重点: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难点:群落结构的分析特征及群落类型第5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3学时)5.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学时)(1)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2)植物群落形成的过程(3)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4)植物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5.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1学时)(1)旱生演替系列(2)水生演替系列(3)演替的进展和逆行(4)关于演替顶极理论5.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1学时)(1)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2)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应用(3)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重点: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难点:演替顶极理论第6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3.5学时)6.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0.5学时)(1)植被分类的目的(2)被分类的途径6.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0.5学时)(1)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2)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6.3 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0.5学时)6.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1学时)(1)常雨木本群落(2)雨绿木本群落(3)照叶木本群落(4)硬叶木本群落(5)夏绿木本群落(6)针叶木本群落(7)雨绿干燥草本群落(8)夏绿干燥草本群落(9)中生草本群落(10)湿生草本群落(11)水生草本群落(12)干荒漠群落(13)冻荒漠群落6.5 植被制图(1学时)(1)植被图的种类(2)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3)植被制图的步骤(4)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重点: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难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第7章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2.5学时)7.1 气候与植被(0.5学时)(1)气候(2)植被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图式7.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0.5学时)(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7.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0.5学时)(1)植被分布的垂直带(2)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3)经度对植被垂直带谱的影响7.4 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0.5学时)(1)纬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2)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带7.5 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0.5学时)(1)区域性的植物群落调查(2)区域内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分析重点: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难点: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第8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2学时)8.1 种群的概念和植物种群特点(0.5学时)(1)熟悉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8.2 种群分布(0.5学时)(1)种群的空间分布8.3 种群的数量特征(1学时)(1)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2)植物的构件种群重点:植物种群的特征;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难点: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规律第9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1.5学时)9.1 植物种群的动态的描述(0.5学时)(1)存活曲线(2)种群增长模型(3)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0.5学时)9.2 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1)生殖生态学物征(2)种群生活周期9.3 植物种群调节(0.5学时)(1)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2)无性系生生重点:植物种群的调节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难点: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产量恒定法则”和“自疏法则”第10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3学时)10.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0.5学时)(1)植物种群遗传概述(2)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10.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0.5学时)(1)Castle-Hardy-Weinberg定量(2)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10.3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行(0.5学时)(1)植物种群的生态变化(2)种群生态分化的成因与遗传来源(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10.4 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0.5学时)(1)种群数量与质量的变化(2)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灵活度(3)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10.5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1学时)(1)竞争、他感化学作用(2)偏利共生(3)寄生(4)互利共生(5)寄生(6)植物与食草者重点:植物种群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关系:竞争、寄生、共生和食草作用难点: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过程第11章植物的生态适应(2学时)11.1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0.5学时)(1)生态适应的概念(2)环境与植物的适应性11.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0.5学时)(1)资源配置(2)生活史格局的类型11.3 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与进行(0.5学时)(1)植物对极端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进行(2)植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与进化11.4 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0.5学时)(1)植物的生态型(2)植物的生活型重点:植物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难点: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第12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3学时)12.1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0.5学时)(1)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3)光合作用的不同碳代谢途径对环境的适应12.2 植物与温度的关系(1学时)(1)温度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温度的适应12.3 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0.5学时)(1)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对水因子的生态适应12.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1学时)(1)土壤的性质与植物的生态关系(2)以土壤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重点:植物与四大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难点:自然生态因子改变对植物的影响机制第13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2学时)13.1 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0.5学时)(1)植物的引种(2)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13.2 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0.5学时)(1)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种用植物防治环境污染13.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0.5学时)(1)植物生物入侵带来的生态问题13.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0.5学时)(1)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网聊评估重点:植物生物入侵、生物安全和转基因植物的概念难点: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四、课程考核(1)作业等:作业:5次;(2)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计算。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2024
生态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生态学教学大纲是为了系统化地介绍和探究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并通过实践和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文介绍了该教学大纲的各个部分。
正文:1. 生态学概论1.1 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1.4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5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2. 生物群落生态学2.1 生物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2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2.3 生物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2.4 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5 生物群落保护与恢复3. 气候与生态3.1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2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3.3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3.4 气候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3.5 气候变化的适应和缓解策略4.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服务4.1 生态系统功能的定义和分类4.2 生态系统功能与物质循环的关系4.3 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健康的影响4.4 生态服务的概念和价值评估4.5 生态服务的管理和保护措施5.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发展5.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2 生态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5.3 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5.4 生态学在环境政策制定中的参考5.5 生态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总结: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培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认识到生态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贡献。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演化、生态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植物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了解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发育过程。
2、熟悉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形态建成和发育规律。
3、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识别常见植物的科、属、种,并了解其亲缘关系和演化趋势。
4、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和分布规律,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一)植物细胞和组织1、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质的组成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液泡的结构和功能细胞骨架的组成和功能2、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细胞分裂的类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过程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机制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和特点(二)植物营养器官1、根根的形态和类型(定根、不定根)根尖的结构和生长动态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根瘤和菌根的结构与功能2、茎茎的形态和类型(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尖的结构和生长动态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年轮的形成和意义3、叶叶的形态和组成(叶片、叶柄、托叶)叶的解剖结构(表皮、叶肉、叶脉)叶的类型(单叶、复叶)和叶序叶的生态适应(旱生叶、水生叶、阳生叶、阴生叶)(三)植物生殖器官1、花花的组成和形态结构(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花的类型(完全花、不完全花;两性花、单性花;风媒花、虫媒花)花程式和花图式雄蕊的结构和发育(花药的结构和花粉粒的形成)雌蕊的结构和发育(胚珠的结构和胚囊的形成)2、果实果实的类型(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聚花果)果实的发育和结构3、种子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种子的类型(有胚乳种子、无胚乳种子)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四)植物分类基础1、植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2、植物的命名法则双名法的概念和应用3、植物界的主要类群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植物(五)植物生态1、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土壤、空气等)植物的生态适应类型(旱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阳地植物、阴地植物)2、植物群落植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征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3、植被的分布世界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我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系统讲授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课程代码:234010056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4学时,实验10学时)需预修课程:植物学、气象学、微生物学、土壤学、遗传学以及相关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适用生态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产生自人类利用植物和植被资源的实践活动之中,研究植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和强度的深化,对自然的干扰和改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普遍发生并日益扩展,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植物生态学从整体论出发,以植物和植物群体为对象,提供一条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和方法,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系统整合、互动依存、协同发展,注重剖析自然生产力的维持条件和发挥生态功能的过程,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
植物生态学以群落和种群为基础与核心,着眼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植根于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掌握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群落生态学以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专业课打下扎实的植物生态学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植物生产、植物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生态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4.植物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生态学的科学范畴、植物生态学的定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和研究特点。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3、课程编号:011192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10、学分:3.4学分二■课程教育目标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结论教学内容: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教学内容: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教学内容: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英文名称:Botany课程编码:181064课程类别/性质:学科基础/必修学分: 4 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64/40/24开课单位:农学院适用专业:农学类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生物学一、课程简介《植物学》属于学科基础课,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学各专业的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植物学》的学习,将为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其它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植物从形态结构、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包括各种植物的生活史特点、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独特性、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系统学习植物系统进化及自然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植物识别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种子植物常见科的主要特征及识别要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植物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植物学现象(毕业要求1.2),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能进行相关试验的设计(毕业要求1.5)。
3. 通过植物学理论课的学习,具备绿色发展的意识、生态环境、植物多样性保护等意识;应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现代植物工厂、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掌握相关知识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意识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10章的理论教学及8个实验教学。
课内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24学时(详见本大纲第四部分)。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注:在“要求”栏内以高、中、低来表示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高为最高要求。
理解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植物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植物形态学
1.植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2.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3.植物器官间的关系和互动
4.植物的块茎、疏果、膨果等特殊形态
二、植物解剖学
1.植物的细胞组织学结构
2.植物的维管束系统和组织构成
3.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4.植物的根系解剖结构和水分吸收过程
5.植物的茎解剖结构和物质传输机制
三、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转化
2.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能量释放
3.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4.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根际营养吸收
5.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反应机制
四、植物分类学
1.植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2.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特征
3.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
4.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特征
5.植物分类学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五、植物生态学
1.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植物的生态适应与种群生态学
3.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和演替过程
4.植物的生态分布与地理生态学
5.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总结:
植物学教学大纲作为植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植物学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而详细的教学大纲,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为未来的植物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学大纲的编写也为植物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植物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对于植物学教育和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239课程名称:植物生物学英文名称:Plant Bi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90学分:5适用对象: 本科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植物生物学主要介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结构与功能,以及植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过程等基本知识。
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系统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生长发育、植物多样性、植物的分类与分布、植物的系统与进化、植物与环境,植物资源利用等。
The plant biology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etc of the plant, and the process of the plant individual growth and system development。
Which covered the appearance and the structure ; growth development; plant diversity; classification and distribute; system and evolution; using of resource etc of the plant from the cell, organization, organ, individual systematicall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受到从事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以满足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植物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
药用植物生态学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生态学教学大纲药用植物生态学教学大纲药用植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药用植物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繁殖、分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用植物生态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用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一、引言药用植物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的介绍。
介绍药用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二、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2.1 气候因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阐述温度、光照、湿度等气候因素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介绍药用植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2.2 土壤因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讲解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介绍土壤调理和施肥技术。
2.3 其他环境因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介绍水分、海拔、土壤质地等环境因素对药用植物的影响。
三、药用植物的适应性与分布规律3.1 药用植物的适应性。
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药用植物的研究,探讨药用植物的适应性机制和适应策略。
3.2 药用植物的分布规律。
介绍药用植物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包括地理分布、生态位分布等。
四、药用植物的繁殖与传播4.1 药用植物的繁殖方式。
介绍药用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无性繁殖和人工繁殖等。
4.2 药用植物的传播途径。
讲解药用植物的传粉、传播、扩散等途径,包括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5.1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强调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提倡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
5.2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介绍保护区建设、野生资源合理利用、人工种植等保护措施,并探讨其可行性和效果。
5.3 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讲解如何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包括开发新药、推广中药、发展药用植物产业等。
六、实践教学环节6.1 野外实习。
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西南大学《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高洁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5年编制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态学(英文):Plant Ec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技术、园林、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学时:36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或生物学并修课程: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均可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数理化、植物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是植物生产类、生物学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使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掌握植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及其它生物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植物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改良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创造美好环境而努力。
选用教材:《植物生态学》.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王崇云,苏文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参考书目:1.《植物生态学》.杨允菲祝廷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基础生态学》.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生态学》.李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体系,了解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的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的分类、结构、生长发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植物的分类学概述- 植物的主要分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 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2.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根茎叶花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结构与生长发育3.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种子的萌发与生长- 植物的生殖生长4.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的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资料讲解等方式,系统讲解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植物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加深理解;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植物保护区等地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的认识;4. 图书资料查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深入学习植物学知识。
四、考核方式1. 学期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2.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若干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表现:平时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也将作为考核依据。
五、参考教材1. 《植物学》作者:XXX2. 《植物系统学》作者:XXX3. 《植物生理学》作者:XXX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规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植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植物学这一领域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不断成长和进步。
生物《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应用生物技术总学时(130+30)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植物生物学是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植物的形态、解剖构造、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植物分类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应用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必需的植物科学的主要知识、理论和技能,是学习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遗传学、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的基础,为学习专业及生产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形态、解剖,能识别判断植物的形态、构造,为学习植物分类、植物生理打好基础。
2、掌握植物生理活动的特征及其代谢活动的规律和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牢固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理解植物界基本类群的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重要科属的特征和代表植物,能识别常见植物种类。
三、理论教学内容0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三)教学内容§0-1植物界的类群及多样性§0-2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0-3植物学的分支学科§0-4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发展概况§0-5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第一篇植物的形态和构造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掌握植物细胞的繁殖方式,掌握各种植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特征、功能及分布。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简易装片的技能,掌握徒手切片法和生物绘图法。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植物细胞的分裂、组织的形成(三)教学内容§1-1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构造§1-2 植物细胞的分裂§1-3植物细胞的生长与组织的形成第二章种子萌发与营养器官的发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种子的构造,识别种子的各种类型;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与幼苗的形成、类型。
植物生理与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与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植物生理与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方向使用)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植物生理与生态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境的科学。
它主要以绿色高等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4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一切利用植物生产的事业中。
植物生理与生态学课程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
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本课程重点讲授与中药资源和开发相关的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内容,并与《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等课程紧密联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命活动过程;熟悉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了解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植物生理学》第5版(潘瑞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和《生态学》(李博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植物生理与生态学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为36学时,实验为18学时。
本课程大体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内容为植物的物质生产和光能利用;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六章,主要内容为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到第十三章,主要内容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第四部分为植物生态学,主要内容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植物生态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高洁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5年编制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植物生态学(英文):Plant Ec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农学、生物技术、植物科学技术、园林、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学时:36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植物学或生物学并修课程:与生物相关专业课程均可课程简介: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数理化、植物学、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是植物生产类、生物学类、环境生态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剖析,使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掌握植物与外界环境因子及其它生物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规律,植物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演变规律,深刻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改良环境,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为创造美好环境而努力。
选用教材:《植物生态学》. 姜汉侨,段昌群,杨树华,王崇云,苏文华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参考书目:1.《植物生态学》. 杨允菲祝廷成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版。
2.《基础生态学》.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生态学》. 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熟悉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植物与环境、植物种群与群落等经典生态学理论体系,了解生态环境系统的组成,认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的概念和基础理论,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同时了解当代生态学发展的动态,Meta种群、构件理论、生物入侵及转基因植物等前沿及热点问题,扩大知识面,树立和增强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章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2第三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第四章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3第五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3第六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 3第七章植被及植物群落的分布 2第八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4第九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4第十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 3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态适应 3第十二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 2第十三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 1课堂讨论 2合计36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生态学的学科范畴2.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3.植物生态学的内容体系及研究特点4.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教学要求】掌握生态、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植物生态学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生态学的本质、内容及研究层次。
2.难点:植物生态学最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教学内容】1.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2.生物圈3.环境因子的分类4.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5.环境的尺度【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圈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生境、栖境的基本概念,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领会环境的尺度。
【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阶段性和不可逆性。
2.难点:空间和时间上的环境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第三章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学内容】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初级生产3.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4.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5.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地位;掌握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的功能以及固定太阳能的过程;领会初级生产与生态系统平衡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2.难点: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第四章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内容】1.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2.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3.群落的外貌【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和组成成分的分析;了解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理解群落的季相和外貌-----层片结构、生活型、层片与层次。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2.难点:植物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第五章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教学内容】1.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2.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3.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系列;领会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类型、规律及应用;理解演替顶极理论。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形成——演替类型、演替顶级。
2.难点: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第六章植被分类及主要类型【教学内容】1.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2.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3.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4.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5.植被制图【教学要求】掌握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和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单位和标准;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领会植被制图的要求和步骤。
【重点、难点】1.重点:植被分类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特点、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2.难点:植被的分类、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第七章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教学内容】1.气候与植被2.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3.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4.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5.区域性植物群落的分布6.植被区划【教学要求】掌握植被分布格局-----水平地带性特征和垂直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成因;理解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被的过渡类型;领会区域植物群落的分布及多样性特性;了解植被制图和植被区划。
【重点、难点】1.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成因及主要类型特征。
2.难点:植被分布与纬度、经度和区域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第八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教学内容】1.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点2.种群的分布3.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要求】掌握种群概念和植物种群的特性;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集合种群和个体分布格局;领会植物种群的数量特征。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成因和数量特征。
2.难点: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4学时第九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教学内容】1.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2.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3.植物种群调节【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生命表、Leslie矩阵、存活曲线、种群增长模型、植物构件增长与个体增长;了解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活周期、干扰和灾变;理解植物种群调节:密度和非密度制约。
【重点、难点】1.重点:生命表及编制、种群增长模型;生殖生态学特征和繁殖特性;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2.难点: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描述;影响植物种群动态的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4学时第十章植物种群的质量与种间关系【教学内容】1.植物种群适应与分化的遗传基础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3.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4.种群的数量分化与质量变化5.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因素;掌握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及其成因和物种形成;理解种群的数量分化、质量变化与种群的遗传信息和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了解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中形成的各种种间关系。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的形成;植物种群在生态分化中形成的种间关系。
2.难点:植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态适应【教学内容】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2.植物的生活史格局3.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4.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教学要求】掌握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植物的生活史格局、生活史格局的类型和植物资源配置;理解植物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和进化,领会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重点、难点】1.重点:植物适应环境的核心-----生活史格局及类型(获取配置资源);植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2.难点:植物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和繁殖策略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3学时第十二章植物与自然生态因子的关系【教学内容】1.植物与光照的生态关系2.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3.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4.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教学要求】掌握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水分与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规律;植物对光、温度、水与土壤的生态适应规律。
【重点、难点】1.重点:生态因子光、温、水、土对植物的作用规律;植物如何获取这些资源?2.难点:植物与生态因子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2学时第十三章植物与人类活动的生态关系【教学内容】1.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扩大植物分布2.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3.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4.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教学要求】了解人类优化植物生存环境的方式,从而扩大植物的分布;理解环境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植物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及生态风险。
【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对植物生态作用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2.难点:植物生态入侵和转基因植物释放的生态风险。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学时安排】1学时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开卷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