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Jun.,2012

收稿日期:2012-03-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苏高校女大学生生活方式比较研究”(2010SJB880048)作者简介:徐正兴(1981—),男,江苏无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事务与高等教育。

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

徐正兴

(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与发展处,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流行语使用频率高、概括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已被高校学生广泛应用,成了重要的校园

语言与文化现象。把校园流行语引入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助推大学生个体发展等,促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优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载体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6-0065-04

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式的符号,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流行语受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活、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影响,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反映着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事物和问题。校园流行语则是指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流行语,主要包括时事动态、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面。流行语在校园内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大学生紧跟主流价值观念,表明大学生思想积极上进、渴望成就自我的价值取向,如“顶、给力、做人要厚道”等激励性的语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大学生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容易受到情绪干扰,欠缺自我管理能力,如“囧、忽悠、我爸是李刚”等负面性的语言。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

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5

大学生生活方式教

育,就是指高校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对学习生活及相关的人际交往、课外活动、日常消费、爱情婚恋等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和服务。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以“三观”教育代替生活方式教育,

忽视学生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2]

近年来,随着现代

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受到普遍关注,但对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生活方式教育的载体进行应用性探索的却很少,不少高校教育管理者更是忙于事务性工作,疏于落实有效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学习生活的革新。高校教育管理者将校园流行语作为载体,有计划地将其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激发、活动组织、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既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流行语的现实状态

(一)基本类型

时事热点类:低碳、蚁族、躲猫猫、创先争优、我爸是李刚

学习生活类:拷(贝)、面霸、鸭梨、百度、hold 住人际交往类:雷、忽悠、做人要厚道、I 服了You

课外活动类:秀、菜、PK、给力、你太有才了

日常消费类:宰、淘、透支、秒杀、山寨、不差钱

情感婚恋类:亲、泡、憋屈、口耐、寂寞、非诚勿扰

框架填充类:超X、被XX、很X很XX、将XX进行到底

(二)主要特点

第一,使用频率高。被使用的次数多、范围广是流行语的固有特点。现今,每个大学生都能随口说出大量的流行语,使用和传播流行语已成普遍的语言现象。如最近流行的“给力”,被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几乎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

第二,概括能力强。流行语有特定的语言背景,往往是某一公共事件、民生热点或娱乐节目等的浓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表明最核心的意思。如“不差钱、我爸是李刚”,都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其中“我爸是李刚”事件正好发生在大学内。

第三,传播速度快。流行语使用频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更是传播迅速。大学生普遍熟悉网络,习惯于运用QQ、飞信、微博等网络交际载体,会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使用和传播流行语。如“百度”已成为大学生查阅资料的工具和代名词。

第四,更新周期短。不少校园流行语很快会成为一般的字、词、句,甚至销声匿迹。比如“我们刚刚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百度与360之间的一场博弈)”一时间成为师生耳熟能详的话语,而今早已成为了一般语句。

(三)流行原因

第一,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动态缩影。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受重大时事及热点的影响,必然会自觉接受、使用和传播其衍生物——流行语,如大学生及时跟进“做人不能太CNN”。

第二,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语言载体。大学生需要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学习生活交流,频繁使用“考研、百度、解读、面霸”等流行语是其必然选择。

第三,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反馈载体。当前的“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课余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容易“晕”、“郁闷”,有“鸭梨”,并随意宣泄情绪或压力。

第四,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交往媒介。他们通过彼此“灌水”来实现朋辈群体之间的交流,倘若没有一些交往的“宝贝”,其交往效果及学业

发展就容易受限。

二、校园流行语作为生活方式教育载体的应用

(一)宣讲时事热点,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讲解时事热点、组织社会实践为主,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书本说教、课堂灌输对人们进行的教育,它必须通过一系列途径传播给人们,并且要形成一种传播的合力。[3]流行语是社会变化的“镜子”,当前在流行什么,流行语都有反映。以生动、精炼的“流行语”为中心,以生活教育引领大学生思想动态,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必将有益于吸引大学生奋发进取。

第一,使流行语进广播,采编并播放时事热点新闻。高校的校园广播站都有播报新闻的功能,广播站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但往往是直接转播一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而已,难以真正发挥教育功能。同样的时事热点,倘若在指导教师的统筹下加以采编与凝练,以同学们喜爱的“口头禅”形式进行播报,则容易产生教育效果。以“三轮哥”为例,起因是2010年5月

9日北京的一场交通事故,交通违章是根源。宣讲既要体现《道路安全交通法》的新变化,也要把文明交通、礼让先行作为侧重点,引领大学生遵纪守法、履行社会公德。若是结合随即产生的“奔跑哥”、“火车哥”等流行语一起宣讲,成效将更为明显。

第二,使流行语进楼道,选树并宣传先进学生典型。校园文化的营造,教学设施附近是首选,楼道告示区、公寓门卫处则是大学生经常关注的场所。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有计划地策划、遴选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热点布置宣传展。以“做人要厚道”为例,不仅要将事件本身宣讲透彻,还要注重引领大学生立场,颂扬学生群体中的为人处世标兵,倡导人际交往要有担当、讲原则。

第三,使流行语进网络,占领并坚守网络舆情阵地。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的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充分展现,网络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场”。[4]现今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几乎都是网络用户,不仅要熟练使用博客、QQ、飞信等媒介的通讯功能,还要主动将时事热点写入博文、日志、说说、飞语等,拉近师生距离,并围绕学生心声进行教育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