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口迁移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学课件】人口的迁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定义人口迁移:指人们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2. 分类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一些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的了解和观察,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的关注点。
第二章: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政治原因、环境原因等。
2.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劳动力市场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上一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原因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人口迁移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对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认识。
第三章:人口迁移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影响:个人层面的影响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2. 个人层面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改变等。
3. 社会层面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融合与冲突等。
教学活动:1. 复习:回顾前两章的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原因。
2.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人口迁移影响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讲解:介绍人口迁移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件 中图版
(1)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 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审题突破】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命题角度三 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分析 3.(2015·广东文综,5)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
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 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人口总数在8 000万以 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 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 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有组织 改革开放
户籍管理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 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 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排查纠错】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只要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叫人口迁移。( × ) (2)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 ) (3)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流向人 口密度小的地区。( × ) (4)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 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
态度,促进人口迁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 婚姻家庭 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3.政治因素 因素 政策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
地理必修二人口迁移笔记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理必修二课程中也有涉及到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下面将针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一些笔记总结。
一、人口迁移的类型1.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移动的情况。
内部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之间的迁移、以及城市内部的迁移。
中国的内部人口迁移主要以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主,这种迁移形式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各国之间的人口迁移对于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也面临着国际人口迁移的挑战和机遇。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消费市场;而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也可以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际人口迁移则可以促进跨国贸易和投资,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内部人口迁移可以改变城乡分布格局,影响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城乡发展的差距;国际人口迁移也会带来移民社区的形成和文化融合,对于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会导致城市资源的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国际人口迁移也会对目的地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到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的吸引,而国际人口迁移则受到政治稳定和战争灾难的驱使。
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分析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口迁移的规律和特点。
第5章 人口户籍管理
• (4) 亲属投靠模式
• “亲属投靠”模式多是指在当地有常住户 口的居民可以申请其配偶、子女、父母与 其共同居住生活,这一模式是针对直系亲 属间的投靠,强调家庭的团聚,是最为人 性化的户籍改革模式。
• (5) 准入与计划并行模式
• “准入与计划并行”是准入制度在取代计 划指标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模式,是为 防止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用计划指标进 行调节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存在于全国 几个超大型城市,包括广州、北京、上海 等城市。
宗教的聚居或分裂5环境因素二户口迁移调控的指导原则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一从严控制原则迁入大城市和农转非二适当控制原则上行迁移三不予控制原则下行迁移四鼓励流动人才型二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户口迁移的主要类型1计划分配迁移2工作调动迁移3各类安置迁移4亲属投靠迁移5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四户口迁移的办理程序一受理申请二核查三审批四凭证落户居民身份证管理一身份证和居民身份证含义身份证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和临时身份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1管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1月1日施行2发放对象116周岁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中国公民军人
• 二、户口迁移调控的指导原则 •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 极发展小城市,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 (一)从严控制原则(迁入大城市和农转 非) • (二)适当控制原则(上行迁移) • (三)不予控制原则(下行迁移) • (四)鼓励流动(人才型)
(二)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户口迁移的主要 类型
2、发放对象
• (1) 16周岁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中国公民 (军人.武警.服刑人员)——必须领取 • (2) 16 周 岁 以 下 居 住 在 中 国 境 内 中 国 公 民——自愿领取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必背知识点一、人口与人种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
世界人口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不同历史时期增长速度不同。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减缓,但每年新增人口仍很多。
2.人口自然增长率定义: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地区差异: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人口增长特点与问题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带来问题,如资源消耗、就业困难、贫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人种划分与特征根据体质特征,人类主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不同人种在肤色、毛发、面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5.人种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也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还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二、人口分布1.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及北美东部等地,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或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等地。
2.人口密度定义: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程度。
三、人口迁移1.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从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水资源、地形等。
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文化交流等。
四、多样的文化1.语言和宗教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人口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人口管理,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管理工作。
第三条人口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三)坚持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四)坚持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第二章人口总量与结构管理第四条本地区人口总量控制目标应根据国家及上级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政府关于人口数量的政策,严格控制出生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第六条加强人口结构调控,优化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区域结构。
第七条加强人口预测预警,建立健全人口预测预警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八条鼓励和支持人口向优质区域、重点发展区域转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第三章人口出生管理第九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
第十条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根据国家及上级政府的规定,合理调整生育政策。
第十一条加强孕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二条建立健全出生登记制度,规范出生登记程序。
第十三条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测,严厉打击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
第四章人口迁移管理第十四条建立健全人口迁移管理制度,规范人口迁移行为。
第十五条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责任。
第十七条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
第十八条鼓励和支持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发展区域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章人口老龄化管理第十九条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规定
2024年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流动人口管理法》的规定,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流动人口管理活动。
第三条流动人口是指在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省际、市际之间进行人口迁移的人员。
第四条流动人口的管理应当坚持依法、科学、公正、便利的原则,做到统筹兼顾、适度控制、有序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和工作机制。
第六条流动人口管理应当依托信息化技术,建设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库,加强对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第二章流动人口的登记和证件管理第七条流动人口应当按照户籍地和居住地的管理要求,分别进行登记。
第八条流动人口的登记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居住地信息、工作情况、教育情况等内容。
第九条流动人口应当配备有效的证件,以便进行身份识别和管理。
第十条流动人口的证件应当包括居民身份证、流动人口居住证等。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居住证是对流动人口身份、居住地和其他相关信息的证明。
第十二条流动人口应当持有效的证件在居住地注册登记,并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更新。
第三章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第十三条流动人口应当享受与本地籍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十四条流动人口应当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第十五条流动人口可以选择购买本地的商业保险,保障个人和家庭的风险。
第四章流动人口的就业管理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流动人口就业。
第十七条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就业合同法的规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第十八条流动人口在流动就业地享受与本地籍居民相同的劳动权益。
第五章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第十九条流动人口的子女应当享受与本地籍居民相同的义务教育待遇。
第二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的子女提供学校招生、教育资助等方面的帮助。
第六章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第二十一条流动人口应当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包括本地籍居民在内的各方利益。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湘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等核心知识点,以案例辅助讲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十.板书设计
1. 重点详细阐述
① 人口迁移的概念:定义、类型、原因和影响。
② 人口迁移的影响: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
③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户籍制度等。
④ 地理思维能力和人口观念的培养。
2.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 使用生动的图表、图片,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 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掌握分析人口迁移的能力。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学术文章: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学术论文,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与社会政策等,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发展中的人口问题教学教案第一章:人口问题的基本概念1.1 人口与人口问题讲解人口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人口问题的含义和表现1.2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探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引用实例说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章: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与挑战2.1 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特点指出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挑战2.2 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与成效介绍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评价我国人口政策的成效和影响第三章:人口老龄化问题3.1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与特点讲解人口老龄化的定义和特征引用实例说明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3.2 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第四章: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4.1 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与后果讲解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用实例说明性别比失衡带来的社会问题4.2 改善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途径与措施分析改善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途径和措施评价性别比失衡改善工作的成效和进展第五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问题5.1 人口迁移的特点与影响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5.2 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挑战提出应对城市化问题的策略和建议第六章: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6.1 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强调人口政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人口政策在调控人口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作用6.2 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与影响详细介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评价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影响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7.1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讲解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7.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解决人口问题中的应用引用实例说明可持续发展对人口问题的积极作用第八章:国际人口问题的比较与启示8.1 国际人口问题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国际人口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国际间在人口问题上的差异和共性8.2 国际人口政策借鉴与启示介绍国际上成功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探讨我国可以借鉴的国际人口政策及其实施途径第九章: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与对策9.1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预测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的变化9.2 应对未来人口发展对策的思考提出应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对策和建议探讨如何在政策、教育和经济等方面应对人口问题第十章:学生实践与探讨10.1 人口问题调查与分析指导学生进行人口问题社会调查让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10.2 人口问题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鼓励学生参与有关人口问题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和关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人口老龄化问题理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及其对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社会问题:
交 通拥 挤
就 业 困 难
住 房 紧 张
饥 饿 贫 困
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 有计划的生育 , 使人口的增长与 社会 、经济 的发展相适应,与 环境 、 资源 相协调。
世界人口迁移趋向:
发展中国家:农村迁向城市
城市就业机会多,教育条件好,生活条件好,劳动报酬高,医疗条件好。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哪种语言分布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宗教代表建筑:教 堂
( 基 督 教 )
佛 塔
清真寺
(伊斯兰教)
( 佛 教 )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猜测它们各属于哪些地区?
发达国家(欧洲、北美等)
非 洲 北 部 经 济 落 后 地 区
亚洲等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
发 达 国 家:城市迁向农村
农村自然条件好,空气新鲜,环境优越,生活舒适。
不同的人种
黄种人 主要分布地区:亚洲
白种人
主要分布地区:欧洲
黑种人
主要分布地区:非洲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 世界的语言
主要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 的是英语。 • 世界宗教 主要三大宗教:基督教(欧洲)、伊斯兰教(亚 洲西部阿拉伯国家)、佛教(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其中,教徒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
黄 土 高 原 的 窑 洞
西 亚 的 村 庄
北 冰 洋 沿 岸 印 纽 特 人 的 冰 屋
云南丽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水城威尼斯
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适宜 等地区是聚落的稠密区
一轮总复:第五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习题
第2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1.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2014·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读图回答4~6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解析第4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5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
第6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 4.D 5.D 6.C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01人口与人种
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对周围人口数量变化及产生影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口意识,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和过少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难点:不同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及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了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也产生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人口的增长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时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不同的人种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对周围人口分布和对不同人种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地位。
重点难点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建立平等的人种观。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些?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2)人口密度小于10人/千米2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稀疏?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城市社会学 第五章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结构(structure):
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
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①城市人口自然结构,如性别、年龄等; ②城市人口社会结构,如民族、家庭、文
化、宗教、职业、经济收入结构等。 研究城市人口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对分析城市人口再生产规律,预测城市人 口变化前景,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政 治状况都有重要意义。
▪ 四、在社会中广泛开展“关爱女孩”活动。
(2)地域构成 人口的地域构成,是按地域标志
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而形成的 人口构成,它说明人口的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人口地域构成首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人口必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总是要选 择最适合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从事生 产和生活。 人口地域构成的决定因素是人类利用和 控制自然的能力,是科学技术水平和生 产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经济合理。 纬度大小、距海远近和海拔高低,对人 口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起较大的限制 作用。
▪ 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 ▪ 4、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 5、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产生了一些腐败现象。
大城市户籍破冰
2008年6月30日上午,浦东新区人事局 副局长黄钟正式对外发布:浦东将建立“绿 色通道”,为优秀人才优先解决户籍。“以 后居住证将有条件转成户口。”
育龄妇女组
性别构成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所占比
例。有两种方式来表示: ▪ 一种是分别计算男性和女性在人口总数
中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
男(女)性比例=男(女)性人数/人口总数* 100% ▪ 另一种是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 分比,计算公式为: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第五章 第2讲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2讲人口迁移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人口迁移与社会协调发展。
(人地协调观)常与工业分散、产业转移和城市化等资料相联系,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影响。
近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人口迁移概念读人口迁移简图,回答问题。
(1)人口变动: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取决于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
(2)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
图中A、B和C是三个不同地区。
人口从A1到__B1,从C1到A2是迁移;从A1到A2,从C1到C2不是迁移。
【疑难辨析1】简述人口迁移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提示①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
②若某地区人口迁移率大于0时,人口迁入数量大于迁出数量,人口数量增加;迁移率等于0时,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相等,人口数量不变;迁移率小于0时,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人口数量减少。
(②所述状况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的前提下)2.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结合“‘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人口类型高素质人才外国廉价劳动力战争难民、政治难民迁移的原因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迁移的方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达(富裕)国家,人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产生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3.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五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教案
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基础主干落实一、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1.人口数量: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
2.增长特点:(1)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3.人口问题:(1)一个地区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多、就业困难、贫困等。
(3)人口增长过慢或负增长: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等。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描图填图】·画出南北纬30°和60°四条纬线。
·圈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三、世界不同的人种1.划分依据:根据体质方面特征,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
2.人种的分布:同一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有些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现在,由于人口迁移,人种的分布越来越复杂。
地图笔记世界人口的分布易错易混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等于人口数量减少,而是表示人口增长速度变慢。
2.人口数量减少的标志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漫画思考答:人口过多。
假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将会出现这种问题。
名师提醒1.非洲北部主要是白种人。
2.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和印第安人是黄种人。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探究情境生命 障碍 不利 高温高温 舒适 低温不利 低温>49℃ >29℃ >24℃ (21±3)℃ <18℃ <10℃概念地图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影响因素)分别指出图1、图2和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答:水源(河流),地形,气候(温度)。
2.(能力探究—原因归纳)(1)说明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海拔范围并分析原因。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课件(共94页)
【解析】(1)选B,(2)选D。第(1)题,表中提及的省区中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 建、天津、山东、辽宁、河北属于东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多;新疆、云南属于西部经济地 带,内蒙古属于中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所以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不均衡;2010 年与2000年相比较,各省区流入的人口都增加,但是东部经济地带流入的人口数量远远大于中 西部省区流入人口的数量,所以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与新 疆相比较,新疆流入人口多于云南;流入人口的增速的计算方法为:(2010年流入人口-2000年 流入人口)÷2000年流入人口×100%,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上海流入人口的增速约为187%,天津 约为310%,北京约为187%,所以天津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第(2)题,影响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使 人口大量流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选B, (2)选D。第(1)题,据图分析,东部地区占比在1982年至2005 年上升,2005年之后占比下降;中部地区占比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占比是 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但是全国流 动人口增长率应该是1982年至1987年较快,1987年至1990年较慢,1990年至2008 年增长最快,之后增长率下降。第(2)题,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是流动人口总 量在增加,这和交通条件改善关系不大,主要是经济差距加大、东部地区就业机 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引起的;各地户籍政策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 但不一定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向东部地区集中;2014年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减少, 应该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且不必远 距离流动到东部,中西部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
人口社会学重难点
人口社会学各章节重难点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本章学习要求1. 掌握人口的基本知识;2. 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 了解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二、本章重点难点分析1.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注意描述人口的时候,强调的是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并且具有数量和质量这双重指标。
2. 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自然属性:也称人口的生物属性。
即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过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
表现为:人口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生命周期等参数。
(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社会经济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②社会文化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社会政治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注意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口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所独有的。
3. 人口过程:(1)生育过程;(2)死亡过程;(3)迁移过程。
4.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之一:人口现象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2)研究对象之二:人口过程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3)研究对象之三:人口结构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4)研究对象之四: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本章典型例题(案例)分析(解答):试述人口的定义及人口的双重属性。
答: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具有自然熟悉和社会属性。
人口的自然属性也称人口的生物属性。
即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过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规律。
表现为:人口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生命周期等参数。
人口的社会属性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身份认同:影响族群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是群体间的社会差 别,这些差别形成了某些基本的社会认同,由此引申出不
同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三)迁移规律
▪ 1、E·G·雷文斯坦的七大迁移规律 ▪ 第一、大部分迁移者只移动了一个短距离,这随后引出普遍的移动,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2、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 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两种力量共同或单方面作用导致 了人口迁移。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有生存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 面。
▪ 3、E·S·李的迁移规律 提出中间障碍的概念,补充了推拉理论。并指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 区迁移规模的因素。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其中,对“迁移者的选择性”有三种解释: ▪ (1)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具有不同迁移倾向。 ▪ (2)职业生涯理论
职业生涯决定人们的迁移可能性 ▪ (3)迁移成本和收益理论
年轻人和高素质人口的迁移活动具有较低成本, 且潜在收益较高。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 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 六个时期
▪ 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人口迁移规模 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以 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
▪ 3、迁移者整合理论: ▪ 把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和迁移网络理论结合起来
更容易分析迁移者的特征。 ▪ 其中,有两个基本的理论假定:
(1)迁移行为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 (2)迁移者是在能充分地了解迁入地信息的条件 下才进行迁移
结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及其家属最可 能成为迁移者。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 人口社会学关心的问题是:
人为什么要迁移? 人类迁移活动是随机的吗? 对迁移目的地和迁移时机的选择是否具有理性?
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是如何影响迁移的?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四、 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 ▪ (一)迁移者研究
▪ 1、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迁移者是指参与人口 迁移的人。迁移具有选择性,只有某些特定的人 可能成为迁移者。 1966年,李(Everett S.Lee)提出,迁移与迁移 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相关。年轻 人和具有较好素质的人更可能成为迁移者。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四)国际人口迁移研究 ▪ 1、国生存型人口迁移;二是发 展型人口迁移 ▪ 2、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 地区结构性特征;经济结构性特征;政治结构性特征;难民和 非法移民增加;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高素质移民在增加。 ▪ 3、人口迁移的世界体系理论 强调世界经济是如何用结构性链条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链 接起来。 4、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劳动力迁移的新经 济社会学理论。
▪ 二、人口迁移的测量
▪ 3、总迁移率:指某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 内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之和。
▪ 4、净迁移率: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 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与迁出该地区的人数之 差。它反映的是迁入与迁出这两种同时发生的事 件对这一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综合作用的强度。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2、迁移者网络理论 ▪ 迁移是不断生成社会网络的过程。在迁移过程中,
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的关系网络一旦形成,就会 引发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 网络式的人口迁移以自发式为主,不受短期经济 变动的影响; ▪ 在国际人口迁移中,已有的社会网络常常会促成 新网络的发展,形成动态的自我延续。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 3、世界上通行的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 ▪ (1) 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统计;
例:农村——城市 ▪ (2)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统计;
例: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 人口迁移。 ▪ (3)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统计。
例:我国人口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二、人口迁移的测量 ▪ 1、人口迁移数据的主要来源:
(1)人口普查 (2)人口调查 (3)人口登记 ▪ 2、中国人口普查中专门设置的人口迁移项目有: (1)出生地(2)上次居住地(3)固定时点居 住地(4)居住地时间(5)迁移原因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二、人口迁移的测量
▪ 3、人口迁移的数量指标: ▪ (1)迁入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该地
第五章人口迁移
第五章人口迁移
▪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 ▪ 二、人口迁移的测量 ▪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 四、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 ▪ 五、国际人口迁移研究 ▪ 第二节 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 一、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 ▪ 二、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所形成的“迁移流”,以大的工业和商业中心为方向的。 ▪ 第二、流动在距离上有限是自然的,但是在全国,对人口的吸引过程
是这样发展的:在快速增长的城镇四周的居民会立即包围这个城镇, 并群聚于城镇之中;而流出的空隙很快就会被更偏远的乡村迁移来的 人口填满。在一个特定的吸引中心统计到的迁移者会随距离的增长而 减少。 ▪ 第三、扩散过程正好与吸引和展示相同特征的过程相反。 ▪ 第四、每一个大迁移流都会相应产生一个补偿性的逆迁移流。 ▪ 第五、做长距离迁移的人通常是由于偏好大的商业和工业中心而到这 些中心地区的。 ▪ 第六、一个国家出生于城镇的人比出生于农村的人更不容易迁移。 ▪ 第七、女性比男性更具有迁移性。
▪ (二)移民文化研究
▪ 1、移民文化理论 ▪ 强调移民是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是复杂社会结
构中的行动者,其迁移活动必然与社会文化有各 种联系,会引发各种冲突和融合。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2、移民文化的表现
▪ 文化冲突,多表现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方面; 国际人口迁移隐含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冲突。
区的人数。 它反映了人口向该地区迁入的强度。 迁入率=该地该年迁入人口数/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1000‰ ▪ (2)迁出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出该地 区的人数。它反映了人口由该地区迁出的强度。 迁出率=该地该年迁出人口数/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1000 ‰
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理论
▪ 4、人口迁移的过程理论 人们渴望迁移到采取实际迁移行动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人口迁移 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中,人们的迁移时间,迁移方向受文 化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1981年,迪琼和法克德提出了迁移决策的概念模型。提出在出生率 下降的前提下,人口迁移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总体的迁移偏好;而 是迁移到特定地区的动机;三是迁移的实际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