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口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P
工业部门
S
P
P
P
X
A
f D G D
G
f I
Q
f
P
W
O
农 业 动量为OP,P点之后的劳动量为“伪装失业者”:( b) 部 DA部分为多余的劳动力,PD部分为边际产量大于0 门 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 4.(c)图OA为农业劳动量,OV为农业边际产量和平 均产量,曲线VUDA为边际产量曲线,SU’为不变制
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国民经济由资本
主义部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两个部门组成。
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现代工业部门以现代方
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
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传统农业部门是一个
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 生产的部门。
一旦农村以低生产率为特征的剩余劳动全部转移到工 业部门就业,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不再无限,而是与 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资源,工资水平将随劳动供给增加 而上升。 无限劳动供给还应包括城市非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者, 以及很多无业妇女,但农业部门以外的劳动供给相对 于农业部门数量较小,农业部门是现代工业劳动供给 源泉。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X
A
f D G D
G
f I
Q
f
P
W
O
农 业 ( b) d’f’和d’’f’’的新位置。劳动雇佣增加到 OD’和Of’. 该 部 门 分析与刘易斯模式一致。
J
H E
F
C
X
K
H
R
B
MPPL
2. (b)图表现农业部门的变化。OA表示农业劳动量,
N
农 OB表示农业总产出,ORCX为农业部门总产出曲线, 业 ( c) 部 ORC段表示边际生产率递减,CX段表示边际生产 门
现代工业部门工资约高出农业部门30%-50%,原因在于城 市生活成本高;城市心理压力大;需要一些额外收入作为 刺激因素;还有工会作用。 正是因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极为丰富,该部门工资于现代 工业部门,因此,只要现代工业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它就 可以按现行不变工资水平雇到所需的劳动力,即所谓的无 限劳动供给。
N
u
B
MPPL
农 2.图(c)中SYO曲线表示农业平均剩余,第一阶段 业 ( c ) 部 平均剩余与不变制度工资相等,第二阶段平均 门 剩余低于制度工资,第三阶段由于劳动边际产 S 出越来越高于制度工资,平均剩余离工资线更 远。 G A
CIW
V
Y
D

U
U
IP

Z
O

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 (继续)
把工业化与资本积累有机结合起来,典型地反映了第一阶
段发展经济学强调工业化、资本积累的基本特点,因此该 模式一提出,就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之一。
刘易斯模式的缺陷
该模式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创造率与这个部
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情况的出现必须有 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技术不变,投入要素比例不变。 事实上这个前提不一定有。
b
A
S 1 S2
R3 S3 R2 R1
O
i3
工业部门
e1
L3
L2
q1
L1
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继续)
L1
i2 i1
B0
L3
P0
q2
P 1
e2 q 3 P 2 i2 P3 i3
(a)
6. 图(a) 所示劳动供给曲线L1L1的水平部分,延 长成L1P3水平线,该线被R-A 定义为平衡增长路 O 径,其意义是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和需求必须沿 着这条路径均衡增长,才能保证农业劳动力顺利 A 转移进行到转折点。 7. R-A提出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和需要平衡增长 的原则是:两个部门的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使得两 个部门长期保持增长刺激,即农业部门的产量剩 余刚好能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 8. 当平衡原则得到满足,劳动力转移沿着平衡增 长路径到转折点P3,这时农业剩余完全消失,农 业部门进入商业化阶段,二元经济发展结束。
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问题
1.(a)图表现工业部门扩展。OW为工业劳动量,OP 为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实际工资。df为劳动边际生产 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SS’为劳动供应曲线 ,P为 转折点 ,SP为劳动力无限供应,P点之后劳动供给 出现弹性。产出剩余转为 资本,则需求曲线移到
( a) d
d d
CIW
V
wk.baidu.com率为零,即劳动量增加到D点之后,总产出不再增加。
S
U
U
A
G

D
I P


O
农业部门劳动流入工业部门问题 d d ( a) (继续): d
3. (b)图中农业劳动的平均产出(收入)为AX/OA, 即OA线的斜率,被L-F称作不变制度工资(由习惯, 道德制度决定)。总产出曲线ORCX的切线为边际生 产率,R点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此时所需劳 S
第五章
人口流动
50-60 年代,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农村到城市人口流动对
发展国家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人力资源从低边 际生产力向高边际生产力地区转移。
70年代后,发现如果人口流动不控制,出现城市劳动
力过剩。
刘易斯模式, 拉尼斯-费模式,乔根森模式, 托达罗
模式
第一节 刘易斯(Lewis) 模式
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 这比H-D模式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 把经济增长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 一点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有一致之处,具有历史经 验基础,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参考意义。
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分析。可避免城市滞后
和过度城市化问题。
R-F认为没有农业剩余,农业劳动力流向工业部 门是不可能的。
( a)d
d d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X
f D A G D
G
f I
f
W
O
P
Q 农 业 ( b) H 部 1.图(b)中如果是G点劳动量,总产为GF,农业自 E 门 身消费为GJ,农业剩余为JF,到了第三阶段,实 J R 际农业工资为曲线OuQ,农业总剩余为OuQ与 H ORCX之间的距离。 X F C K
X
f D A G D
G
f I
f
W
O
P
Q 农 业 ( b) H 第二阶段:农业平均剩余低于不变制度工资,提 部 E 供给工业部门消费的粮食不足以满足工人需要, 门 因此粮食价格上涨,工业工资也随之升高。图(a) J R H 显示劳动供给曲线第二阶段上升。R-F把图(c)交界 X F C K 点D点称为短缺点,表示劳动流出量超过这个点 N 将出现粮食短缺。 MPPL 农 第三阶段:伪装失业劳动力全部进入工业部门, 业 ( c ) 工业部门再要吸引更多劳动力,需要更高工资。 部 门 图(a)显示劳动供给曲线第三阶段迅速上升。 R-F U S Y 把图(c)交界点P点称为商业化点 。 Z D G IP A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这个阶段资本稀缺,劳 动力丰富,所产生的剩余全部归资本家。 第二阶段: 所有生产要素稀缺,当资本积累时,工资会开 始上升,利润额不一定总是增加。 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第一个阶段。
刘易斯模式的意义
强调了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经济增长过
该模式认为刘易斯模式存在以下两个缺点:
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 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 中劳动力流向工业的先决条件。
该模式与刘易斯模式最大的区别是把工业和农业部门之
间的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了,将刘易斯模式向前推进了一 步,通常被称为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式。
u
B
V
U
CIW


O

R-F 从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于如何把农业部门的伪装失业者全部流动到工业部门去。 第一阶段:农业总产出不会因为劳动力减少而较少,粮食 短缺不会出现,农业劳动流出不会受到阻碍。 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出因农业劳动力减少而减少,粮食短 缺将引起粮食价格和工业部门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导致扩 张停止。结果,农业商业化到来之前,农业流出受阻,工 业扩张停止,无法进入第三阶段。 R-A提出的解决方案:让短缺点和商业化点重合,成为 “转折点”。
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劳动力丰富,土地资源有限,造成
农业低生产率, 以及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非常低下,只能维持本人和家庭
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这对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构成影 响,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界限。
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不低于传统农业部门,但也不会高很 多,否则流入城市的农业劳动会大大超过工业部门的就业 机会,导致工资下降。
实 际 工 资 ( D2 劳 动D 边 1 际 产 品W )A
K2 K1
K2 K1
E
D1 D2
S
O
L1
劳动数量
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扩大
刘易斯模式暗含假定:农村有剩余劳动,城市不存在失
业,这一假定不一定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刘易斯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存在一个竞争的劳动力
市场,在竞争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被完全吸收前,城 市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实际情况是城市工资都有一直轻 微上升。
i3
工业部门
e1
农业生产率增加与两部门平衡增长
1.农业平均剩余曲线与不变制度工资的交界点 短缺点; 农业边际生产率与制度工资交界点 商业化点 2. 短缺点和商业化点的移动需要平均剩余线和 农业边际生产率曲线的移动 提高农业生产率 3. 提高农业生产率平均剩余曲线向上移,f1升到 f2升到f3; 相应的短缺点从S1右移到S3;提高农业 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曲线由t1上升到t3,相应的商 业化点从R1左移到R3。形成“转折点”R3(S3) 4. 农业生产率提高对工业部门的影响:商业化点 之前,平均农业剩余曲线上升工业劳动供给曲 线下降;商业化点之后,农业边际生产曲线上升 工业供给曲线上升。看图(a),工业部门供给曲 线的变化。
L1
L3
L2
q1
L1
i2 i1
B0
L3
P0
q2
P 1
e2 q 3 P 2 i2 P3 i3
(a)
L2 e0 i1
O
A
农业部门
O
(b )
X X1
X2
C
C1 C2
AAS
G
t3
t3 t2 t3
t 2
MPPL
t3
H
S
f2 f3
(c )
U
C
f1
5. R-A认为仅仅农业生产率增长不足以让农业剩 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需要工业部门同 时增长生产率,即图(a)的i曲线移动。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刘易斯模式中所说的剩余劳动
无限供给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刘易斯模式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
第二节 拉尼斯-费模式
拉尼斯-费模式对刘易斯模式的发展
该模式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 (Ranis)和美籍华人发展
经济学家费景汉基于刘易斯模式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
X
N
J
H E
F
C
K
H
R
B
MPPL
农 业 ( c) 度工资曲线。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伪装失业者”流 部 门 出,第三阶段需要给出边际产量的工资才可吸引劳 S
V
U
U
动力离开农业。SUV可作为工业部门的供给曲线。
CIW
A
G

D
I P


O
农业剩余对人口流动的作用
农业剩余是指农业总产出减去农民消费的余数, 提供给工业消费。农业平均剩余是指农业总剩 余与 农业流出劳动的比值。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 门的扩张,
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无限劳动供给
1954年发表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他
的模型。
无限劳动供给是刘易斯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指现代
工业部门在现行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 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剩余劳动流动
农业剩余劳动转移与工业增长 实 际 D3 工 资 D2 (D 劳 1 动 边 际 产 品W )A
K3 K 2 K1
K3 K2 K1 F G H
D1 D2 D3
S
S
O
L1 L2 L3
第一阶段
Ls
劳动数量
第二阶段
1.OW表示工业部门实际工资水 平。 2.在OW水平下,来自农村的劳 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供给曲线完 全弹性。WS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3. 由于报酬递减,劳动边际生产 率呈递减,曲线D1D1’为劳动力 需求曲线。 4. 工业部门初始资本为K1, F点为 均衡点,此时雇佣劳动数量为 OL1,总产量为OD1FL1,付出工资 总量OWFL1,利润为D1FW。 5.利润再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 到K2.此时劳动边际生产率提高 至曲线D2D2’,雇用劳动数量上 升到OL2。 6. 如此循环,直到农业劳动力全 部流到工业部门。之后,农业的 边际生产率提高,此时工业部门 需要提高工资与农业部门竞争以 获得更多劳力,供给线变成SS’
3. R-F认为农业剩余影响工业部门工资,进而影响 工业扩张速度和农业劳动流出速度:
第一阶段:农业平均剩余等于不变制度工资,农 业对于劳动流入工业部门不会产生粮食短缺,因 此不影响工业部门的现行工资。图(a)显示劳动供 给曲线SS’第一阶段水平。
( a)d
d d
P
工业部门
S
S
O
P
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