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之婴宁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婴宁》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2024年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2024年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的《聊斋志异》之《婴宁》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婴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及寓意,细读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婴宁》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会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了解《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婴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及寓意。
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学会文本细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婴宁》预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聊斋志异》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神秘故事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婴宁》,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说氛围。
3. 细读课文:a. 分析婴宁的形象特点,讨论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b.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c. 探讨小说的寓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婴宁》的赏析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1. 板书《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2. 内容:a. 情节结构:起、承、转、合b. 人物形象:婴宁、王子服、鬼母等c. 语言特色:描写手法、修辞手法d. 寓意:善恶有报、人性复杂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聊斋志异》中的另一篇小说,不少于800字。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所学,从情节、人物、语言、寓意等方面进行赏析。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

《聊斋志异.婴宁》简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
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
其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其二:“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儿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贾宝玉对女儿推崇备至,然其珍爱的女儿多是未嫁之女,“无价之宝珠”应是贾府中那些未嫁的姑娘和丫头们,“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应属于“死珠”之列,而“鱼眼睛”当指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婆子们。
宝玉的这段话道出的不仅是女性容颜不断衰老的自然历程,更是女性纯洁之性灵一步步丧失的可悲过程。
《聊斋志异?婴宁》篇中的婴宁从初始的“笑容可掬”到终尾“虽故逗之,亦终不笑”的逆转故事,正是婴宁的纯洁性情不断遭世俗侵袭的渐进过程。
婴宁可说是“美”的代言和化身。
这种美首先体现在其惊鸿照影的外表之美:“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其次体现在其居住环境之美:“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犹繁,间以修竹”,“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街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蓬花架满庭中。
”这种美更体现在她精神上的纯真自然之美,集中于爱花、爱笑两个特征。
爱花、爱笑是婴宁最可爱之处,她可说是“花痴”、“笑仙”。
婴宁出场是在初春郊游时,“拈梅花一枝”,可谓人面梅花两相宜。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这遗落的梅花竟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王子服拾花归家,“凝思把玩,如见其人”,竟害起相思病来。
王子服初次登门,见婴宁“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
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拈花而入。
”以上描写表现的是出嫁前的婴宁对花的痴爱,而婚后的婴宁竟“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O溷无非花者。
”婚前爱花的婴宁正是宝玉所谓“无价之宝珠”,而婚后的婴宁爱花如故,非但不是“死珠”,反而更耀其光芒,显得难能可贵。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婴宁》。
该篇文章位于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书生王生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聊斋志异》的背景及作者蒲松龄的文学成就,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婴宁》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古汉语词汇、修辞手法和寓意解析。
重点:《婴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文学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聊斋志异》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狐仙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婴宁》,了解故事梗概,标注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讲解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婴宁》的阅读理解题目,指导学生答题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婴宁》赏析2. 主要内容:作者:蒲松龄出处:《聊斋志异》情节梗概:王生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王生、婴宁关键词汇:狐仙、爱情、道德、人生哲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婴宁》的故事情节,谈谈你对真爱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6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互动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解析:《婴宁》的文章主题和寓意。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高三语文课件《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小说欣赏》中《聊斋志异》的篇章《婴宁》。
详细内容包括:《婴宁》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婴宁》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 掌握《聊斋志异》的文学地位及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婴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其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深入挖掘人物性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民间传说,引发学生对《聊斋志异》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婴宁》的故事梗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阐述其艺术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婴宁》人物形象分析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类似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2. 内容:作者:蒲松龄故事梗概:王子服与狐女婴宁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婴宁、王子服、鬼母等艺术特色:奇幻色彩、人物性格鲜明、讽刺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婴宁》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并分析其性格特点。
从艺术特色角度,谈谈《婴宁》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其他篇章,如《画皮》、《促织》等,进一步了解蒲松龄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古典文学社团活动,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在讲解《婴宁》时,需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婴宁、原文、翻译对照

婴宁、原文、翻译对照篇一:婴宁译文《婴宁》译文王子服,莒县罗店人。
父亲很早就死去。
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
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
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
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
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
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
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
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
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
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
身体很快消瘦下去。
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
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
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
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
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
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
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
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
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
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
”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
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
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
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
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
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
”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

婴宁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婴宁原文及【原文】婴宁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
绝惠[2],十四入泮[3]。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4],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5]。
会上元[6],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7]。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邀。
有女郎携婢,拈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8]!遗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9],肌革锐减[10]。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11],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12],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3]。
生具吐其实[14],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15]。
如其未字[16],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17],计必允遂。
但得痊廖,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8]。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访既穷,并无踪绪。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给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19],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20],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21]:西南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22]。
吴支托不肯赴招[23]。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确[24],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5]?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26],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7]。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大宗师》“撄宁”浅释——结合《聊斋志异·婴宁》来看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文苑经纬《大宗师》“撄宁”浅释——结合《聊斋志异·婴宁》来看⊙马天舒[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 430072]摘 要:“撄宁”是达道的状态,语出《庄子·大宗师》,《婴宁》即蒲松龄对《庄子》“撄宁”思想的演义。
本文旨在阐释撄宁与道的关系、撄宁的内涵,并通过《婴宁》的人物形象和主旨分析来更好地理解“撄宁”之义。
关键词:大宗师 撄宁 婴宁一、 至“撄宁”之过程“撄宁”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a《大宗师》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庄子对“道”的阐释和“悟道”的描述。
不管是把大宗师理解为“宗大为师”还是“大/宗师”,核心都落在“大”上,而“大”就是“道”,《老子》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b, 可知本章核心就是“道”。
开篇所描绘的“真人”就是庄子心中悟道者和达道者的完美典型。
中间言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c这段对于“道”的描述至关重要,道为“自本自根者”,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它没有理由,不会永远存在,并且同时它一定是其他一切存在之物的源头。
道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的终结,在起源和终结之间的变化只是一种过渡的阶段或者短暂的片刻,因而悟道的真人和普通人的作为是大相径庭的。
在这段之后,庄子就列举了南伯子葵向女偊询问如何达道的过程的例子。
南伯子葵因女偊年龄较大但却“色若孺子”而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女偊说是因为自己闻道了,于是便告诉南伯子葵自己教“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的卜梁倚闻道的过程:“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聊斋志异婴宁

賞析
《嬰寧》透過描寫一個性格發生了重大轉 嬰寧》 變的女性形象,批判和揭露了封建禮教壓 變的女性形象,批判和揭露了封建禮教壓 抑、窒息婦女健康天性,嬰寧性格的轉變, 抑、窒息婦女健康天性,嬰寧性格的轉變, 是人類困境的象徵,欲使整個人類能永恆 人類困境的象徵,欲使整個人類能永恆 存留,需要協調並爲之付出沈重代價,嬰 寧便是個性與群體衝突的象徵。
述評
嬰寧: 1. 一個性格發生了重大轉變的女性形象: 無時不笑的憨態可掬→ 無時不笑的憨態可掬→莊重勤勞、禮又孝敬、 智慧又練達的少婦形象。 2. 一個人類困境的象徵: 自然人→ 自然人→社會人 3. 一個“攖而後成”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繹 一個“攖而後成”
藝術賞析
1、整體構思的獨特巧妙; a.嬰寧的出生:人狐的雙重身份 a.嬰寧的出生:人狐的雙重身份 b.鬼母扮演的角色:作者的代言人。 鬼母扮演的角色:作者的代言人。 2、人物性格的鮮明生動; 人物性格的鮮明生動; a.角色主要特徵 a.角色主要特徵 b.多角度描寫
中國文學著名短篇小說集。共有十二卷, 四百九十餘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 仙、鬼、妖。 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 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清代寫志怪小說的風氣,正是由《聊齋 誌異》所興起。
文壇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紀曉嵐:「才子之筆 莫逮萬一。」 才子之筆,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 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 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 警戒頑愚。至說 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 有益於身心, 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 陳廷機《聊齋志異》 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 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 敘次井然,用傳奇法, 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 描寫委曲, 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 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 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 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 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 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 明末志怪群書, 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 《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 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
《婴宁》原文译文

名著阅读与影视欣赏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婴宁》放映时间:本周六上午第二时段10:00——11:30地点:实验楼四楼楼梯东通用技术教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最多,也最具特色。
它通过人和花妖狐魅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爱情,也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婴宁》是《聊斋》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篇。
它不以写情见长,而是着重塑造一位具有民主色彩的少女形象。
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
婴宁本为狐狸所生,鬼母所养,远离尘世,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因而养成一种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保持了少女的天然和纯真。
她和痴情王子服的爱情是晶莹透明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他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连举行婚礼时都“笑极不能俯仰”,并敢于把夫妻间的“枕边语”公开出来,认为“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婴宁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性格……网友评论:zhainaike原著中,婴宁出场是在一棵树上不是么?lulu94520丫鬟也挺好看的,故事为了存托任务的性格会适当夸大一些她的笑,她笑人间虚假,她笑相公书呆,她笑看人生,她想用的笑感染世间的虚情假意,她率真坦诚,真性情有时候看起来会觉得对人不礼貌,没有所谓的素养,到现今的社会也是,她以笑对待一切,已经很不容易了lulu94520也许原著只是想说明人的本性再天真也经历不起社会现实的磨练,除非她能脱离红尘//@自娱自乐自逍遥:不错啊,好天真烂漫的婴宁,就像花儿一样。
电视剧跟原著结局有点不一样,原著中婴宁还生了一个儿子,也见人就笑。
但是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是个悲剧。
电视剧中婴宁走了,原著中婴宁不再笑了。
以前看这篇还以为是个大团圆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个悲剧,婴宁以不再笑的刚烈与人间的冷决绝了。
zhoutandi就这样就结局? 婴宁走的时候跟她妈妈说了什么?怎么就没有了...shengshuai12898希望能够看到玩整结尾的婴宁,我好像记得小时候看过完整地,只是忘了是哪个版本的,也希望大家看到完整版本的告诉我一下。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及翻译《婴宁》是清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约康熙十八年(1679)初步成书。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婴宁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秘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
但得痊瘳,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之女,即君姨妹,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吴支托不肯赴招。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盘点聊斋十大凄美鬼故事:人鬼情未了

精心整理盘点聊斋十大凄美鬼故事:人鬼情未了鬼魅小说发源于魏晋。
干宝的《搜神记》是其时的代表作,成绩很高。
直至往后的1400年的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横空出世,才一改人们对志怪小时既有的一些观点,他把文言小说和志怪小说再一次推到了一个岑岭。
1疾。
汇报子服她的闹事,并求他迁其鬼母的坟与本身的生母和葬。
又过了一年,婴宁生下一子。
在娘怀里就不怕生人,和婴宁一样。
2、《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聂小倩》诗人宁采臣为人豁达,守身如玉。
一次他坐在金华一座庙里,同坐的尚有一个叫燕赤霞的诗人,有奇特的收妖的本事。
一女鬼夜里前来蛊惑宁采臣,被他严词拒绝。
第二天,有两个兰溪的过路人在隔邻怪僻死了。
当晚,女鬼又来,汇报他本身叫聂小倩,被恶鬼胁迫,求他辅佐本身离开苦海。
宁采臣按小倩说的把她的尸骸迁到了里自家不远处。
小倩随他回抵3后冯生几翻冒犯楚银台的令郎被害下狱,在辛十四娘的全力下才得以脱险。
但经此过后,十四娘对冯生很扫兴,识破尘缘。
第二天容光大变,日渐朽迈,半年后像一个八十岁的老妇人了。
尽量冯生照顾的很好,照旧一病不起,忽然逝去。
留下丫头做了冯生的老婆。
其后,田园丁在太西岳见到辛十四娘骑着一头青骡子,对田园丁说“冯郎还好吗?归去汇报他,我已名列仙藉了。
”4103而死。
5、《聊斋志异》十大情事之《公孙九娘》顺治年间,莱阳的诗人到济南去祭拜本身的亲朋,碰见死去的同县的朱生央求他给本身做媒,把同样是鬼的莱阳生的侄女嫁给他。
莱阳生赞成后,在侄女家,他相逢了天仙一样平常的公孙九娘。
由朱生牵红线,人鬼团结。
一天,九娘哭着要求莱阳生把本身的尸骸从头迁到母亲的坟旁,并汇报他,人鬼殊途,不宜久留,别了送给他一双罗袜。
但终因她身后埋在乱葬岗中而使莱阳生无发探求,终于导致二人恋爱失败。
过了半年,莱阳生又去济南,,天色暗下,只见一地磷火,旧地重游,无穷难受。
隐隐中望见公孙九娘在坟岗之间,莱阳生连连呼喊:“九娘,九娘......。
”却始终不见公孙九娘答复。
《婴宁》解读

15
(一)《聊斋志异》思想内容 《自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 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 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 伙。……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 托如此,亦足悲矣。……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这些话,不仅透露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时尚和勤奋的创作态度,同 时还表白了他写作《聊斋》的本怀初衷:既要像刘义庆的《幽明录》 那样,记载虚荒诞幻的鬼怪故事;又要像韩非子的《孤愤》那样, 倾吐自己的胸中块垒。简言之,《聊斋》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 “志异”来抒写“孤愤”。为的是既便于避免触犯清朝的文网, 也便于突破现实生活的忌讳,可以自由抒发嬉笑怒骂的情感。 《感愤》: “ 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磊块愁”
5
6
蒲松龄故居
7
8
蒲松龄故居内之“狐仙园”
9
(二)蒲松龄的创作 蒲松龄一生创作甚丰:诗980余首,词100余首,文400余 篇,杂著5部,俚曲14种,戏曲3部。相传长篇小说《醒世 姻缘传》亦是蒲的手笔。 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约 有500篇小说,“聊斋”为书房,“志异”记录奇闻异事。 这也得益于他的“坐馆”生涯,他从30多岁开始就在缙绅 人家设帐教书,一直到70岁才撤帐归家。长期的“坐馆” 生涯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提供了便利。 《聊斋自志》云:“才非干宝,雅好搜神;情类黄州,喜 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 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3
“人生大半不如意,放言岂必皆游戏” “颠倒于荒山僻隘之乡” “终年不知肉味”
4
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到了科举的弊端,在《聊斋志异》 中写出了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年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 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 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 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从中汲取艺术营 养,是他善用奇幻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聊斋之婴宁文言文翻译

婴宁,宁府小女也。
父早亡,母携之归外家。
年十六,嫁里中周生。
生美秀而风流,宁无赖,善谑。
每谓生曰:“君美秀,而才情不逮。
吾愿为君赘室,以广嗣续。
”生弗应。
宁固请,曰:“吾虽村妪,然志趣不凡。
愿与君同谋富贵,何不允我?”生笑而谢之。
宁益固,曰:“吾非戏言也。
君若不允,吾将自缢。
”生惧,乃许之。
婚后,宁居生家,与生甚睦。
一日,宁谓生曰:“吾有一妹,年方弱冠,才貌双全,愿以奉君。
”生曰:“何谓以奉?”宁曰:“君若不弃,愿为君妹,以继嗣续。
”生惊曰:“何谓以继嗣续?”宁曰:“吾父早亡,吾母欲以吾妹嫁君,以继家业。
”生愕然,曰:“吾闻之,娶妻生子,乃人之常情。
若以继嗣续,则吾何面目见吾亲族?”宁曰:“君勿忧,吾妹知书达礼,必能相敬如宾。
且吾妹亦愿与君结为夫妇,以共富贵。
”生犹豫未决。
宁知生犹豫,遂曰:“君若不信,吾可令吾妹亲至,以证吾言。
”生曰:“善。
”宁遂命其妹至。
生见其妹,果丽质天成,美不胜收。
生大悦,遂纳为室。
自是,宁与生妹居生家,相敬如宾。
宁妹知书达礼,生亦敬之。
一日,宁谓生曰:“吾妹聪明伶俐,才情出众,愿与君共谋富贵。
”生曰:“吾妹已有夫,岂可妄谈?”宁曰:“吾妹虽嫁,然未尝与夫同宿。
今吾妹欲与君同谋,君何吝一言之诺?”生犹豫良久,曰:“吾虽欲从君,然恐有负吾妹。
”宁曰:“君若真有此意,吾妹亦必从君。
吾妹知君之贤,必不负君。
”生感其诚,遂许之。
自后,宁与生妹共谋,家道日隆。
生亦感宁之德,与宁妹情意更深。
一日,宁谓生曰:“吾妹已为君生一子,愿以奉君。
”生曰:“吾妹生子,吾亦大幸。
”宁曰:“君若不信,吾可令吾妹出示。
”生曰:“善。
”宁遂令其妹出示。
生见其子,果可爱,遂大喜。
宁与生妹相敬相爱,家道日益兴旺。
宁妹亦以母礼事宁,宁亦以妹礼事生妹。
一家和乐,如同一体。
后宁妹生子,宁亦生子,两家更加和睦。
宁妹以才貌双全,生亦以德才兼备,遂成佳话。
婴宁者,宁府小女也。
嫁周生,生美秀而风流。
宁无赖,善谑,然志趣不凡。
婴宁》再读

分,‚花‛与‚笑‛受到了伦理、身份的种种限
定,这才构成了叙述的消长起伏的节奏和旋律, 文本的复杂性才得以形成。
婴宁性格的转变原因
1、环境的改变。
王母对她率性任情行为‚诃之‛,无赖浪
子则对其存非份企图,婴宁被迫自卫,还险被讦
发诉讼公堂。婴宁固然因‚少教训‛而天真
单纯,但‚颇亦不钝‛:她心灵手巧,“操女红精
2、叙事手法: 运用插叙、倒叙等方式造 成时序变异来控制叙事速度。 上文所提到的第三部分中‚王母派人寻找 王生这一段情节,先是‛母待生久不归,凡 历数村‚始至于此,便是插叙。这是一个跨 度与幅度都不大的内在式插叙,这样处理的 好处在于使上下文衔接更加紧密,并自然而 然地引出王生请偕女同归这一重要情节。另 外,叙述者借助于作品中的人物来追述往事, 也是一种特殊的插叙。如第四部分中,母曰: ‚我一姊适秦氏,良确,然殂谢已久,那得 复存?‛吴曰:‚秦家姑去世后,姑父鳏居, 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将勿此 耶?‛彼此疑参。
婴宁
小荣
鬼母(早死)
秦氏
狐母
2、性格
(1)狐
自然性
狐疑
狐狸精
狐假虎威
狐死首丘
狐狸逐渐成为美丽、贪婪、欺骗、狡猾女 人的代名词。《名山记》中说:“狐者,先 古之淫妇也。‛《太平广记》引《玄中记》 中说:“狐善蛊魅,使人迷惑失志。‛
《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是美丽迷 人的狐狸精,是纯洁可爱的狐狸精,是 聪明慧黠的狐狸精。她们的聪明慧黠在 可爱与笑声、真情与真意中流露。
限知视角的运用还体现出角色的性格印记,王生
的痴情执著同时跃然纸上。读者不由自主地顺着书中 角色的目光感知叙写的对象,从而获得与书中角色相
近的观感与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宁》 二、《婴宁》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 初见婴宁;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怏怏遂返”,初见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到“家人不知也”,思念婴宁; 第二部分从“至家” 家人不知也” 思念婴宁;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 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第三部分从“伶仃独步”到“犹依稀倚门北望也”, 重见婴宁; 重见婴宁; 第四部分从“抵家” 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第四部分从“抵家”到“然竟日未尝有戚容”,婚 后婴宁; 后婴宁; 第五部分从“一夕” 亦大有母风云” 第五部分从“一夕”到“亦大有母风云”,婴宁来 历与结局; 历与结局;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第六部分即最末一段,作者议论。
(三)“呆痴如婴儿”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应: 初见对王生“注目不移”的反应:“个儿 郎目灼灼似贼! 郎目灼灼似贼!”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 园中花…… 对王生出遗花示爱的反应:“园中花…… 斫一巨捆负送之” 斫一巨捆负送之” 对母亲询问的回答: 大哥欲我共寝。 对母亲询问的回答:“大哥欲我共寝。”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 对王生“夫妇之爱”的反应:“我不惯与 生人睡” 生人睡”
(四)真与幻的颠覆
《婴宁》中有两个世界: 婴宁》中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人迹罕至的小里落,那是婴宁、 一个是人迹罕至的小里落,那是婴宁、鬼母及小荣的 生活居所,一个简朴修雅花团锦簇的世外桃源, 生活居所,一个简朴修雅花团锦簇的世外桃源,世外 桃源居民非人, 桃源居民非人,但无论是鬼是狐都拥有着人类最珍贵 的本性; 的本性; 一个是纷纷扰扰的罗店村,那是王子服、 一个是纷纷扰扰的罗店村,那是王子服、王母及邻家 子等居住的地方,是缩影的人间俗世,人间俗世皆人, 子等居住的地方,是缩影的人间俗世,人间俗世皆人, 但人却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 但人却将自己的本性迷失了。 婴宁是蒲松龄奉献给污浊的人间俗世的真人全人, 婴宁是蒲松龄奉献给污浊的人间俗世的真人全人,婴 宁早期生活的世外桃源是他提供给人类最终从迷途中 回归的家园。婴宁的悲剧,暗寓着整个人类的悲剧。 回归的家园。婴宁的悲剧,暗寓着整个人类的悲剧。
(二)婴宁笑之丧失
婴宁的“ 出于自然, 是生命的欢歌, 自由的乐章, 婴宁的“笑”, 出于自然 是生命的欢歌 自由的乐章 象征了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理想状态。 象征了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理想状态。 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 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 无 疑显示了作品还存在另外的价值判断, 疑显示了作品还存在另外的价值判断,是一种饱经世 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鬼母曰: 有何喜 笑辄不辍? 若不笑, 当为全人。 有何喜, 鬼母曰: “有何喜, 笑辄不辍? 若不笑, 当为全人。” 可见,作者认为世事难测, 人葆其天真, 可见,作者认为世事难测 人葆其天真 却不可以一任 其天真, 女性尤应如此。 其天真 女性尤应如此。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 能的折衷, 是他练达人情之见。 能的折衷 是他练达人情之见。 在这两难的选择中, 在这两难的选择中 作者由现实的教训不得已而使婴宁 成为“全人” 为补偿这遗憾 排遣这悲哀, 为补偿这遗憾、 成为“全人”,为补偿这遗憾、排遣这悲哀 作者于故 事结末安排了婴宁“生一子, 在怀抱中, 不畏生人, 事结末安排了婴宁“生一子 在怀抱中 不畏生人 见 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云” 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云”。
五、《婴宁》的主题
《婴宁》于写出了旧时一个少女生世的欢乐与苦辛,写 婴宁》于写出了旧时一个少女生世的欢乐与苦辛, 出了作者基于儒、 出了作者基于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和实际生活经验 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就作者用意和作品主旨, 就作者用意和作品主旨, 这篇小说并不如一般认为的 是爱情题材作品, 是爱情题材作品, 而是借一对青年男女浪漫结合为线 索的关于人类、 索的关于人类、特别是人类女性社会生活困境的一个 象征。 象征。 婴宁由一个浑沌未开、率性自然的少女, 婴宁由一个浑沌未开、率性自然的少女, 一变成为心 存至性、态度庄肃、无笑无戚、从容应世的少妇。 存至性、态度庄肃、无笑无戚、从容应世的少妇。这 个带逆折性的变化, 个带逆折性的变化, 是人类社会理想纯真与现实庸俗 冲突的普遍永久的象征。 冲突的普遍永久的象征。 作者以婴宁的故事所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 作者以婴宁的故事所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是: 张扬 个性, 还是委屈求全于世俗? 葆其天真, 个性, 还是委屈求全于世俗? 葆其天真, 求身心全面 的解放,还是退缩满足于内省反观的心灵的自由? 的解放,还是退缩满足于内省反观的心灵的自由?
(二)笑口常开
初见: 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初见:“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再见: 含笑拈花而入” 再见:“含笑拈花而入” 相见: 隐有笑声” 嗤嗤笑不已” 相见:“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 不可遏” 忍笑” 复笑,不可仰视” 不可遏”、“忍笑”、“复笑,不可仰视”、 “大笑”、“笑声始纵”、“且下且笑”、 大笑” 笑声始纵” 且下且笑” 微笑而止” “微笑而止” 归家: 浓笑” 憨笑” 笑极” 归家:“浓笑”、“憨笑”、“笑极”
三、狐女婴宁形象的塑造
作者是怎样塑造婴宁这一单纯天真、美 丽可爱的狐女形象的? (一)爱花成癖 (二)笑口常开 (三)“呆痴如婴儿”
(一)爱花成癖
婴宁出场: 拈梅花一枝” 婴宁出场:“拈梅花一枝”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 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 门内红花夹道、 窗外海棠掩映、 架、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 木满园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动作:未嫁则“执杏花一朵, 俯首自簪” 俯首自簪”、已婚尚攀登花 架,摘花簪玩
六、《婴宁》的意义
《婴宁》的悲剧意味通于后来的《红楼梦》。 婴宁》的悲剧意味通于后来的《红楼梦》 脂砚斋评《红楼梦》 女儿之心,女儿之境 脂砚斋评《红楼梦》说: “女儿之心 女儿之境 女儿之心 女儿之境, 两句尽矣。余谓撰全部大书不难, 两句尽矣。余谓撰全部大书不难 最难是此等 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 处, 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 婴宁》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 《婴宁》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 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 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它和后来 红楼梦》关于“女儿之心, 女儿之境” 《红楼梦》关于“女儿之心 女儿之境”之 无可奈何”的探讨, “无可奈何”的探讨 都不仅是有女性解放的 意义, 意义 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 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我婴宁”。
四、狐女婴宁的寄寓
(一)婴宁其名 辞源》 婴 婴宁” 《辞源》“婴”通“撄”; “婴宁”即“撄 婴宁 宁”。 撄宁”见于《庄子·大宗师 其为物 大宗师》 其为物, “撄宁”见于《庄子 大宗师》:其为物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 无不成 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 也, 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 撄而后成者 也。 可见“撄宁”既是对“道”的静态的写 可见“撄宁”既是对“ 又是对“ 照, 又是对“道”的动态的描述
(三)婴宁憨痴的隐藏
蒲松龄对痴是情有独钟的。说自己“生无逢世才, 蒲松龄对痴是情有独钟的。说自己“生无逢世才,一 拙心所安。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 拙心所安。我自有故步,无须羡邯郸。世好新奇矜聚 我惟古钝仍峨冠……” 鹬,我惟古钝仍峨冠 入门最温谨,朴讷寡言,不及诸宛若慧黠, 赞扬妻子 “入门最温谨,朴讷寡言,不及诸宛若慧黠 亦不似他者与姑悖謑也” 有赤子之心”“默若痴” ”“默若痴 亦不似他者与姑悖謑也”,有赤子之心”“默若痴” 婴宁因痴生巧,处处写婴宁的痴, 婴宁因痴生巧,处处写婴宁的痴,实际是处处写婴宁 的智 婴宁在了悟生存状态之恶劣之后, 婴宁在了悟生存状态之恶劣之后,以不笑亦不戚之容 面向大众, 面向大众, 憨痴的可爱的婴宁不见了, 憨痴的可爱的婴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容于人间俗 世老成持重的婴宁, 世老成持重的婴宁,在消极的反抗中隐藏自己的大智 保护自己的身心。 保护自己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