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婴宁
聊斋志异-婴宁
读《聊斋志异》之《婴宁》花枝间是她花一样的笑脸。
“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婴宁是属于这般诗意的风景的,她是在恬静中烂漫着的女子。
婴宁,自小随鬼母长在山林草丛间,远离尘嚣,大多时间以种花为乐趣。
未染于红尘,如浑金璞玉般,一言一行一笑一动,无不纯真烂漫,娇痴可爱,让人心生爱怜。
她,“拈梅花一枝,荣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
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
这样的婴宁纯真可爱,少了封建女子的脂粉气和泣涕眼泪。
她的笑与当时封建教条的反差,使“满室妇女,为之粲然”。
她笑的响亮,笑的娇媚,笑的无所顾忌,笑的摇曳生姿。
不合礼教的笑,止不住,“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婴宁近于疯狂的笑就像是一条皮鞭,声声鞭打着那昏昧可笑的教条。
她的笑却没遭到人们的拒绝。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二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
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问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
王子服因笑痴迷,王母因笑解忧,邻女少妇因笑“争承迎之”。
婴宁笑得率真,笑得痛快。
即使是在婚礼之上,仍是“女笑极,不能俯仰,遂罢”。
她确实像个婴儿,纯纯白白的,一尘不染。
婴宁坐于花间,她不知,她自己俨然就是一朵最美不过的花。
她是属于那里的,她是大自然的。
于是,婴宁可在王子服提及“夫妻之爱”时问:“有以异乎?”能在王子服说“夜共枕席耳”时答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这样可爱得如婴儿一般的女子,应该永远在那乱花丛中微笑,本应该永远天真烂漫的挥洒。
然而她终是离开了谷底桃源似的生活进入了世俗。
于是最后,她的笑终被凡尘磨灭,婴宁终于因为一场由不轨之人引起的风波“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来到了“人世”。
黑暗、混浊毁灭了婴宁,也毁灭了她的笑。
也许婴宁却不该向那西邻子“不避而笑”,但如山泉一样清澈的婴宁又如何料得着这许多“世事”,且西邻子的下场也是应得的。
心灵的伤害无以填补,于是曾经笑容可掬的她,永不再笑。
【精品】婴宁聊斋志异婴宁译文
【关键字】精品婴宁-聊斋志异婴宁译文夫妻二人到秦氏姨父墓地拜扫。
西邻老父听到叫声,每年寒食节,不知道忧愁,成事包在我身上。
只要你病愈,喜嬉闹。
”从此。
点着火把照看那个水淋洞,嗅嗅这种草,笑得俯下身子。
大约走了三十余里,低着头自己想把花簪在头上,学些礼,夹杂着几株美竹。
吴生不来他感到奇怪。
”婢女答应着离开,阳气盛,心驰神往:“这也是狐,笑声不能遏止。
王生孤零零地一个人走,直到现在?”大家正在疑信参半的时候。
婴宁”王生说。
”没有多久。
但她笑起来非常好看,也是妾所生,是不是姓吴,被狐妖所迷惑,几乎要望穿,感觉特别清爽:“还没有,像是神魂都丢掉了,婴宁生了一个儿子。
向北的一家。
有一天,没有根据可以辨认,婴宁说。
吴生记起以前说的假话:“我说教育太少。
吴生记起姑姑埋葬的地方?我看你这年青人。
正在静心听的时候。
这以前,问吴生说。
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由此可见了。
王母十分忧虑:“住在什么地方,就让王母到西南山中去寻找,眼光顾盼:“你的外祖父。
婴宁指着墙底,怎么能又活过来。
王母有时遇见,四壁泛白。
不久听见墙内有女子高声叫“小荣”,应当留住三五天?”吴生哄骗说,还没有凋落。
老妇人说,想吃饭:“比我小一岁,对她的思念常常记挂在心中,一定传唤妇女到公堂对质。
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非常高兴。
县官神明。
不如跟我来,吃饭也略有长进。
老妇人说,所以非常感激她,见人就笑。
过一会儿,没有人可以问路。
”门外嗤嗤的笑声不止,还没嫁过来就死去。
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
婢女向婴宁小声说,路两边树上开着红花,稍微学些诗,手执一朵杏花,又打开一扇门,并不婴宁,人们让婴宁穿上华丽的服装行新嫁妇的礼仪。
婴宁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假如碰上糊涂官。
到了家里,都被她逗笑了,以致不能抬头弯腰。
王生仔细一看,很不高兴,认识阿姨:“是的,死的时候,吃点粗米饭。
”王生说。
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是哄骗你,笑起来就不停。
狐母把她留下来照看我。
第二十四讲 聊斋志异之婴宁
第二十四讲聊斋志异之婴宁教学目的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品味人物形象,对人物能作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体会情节艺术的魅力。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1)学生搜集关于蒲松龄的生平简况。
(2)关于《聊斋志异》的由来及其艺术风格。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初步通读全文。
一、导入1、由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写过一副的对联导入新课: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所了解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教师适当补充说明。
(1)关于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主要活动时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
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2)关于《聊斋志异》A、为什么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奇闻异事?因为通过这些离奇虚幻的故事,便于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便于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也便于抒发作者自己的满腔“孤愤”。
B、艺术特色:(1)鲁迅先生评价:“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传奇,指唐代传奇小说)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艺术特色:洗练和宏富的统一;奇谲和质朴的统一;含蓄和犀利的统一;委曲和真挚的统一。
(3)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在同位之间讲述〈婴宁〉的故事梗概。
有条件的可收看电视剧〈婴宁〉。
理清故事发展脉络: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婴宁成婚。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婴宁》原文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生由此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18。
吴支托不肯赴召19。
生恚怒20,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
略与商榷,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21,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2?怀梅袖中,负气自往23,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24,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26。
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27。
蒲松龄《婴宁》全文注释、分析
婴宁蒲松龄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
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影响是深远的。
《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绝慧,十四入泮2。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3。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4。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5,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6!”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7。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肌革锐减8。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9,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0。
生具吐其实,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
如其未字,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计必允遂11。
但得痊瘳12,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3。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
而探访既穷,并无踪迹。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绐之曰14:“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15,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
吴诡曰16:“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17。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
聊斋志异·婴宁原文婴宁原文及【原文】婴宁王子服,莒之罗店人[1]。
早孤。
绝惠[2],十四入泮[3]。
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
聘萧氏[4],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5]。
会上元[6],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7]。
方至村外,舅家有仆来,招吴去。
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邀。
有女郎携婢,拈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8]!遗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母忧之。
醮禳益剧[9],肌革锐减[10]。
医师诊视,投剂发表[11],忽忽若迷。
母抚问所由[12],默然不答。
适吴生来,嘱密诘之。
吴至榻前,生见之泪下。
吴就榻慰解,渐致研诘[13]。
生具吐其实[14],且求谋画。
吴笑曰:君意亦复痴!此愿有何难遂?当代访之。
徒步于野,必非世家[15]。
如其未字[16],事固谐矣:不然,拚以重赂[17],计必允遂。
但得痊廖,成事在我。
生闻之,不觉解颐[18]。
吴出告母,物色女子居里,而探访既穷,并无踪绪。
母大忧,无所为计。
然自吴去后,颜顿开,食亦略进。
数日,吴复来。
生问所谋。
吴给之曰:已得之矣。
我以为谁何人[19],乃我姑氏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
虽内戚有婚姻之嫌[20],实告之,无不谐者。
生喜溢眉宇,问:居何里?吴诡曰[21]:西南中,去此可三十余里。
生又付嘱再四,吴锐身自任而去。
生由是饮食渐加,日就平复。
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雕落。
凝思把玩,如见其人。
怪吴不至,折柬招之[22]。
吴支托不肯赴招[23]。
生恚怒,悒悒不欢。
母虑其复病,急为议姻;略与商确[24],辄摇首不愿,惟日盼吴。
吴迄无耗,益怨恨之。
转思三十里非遥,何必仰息他人[25]?怀梅袖中,负气自往,而家人不知也。
伶仃独步,无可问程,但望南山行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26],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7]。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
聊斋志异---婴宁
蒲松龄手稿
蒲松龄用过的手炉、砚台
蒲松龄用过的印章:“柳树泉水图”、
“留仙”、“蒲氏松龄”、“留仙松龄” 。
纪望书主讲
版 本
• (一)手抄本: • (二)刻本: • ①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青柯亭本, 凡十六卷,共431篇,是最早的刻本。 • ②“三会”本,上海中华书局60年代初,由 张友鹤汇集、整理出“会校会注会评”本, 是新中国建立后最全的版本。
纪望书主讲
《白秋练》中白鳍豚精与慕生相爱, 是以吟诗为纽带和内容的,诗是生命和 爱情不可或缺的凭借。 《娇娜》更带有对两性关系的思索。 作者最后说:“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 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 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燕, 则色授神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玩 味小说情节和夫子自道,可以认为作者 是用了并不确当的语言,表达了他感觉 到的一个人生问题:得到“艳妻”不算 美满,更重要的是“腻友”般的心灵、 精神上的契合,不言而喻,美满应是两 者的统一。
婴宁形象分析
(一)爱花成癖,突出其形象美
• 婴宁出场:“捻梅花一枝” 再见王生:“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 正式见王生:顾婢曰:"视碧桃开未 " • 居所:门前细柳、墙内桃杏、门内红花夹道、满庭豆棚花架、 窗外海棠掩映、舍后花木满园 • 婚后生活:“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 者。”
纪望书主讲
艺术成就
纪望书主讲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志怪:中国小说的雏型。作家不是有意为小说,形式较简 单,情节“粗陈梗概” 传奇: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作家“始有意为小说”, 故事情结追求离奇曲折 《聊斋志异》里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 事,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上奇异的色彩。从这个角度 说,它与六朝志怪小说同伦。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 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之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 的唐人传奇相类。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 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婴宁的故事情节的简要概括
婴宁的故事情节的简要概括
《婴宁》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
故事发生在清初的山东地区,以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对民俗进行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
故事的主角是狐仙和鬼魂所生的孤女婴宁,她的母亲被托付给鬼母抚养。
婴宁长得如花似玉,性格天真烂漫,最特别的是她爱笑,这个特质也引发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某年上元节,婴宁外出踏青,引来了对她一见钟情的姨表兄王子服。
王子服是个一心科举的小书生,被婴宁的一个笑声迷得神魂颠倒,茶饭不思。
在他的坚持下,他带着婴宁一块回到王家并成婚。
然而婚后,婴宁的笑引来后院公子欲对其不轨,此时婴宁动用了自己的法术,杀了这个不懂礼貌的登徒子,婴宁的身份也就此曝光。
婴宁的目的很直白,就是将她母亲的骨骸与她父亲合葬。
整个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
《聊斋志异》婴宁的简介
《聊斋志异》婴宁的简介在古代小说里,哭得最美的是谁?红楼千金小姐林黛玉,什么情况下都能哭,哭得花瓣为她落地,小鸟飞走不忍听。
笑得最美是谁?聊斋狐女婴宁。
婴宁爱笑,无拘无束地笑,无法无天地笑,连结婚拜堂她都笑得不能行礼。
婴宁是古代小说里笑得最开心的姑娘。
她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了。
那时的女人只能“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
而婴宁,她面对陌生男子,毫无羞怯地笑,自由自在地笑,任何场合都可以笑,真是任*而为,一切封建礼教对她都不过是春风吹马耳。
婴宁生活在“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的深山,她没受过封建礼教的毒害,没受过世俗社会的污染,她的个*像野花一样的烂漫,山泉一样的清澄,山鸟一样的灵秀。
婴宁爱花。
人们常说,马上看将*,花间看美人。
古代文人爱用花写女*。
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李白“荷花羞玉颜”。
蒲松龄让花自始至终左右着狐女婴宁,甚至花决定她的命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
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王子服捡起花,害了相思病,怀里揣着花,千方百计寻找捻花人。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
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
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
”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
简述《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主要内容
简述《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主要内容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王子服,一个书生,他在一次郊游中遇到了狐女婴宁。
婴宁是一位天真烂漫、以笑著称的少女,她向往着凡间的美好爱情。
然而,婴宁的真诚愿望被现实一次次打败,美好的姻缘最终付诸流水。
之后,婴宁遇见了王家的大少爷王子服,两人一见倾心。
王子服相思成疾,最终与婴宁共谐连理。
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她真挚的感情。
婴宁不仅天真可爱,还是一位孝女,更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
她的孝情和以弱女代男的理想,正是农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理想的体现,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农村中迫于生计而溺弃女婴的行为。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聊斋志异》中《婴宁》的内容,建议阅读原著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聊斋故事婴宁内容概要
六、《婴宁》的意义
《婴宁》的悲剧意味通于后来的《红楼梦》。
脂砚斋评《红楼梦》说: “女儿之心,女儿之境, 两句尽矣。余谓撰全部大书不难, 最难是此等 处, 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
《婴宁》是蒲松龄早在十七世纪对女性、进而 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文学发现。它和后来 《红楼梦》关于“女儿之心, 女儿之境”之 “无可奈何”的探讨, 都不仅是有女性解放的 意义, 而且是关于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 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作者将这三种性格特征糅合 在一起表现,有花必有笑,笑中 常带痴,塑造了一个纯真可爱的 “我婴宁”。
四、狐女婴宁的寄寓
(一)婴宁其名
《辞源》“婴”通“撄”; “婴宁”即“撄 宁”。
“撄宁”见于《庄子·大宗师》:其为物,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 无不成 也, 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 撄而后成者 也。
可见“撄宁”既是对“道”的静态的写 照, 又是对“道”的动态的描述
(二)婴宁笑之丧失
婴宁的“笑”, 出于自然, 是生命的欢歌, 自由的乐章, 象征了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理想状态。 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故逗亦不复笑”性格的转变, 无 疑显示了作品还存在另外的价值判断,是一种饱经世 事挫磨产生的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 鬼母曰: “有何喜, 笑辄不辍? 若不笑, 当为全人。” 可见,作者认为世事难测, 人葆其天真, 却不可以一任 其天真, 女性尤应如此。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与现实可 能的折衷, 是他练达人情之见。 在这两难的选择中, 作者由现实的教训不得已而使婴宁 成为“全人”,为补偿这遗憾、排遣这悲哀, 作者于故 事结末安排了婴宁“生一子, 在怀抱中, 不畏生人, 见 人辄笑, 亦大有母风云”。
(三)婴宁憨痴的隐藏
《婴宁》原文译文
名著阅读与影视欣赏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婴宁》放映时间:本周六上午第二时段10:00——11:30地点:实验楼四楼楼梯东通用技术教室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婚姻爱情的小说最多,也最具特色。
它通过人和花妖狐魅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爱情,也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婴宁》是《聊斋》中写得最精彩的一篇。
它不以写情见长,而是着重塑造一位具有民主色彩的少女形象。
婴宁是蒲松龄笔下笑得最美的女性,,天真浪漫,惹人喜爱。
婴宁本为狐狸所生,鬼母所养,远离尘世,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熏染,因而养成一种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保持了少女的天然和纯真。
她和痴情王子服的爱情是晶莹透明的,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
他走到哪里笑到哪里,连举行婚礼时都“笑极不能俯仰”,并敢于把夫妻间的“枕边语”公开出来,认为“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婴宁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要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性格……网友评论:zhaina ike原著中,婴宁出场是在一棵树上不是么?lulu94520丫鬟也挺好看的,故事为了存托任务的性格会适当夸大一些她的笑,她笑人间虚假,她笑相公书呆,她笑看人生,她想用的笑感染世间的虚情假意,她率真坦诚,真性情有时候看起来会觉得对人不礼貌,没有所谓的素养,到现今的社会也是,她以笑对待一切,已经很不容易了lulu94520也许原著只是想说明人的本性再天真也经历不起社会现实的磨练,除非她能脱离红尘//@自娱自乐自逍遥:不错啊,好天真烂漫的婴宁,就像花儿一样。
电视剧跟原著结局有点不一样,原著中婴宁还生了一个儿子,也见人就笑。
但是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原著,都是个悲剧。
电视剧中婴宁走了,原著中婴宁不再笑了。
以前看这篇还以为是个大团圆结局呢,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个悲剧,婴宁以不再笑的刚烈与人间的冷决绝了。
聊斋志异·婴宁(4)原文
聊斋志异·婴宁(4)原文[53]被:包着被子。
[54]迟迟:慢慢地,指过些时候。
[55]杨花糁(sǎn伞)径:杨花粉粒,星星点点散落在小路上。
糁,碎米屑,泛指散乱的粒状细物;此谓撒落。
[56]楹:量词,屋一间为一楹。
[57](z n鳟):捏。
[58]化为异物:指人死亡。
语见贾谊《鸟赋》。
异物,指死亡的人,鬼的讳词。
[59]大细事:极小的事。
[60]靳惜:吝惜。
[61]生曰:原无生字,此从铸斋抄本。
[62]葭莩(jiāf 加孚)之情:亲戚情谊。
《中山王传》:非有葭莩之亲。
葭莩,芦苇内壁的薄膜,喻指疏远的亲戚,亦泛指亲戚。
[63]瓜葛:指亲戚。
瓜和葛都是蔓生植物,囚以比喻互相牵连的亲戚。
蔡邕《独断》:四姓小侯,诸侯家妇,凡与先帝后有瓜葛者皆会。
[64]周遮:言语烦琐。
《老戒》诗;矍铄夸身健,周遮说话长。
[65]捉双卫:牵着两头驴子。
捉,牵。
卫,驴的别称。
《尔雅翼》:驴一名卫。
或曰:晋卫好乘之,故以为名。
[66]匪伊朝夕:不止一日。
匪,通非。
伊,句中语词。
[67]殂谢:死亡。
[68]面庞:面部轮廓。
志赘:指身体上的特征或标记。
志,通痣。
赘,赘疣,俗称瘊子。
[69]鳏居:无妻独居。
[70]天师符:张天师的神符。
天师,道教指东汉张道陵及其后裔。
详《雹神》注。
[71]疑参:疑惑参详。
[72]吃吃:笑声。
[73]憨(hān酣)生:娇痴。
憨,傻。
生,语助词。
[74]执柯:作媒。
语出《诗风伐柯》。
见《娇娜》注。
[75]垅:坟。
湮(yīn因)没:埋没。
[76]吊:怜悯。
[77]孜孜(zīīz兹兹):不停地。
[78]昧爽:黎明。
省(xǐng醒)问:问候,问安。
[79]女红(g ōng工),旧时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红,同功。
[80]择吉:选择吉日良辰。
[81] 窃于日中窥之两句:传说鬼在日光下无影,因而以此检验婴宁是否为鬼物。
[82]簪玩:妇女折花,或插戴在发髻之上,或插养于瓶中赏玩,因合称。
[83](ru 若)火,点燃灯火。
聊斋志异 《婴宁》
聊斋志异《婴宁》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殉情的女子与其丈夫之间的故事。
故事中的女子名叫婴宁,她十分美丽,丈夫把她宠爱备至。
某日,婴宁因生病昏迷,丈夫十分着急,心生一计,与医生般配了药物灌入婴宁的体内。
不料这种药物却是血仙米,此物源于南海,它能使人长生不老,但要以年轻之人的血液为代价。
药物灌入婴宁体内后,婴宁醒了过来,变得越发娇艳动人,但丈夫却因此付出了代价,每天都会变得虚弱,婴宁却在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中度过了青春年华。
某日,婴宁看到丈夫的憔悴容貌,难以忍受,便决定自杀殉情,为丈夫献出宝贵的血液,以换取他的健康与长寿。
她将自己的血液灌入丈夫的体内后,终于完成了心中所想,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真正的付出和牺牲,但若是真正的爱,就应该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付出。
同时,还要懂得珍惜身边人,用关爱和照顾回报对方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聊斋志异》中婴宁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该书中,人与异类的爱情故事不下数百篇,这些故事有和有散,有悲有喜,经典众多。
可无论从何角度,《婴宁》一篇都绝对算得上“压卷之作”。
《婴宁》这部作品和《花姑子》、《青凤》等作品一样,均构成了蒲松龄笔下的狐鬼世界,让这个奇异神秘的异域空间显得愈发多彩斑斓。
《婴宁》中的女主人公婴宁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笑的最美的女子。
”她的笑,她的天真烂漫,她的狡黠聪慧均构成了她的典型性格的方方面面,她的笑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她的不笑又让我们为之感叹。
本文以小说文本出发,试着总结出了婴宁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并基于总结出的人物特征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得出了这一人物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中的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婴宁;形象塑造;一、婴宁典型的形象塑造小说中,婴宁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次建构,一是再深化。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根据婴宁性格的变化来划分。
一个形象的建构,往往具备两个方面。
一是形象的外在,主要指婴宁形象的外貌。
一是形象的内在,指婴宁的性格。
(一)婴宁的外貌美在小说中,作者对她的美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进行具体的描述,而是在对婴宁形象进行整体勾勒时,用“容华绝代”进行了艺术化的勾勒。
作者精炼的描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作者又不止于此。
接着,作者通过王子服把婴宁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
王子服在上元年初遇婴宁,如痴如醉,“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当婴宁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之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到了一种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他“不语不食”“肌革锐减”,被吴生哄骗后,他“喜溢眉宇”“饮食渐佳”“日就平复”,久不得婴宁消息,又“悒悒不乐”,常常睹物思人,陷入了无限相思之中。
总之,他对婴宁是绝难忘怀的。
作者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从侧面刻画了婴宁的勾人心魄的美。
开篇作者除了描绘婴宁的外貌美,还点出了婴宁的两大个性:“拈花一笑”,即爱花的特征,这里的花又巧妙的映衬了婴宁的美貌,可谓“人面桃花相映红”;“笑容可掬”又是表现其爱笑的特征,而爱笑则是婴宁内在性格的表现。
(二)婴宁痴憨纯真的性格作者在塑造婴宁的性格时,真正体现了性格小说的特征。
首先,婴宁在做什么。
在小说中,南山时期婴宁多是笑的形象。
笑是婴宁的一大个性特征。
在小说中,婴宁的笑各式各样,有浓笑,有狂笑,有憨笑等等。
笑是婴宁真性情的表现,这里以“笑”为基础,表现了婴宁的真。
在中国古代,女子只能笑不露齿,笑不露声,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往往掩藏了起来。
婴宁却不是这样的,她想笑就笑,没有那么多限制与顾忌,可以说笑是婴宁自然纯真性格的外在表现形式。
除了笑之外,小说中亦用她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的痴憨、纯真。
王子服伶仃独步三十余里找到了婴宁,在婴宁家的后院中,王子服拿出了上元年婴宁遗落的梅花示爱。
婴宁则不以为然地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回答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以示相爱不忘”,又说:“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
幸垂怜悯”。
结果,婴宁会意为王子服要花,便说:“待郎行,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地说:“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但婴宁仍不会意说:“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实在没办法了,便直白的说:“我所谓爱,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
谁知婴宁俯思良久说:“我不惯与生人睡。
”最后竟闹到鬼母那里说:“大哥欲与我共寝”,王子服的尴尬可想而知,小语责备她说:“此背人语”。
婴宁反而理直气壮地说:“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
何讳之?”几句对话,几个细节,将婴宁的性格特点刻画地淋漓尽致。
婴宁性格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这里塑造婴宁形象的环境有两个:一是自然环境,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乱石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描写了一个幽静深寂,纯净优美的仙境。
接着,作者借王子服之眼,进一步描写婴宁居住的环境,只“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
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婴宁在如此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成长,也因此形成了不知世事的自然纯真的性格;二是社会环境,在婴宁认识王子服之前,与她有密切关系的就只有鬼母和婢女小荣。
鬼母担负着抚养和教导婴宁的责任,但她并没有用世俗的礼教闺训教导要求婴宁。
她对婴宁的教导是比较随性的,充满着人性化的关爱和宽容。
这种教育模式与其“鬼”的身份有关,虽说她也曾是尘世之人,但即已不属于尘世,又在这么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自然不会再被尘世中的礼教规条束缚,也不会以此教导婴宁。
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表现婴宁的性格,除了自身表现之外,还用了其他人物对其性格进行侧面映衬。
二、婴宁形象的再深化婴宁形象的深化源于其性格的变化,而这一切要归因于婴宁生活环境的变化。
婴宁随王子服来到王家,从世外桃源走向了世俗社会,这个世界比原来的“乱石合沓,空翠爽肌”要复杂得多,对人的要求也挑剔得多。
也许她仍然可以爱花如故,她也可以“窃典金钗,购佳种”但她的“浓笑不顾”“孜孜憨笑”换来的却不是王子服的注目不移抑或是鬼母的爱嗔,而是被“恐为鬼物”。
婴宁的笑是其自然纯真的外在表现形式,笑的不被接受,似乎已经预示着婴宁的变化。
为了在世俗社会生存,婴宁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嫁到王家以后,她“昧爽即来省视,操女工精细绝伦”,这里似乎映衬出了一个知书达理、世故圆滑的婴宁。
当王子服恐婴宁“泄露房中隐事”事,她却始终“不肯道一语”,从原来的“大哥欲与我共寝”到现在的始终“不肯道一语”,婴宁的变化之大自不言而明。
作者在突显婴宁的渐变之后,又以两个故事情节加速了其变化。
一个是婴宁惩治西邻子。
婴宁任情恣性地惩治了荒淫无礼的西邻子而险些被逮至公堂,经过婆母的一番封建礼教的训诫,婴宁矢不复笑。
其实,婴宁惩治西邻子可以看作是对世俗社会的反抗,西邻子似乎是世俗社会恶俗、腐朽的代名词。
当西邻子企图用世俗的恶俗沾染她的纯真时,她的本能促使自己做出了反抗——惩治西邻子。
也许她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以她一人之力,又怎么能与整个社会为敌呢?在这里,作者巧妙地避开了法律对婴宁的制裁,而把婴宁与代表封建礼教的王母置于对立的两极,使她们的矛盾激化。
王母训诫婴宁“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并把婴宁的“过喜”,即笑作为谴责的第一对象。
婴宁的笑是她的本性,是她的纯真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却被世俗所禁锢。
这一次的交锋,婴宁败下阵来,从此她矢不复笑。
第二个情节是婴宁苦求王子服为母迁葬,这一情节中突出了婴宁的哭。
婴宁从笑到不复笑到哭暗示着她的变化。
婴宁刚到王家时,众人“吊其无家”,她却殊无悲意,但现在却哭求王子服为母迁葬,这里体现了一个孝伦理。
婴宁本是狐女,长于南山之中,受教于鬼母,她不知三从四德,不知长幼之序,不知进退之仪,但现在的她似乎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社会人,成为这世俗社会的一员。
如果想融入这个社会,她的代价便是颠覆自己原来的本性,即自然纯真的性格。
她的融入也预示着她美好人性的彻底消失。
至此,婴宁形象的深化已然完成。
最后“逾期一年,生有一子,其大有母之风范”,似乎是其乐融融的境况,但却也暗示着另一个轮回,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步入社会,你就会被它俘获,并按它所希望的去塑造你自己的个性。
在婴宁形象的深化中,作者主要表现其性格的深化,但深化中作者最想展示的是婴宁自然纯真性格的脱落。
在婴宁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单纯无私,天真,同时又带有些许狡黠。
作为一个狐女,她异于常人的一点就是她的笑。
这种笑可以说是作者艺术的幻想,同时也让婴宁这个狐女的信心有了异于常人之处。
可以说,婴宁的笑是她最突出的典型性所在,也可以说是她最闪光的地方。
她的笑是贯穿整部作品,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婴宁由笑到不笑的过程,被作者加以强化,让她的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而通过此而表达的内在本质又是发人深省。
蒲松龄在最后用其笑的意义的一个层面上的揭示。
文中又用相关的言语等动作,把握它们的细节特征,场景特征,事件特征,是婴宁的性格愈加鲜明,正是有了这种性格,才让婴宁“活了起来”,具有了艺术的生命力,最终成为了不朽的文学典型。
二、婴宁典型的艺术魅力婴宁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其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魅力首先在于其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她由最初的笑再到不笑,其间所经历的世事:她的天真口无遮拦,王子服向其诉存花之情,她却说,“此大细事……至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当其鬼母问她在做何事,她不假思索便说“大哥欲我共寝”,令王生大囧,急目瞪之“生恨其痴,无术可以悟之”。
由此可以看出,她不知“瓜葛之爱,葭莩之情”与“夫妻之爱”的区别,还是未经人事,保留一份纯真的女子。
可是蒲松龄又言“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她对于西人子的惩罚,足以从中看出她的聪慧,她的狡黠是她的缺点与不足,看似有损于她的完美形象,但事实正是因为这让她益发动人,更具真实感。
婴宁的笑也令人感动,在前文中就提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后又对王子服零涕,自叙身世,为母合葬,一片赤诚之心不言而喻。
由此种种,婴宁性格中的种种闪光点汇聚一处,让她展现生命的魅力。
婴宁形象的艺术魅力,一方面还在于它所显示的灵魂高度,蒲松龄笔下的狐鬼花妖精怪形象,也是用来参照社会人生的,它们多数是美的,善的,婴宁正是借此给人带来温馨,欢乐,给人安慰和帮助。
在王家的那一段描述“邻女少妇,争承迎之”。
她为邻里所带来的欢声笑语,她所缓解的紧张气氛“一笑即解”让她的形象得以提升。
也可以说,她所表现的是一种情志,意向,带有诗意化的情境。
作者借狐鬼抒情写意表现的不是世俗的人生相,而是超脱的,理想化的,幻化变形的人情事理,个中寄予着诗一般含蓄朦胧,甚至不易捉摸的内涵。
婴宁的性格由她情不自禁地多笑,近乎童稚无知的话语表现发出来,可意会却难言传。
总体来说,《婴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结构巧妙,而《聊斋志异》全书的想象更是异常丰富,但是,它并不像《西游记》那样完全凭空而谈,也不像《水浒传》一样仅是现实故事的一种讲述,而是依据现实状态现实生活以及对世憧憬所构筑的一个由“狐妖花魅”担任主角的世界。
从某一层面上说,“异世”即是“人世”,但较“人世”更重情重义,重德重爱,值得人世之人毕生寻觅与追求。
蒲松龄的笔下,婴宁被赋予了生命,她的形象集中了人世及狐鬼世界中众多的美好之处,所以又被称为蒲松龄笔下最美的女子。
她的美好令人向往,但最终由异境走入了人世,由笑变成了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