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教版《四则运算》本课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第1课时 / 共14课时教学⽬标及设置依据1、通过观察⽐较,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的⽐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

3、运⽤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度备课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导⼊新授加法和减法是⼀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探索发现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教材P2 例1主题图⼀列⽕车从西宁经过格尔⽊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 814km,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怎样计算?你能⽤线段图表⽰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独⽴思考后独⽴列式:814+1142=1956(千⽶)并展⽰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P3 例1(2)(3)学⽣独⽴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说为什么⽤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要求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个加数,求另⼀个加数,做减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法则。

2. 能够正确进行四则运算,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加减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那么如果我们要同时进行多个操作,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四则运算。

”(二)新知讲授1. 定义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讲解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做,以检验他们是否理解并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

(四)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四则运算来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4元,又买了一块巧克力花了2元,他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四则运算。

(五)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四则运算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四则运算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教材。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以及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烹饪等,引出四则运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方法。

本章内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但对于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巩固。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还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和解答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难点:复杂运算的计算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2.实践操作法:通过计算练习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四则运算的教学PPT,包括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以及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四则运算的练习题,包括简单和复杂的题目,以供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时计算价格,使学生思考和回顾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四则运算的规则和方法,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四则运算的练习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解答。

《四则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四则混合运算》(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四则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从左到右依次进行。

2. 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根据运算顺序,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3. 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四则混合运算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件、练习题、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利用教具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四则运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讲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 讲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讲解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的步骤。

- 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 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四则混合运算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 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篇1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329×6 =2×987=1974(人) =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四则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四则运算的意义。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律和运算顺序。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过程:练习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
2.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练习法、评价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过程:首先,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概念、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拓展作业:
设计一道关于四则运算的拓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小华去超市购物,他购买了以下商品:苹果5元/斤,购买2斤;香蕉3元/斤,购买1斤;酸奶6元/瓶,购买3瓶。请计算小华总共花费了多少钱?此类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4.小组合作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道关于四则运算的实践题目。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此类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小组讨论。
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四则运算进行解决。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第【1】篇〗四则运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624÷3×2师:“加加、减减”与“乘乘、除除”原本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现在它们要挤在一个大家里(算式)啦,怎么办?让谁先进家门?如果我们把乘乘与除除看作“女成员”,加加与减减看作“男成员”,那么中国有句文明礼让用语是什么?(生:女士优先,男士靠边)全班笑,对!男子汉呀,当然得让点对吧?可是在数学里也一样得遵守一定的顺序(就是先乘除后加减)。

不信我们到书城看看!你会收获不小呢!二、新课1.教学例3出示课件(上图所示)师:图里有哪些信息?(生观察课件汇报:《格林童话》一套3本共36元;《十万个为什么》一套2本,每本15元。

师:课件出现问题1:师:该怎样解答?强调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生:⑴2×15=30⑵30+36=66我的综合算式: 2×15+36=30+36=66师:谁能说说这个综合算式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运算的?(生与同桌交流汇报: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先算乘再算加;)师:课件出现问题2:100元买2套《格林童话》够吗?师:请同学们自己先分步列式,再自己当个小导演,把自己的分步式导演成一个综合算式,看谁最能干?(生练习,师巡视指导)师:请一个学生上台列分步式,再请另一个学生根据分步式列出综合算式。

生1:⑴ 36×2=72⑵ 100-72=28生2:综合算式:100-36×2=100-72=28师生明确:算式里有减法和乘法,还是先乘再减。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新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分析(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进行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课的教学,学生相对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时应创设具体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够强,理解表达能力有限,教学中应该注意依托情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1 页共174 页(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五)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六)教学建议: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知识与技能: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

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过程与方法: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四则运算教案人教版

四则运算教案人教版

四则运算教案人教版篇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具体安排如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材简析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策略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优质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四则运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四则运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举例说明四则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练习题目:1. 完成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题目。

2. 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等。

第二章:简便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分配律等简便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简便方法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 减法的性质。

3. 乘法分配律。

教学步骤:1. 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运用。

2. 举例说明简便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练习题目:1. 完成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乘法分配律的运算题目。

2. 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快速计算一组数的和等。

第三章:四则运算的顺序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规则,了解运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四则运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四则运算的顺序规则。

2. 运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教学步骤:1. 讲解四则运算的顺序规则,举例说明运算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顺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点评并指导。

练习题目:1. 完成涉及四则运算顺序的题目,如:先乘除后加减等。

2. 运用四则运算的顺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复杂的计算式等。

第四章: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最新1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最新12篇)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23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23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呈现2023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

准备好了吗?出发!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精品同步教学设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运算顺序和计算法则。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四则运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则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多个步骤的问题?”(如购物找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四则运算的奥秘。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成果分享环节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信心,但部分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四则运算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针对这些问题,我会在课后及时进行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章节的知识。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掌握无括号和有括号情况下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举例:解决“32 + 4 × 5 ÷ 2 - 6”的计算顺序,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则。
(3)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及运算定律的应用: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等简化计算。
举例:利用加法结合律将“3 + 4 + 5”改写为“3 + (4 + 5)”,简化计算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四则混合运算,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5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练习本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

(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下午有多少人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三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三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三课时)主要讲述了四则运算中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的顺序以及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关键,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于四则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对于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运算定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四则混合运算的例子。

2.练习题:准备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小卡片、计算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四则混合运算的概念。

展示一个购物清单,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计算总价的方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四则混合运算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除法的意义2.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 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乘除法的意义(1)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生活中的乘法现象,如: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生活中的除法现象,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 理解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如:3 × 4 = 12,讨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举例,得出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乘数×乘数=积,积÷乘数=另一个乘数。

(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如:12 ÷ 3 = 4,讨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举例,得出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4. 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6. 课后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5页例1、例2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才场景。

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

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1.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口算25+75 12×4 16+4+23 25×4×2 100-25-1035+25 60-24 40+20 18+222.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情境导入1.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含括号的四则运算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

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1.7+0.43+3.35.4-2.5-1.472.8÷0.8(1.25+0.36)×0.20.99+1.82.56-0.37500×0.0013.2÷1.63.9+2.037.5×2.5×40.36÷120.75×44.9÷3.51.2×0.4+1.3×0.42.14-0.96.25×0.8二、复习指导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

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

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

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设计四则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P4/例1、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71-44+85=27+85=113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987÷3×66÷3×987=329×6=2×987=1974=1974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

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

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

A加减混合。

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P5/做一做1、2三、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P8/1—4板书设计:四则运算.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987÷3×66÷3×987=27+85=329×6=2×987=113=1974=1974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6/例3P10/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新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4+24+24÷2=24+24+12=48+12=60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4×2+24÷2=48+12=60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等等。

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汇报。

270÷30-180÷30=9-6=3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30=90÷30=3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P7/做一做1、2P11/做一做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P8—9/5—9板书设计:四则运算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24+24+24÷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4+24+12=48+12270÷30-180÷30÷30=48+12=60=9-6=90÷30=60=3=3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1/例5、归纳运算顺序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出示例542+6×42+6×12-4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板书设计:四则运算42+6×42+6×12-4运算顺序:=42+6×8=42+72-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3/例6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100+0=0+568=0×78=154-0=0÷23=128-128=0÷76=235+0=99-0=49-49=0+319=0×29=二、新授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

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

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P15—16/8—13板书设计:关于“0”的运算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课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