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自由七艺:称为“la liberalaj artoj”(自由七艺)。

“la liberalaj artoj”的原意是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学识和应该学习的七门学科,是相对于专业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而言的,即七种人文学科:文法、修辞、逻辑学(合称三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合称四艺)。

现代西方大学的文科设置都受“la liberalaj artoj”的影响。

文学、语言、哲学、历史、数学、科学等学科都普遍作为普通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基础。

3、《雄辩术原理》:作者昆体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

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

《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4、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
织性。

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6、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下令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

学生由官府定制,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太学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从此,地主阶级有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正式官立大学。

7、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而建立的取士制度,即郡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依据管内人物的品状(即个人才能与家室),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由于中正官均由士族把持,且品第的标准中家室起着决定性作用,结果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8、“苏湖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

此谓“苏湖教法”。

9、社学:是元朝在学校类型上的创新。

社学是地方官奉朝廷诏令在乡村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

创立于元二十三年。

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
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10、“骑士七技”: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等级制度的产物,是随着盛行于12世纪的骑士制度兴盛起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学习内容有初步的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一些身体的养护和锻炼基本知识和技艺,重点是学习“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要侍奉领主和主妇,战时要随主人出征。

年满21岁通过授职典礼并授予骑士序号。

11、1870年《初等教育法》(或《福斯特法案》):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虽决定补助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初等教育,但未能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1867年议会通过改革法,近百万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

议会改革法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

1870年教育署长W.E.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获得通过,该法案亦称《福斯特教育法》。

《福斯特教育法》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办理的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

因此奠定了整个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12、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

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

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但是由于导生制存在着把教学变成呆板、机械的训练等弊病,1840年后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声望,而逐渐被正规的教学制度所取代。

13、公学:指英国的私立精英学校。

英国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特别开设的独立中等
学校。

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毕业生,造就未来担任国家事务领导工作的政治活动家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捐款和其他进款,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

14、《莫雷尔法》(或称《赠地法》):1862 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规定联邦政府通过土地奖励的办法,为各州提供资金,开办“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发展农艺和机械工艺技术教育。

《莫雷尔法》出台后,联邦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补充法案。

很快美国就有28 个州相继建立了68 所“赠地学院”。

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就是一所“赠地学院”。

《莫雷尔法》及其相关补充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做法,对于美国以后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5、《教育令》:《教育令》是日本参照美国的教育改革经验,第二次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

其特点是中央放宽对地方教育事业的控制,给他方更多的自主权。

主要内容有,废除大学区制,把教育行政领导权交给地方;实行选举制,由各地民众选出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学校;改变学制,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为4年。

由于《教育令》受美国的影响,强调地方分权和教育自由化,很快遭到反对。

1880年,《教育令》又作修改,中央政府又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选举制又改为任命制,4-4分段的小学学制改为3-3-2分段的学制(即小学初级科3年,中级科3年,高级科2年),其中小学初级科的3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又恢复了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强化了日本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这种学区制和学校体系在创建日本近代学校制度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普及初等教育尤其具有实际意义。

16、《教育敕语》:1890年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教育敕语》。

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思想;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目标;日本伦理道德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

它重申了日本教育的目标是培训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在忠君孝亲的前提下,也重视学习富国强兵所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教育方面,把日本的教
育公然引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教育敕语》是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起到了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

17、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8、福建船政学堂:又称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为求人才沈葆祯主持了求是堂艺局的首次录取考试,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求是堂艺局首次录取考试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

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19、泛智主义: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洛克以“白板说”为基础的“绅士”教育思想则认为“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目标是培养“绅士”。

有广泛影响的要素教育思想主张“探索有效方法的最基本的起点,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和才华”。

要素教育具有一切为了教育对象的教育精神。

十九世纪的教育思想如巴纳德所说:“一个国家的财富就是它的有才智的人”,着眼于培养人才创造社会财富。

总之,是教育者(当权者)教育塑造他们所需要的人才。

这些教育思想,有进步的因素可供吸收。

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中蕴含着一种思维:教育者犹如“上帝”,他们对受教育者有恩赐者的优越感。

20、白板说: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
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

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

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

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21、《巴特勒法案》:即《1944年教育法》。

英国政府于1944年颁布的战后教育改革法案。

是英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法令。

它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
22、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23、五育并举: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