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王阳明这个人啊,以前就听说很牛,但真正读了关于他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后,才发现他简直是个超级智慧的古人。
先说这个“知”,在王阳明这儿可不像咱平常理解的,仅仅是知道个书本知识啥的。
他的“知”是那种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和认知。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健康生活,少吃垃圾食品多运动。
这算是一种很浅层的“知”,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你打心底里认识到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是一种对事物本质透彻的了解。
我就经常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想着要健康,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达到他说的那种“知”。
要是真有那种深刻的“知”,估计薯片在我面前就跟毒药一样,我看都不想看。
再来说这个“行”。
这可不是单纯的行动,而是要和“知”紧密结合起来的行动。
不是说我脑子一热,今天去跑个步,明天就躺平了,这不是真正的“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的“行”是有内在的“知”作为驱动力的。
以前我总是有很多计划,比如学画画,买了一堆工具,结果呢,画了两天就没下文了。
这就是“知”和“行”脱节了。
我虽然有学画画这个想法,也就是有了一点“知”,但这种“知”没有强大到能让我持续地“行”下去。
读了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比如说读书,我一直知道读书好,能增长知识,提升自己。
可是呢,总是被手机、电视这些东西诱惑,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我就是没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如果我真的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重要,那我肯定会每天都找时间读书,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营养的娱乐上。
而且啊,“知行合一”还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遇到难题就想退缩,心里想反正这个事情很难,我做不到也正常。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我知道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是值得做的,那我就必须去“行”,在这个过程中,“知”也会不断地加深。
就像爬山,我知道山顶的风景很美,这是“知”,那我就不能因为山路崎岖就放弃,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在爬山的过程中,我对爬山这件事的理解,对坚持的理解,也就是“知”,会更加深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1500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知行合一》读后感1一、“龙场悟道”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
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
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
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
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
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
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
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打倒,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
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
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示威,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
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阳明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王阳明心学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学者李泽厚先生。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王阳明心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这句话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将知识与行动分开,认为知识是行动的基础,但实际上,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说:“我曾经在大学里学习心理学,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后来,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心理学知识用于自我成长,才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精髓。
”这段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二、致良知王阳明心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拥有良知。
良知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王阳明说:“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这句话强调了良知在人心中的地位。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王阳明的一个故事,讲述了良知的力量。
他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时,遭遇困境,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良知,最终战胜了困难。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坚信自己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才能走出困境。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心学认为,格物致知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格物,即观察事物,了解其本质;致知,即通过观察、思考,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
王阳明说:“格物致知,即物付心,心即物。
”这句话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谛。
在讲座中,李泽厚先生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阐述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说:“在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格物致知正是我们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途径。
阳明心学感悟及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心学思想体系。
它强调“知行合一”,主张通过内省、实践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当代社会,阳明心学依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下是我对阳明心学的感悟及心得体会。
一、感悟1.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反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内省阳明心学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内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3. 诚意正心阳明心学强调诚意正心。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从诚意正心开始。
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只有正心,才能做到公正无私。
在现代社会,诚信、公正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以诚意正心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4. 教育理念阳明心学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
王阳明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要借鉴阳明心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心得体会1. 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学习阳明心学,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实践。
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坚持内省,不断完善自我阳明心学强调内省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坚持内省,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读完这前五章啊,我感觉就像跟着王阳明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心灵大冒险。
一、初遇阳明先生。
一开始了解到王阳明小时候那股子机灵劲儿,我就想,这孩子长大后肯定不得了。
他从小就对着竹子格物,想探寻真理,虽然最后把自己格病了,但是这种执着和探索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思想土壤里。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对着数学题死磕,虽然没像他这么伟大的目的,但那种非要弄明白的劲儿是有点相似的。
从他的少年经历,我就明白了,伟大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也是在不断试错、探索中慢慢找到方向。
二、仕途坎坷与悟道之旅。
王阳明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啊,被刘瑾打压,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但是呢,这反而成了他思想升华的契机。
就像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在龙场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能悟道,这就很神奇。
我想啊,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估计每天就愁眉苦脸只想着怎么逃出去了。
他却能在艰苦的环境里思考人生、思考天地,然后悟出“心即理”这个厉害的观点。
这就好比在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也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心即理”的震撼。
“心即理”这个概念刚读到的时候,我脑子有点懵。
啥叫“心即理”呢?慢慢地,我好像有点理解了。
就是说很多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不需要向外去求太多。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找东西,翻箱倒柜找半天,结果发现就在自己手里。
比如说道德标准,不是别人规定了我们才去遵守,而是内心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那可真是在思想的大海里捞到了一颗巨大的珍珠。
我就想,我们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老是去听外界的各种声音呢?这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四、知行合一的感悟。
五、对自己的启发。
这前五章读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王阳明敲了敲脑袋,变得清醒了不少。
他的经历和思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只抱怨,要像他一样从困境中寻找转机。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心得体会直白的说就是我们记录自己内心感受时所写的文字,体会想要写得具有感染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1任何事只要开始去做,永远不晚,今天终于动笔开始写书评,我没有写过书评,也没看过好的书评,怕看了,我就不敢写了。
在豆瓣写书评,只是满足了自我的表达,写的好与不好,还望看见的人,路过就好。
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两遍,我想我会继续看下去,无论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
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这本书主要宣扬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当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一致合一了,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
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从而能更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而拥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阳明说,追求良知和行动的一致,比拥有更多的物质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们如何确认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难道一出生我们就有良知,难道任何事良知都会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去做吗?那是不是说,只要听从心里的声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吗?我以为我们也是通过学习才认识什么是良知,难道人本身具有,无需外在去求索吗。
那么学习的价值何在,过多的阅读和学习会不会让人更加迷茫,过多的工具和本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吗。
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内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将良知和身体外在的需求做区分,通过自己生活的磨练,发扬内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
主人。
我想,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普通人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为圣人,毕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阳明只有一个,孔子都只有一个,一个圣人的出现势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作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心健全,生活快乐的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况且生活本身有其残酷和任性的考验,我们都无法掌控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可能会一地鸡毛的生活。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最近看了王阳明的心学,特别是“知行合一”这个概念,那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就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
以前吧,我总觉得知道和做到那是两码事。
比如说,我知道每天早起锻炼身体好,可是早上闹钟响的时候,我的手就像有自己的想法一样,“啪”地就把闹钟关了,然后继续呼呼大睡。
这就是典型的“知”和“行”分离。
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不是这么玩的。
他说,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儿,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要是真的知道了,那就一定会去做;要是没去做,那就说明你还不是真的知道。
这可把我惊到了,我想了想自己那些没做到的事儿,难道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这好像有点扯,可仔细琢磨又觉得挺有道理。
就像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心里想“我应该去帮他”,可就是没迈动腿。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这时候我们所谓的“我应该帮他”这种想法,就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是在看到的那一瞬间,身体就像本能反应一样去帮忙了。
这可真有点像武林高手的境界,看到危险,想都不想就出手了。
从这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在学习上,我总是说我知道要努力学习才能有好成绩,可为啥还老是偷懒呢?原来啊,我只是表面上知道,并没有那种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知”。
我要是真的知道学习对我的未来有多么重要,就像知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扑在书本上。
在工作上也是,我知道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可有时候就是会拖延、会敷衍。
这就是我的“知”还不够真,没有和“行”紧密结合起来。
我要是把工作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发展、生活的幸福真正地联系起来,像刻在心里一样深刻的知道,那行动肯定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而且我发现,“知行合一”还能让我们活得更加洒脱。
以前我总是纠结于各种想法,犹豫要不要做一件事,想东想西的。
可现在明白了,只要我内心真正认可的、知道是正确的事,那就大胆去做。
不用管别人怎么看,也不用想太多结果,因为这是我真正的“知”引导我去做的。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就像要改掉多年的坏习惯,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那得从改变自己的认知开始。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行动的一致。
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对知行合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总结出知行合一的心得体味。
一、内心与外在的统一1.1 内心的净化与外在行为的改变王阳明认为,内心的清净与纯净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惟独内心清净,才干产生正确的行为。
1.2 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表现王阳明提倡修养内在的道德品质,才干在外在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
1.3 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行动王阳明认为,内心的信念要与外在的行动保持一致。
惟独内心与外在的一致,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1 知识的获取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认为,知识的获取应该与实践的应用相结合。
惟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干真正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
2.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王阳明主张理论应该指导实践,实践也应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惟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才干实现知行合一。
2.3 理论的完善与实践的深化王阳明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过程。
惟独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才干不断深化知行合一的实践。
三、自我认知与他人关系的统一3.1 自我反省与他人交流王阳明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内外统一。
3.2 自我修养与他人关心王阳明认为,自我修养是与他人关心相辅相成的。
惟独关心他人,才干更好地修养自己,实现知行合一。
3.3 自我实现与他人共融王阳明认为,自我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人共融的过程。
惟独在与他人的共融中,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四、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4.1 道德的自我要求与社会的需求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不仅是自我要求,更是社会的需求。
惟独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才干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4.2 道德的模范与社会的引领王阳明主张道德的模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他人,引领社会向更加夸姣的方向发展。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一些东西,真的是感觉像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满脑子都是那种“哦,原来还能这样想”的惊叹。
以前就老是听到王阳明这个名字,感觉特高大上,好像离咱普通人特遥远。
可是真正了解了他的心学里这个知行合一的概念之后,才发现这就像是一个超级实用的人生秘籍。
你看啊,咱们平常人,那可经常是思想和行动分了家的。
就像我,老是想着要减肥,每天在脑袋里计划得可完美了。
早上起来就想,今天我要吃健康餐,什么沙拉啊,水煮青菜啊,然后晚上还要去跑步。
可一到中午,看到那香喷喷的汉堡薯条,脑子里的计划就像被一阵风吹跑了,啥健康餐啊,先吃了再说。
这就是典型的知和行不合一。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呢,就好像是在敲我的脑袋,告诉我,你知道要减肥这个想法,和你真正去做减肥这件事,那得是一体的啊。
你光心里知道有啥用,不去做那都是白搭。
这就像是你知道前面有个宝藏,可你就站在那儿光想,不迈步去找,宝藏可不会自己长腿跑到你面前来。
而且我发现,这知行合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特别有用。
有时候心里知道应该对别人宽容点,不要计较那些小事。
可是真到了别人踩了我一脚,或者是在背后说了我几句坏话的时候,那火“噌”地一下就起来了,之前那些宽容的想法早就不知道被丢到哪个角落去了。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知道宽容和真正做到宽容是一个连贯的动作,心里的知得马上变成行动中的行才行。
要是能真做到这样,那得多洒脱,多自在啊,也不会老是因为这些小事跟别人闹别扭,自己心里也堵得慌。
再说说学习吧。
咱都知道学习知识好,知识改变命运嘛。
可是呢,很多时候就是缺乏把知道的知识付诸实践的勇气和行动力。
就像学了好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在脑袋里都觉得特别有道理,可真要自己去创业或者去尝试一些新的挑战的时候,又畏畏缩缩的,不敢行动。
王阳明的心学就像是在背后推了我一把,告诉我,你既然知道这些知识有用,那就赶紧去做啊,别光在那儿纸上谈兵。
不过这知行合一做起来还真不容易。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doc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在“用心读好书奋斗新时代”读书活动中,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
本书是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系统阐述了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传世哲学,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来约束自己的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在良知的引领下,我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知行合一”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这本书告诉我们: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固守着旧思想,而应该不断学习,顺应时代潮流。
我们应立足工作本身,勤于钻研,敢于发现,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只有这样,在开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敢于奋斗的精神。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挫折、考验和磨练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迈向成熟和成功。
我们应认真领悟并努力学习先贤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终保留着一颗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诚、无悔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伟大的前人交流,和深邃的思想碰撞。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深刻的文字中去感悟和体会,让优秀的理念引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从而让我们成为更理性、更健全、更饱满的人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1.1 知识的积累与实践的应用王阳明强调,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
1.2 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我们在实践中要时刻关注理论的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3 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实践来修身养性、改进自己,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自省与反思的重要性2.1 反思过去的行为王阳明强调,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错误,并及时改正。
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
2.2 自省内心的动机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动机,确保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真诚和善意。
只有内心纯净,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
2.3 反思他人的意见除了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三、积极主动的态度3.1 激发内在动力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不等待他人的指导和安排。
我们应该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不断追求进步。
3.2 勇于面对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和逃避,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3.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我们应该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价值观的塑造4.1 价值观的形成王阳明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内心的价值观决定的。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
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随笔大全、教学心得、教案大全、诗歌词赋、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经典美文、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ssays, teaching experience, lesson plans, poetry and poem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famous quote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精选5篇)对一件事有了新的启发和感悟后,不如来写一篇总结,记录下心得,那么今天本店铺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得,我们一起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王 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在翻开《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之前,我对王阳明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上那寥寥数语。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与哲理的天地。
王阳明,这位被誉为“千古完人”的思想家,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心中许多困惑的角落。
以前,我总觉得“知”和“行”是两个分开的阶段,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去行动。
但王阳明告诉我,知与行是一体的,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光是空想而不去实践,那所谓的“知”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心血来潮想要学骑自行车。
看着别人骑着车轻松自在的样子,我心里想,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掌握平衡,踩踏板嘛。
我在脑子里把骑车的步骤想了无数遍,觉得自己已经“知”得很透彻了。
可当我真正推着自行车来到空旷的场地,准备大展身手时,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我刚一上车,车子就歪歪扭扭地不受控制,我紧张得手忙脚乱,根本顾不上脑子里那些所谓的技巧。
摔了几次之后,我开始有点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但就在这时,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我意识到,我之前的“知”只是停留在想象中,根本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于是,我重新鼓起勇气,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
每一次摔倒,我都会总结一下原因,是上车的姿势不对,还是踩踏板的力度不均匀,或者是身体的重心没有控制好。
就这样,在无数次的实践中,我终于找到了平衡的感觉,能够稳稳地骑着自行车前行了。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力量。
如果我只是在脑子里空想骑车的方法,而不敢去实践,不敢去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可能永远也学不会骑自行车。
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的一生,他在被贬龙场的艰难困境中,没有被环境打倒,反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最终悟出了“心即理”的真谛。
他剿匪平乱,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这都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本书中反复提起不下几百次,还有致良知、四句教、心学等,简单的语言被作者翻来覆去的解读,例证,从评书般惊心动魄的剿匪故事到他的个人生平无数奇遇,?再到谈古论今的外二篇(外一篇哪里去了?),知行合一仿佛一颗钻石恒久远,历久弥新,理解作者在熟读王阳明深谙心学精髓的同时,更想让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照耀当下中国人尘封已久的良知,回归简单的初心。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真理王阳明倾尽一生去传播?就像为什么我看完了整整299页的全面论述后,比之前知道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还要困惑一百倍一样?简单即深刻,就像要用一生和几吨麻袋的草稿纸去证明?1+1=2,良知,心外无物,万物一体等其实我认为,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哲学片段我都能理解,但我没有把他串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把他们一个个的珍珠变成一串项链,没有建立起一个体系,所以我的理解是碎片的。
看来,我还是需要再读狡猾的第二部,第三部了。
书中王阳明离去的那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唏嘘不已,能感受到作者对王阳明深深的心痛,这是唯一本书中带有浓重情感的一幕,对于我这样的女性读者还是很享受的,否则我会对本书调低几个分值,之前之后仿佛都是理性略带调侃的文风,一看就是一位非女性作者的作品。
(也难怪,对哲学和黑瘦男人感兴趣的女人大多无趣吧)作为一名老鸡汤提供者,我最烦的就是我这样的,好为人师,而作者在全书中其实想要做的也是好为人师,不知度阴山几岁,反正觉得他年龄不大,心性不小,好似通过王阳明通晓了人生真理,在外二篇里(?对啊,外一篇哪里去了?)小心翼翼的熬起了鸡汤,还好,与别的鸡汤味道不大一样,没有那么浅陋直白,就好像他放置的调料有一些你是不知道的,但并不难吃。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本文将从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出发,分析其对于人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启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1.1 内在的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与道德相符的良知,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1.2 心即理在王阳明看来,心即是理,心中有理即有道德准则,人们只需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1.3 心学实践王阳明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只有将心中的道德准则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知行合一在人生中的应用2.1 自我认知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选择。
2.2 求学之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 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真诚和善良的态度,通过实际行动来维系人际关系,实现知行合一。
三、知行合一对工作的启示3.1 职业选择在选择职业时,应该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3.2 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要坚持诚实守信、勤勉努力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3.3 团队合作在团队合作中,要注重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实现团队目标,实现知行合一。
四、知行合一在人格修养中的意义4.1 品德修养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人们可以更好地修养自己的品德,培养善良的品格,做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4.2 自我管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不受外界干扰。
4.3 修身养性知行合一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五、结语总之,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心中的道德准则付诸行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
王阳明名句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知行合一的内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王阳明看来,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付诸实践,通过行动来实现。
以下是“知行合一”的几个关键点:1. 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 内心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高尚的品质。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主张,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心得体会1. 知识与实践并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只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知识仅仅是行动的起点,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内心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一个人的品质,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更体现在他的内心世界。
王阳明强调,内心与外在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高尚的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3. 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认为,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感悟1.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3)勇于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是在思维的迷宫里发现了一条超级酷的秘密通道。
以前我总觉得,知道和做到那是两码事,就像我知道每天早起运动对身体好,可那温暖的被窝就像有魔力一样,死死拽着我。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就像一个智慧的老大哥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这可不行,知行得合一啊!”在我理解里,王阳明说的“知”不是那种简单的知道,不是说我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就完事儿了。
它更像是一种深刻的领悟,一种从心底里认可的信念。
比如说,孝顺父母这件事,不是光嘴上说“我知道要孝顺”,而是打心底里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真心想要回报这种爱,这才是真正的“知”。
那“行”呢,就是要把这种领悟到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做出来。
就像你知道孝顺父母,那就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上,陪他们唠唠嗑,帮他们干点活儿。
不能光心里想着要孝顺,身体却在那玩手机啥也不干。
这知行合一啊,就像是齿轮紧密咬合,一个动,另一个也必须跟着动。
王阳明自己就是个超级厉害的知行合一的典范。
他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无论是朝廷上的纷争,还是平叛的艰难险阻,他都能凭借着自己心中的“良知”去行动。
他不是空有满腹的理论,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迅速转化为行动。
我想,要是我能像他一样,那我的生活肯定会变得超级酷。
比如说,我想要学习一门新技能,按照知行合一的理念,我就不能只是在那空想自己学会了以后有多牛,而是要立马开始找资料、学习基础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王阳明的心学让我觉得自己内心的力量超级强大。
以前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先看外面有什么办法,找别人帮忙啥的。
但是现在我知道,我内心的良知就像是一个小宝藏,里面有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能遵循它的指引,我就能在困难面前找到出路。
就像考试没考好,按照以前我可能就垂头丧气,觉得自己倒霉或者没好好复习。
但现在我会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看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自己不够努力,然后根据这个去做出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近期深公司开展了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讲座,会后给青年员工下发一本名为《王阳明心得》的书,拿到书后翻看了几页,一下子被迷住了,选读几篇之后,意犹未尽。
在会前,对王阳明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搜索才知道原来是明朝的大哲学家。
王阳明,又名叫王守仁,因为号阳明子,人们一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
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合称孔、孟、朱、王。
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来的。
不止在当时,就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在我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知”于“行”不合一的情况。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自身能力够。
明知道应该去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件事情,可是不到目的,行动上没有什么进展,面对问题没办法解决。
二、思想上的怠慢。
有能力去完成的,有意识要把事情做好,可是思想上的弦松懈了,想着能马马虎虎简单处理就不把事情做到细致。
知与行,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诚意格物”,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
光是自己坐在那里想还是不行的,如果人老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坐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安静,讨厌活动”,甚至成为“痴呆汉”,因此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
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
”他认为,人在道德修养上要多多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倘若只是空想,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乱了,不去努力实践,那平时所想的功夫,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但是,倘若这个人此时
转念,畏惧艰险,或者因为和孩子的父母关系不好而不前往,就是有“知”而“无行”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自觉克制各种私欲,不让它们危害自身的道德修养。
他提出人要自觉检讨,坚决改正,只要这种“省察”工作时常、及时地进行,经过一段时间,人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倘若省察不够及时,已经犯了过错,也并不是件不光彩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过错,关键是能够勇于改过从善。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而,光悔悟还是不够的。
倘若只是悔而不悟,或悔而不改,则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因此,改之为贵,只要能改正自己的过错,仍然可以取信于人。
在工作当中,我们更要谨慎细致,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工作上的任务先理清思路,想好要怎么做,把具体的计划和要注意的事情想清楚。
多思考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还得真正的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知而不行,则无法验证所知,所知则非真知。
而不知而行,则无需多说,碰运气的东西迟早失败。
然后,知行合一再揭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统一性。
如果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知”,则必然无法“行”得好。
解决办法只有消除了那个反作用的“知”。
如武术讲究放松,目的就是消除那个反作用的僵硬死力。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这叫无知无行。
知道水是冷是热,不去喝一下,叫有知无行。
知道水是冷是热,亲自去喝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常用这个思想鞭策自己,融会贯通并体现在自己身上,自然而然也就朝着高效、细致、全面不断提升。